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富爸爸财商培养-传统工艺收藏
15571900000003

第3章 挑绣织染(3)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治理蜀地时,使当地蚕桑生产兴旺、市场繁荣、人烟稠密,许多人家都以织锦为业,出现了“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晋左思《蜀都赋》)的盛况。成都流江因织工年复一年濯锦江中而被称“锦江”,成都也因之被称为“锦城”。蜀锦不仅是三国时蜀国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是军费开支的主要来源,诸葛亮“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蜀锦的传统图案有“益州新样绵——陵阳公样”(唐)、“织金灯笼锦”(宋)以及流霞锦、雨丝锦、散地锦、浣花锦、方方锦等。

蜀锦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织锦工艺产生了深刻影响,诸葛亮传锦善举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一直传为美谈。

宋锦因产于宋代苏州一带而得名,又称仿宋锦,是随着南宋时期封建王朝政治统治中心南移而发展起来的。

宋时的宋锦已有紫鸾鹊锦、紫百花龙锦、红霞云鸾锦、衲锦等数十种。元、明两代,宋锦又有新的发展,写生花卉修饰连接成缠枝莲花和穿枝牡丹,并与花图案鸟配合,丰富了宋锦的表现力。明末清初,随着民办织锦作坊的兴起,从艺人增多,苏州已成立了宋锦业行会组织,并出现了蒋万顺、徐隆茂、周万和等名家。清末宋锦作坊陆万昌所产宋锦,曾获南洋劝业会金奖。

宋锦品种分大锦、合锦、小锦三种,多用于书画装裱。色彩柔和典雅,纹样繁而不乱,具有沉静规律的理性美。

云锦产于南京,是在蜀锦和宋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已形成规模。

云锦用料考究,善于采用大量金钱,使织物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同时还善于采用小梭挖花方式,使色彩变化丰富,绚丽明快;尤其善于采用云纹装饰,有行云、朵云、片云、团云、巧云、如意云、七巧云、卧云、四合云、和合云、蚕茧云、大勾云、骨朵云多种,千姿百态、灿若彩霞,云锦也因此得名。

云锦的传统产品有妆花、库缎、织金、金宝地等。善织云锦的织女被云锦行业奉为始祖、善于拉花的蒋公为祖师爷。现代著名艺人有张福永、吉干臣等。张福永出身于五代相传的云锦挑花世家,他所设计的图案和花本深受众人喜爱,有“张挑花”之誉。

二、民族织锦别样红

锦原本是劳动人民的创造,但在封建社会,它往往被统治阶层所垄断,成为满足他们奢糜生活,炫耀他们高贵身份的一种标志。劳动人民只能穿布衣。“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三大名锦的遭遇便是如此。

然而在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各族人民依然按照自己爱美的天性,用简陋的工具顽强地织造出绚烂山花般的织锦,美化自己的生活。在湘鄂西土家族地区,时兴织一种土家锦,当地称“西兰卡普”,“西兰”指被面或铺盖,“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就是“土花铺盖”。土家姑娘从小就要上机织造,练得一手好手艺。在出嫁前总要织出不少“土花铺盖”来做嫁妆。久而久之,“西兰卡普”就成了土家织锦的代称。清代土家诗人曾作《竹枝词》生动描述了土家姑娘打花铺盖的民族风情:

山村处处柳絮斜,闺女生来会打花。

四十八钩花并蒂,不知持送与谁家?

“西兰卡普”的织造,采用传统的斜型腰机,通经断纬手工挑织,以棉线为经,以各色彩线为纬,反面织正面看。土家锦多为菱形结构,题材图案大都与土家人民的猎耕生活息息相关。姑娘全凭记忆和熟练的技巧进行挑花织锦。典型的花纹有凤穿牡丹、称勾花、台台花、桌子花、板凳花、实必(小老虎意)、阳雀、马必(小马)等。

湖南龙山县叶玉翠老人,织锦一生,记得100多种织锦图案。为传承土家织锦工艺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作品在国外展出引起轰动。她本人也于20世纪80年代被授予国家级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苗锦为贵州、云南、湖南等地苗族的创造。“苗锦出贵定”,并与蜀锦密切相关。相传诸葛亮南征来到贵州铜仁,遭到苗族头领率众的顽强抵抗。正在这时,苗寨流行痘疫。诸葛亮得知后,不仅不乘人之危,反而派人为苗民治病,控制了疫情。又送蜀锦衣被帮助患者康复,并传授织锦技术。这种仁义之举感化了苗人,从此苗汉化干戈为玉帛。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功绩,苗族将从内地学来的这种锦叫诸葛锦(或称“武侯锦”)。与苗族邻近的侗族也有类似说法。

