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习惯
15563700000043

第43章 别让坏习惯害了你(6)

返券也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之一,而且是陷阱最多的促销活动。返券附带条件多,比如:商家规定购买金额需要整数才能返券。而商家往往把商品的标价定在99元、199元等,为了凑到整数,顾客不得不选择超过整数关的其他商品;用现金可以购买商场内任何一种商品,但用返券却只能购买一部分商品,一些商品明确规定“不接受返券”;返券大多有苛刻的时间限制,百货商厦的购物返券,不少只能在当日使用,有的也最多一两天的宽限。顾客为了把返券用掉,只能在大商厦里团团转,疲劳不堪……返券的这些附带条件,“商家保留最终解释权”,消费者即便发现捡便官不成反而被套,结果也只能自认倒霉。

正因为如此,返券策略给顾客购物带来很大不便。首先,大量顾客被吸引而入,商场变得拥挤不堪,失去了大型商场优雅宁静的特色。其次,换券程序烦琐复杂,极其浪费时间。顾客需要购物付款后凭购物收据去指定地点换取返券再消费,经常出现领取返券的柜台和收银台前排成“长龙”的现象,商场有时不得不出动保安人员维持秩序,使顾客又闷又累,兴致全无。一位老太太排了大约2小时队后愤怒地说:“以后再也不来这家商场了!”虽然不少柜台前打出返券告示,但有不少柜台贴出“本柜台不参加活动”的字样。不参加活动的,往往是一些知名品牌、畅销品牌、新款新品,越是返券返得厉害的,往往是那些过季或断码产品。

除此以外,商家可能还用抽奖等形式促销,购买了商品后却发现,中奖的概率非常低,即便是中了奖,奖品对自己也没有太多的用处或者同样需要一些附加条件。

在不断倡导诚信立市、诚信立商的今天,面对愈演愈烈的促销大战,其中种种不正常现象值得引起人们重视。它不仅贻害消费者,也贻害商家自身。比如,有商厦内部人员私下偷漏,某些不愿意参加大幅返券的品牌,一到搞活动,就会想方设法向商场经理“说情”;返券活动开展时,门口总有一批“黄牛”频频出没,他们通过收购发票,收购返券,再同内部人员串通,牟取差价,这一切,都贻害了整个商业队伍;此外,返券的泛滥,还毒害了整个社会风气,一些企事业单位负责采购的人员,替“公家”采购,却悄悄把返券藏进了自己的腰包……

而推动这一切的,不仅有商场的促销活动本身,还有消费者闻促销而动的坏习惯,甚至专门有人打听各处的促销活动,当然,这里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诱惑,但也应该看到,在促销活动的同时,你也许就会一时冲动买下了许多并不需要的东西,会陷进商家的怪圈不能自拔,甚至自以为捡了便宜,结果却因为商家抬高标价而吃了亏……这样造成的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为不好的社会风气滋生提供了土壤。

面对商场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睁大双眼,买我所需,不要为了捡便宜而循环消费,力争做到知己知彼,才是聪明成熟的消费者。

痴迷地追求名牌

为了名牌而名牌,名牌就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虚荣的绝对营养品。

在信誉被一次又一次强调的时代。对名牌的需求也无可厚非。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名牌就意味着高质量,优秀的售后服务和良好的信誉。但在名牌背后却存在着很多不良现象。其中盲目的追求名牌是一种不好的消费习惯。

几年前,一位南开大学的大学生到香港一所大学读书。他有机会比较多地接触到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香港,反倒是大陆人比较喜欢消费,比较追求时尚和名牌;喜欢买新款式的手机和新出的耐克鞋,即使不买,也愿意去看看最近出了什么新品。经常翻看一些介绍名牌的杂志。而他身边的香港同学在这方面相对俭朴。虽然大家穿的也是耐克最多,但是大部分款式很老,非常简洁。手机也多是简单实用型的。那时教他《西方诗歌与诗学》的是一个美国老师,他总是穿一双很旧但擦得很亮的皮鞋,手机是摩托罗拉V998,应该是比较过时的了。

对于确实有经济能力消费名牌的人来说。买名牌当然无可厚非。但对于某些没有经济能力的人来说,盲目崇拜名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是一个广告满天飞的时代,打造名牌的速度越来越快,曾经就有这样的案例。有的小公司到西欧发展,先在诸如法国等国家注册一个品牌,虽然它的规模非常小,但会将绝大部分的资金用在广告上面,这样,品牌的知名度一旦打开,就可以将售价抬得很高,然后再用盈利来扩大规模,如果一次不成,还可以另外再注册一个品牌来照样运作。也许这样的案例不被许多人所知道,但这正告诉消费者,有些名牌并不值得无条件地信赖。

