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习惯
15563700000040

第40章 别让坏习惯害了你(3)

这样追求格调的结果,并不能让这个女孩子幸福快乐,相反已经32岁的她,依旧孑然一身,身无余钱,家无定所,身体却因为吸烟、酗酒、疯狂享受夜生活而糟糕透顶,不定期还要搬迁逃亡,为自己的谎言东躲西藏……

这种假格调实在是得不偿失,花钱买痛苦。其实,格调很简单,只是适合我们自己的一种风格。就像法国后现代大师罗兰·巴特说的那样,格调就是有点儿钱,但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但不要太大;但要有大量的闲暇,可以读书、写作、和朋友交往、喝酒、听音乐、旅游,相较于极尽奢华的一切,这种淡雅、温馨的生活格调,更加接近人的心灵。

一味怀旧并不是生活的正常现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怀旧情绪也在相应增长,在社会中已形成了一个怀旧群体。怀旧也成为了时尚。一批喜欢看老电影的怀旧观众出现了,于是怀旧电影厅相应推出以专门放映中外老片、经典影片、绝版影片、瑰宝影片为主。这样既能使一批“怀旧型”观众找到欣赏影片的场所,又可使片库中大量的老电影再度生辉。给电影市场增添一些魅力,给电影观众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再有就是打开电视发现:动画片在播《机器猫》、《柯南》;电视剧在播《大时代》,前两天刚把什么白娘子放完,还有《封神榜》接着就要上阵,听说过两天还要放1998年热播过的《游龙惊风》……原来电视台也开始玩怀旧了。

不仅如此,就是在饮食上,一股怀旧的浪潮亦是其势不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社会已经有效地保障了食品供给,彻底告别了饥饿。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变化。说到饮食,必然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吃什么?第二,吃多少?第三,怎么吃?

先说“吃什么”的问题。如今城镇居民的观点已经发生了悄悄的变化。过去那些被作为“忆苦思甜”的食品(比如野菜),已经成为城镇居民餐桌上的佳肴,而那些与“穷”字相关的地瓜、窝窝头等食品,则被当做是绿色食品而备受推崇。不上档次的农家菜,也吸引着城里人不惜驱车个把小时前毒郊外农庄品尝。一句话,饮食生活中正在刮起一股怀旧风。

在这样一股怀旧的风潮之中,28岁的大龄青年民是个当之无愧的跟风者,看老电影、经典电视剧、动画片、吃土特产……民真可以说是一样也不落下。结果让大家以为,这家伙是不是有点儿不正常了?他甚至将自己的一切,都打上了暗淡的色调,新潮的、现代的一切都被他看得一文不值,他的口头禅就是“××多少年前就有了,还新潮。傻老冒!”一肚子的不屑一顾,让人没法说话。

按照戴维斯的说法,所谓怀旧,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的是对逝去的生活的理想化。为什么要把“过去”理想化呢?因为人们今天正面临着失意、痛苦和彷徨,通过把现实中的“阴暗面”同过去的“美好面”相对比,人们便不自觉地把过去的“美好面”放大,与此同时则把过去的“阴暗面”缩小或忘却,从而把“过去”变成“今日”的精神寄托,变成永恒的金色年华。因此,怀旧的社会学根源是在今天,而不是在过去。

但是,一味怀旧,并不是生活的正常现象,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一个讲求创新的时代,物质与人的心灵同步的话,应该是像科技的发展一样,人的心灵追求,更加开放自由,更加轻松随意。但是很显然,科技的发展并没有让人更加富有活力,而是退回到一种“旧”的气息之中。

当这种“怀旧”散布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只有在怀旧中才能找到生存的安逸,当怀旧成为一种无奈之举时,人类的生活,绝对是已经出现很大的病态了。如果单单是时装潮流等审美之类的东西,多是对于美的认识的差异而已,但是一旦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向“旧”看齐,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我们应该寻找更积极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到那个时候,怀旧不再是一种逃遁的方式,而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取向,那时我们就不需要再对怀旧说“不”了。

