书城医学求医不如求己:心理健康篇
15562000000062

第62章 踏上心理健康的人生列车(1)

战胜恐惧要从幼时做起

成人的很多恐惧心理是在幼年时期就已经种下的,只是在幼年时期没有意识到而已。儿童在发育成长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如怕某些小动物、怕雷电、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对某些并不存在的或接触不到的事物也会产生恐惧,比如魔鬼、妖怪、狼等。在恐惧的时候,表现为惊慌、大叫、后退、呼救、逃避。儿童恐惧时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出现心跳增速、呼吸加快、面部表情紧张、瞳孔扩大、手脚发抖,严重者可呈现紧张惊恐状态,比如面色苍白,四肢发软,有的还出现一时性大小便失禁或失去知觉等。儿童时期若经常发生恐惧,会影响生理及心理健康,严重者可导致身心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现在我们来看看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所表现的不同恐惧。

比如说,两岁正是孩子逐渐产生社会存在意识的时期,这个时候,有很多轻易就让他们高兴快乐的事物,但同时也有许多让他们感到害怕、恐惧的东西。两岁的孩子最担心的就是他亲密相处的人会离他而去,不再归来。

随着孩子不断地长大,对有些事物的原有恐惧也就会渐渐消失。但同时也会不断增加一些从前没有的新恐惧。三到四岁的儿童会特别害怕响声、黑暗和他们未知的东西,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开始知道什么是太阳,什么是月亮,开始认识动物。但他们可能仍然害怕黑暗,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黑暗处有什么事物存在,他们原本看得见的世界现在看不清楚了。这是一种对不可知事物的恐惧。

六、七岁,是充满了恐惧想像的年龄。害怕遇到妖魔鬼怪、害怕突然间回不了家、害怕一个人睡觉、害怕自己身后会突然出现一个坏人、害怕长着长长牙齿的狼。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都会害怕雷电、狂风和大火等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到八、九岁,儿童害怕的事物就逐渐减少,尽管他们常常害怕自己考试成绩不好,担心受到长辈、老师的批评,但总的来说,接近十岁的孩子已开始表现出了更多的自信与自立的特点。

但是,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儿童时期的恐惧与成人的恐惧心理从本质上是没有绝对差别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会有每个年龄所特有的恐惧,只是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我们必须认识到,恐惧在儿童身心发育的过程中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恰到好处地运用孩子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心理,可以进行对儿童的教育和激励。例如,孩子常常对做错事没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儿童行为规范化;还可以利用孩子对水、火以及高空下坠等危险情境的恐惧心理,指导孩子选择安全、健康的玩耍模式,以此引导孩子们走上独立健康发展的自我保护模式等等。

儿童的恐惧心理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且有积极的作用。面对儿童的恐惧心理,成人必须有正确的应对方法。对儿童表现出的恐惧心理,成人不要大惊小怪,要给予耐心的解释,并给予安慰和鼓励,要为孩子壮胆,帮助他们消除恐惧。例如,在雷雨季节,一阵闪电过后,跟着一声巨响,轰隆隆的雷声劈天盖地大有毁灭万物之势。此时多数孩子都会感到恐惧,忙朝大人怀里钻。这时大人应给孩子必要的安慰,同时给孩子讲解,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告诉孩子只要不在雨地里,不站在比较高的物体下面,在自己的家里可以避雷,是安全的;我们的楼房都有避雷装置,不用害怕。听了大人的解释,看到成人脸上并无恐惧的样子,孩子的心里就会平静多了。当他们再听到雷声,恐惧的程度也就自然减少。如果孩子在打雷害怕时得不到保护和心理安慰,可能造成一生的恐惧。我们每一位害怕打雷的女士心中肯定有一段童年时期对打雷之夜恐惧的阴影。

成人应特别注意,不要以孩子的恐惧对象来吓唬孩子。例如,孩子怕狼,他哭时,大人便说:“你再哭就会有狼来吃你!”孩子怕狗,成人便说:“再不听话让小狗来咬你!”孩子有病怕打针,成人便威胁说:“不打针中午不许吃饭!”等等。这样的恫吓不但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加剧不良的效果。因为加重对某事物的恐惧反应,容易给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心理恐惧。

对儿童恐惧心理进行有效矫正,十分重要。矫正方法很多,其中比较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是“示范脱敏法”,这是一种让儿童在感到心理安全的情况下,有保护地一步一步地加深儿童与恐惧对象的接触,逐渐消除恐惧心理的方法。例如,儿童恐惧黑暗,要先抱着或拉着他的手走过黑暗处(暗室或野地),与此同时告诉孩子黑暗没什么可怕的。经过几次后,孩子会慢慢适应,此时可改为陪着他在黑暗中行走。再后可以和他一起一前一后,保持一段距离从黑暗中走过。最后经过鼓励让孩子单独在黑暗中行走。经过一个阶段的锻炼,孩子就会不再惧怕黑暗了。

另外须特别注意的是,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独立自强品质的训练。在矫正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当孩子表现勇敢时予以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例如,孩子不再害怕小动物,敢用手触摸时,成人应给孩子小玩具之类的奖品,对其进行奖励和表扬。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的重要意义。比如通过训练和帮助一个孩子不再怕火、不再怕高、不再怕雷电,这并非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不再怕什么了,而是从心理素质上增强了抵御恐惧、克服恐惧的能力,提高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尤其是我们那些自己还存在着心理恐惧阴影的爸爸妈妈们,更应该早日动手培养孩子克服恐惧心理的素质,使孩子成为一个无惧的人。