有的人虽然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却对名牌完全没有免疫力,这实际上是他的虚荣心在作怪。名牌固然代表了良好的质量和优良的品质,但是如果名牌仅仅代表这个,是不足以成为名牌的。名牌首先是一种神话,它不是单纯为了使用,而是一种拜物教的精神追求,名牌消费者对名牌的消费,实际上是在“群体注视”的过程中完成的。当人们使用名牌的时候,会感到自己被注视,被认同,所以明星喜欢使用名牌,借以形成自己的号召力;名牌喜欢利用明星,借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共同体,塑造品牌神话。

名牌是非常直接和奏效的,因此它成了一种不健康心理的绝对营养品——虚荣。什么是虚荣?就是没有基础的荣誉,没有内容的荣誉。人都有荣誉感,当人没有能力获得实际荣誉的时候,他们就追求虚荣以欺骗的方式满足对荣誉的需要。荣誉有超越的意思,有与众不同,不可企及的意思。“名牌”可以从精神层面满足人的这种心理。名牌是少的、好的、与众不同的,甚至是限量的。不是谁都能有享受名牌的“荣誉”的。有了名牌的人,和没有名牌的人,自然是要区分对待的。其背后隐藏的人与人的等级差别意识,多么让人怵目惊心啊!

据调查,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人有超前消费名牌的消费意识。大学生本身还不是劳动者,其中很少有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都还依靠父母,按道理应该是非常节俭的,但是,他们现在多数已经习惯了非名牌不买,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大学生,面对物质的诱惑,经受不住考验,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不良的追名牌的风气。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算一笔名牌账。大凡名牌都有不断地通过广告来维持自己的影响力,都放在高级的商场中销售,对公司而言都有丰厚的利润,有的甚至是限量的,于是,我们在购买名牌时支付的资金不仅仅买了名牌货物本身,而且还在资金中不可避免地交纳了较高的广告费用、场地费(商场租赁费)和品牌费用等等,相比之下,也许买同样的不出名的产品,价值和价格就会比较接近,更何况名牌也是由不出名发展而来的,说不定我们今天支持的不出名的产品就是以后大名牌的前身呢。因此,消费最主要的是消费品本身的质量和价值,而不是它的名气等附加值。

不仅如此,量力而行也是消费的一大原则,如果你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请不要盲目追求名牌,相信你会不为物质所累,更加轻松地享受生活!

不讲网络道德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不是虚拟的伊甸园,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只要具备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道德”的和谐春天才会到来。

2005年,我国网民已超过1亿。因互联网道德缺失导致青少年行为扭曲、成为阶下囚的案例为数不少。没有道德约束的网络,就像一株罂粟,摇曳着绚烂与丑恶,使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越陷越深,以致丧失自我。今年9月份,10多万人参与投票的“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与评选活动”,评选出了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包括: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黑客”恶意攻击、骚扰;传播垃圾邮件;论坛、聊天室侮辱、谩骂:网络欺诈行为;网络色情聊天;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

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的评选,使“网德”成为人们关注的词汇。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上网的人都是网络道德的形成者,也是网络道德的受影响者。网络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了人们更多可以翱翔的空间。快捷便利的网上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是网络生命力之所在,也是网民急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拥有私密性并不等同于自身的放纵。

网络带给现代人互吐心声的私密感。因为网络,现代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敞开心扉。然而,也正因为网络世界的虚无缥缈,社会道德与世俗伦理在网络面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网上裸聊、网上同居、网上欺诈、网上犯罪……这样的“网上丑态”屡见不鲜。借着网络这块“遮羞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所约束的道德感、廉耻感荡然无存。

在呼和浩特市一家私营企业工作的张良,回忆起往事,百感交集。“网络,曾经让我丢掉了羞耻感”的这段往事,好似洗不掉的纹身,于张良有着切肤而隐秘的痛。2001年,张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因为来自内蒙古偏远牧区,他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当然最感兴趣的就是过去见都没有见过的互联网。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学习基础的网络知识。由于自己本身是学理科的,又报的是计算机专业,所以他很快就能畅快地遨游于互联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