苗人还因地制宜,用当地出产的五色木棉代替蚕丝,织成木棉锦。色彩斑斓,光彩夺目。苗锦织花带,常作为姑娘的定情物。湘西苗锦被面,采用断色纬挖花织造,背面形成密集如麻的线柬,形似牛肚,故俗称“牛肚被面”。瑶锦在湖南江华被称为“八宝被”,主要用于被面装饰。“八宝被”为当地姑娘最珍贵的嫁妆。姑娘们喜欢在打制八宝被面时将诗文和顺口溜、吉祥话也打织进去,表现了瑶族姑娘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傣锦产于云南傣族居住区,分西双版纳傣锦和德宏傣锦,早在元明之际,以“兜罗锦”、“千崖锦”为代表的德宏傣锦,和“丝幔帐”、“绒绵”为代表的西双版纳傣锦,都已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傣族向中原皇朝交纳的珍贵贡品。傣锦纹样以当地人所喜爱和熟悉的蛇、象、孔雀、麒麟、亭台楼阁、缅塔、龙舟等,常常把这些写实形象与抽象的几何图形有机结合,形成傣锦很强的装饰味。在色彩上,西双版纳棉织傣锦以白为主,追求单纯、淡雅之美;德宏丝织锦则大量使用黑,红及翠绿等浓艳色彩,达到隆重、华丽的装饰效果。

此外,云南壮族的壮锦、贵州湖南侗族的侗锦也很有特色。

三、“十”字花锦

民间挑花源于以女红为代表的刺绣工艺。它起初应该是依附于刺绣之中,以后由于自身特点而分立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手工艺种类别。

挑花与刺绣的区别在于,挑花是根据经纬线交织的特点,数纱而挑出十字形的针脚,以此为基本单位,用无数个十字形构成花纹图案。它的基本单位是十字形针脚,所以又称“十字绣”。

长江流域的民间挑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四川达县、郫县一带女孩到10岁以后,就开始搜集挑花花样,学习挑花了。当地妇女有“看花”、“撷花”、“访花”、“赛花”习俗。当春暖花开时节,姑娘们三五成群,到山坡田坝,掐了菜花、苕花、紫云英、豌豆花、星星花和野兰草,观察其花瓣和结构规律,将其变为手中挑花。

在岷江中游两岸,“好花村村有,访花村村走”。听说那村出了挑花高手和好作品,姑娘们就会主动去拜访。郫县60多年前,每月朔望,挑花云集、高达数千。这样的花市贸易,也就是“赛花会”。主持赛花的“劝业会”还要当众发奖。

在湖北黄梅“挑花之乡”出土的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26年)的古墓中,女主人头上就搭了一方“福寿双全”图案的挑花头巾,此类图案至今尚在当地流行。

长江流域民间挑花的主题纹样很丰富,常见的有“百鸟朝凤”、“凤穿牡丹”、“娶亲图”、“状元游街”、“七女送子”、“福寿双全”、“鸳鸯戏莲”、“穆桂英挂帅”、“扑蝶”、“双鱼”等;在表现方法上运用装花、牵花的手法,使得作品花中有花、花里套花、牵枝引蔓,变幻无穷,达到在单纯中求丰富、在重复中求变化的艺术效果。

挑花的风格因各地而异。上游地区羌族和彝族喜用浓艳的彩线搭配挑绣,色彩富丽、绚烂夺目;四川姑娘喜欢在土白布上挑蓝花,叫“宝蓝线挑蓝花花”,显得清纯质朴、爽眼耐看;中游湖北黄梅一带喜用黑底加彩线挑绣、古朴而高雅、湖南瑶族挑花鲜亮厚重、侗族则清丽古雅。土家族挑花构图宏大,气氛热烈;下游安徽合肥、望江、芜湖等地的挑花,喜用江南常见植物和农作物的花纹为挑绣对象,挑绣出豌豆花、栀子花、棉花、桂花、海棠花、亚葫芦花作边花,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色彩上也以青白二色为主,规则中有变化,清爽亮洁、朴素大方。

蓝白清新

在民间工艺美术中,有一类以蓝白色调为主构成的生活艺术品,看见了它们,就会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仿佛看到了久别的故土、听到久违的乡音、闻到了一股清新的泥土芳香,这就是民间印染工艺中的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