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细节
15563900000022

第22章 经营中的细节(1)

一元钱打造出一条商业街

细节是开启金库的钥匙

在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益空间逐步缩小,整个经济进入了微利时代,因此,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善于从细节处发现问题。

1957年,美国在芝加哥举办了一场全国博览会,大名鼎鼎的美国五十七罐头食品公司经理汉斯却忧心忡忡,原来他的层位被分配在全场最僻静的一个角楼上。尽管汉斯多次与筹委会交涉,但筹委会坚持这项安排是集体作出来的,任何人都没权利改变。

汉斯没办法,只好转向全公司职员征求意见,以求改变公司不利的状态。这时,会议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突然,一个小小的响声打破了宁静——不知哪位员工袋里的硬币掉到地上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到了地板上。这时,汉斯的大脑里闪出了一个念头——做一种类似刚才落地的硬币这样的东西招揽参观者。

这时,他没有怪罪那位失态的员工,而是微笑着说:“谢谢你投了这枚硬币!我找到了一个力扭乾坤的办法!”

大家都惊愕地看着汉斯。汉斯接着说:“刚才,我看到了大家低头观看硬币的眼神,里面都有一种好奇。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下观光者的这种心态。”

大家听了汉斯的话后纷纷称妙。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在会展中投一种小铜牌。

几天以后,展览会隆重地开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们可以不时发现一种精致的小铜牌,小铜牌上有一行字“请您凭这块小铜牌到展览会阁楼上的汉斯食品公司陈列处换一件可心的纪念品。”

原来僻静的小阁楼顿时人来人往,欢声笑语不绝。在小阁楼内,汉斯公司集中了最好的罐头食品。这些罐头食品经过了最精心的包装,还有最漂亮的姑娘担任销售员。

在本届博览会上,汉斯出尽了风头。到博览会结束,汉斯获纯利55万美元。

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个小小的铜牌,为汉斯立下了汗马功劳。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朴素的格言,包含了深刻的真理。有时候,面对同一个机会,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它溜走。这是因为抓住机会,只是一瞬,但是准备的时间却是十分长久,而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李嘉诚,香港首富,他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教益。

1950年,李嘉诚倾其积蓄成立了“长江塑胶厂”,由此开始了创业之路。凭着自己的勤学和商业头脑,他发了几笔小财,但由于经验不足和过于自信,工厂转而严重亏损,这一惨淡经营期一直持续了5年。

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磨难后,痛定思痛。开始冷静分析经济形势和市场走向,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他生产的塑胶玩具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了。这意味着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的产品,从而实现塑胶厂的转机。

机会来了。有一次,李嘉诚从杂志上注意到这样一则信息:用塑胶制造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使他马上联想到,和平时期的人们,在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这与人们较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塑胶花,则可以达到价廉物美,美观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想到这时,他兴奋地预测到,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接着,李嘉诚四处奔波,不辞辛劳,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生产出了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并通过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使塑胶花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也使“长江塑胶厂”为人们所熟悉。

不久,李嘉诚又从出口洋行获得准确的消息:美国塑胶市场正在扩大,除了家庭室内插花装饰外,家庭外的花园,公共场所,都用塑胶花点缀。他密切注视市场的动态。抓住每一个变化的细节,并开始逐渐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他非常希望接洽到资金雄厚的大客户,以图稳步发展。

这年秋天。李嘉诚意外地收到一家北美大公司的电报。电报说这家垄断公司将派一名经理视察李嘉诚的工厂,以及香港其他塑胶花企业,决定从中挑选一家最有实力的进行长期合作。他预测到这个机会将带来令人振奋的前景。于是,连夜在公司召开紧急会议,并决定马上寻求一切机会向银行申请贷款,以便购入全新的塑胶花生产设备,租赁新厂房。

李嘉诚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再小不过的机会。他与全体员工一起苦战7个昼夜,终于在一周内将一切准备完毕。在北美经理到达的那一天,李嘉诚亲自开车去迎接这位“财神爷”。当这位经理参观完之后,深感此公司实力雄厚,气派非凡。经过会晤恳谈之后,这位经理同意与李嘉诚签订长期合约,因此成了长江公司的最大主顾。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还与加拿大银行界有了互相信任的友好往来,为日后拓展海外市场埋下了“伏笔”。

从此,李嘉诚的事业蒸蒸日上,饮誉世界。而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抓住每一个小机会的精神更是值得所有人学习。无怪乎,有人感叹说,细节就是金库的钥匙。

注重小细节,带来大效益

西村金助是一个制造沙漏的小厂商。沙漏是一种古董玩具,它在时钟未发明前是用来测算每日的时辰。时钟问世后,沙漏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西村金助却把它作为一种古董来生产销售。

沙漏作为玩具,趣味性不多,孩子们自然不大喜欢它,因此销量很小。但西村金助找不到其他比较适合的工作,只能继续干他的老本行。沙漏的需求越来越少,西村金助最后只得停产。

一天,西村翻看一本讲赛马的书,书上说:“马匹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它运输的功能,但是又以高娱乐价值的面目出现。,’在这不引人注目的两行字里,西村好像听到了上帝的声音,高兴地跳了起来。他想:“赛马骑手用的马匹比运货的马匹值钱。是啊!我应该找出沙漏的新用途!”