在对儿童恐惧心理的预防和矫正当中,成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过分宠爱孩子、担心孩子。

有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溺爱对儿童心理发育有很多害处。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是过度保护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马上让孩子避开恐惧对象,却不知这样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这样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实际证明,被溺爱的孩子大多比较胆怯,依赖性较强,自信心不足,等等。这样,其长大以后恐惧心理的发生率便会更高。

2.对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

有的家长今天要求孩子应该这样,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样做,经常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如何做才是对的。不管怎么做都有可能挨批评,这就会促成孩子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原则性,前后要求要一致,而且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必须保持一致。

3.父母不要随便大发雷霆。

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对父母的态度过分惧怕,会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脸色行事,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长此以往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形成畏首畏尾的坏习气。

4.不能过分要求孩子。

孩子都会做错事,父母不要无节制地表示气恼,而应该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向好的一面转变。父母对孩子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并且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时常令他感到恐惧的环境里,心理的健康发展会遇到阻碍,但是如果他们生活在没有恐惧对象的环境中,对他们的心理健全发育和勇敢精神的培养又非常不利。并非一定要靠恐惧来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发育,但事实上,儿童又确实需要通过感受一定的恐惧来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塑造其无畏的精神品质。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如何避免恐惧对儿童有害的一面,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趋利避害。

毫不夸张地说,儿童时期是战胜恐惧的最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培养的能力也最为有用。而那些有恐惧症结的人也几乎百分百地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的恐惧阴影,要想摆脱恐惧就必须从童年的阴影入手,去消除它、克服它,这样就会呈现一片无惧的天空。

从小纠正孩子的浮躁心理

浮躁心理是当前一些孩子的通病之一,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人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经理神气,又想当企业家、经理,但又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还有的人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长性,今天学绘画,明天学电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

浮躁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长的影响。

在社会变迁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甚至无法适应,表现出患得患失、心神不安、急功近利,于是出现急躁的心态,这种心理往往会影响到子女。

2.与遗传有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3.意志品质薄弱。

有的父母只知道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因而造成有的孩子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为了改变孩子的浮躁心理,父母应指导孩子注意以下问题:

1.教育孩子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

这点对于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在帮助孩子立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扬长避短。有的孩子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或看到社会上什么挣大钱,就想做什么工作。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父母应该告诫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最好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特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父母要告诉孩子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孩子“常立志而事未成”。

2.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

一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动。比方出门旅行,要先决定目的地与路线;上台演讲,应先准备讲稿。父母要引导孩子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做这个吗?为什么做?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儿一点儿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到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3.有针对性地“磨练”。

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练”孩子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孩子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要指导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

4.用榜样教育孩子。

身教重于言教。首先,父母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孩子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其次,鼓励孩子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作为孩子,调适自己的浮躁心理应该做到:

1.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主要方式。比较要得法,要“知己知彼”,否则就无法去比,得出的结论也会是虚假的。知己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就不会出现人的心理失衡现象,产生心神不定,无所适从的感觉。

2.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控制情绪的一个简捷而实用的好方法。例如,你可这样暗示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处境,总会有一种最好的选择,我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绝不让情绪来主导我的行动。只要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就是一个战无不胜、快乐的人。

3.要有务实精神。

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

4.遇事要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勤于思考的话,道路就在脚下。

总之,减少浮躁情绪是个长期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战胜浮躁的关键是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可以通过阅读一些饱含智慧的书籍,经常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来获得对浮躁的免疫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或心理复原能力;要暂时告别压力太大的社会情境,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徒步旅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另外,培养一种闲情逸致,一种为之神往的业余爱好,也是很好的解决浮躁的方法。

帮助孩子摆脱厌学心理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怕考心理呢?原因有多种,如不明确为什么要学习,故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只知道为考试而学,没有理想,没有抱负。一旦考试不及格,失败后不能积极认识,找出失败原因,而是把责任全部推给老师,认为老师水平低,讲课不好,或责怪老师态度不好,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情绪;有的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父母爱看电视或打牌,影响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使孩子无心学习,只想看电视,甚至对打牌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及学习毅力;有的则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心想学好,当一看书就感到头痛、心烦,大脑一片空白;有的学生则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好的学习方法,只是盲目地跟着老师走;有的学生在制定学习计划时,贪多却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与娱乐、休息的关系,结果计划总不能兑现,于是产生自我责备心理,认为自己懒惰,从而造成心理负担。

不少学生经常一捧起书本就头痛、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思维紊乱,夜间常发生失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类现象多因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多是比较要强的学生,极力想满足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学习很努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但长时间的高度紧张,睡眠不足,调整不当就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身心极其疲劳而事与愿违,以后一遇到考试就害怕,而且也越来越不愿学习。

因此,父母及时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调节,让他们尽快摆脱各种厌学怕考的情绪,可采用下列方法,以对症治疗。

(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对孩子从小就应灌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教育,让他们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掌握知识,长大后才能很好地工作,为使祖国更富强添砖加瓦,也才能受到人民的尊重,得到社会对自己的回报。家长要鼓励孩子从小要有理想有抱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愿意学习,对学习有强烈的要求,则学习积极性才可发挥出来,学习态度端正了,注意力才会集中,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2)及时找出孩子厌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