过度拘束而离群索居

你的拘束是因为周围人的存在凸现出来的,这个时候不是要离群索居,而是应该依靠周围人的认定,来拓展你自己。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在交流沟通中,自己是否能最大限度地被别人认可和支持。往往是由自己的社交水平、品位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所决定的,同时,它也可以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生活的幸福与否。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休闲场合,敞开心胸、放开手脚和大家交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在和他人交往时,总是隐藏起自己真实的一面,或者是不完全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少听到他(她)情绪激动、高声说话,以及主动在大家面前唱歌或者别的什么举动,即便是和大家讲话,也好像本来就没有交流的需要。总之,他(她)谨慎拘束,好像被勒住了脖子、束缚着手脚,甚至是脸上的表情,也总是平静得像一泓清水。虽然他(她)的身体并没有孤立在人群之外。

没有人能够把握得住他(她)的内心活动,不知道的人说这是假清高、假清纯,理解他(她)的人也只能说这个人有教养之类的话。其实,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自我认定的问题。通过自我认定的延展可以改变这种人的生活。

黛拉活力充沛、热爱冒险,最近她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是关于她自我认定的转变。她说:“从小时候起,我就是个胆小鬼,我不敢做任何运动,凡是可能受伤的活动我一概不碰。后来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做到一些事,只是有一些压力而已。”虽然她是这么想,可是还不足以使她形成有力的信念,改变她先前的自我认定,最多她自认为是个“有勇气高空跳伞的胆小鬼”。

“最后,”黛拉说道,“我开始把痛苦跟胆小鬼的想法连在一块儿,因为我清楚知道胆小鬼的信念使我设限。从而我决心不再把自己想成是胆小鬼。”事情并不是这么说说便完了,事实上她的内心有很强烈的争战,一方面是她那些朋友对她的看法,一方面是她对自己的认定。两个方面并不相符。后来又有一次高空跳伞,她把它当成是改变自我认定的机会,要从“我可能”变成“我能够”,让想冒险的企图扩大为敢于冒险的信念。

当飞机攀升到一万多英尺的高空时,黛拉望着那些没什么跳伞经验的队友,多数人都极力压抑着内心的恐惧,但故意装做兴致很高的样子。她告诉自己:“他们现在的样子正是过去的我,而此刻我已不属于他们那一群,今天我可要好好地玩一玩。”她运用了他们的恐惧,来强化出她希望变成的新角色,她心里说道:“那就是我过去的反应。”随之她很惊讶地发现,自己刚刚已历经了重大的转变,她不再是个胆小鬼,而成为一个敢冒险、有能力、正要去享受人生的女性。

她是第一位跳出飞机的队员,下降时她一路兴奋地高声狂呼,似乎这辈子从没有过这么有活力。她之所以能够跨出自我设限的那一步,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她采取了新的自我认定,从而打自心底想好好表现,以作为其他跳伞者的好榜样。黛拉的转变,因为她逐渐淡化掉旧的自我认定,从而作出决定,要去拓展更大的可能,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新的自我认定就取代了旧的。

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黛拉一样,依靠自己的认定改变来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改变自己的缺陷设定。那就是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自己的拘束是因为周围人的存在凸现出来的,自己这个时候不是要离群索居,而是应该依靠周围人的认定,来拓展自己。比如:

回忆他们过去说过的内容。经验是个非常出色的老师。一些人的谈话比较保守,另一些人的谈话则比较夸张。这些“记录”会告诉你哪些内容应该相信,哪些内容不必重视。

豁达真诚,不计较,通过热忱与激情表现你的信念。喜欢周围的人,与他们交朋友,人们会对那些喜欢自己的人敞开心扉。还有善于倾听他人,但是听别人说话时要聚精会神,注意别人在说什么,是使他敞开心扉的最佳做法。

还要经常与朋友互吐心曲,相互鼓励。与他人交流时要开放而坦率,逐渐不再对别人保密和隐瞒,依靠信赖的朋友、亲人制定计划。诸如此类,一步步纠正自己的交往陋习,修炼自己的个性,完善自己的人生。

追求高分的低能儿

高分是摆在眼前的一片叶子,因为它,我们看不到素质与能力这座泰山。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曾经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为成绩而学习成了学习的一个惯性,在学校是为了具体的分数,走进社会是为了有形的成果,或者是切实的利益,文凭也好,奖金也好,荣誉也好,总之学习就是为了获得好成绩。殊不知,这恰恰是一个不好的习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曾经为了追求成绩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林均是一个很聪明的男孩,从小父母教育他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也没有辜负家长的期望,从小学开始成绩就名列前茅,经常拿满分,可以说是父母的骄傲。像很多孩子一样,他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星期天去参加各种培训班,晚上还会请家庭教师来辅导,于是,他顺利地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每学期都会拿回让人满意的成绩单,最后顺利地走进了重点大学。