就这样,从书中偶得的灵感,使西村金助的精神重新振奋起来,把心思又全都放到他的沙漏上。经过苦苦的思索,一个构思浮现在西村的脑海:做个限时3分钟的沙漏,在3分钟内,沙漏上的沙就会完全落到下面来。把它装在电话机旁,这样打长途电话时就不会超过3分钟,电话费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了。

于是西村金助就开始动手制作。这个东西设计上非常简单,把沙漏的两端嵌上一个精致的小木板,再接上一条铜链,然后用螺丝钉钉在电话机旁就行了。不打电话时还可以作装饰品,看它点点滴滴落下来,虽是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儿,也能调剂一下现代人紧张的生活。

担心电话费支出的人很多,西村金助的新沙漏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话时间,售价又非常便宜。因此一上市,销路就很不错,平均每个月能售出3万个。这项创新使沙漏转瞬间成为生活有益的用品,销量成千倍地增加,濒临倒闭的小作坊很快变成一个大企业。西村金助也从一个小企业主摇身一变,成了腰缠亿贯的富豪。

西村金助成功了,而且是轻轻松松,没费多大力气。可是如果他不是一个关注细节的有心人,即便看了那本赛马的书,也逃不脱破产的厄运,还很可能成为身无分文的穷光蛋。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成功会格外偏爱那些有心人。

这几年,在北京地铁环线的车站里,矗立起了一座座精制的“百万庄园”美食亭。它的问世,不仅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乘客,而且还成为“上班族”经常光顾的“定点餐馆”。虽说地铁的客流量很大,但未必人人都到这里消费。于是,经营者别出心裁地打出了“借伞”的告示,意思是:凡因下雨被困在车站的乘客,“庄园”可免费借其一把伞,只要第二天路过时还上即可。由于此种促销方式颇有人情味。既打出商亭的知名度,又解决了乘客的“燃眉之急”。使原来不在这里消费,却又受到了“庄园”恩惠的人,变成了这里的常客。

生意场上就是选择,要想吸引顾客,取得成功,就在服务的细节上下功夫,并能不断转变观念,改变经营方式,才能找到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其实,有不少的企业家都是善于在小细节抓效益的高手。

现今,商界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小企业或者是小公司只有不断运用新奇的点子,在细节上做文章,才能在大集团、大公司的夹缝里寻求生存的机遇,顺应发展,获得成功。1957年,刚刚荣升台北市第十信用社董事会主席的蔡万春面色肃然,在台北的金融同行中,“十信”太渺小了,小到根本无人去理睬它。台北有的是信用良好、资金雄厚的大银行,稍有点名声的商家企业都把钱存放到他们那里去了。

蔡万春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可与资金雄厚的大银行较量。但他又坚信,大银行虽然财大气粗,它不可能没有“薄弱”或“疏漏”之处,那些“薄弱”或“疏漏”之处,就是“十信”的生存之地!

蔡万春在街头巷尾徜徉,与市民交谈,跟友人商榷,终于发现了各大银行不屑一顾的一个潜在大市场——向小型零散客户发展业务。

蔡万春大张旗鼓地推出1元钱开户的“幸福存款”。一连数日,街头、车站、酒楼前、商厦门口,到处都是手拿喇叭、殷殷切切、满腔热忱向人们宣传“1元钱开户”种种好处的“十信”职员,而令人眼花纷乱的各种宣传品更是满城飞。“十信”的宣传活动令金融同行们大笑不止,人人都在嘲讽蔡万春瞎胡闹——“1元钱开户”?连手续费还不够哩!

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奇迹出现了:家庭主妇们、小商小贩们、学生们争先到“十信”来办理“幸福存款”,“十信”的门口竟然排起了存款的长队,而且势头长盛不衰。没过多久,“十信”即名扬台北市,存款额与日俱增。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蔡万春信心倍增。“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一定要创新路!”蔡万春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又发现了一个大银行家没有涉足的市场——夜市。随着市场的繁荣,灯火辉煌的夜市不比“白市”逊色多少,而银行是不在夜晚营业的。蔡万春大胆推出夜间营业,台北市的各个阶层一致拍掌说好,许多商家专门为夜市在“十信”开户,“十信”誉满台北,

就这样,“十信”以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7家分社、10万社员、存款额达170亿新台币的大社,位列台湾信用合作社之首。