本来林均以为进入大学就不必再为成绩而努力了,但事与愿违,在大学期间,一切还是与成绩挂钩,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等。他一如既往地为了成绩而努力学习。但结果却令他大跌眼镜。由于他平时只关注成绩,参加的各种活动并不多,能力也没有培养出来,因此找工作的时候,被他所青睐的公司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只好进了一家很一般的公司。

在个人问题上,林均同样备受打击,一味学习的他更像一个书呆子,不仅认识的女生少,而且也不受女生欢迎。他想起走进大学时父亲对他的教导:“中国现在的男女比例是107:101,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你将会找不到女朋友。”没想到的是,他好好学习了,成绩也很优异,他们公司现在的男女比例是7:1,现在他还是找不到女朋友。

像林均这样的学生很多,我们管他们叫“高分低能儿”,实际上,这样的高分低能儿的产生是社会教育观念畸形所造成的。许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只看成绩,这样不得不引起学生和家长对成绩的高度重视,但这样却带来很多弊端,比如经常按成绩排名次,这让不少孩子变成了“差生”,而且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有些家长也会抱怨:“你怎么就那么笨呀?你看看人家……”在种种压力下,孩子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畏缩不前,开始无法接纳自己,自卑和压抑的心理越来越强。

要改变这种状况,从大的方面来说,还要依赖教育制度的根本改变,这些因素不是个人所能够左右的,也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这并不是说个人就不能在改变这种状况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学习习惯的改变首先是十分有必要的。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切实改变学习上的不良态度和习惯,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绩。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改变一味追求成绩的坏习惯,首先就要搬掉眼前成绩这一片挡住视线的叶子。众所周知,对于一个人的衡量应该是综合的,不应该是片面的,更不能根据一个人的成绩简单地判断他的智慧、预测他的成就、估计他的能力。爱迪生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差,被公认为是差生,还被学校强令退学。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发明创造道路上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毛泽东上学的时候几何成绩十分差,但这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领袖。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么能用成绩束缚自己呢?

就算你成绩不好,就算你现在还在为成绩而学习,只要你能移开视线,你就能看到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比如像爱迪生一样能对发明创造保持高度的兴趣,比如说像毛泽东一样忧国忧民的精神。只要你能认识到这些,学习本身就会其乐无穷,不求成绩又何妨?

好高骛远的恶习危害其大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真正的道路在一条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与其说它是供人行走的,不如说它是用来绊人的,只有被绊后,人们才能发现道路的价值。这句话是对道路意义的阐述,同时也是对好高骛远者的忠告。

在学习中,好高骛远的恶习危害尤其大。

小云是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一直以来,她的学习成绩就不是太好,高考勉强过线进入了一所二类本科大学。按理说,她已经算是很幸运了,只要继续努力肯定也能有所作为。但小云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孩,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出国的计划。

心高气傲的她将剑桥大学作为自己的首选学校。众所周知,剑桥是世界上的顶尖大学,外籍申请者不仅学业要好,还必须在各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当然也包括英语能力。有人劝小云申请一个要求相对较低的学校,但小云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为了保证在雅思考试中获得很好的成绩,她还想方设法报考了英语专业八级,而当时她的英语水平勉强通过国家六级。

结果,可想而知,在专八考试中,她听说读写几乎全军覆没,而雅思考试体系与专业八级不同,她无法两头顾及,雅思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去剑桥的梦想自然也就破灭了。更残酷的是:由于她在英语和出国上耗费了太多精力,专业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再加上没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没有精力找工作,最后,在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她与很多好机会失之交臂,只有待业在家了。

小云的例子很具有典型性,她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好高骛远。在学习上,很多人往往也会像小云一样,有很多美好的期望,加上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经常会出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坏习惯,最终的结果只有一种——惨遭失败。

人们历来重视理想,所以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有理想固然是值得夸奖的,但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有理想的蚂蚁,它的理想是把自己变成了最优秀的蚂蚁;一个有理想的狮子,它的理想是把自己变成最优秀的狮子。蚂蚁想变成狮子,那便是好高骛远、痴心妄想了。台湾企业家吴灿坤羡慕“天边的彩霞”,但更注重“脚下的玫瑰”,所以他成功了。相反,小云只注意“天边的彩霞”,不注重“脚下的玫瑰”,所以她注定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