细节蕴藏着商机

麦当劳有今天的地位,主要不是由于麦氏兄弟,而是由于一个叫克罗克的推销员。他第一次接触麦当劳,已经52岁了。从世界超大型公司的创始里程来看,他也许是最老的。

克罗克曾回忆说:“踏进餐厅的那一刻,我震惊了。我感到,准备多年,我终于找到我潜意识里要寻找的东西。”克罗克凭什么来寻找呢?经验和直觉。在此之前,他已做了25年的推销员。

那是1954年,在一个中午,克罗克走进了麦当劳餐厅,去推销他的该死的奶油饼。小小的停车场,差不多挤着150人,而麦当劳的服务是高速作业,15秒钟就交出客人的食物。

克罗克激动了,来不及思考,经验告诉他,自己要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了:在成千上万的地方开麦当劳餐厅。

不过,当与麦当劳兄弟谈判时,克罗克还恋恋不忘他的奶油饼。但他很快就抓住了关键细节,奶油饼消失了。

与麦当劳一样,可口可乐也不是阿萨·坎德勒发明的,但正是在他手上,可口可乐才成为风靡世界的王牌饮料。这仅仅是因为,发明可口可乐的彭伯顿只完成了科技创新,却不懂得市场价值,而阿萨·坎德勒懂。

为了便于记述,我们把阿萨·坎德勒尊称为“可口可乐之父”,或者“可乐爸爸”。“可乐爸爸”出生在佐治亚的医生家庭,南北战争打破了他的学习生涯。19岁的“可乐爸爸”在一家小药店打工,干了两年半。考虑到前途,他离开小地方,到亚特兰大。大城市是蕴育大成功的土壤。

在跟别人打工7年之后,“可乐爸爸”开了一家药材公司,这对可口可乐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阿萨·坎德勒由此获得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会感受到,这几年独立经营的经验(而不再是打工),对高度专业化的商业能力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通过这几年的经营,阿萨·坎德勒发现,药房的利润主要不是来自配方,而是出售药材。

他开始着力建设自己的商品体系。在这样的商业背景下,可口可乐出现在阿萨·坎德勒面前。1862年,11岁的阿萨·坎德勒从一辆装满东西的货车上掉下来,车轮从头上辗过去,造成头部骨折。可怜的小阿萨·坎德勒虽免一死,却留下后遗症:偏头痛。1886年,彭伯顿发明可口可乐,把它作为药物来推广。1888年,阿萨·坎德勒的一个朋友,建议他试试可口可乐。阿萨·坎德勒照办了,头痛果然减轻。后来,他不断饮用可口可乐,偏头痛竟逐渐好转。这使得身为药剂师的阿萨·坎德勒对可口可乐大感兴趣。经过调查,他发现,彭伯顿并不善于经营,于是他决定入股,把其中优良的“药品”推广开来,并且相信有利可图。

关键的一步是,阿萨发现,把可口可乐作为饮料来卖,市场会大得多。就是这个微妙而伟大的灵感,才有了今天的“可口可乐”。但就阿萨本人来说,他终生都相信可口可乐的医疗价值。阿萨人股可口可乐之后,觉得彭伯顿和参与生产、销售可口可乐原浆的人都没有做好工作。他不想部分地接管一项管理不善的事业。要么不干,要么完全控制!阿萨经营的药剂事业在南方最为兴旺发达,从他的有利地位出发,他认为可口可乐可以大展宏图。阿萨说到做到。阿萨在购买可口可乐的股权时,有意识地注意保密。他是亚特兰大制药界的名人,很有钱。如果彭伯顿知道幕后购买者是阿萨,要价可能很高。他成功地瞒过了可口可乐的发明人彭伯顿。这使阿萨节省了许多美元。在商业中,信息是很重要的,保密意识就尤其显得重要。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阿萨是逐步掌握股权的,他十分聪明,一开始同其他合伙人一起分担风险,等到确有把握可以赢利时,才去争取全部股权和控制权。

与阿萨一样,盖茨也是一个拥有不同寻常能力的人。1971年,湖滨中学程序编制小组得到一项重要业务:为信息科学公司编一份工资表程序。按盖茨的说法,该项目非常烦琐麻烦,必须了解州税法、工资扣除法等。盖茨很懂经商之道及商业法律程序,他成了编制小组的中心人物与法律顾问。程序完成后,盖茨他们并未只要求一次性地支付,而是非常精明地提出以版权协议的规定支付酬金,他们知道版税金额巨大,并且是长期性的。他们通过抽取版权费,获得了该公司利润的10%。

肯特‘伊文斯的父亲认为:“如果有人想知道为何盖茨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他早期经商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盖茨的商业意识令人吃惊,一个中学生就知道按自己的条件与一家公司按版权抽取利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