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沧桑的尼罗河
15572500000017

第17章

196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恰市洛亨斯宝石礼品店3位合伙人兰尼、米克谢尔和麦西,在一个海拔4300英尺的山峰上,找到一块化石。当他们用钻石锯开化石时,锯刃被坚强的东西弄坏了,打开后才发现,化石中包着一个“晶洞”,里面有一个像汽车火花塞一类的东西。中间是一条金属圆芯,外包一个陶瓷轴环、轴环外又有一个已变成化石的木刻六边形套筒,套筒外面便是硬泥、碎石和贝壳化石碎片。据地质学家估计,这块化石在50万年前就已形成,而50万年前又何来汽车火花塞?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拉克西河床中发现有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的脚印,考古学家们吃惊地在恐龙脚印化石旁十八英寸半的地方,同时发现有12具人的脚印化石,甚至有一个人的脚印迭盖在一个三指恐龙脚印上。把化石从中间切开,发现脚印下的截面有压缩的痕迹,这是仿制品无法做到的,显然不是假冒的。

另外在附近同一岩层还发现人的手指化石和一件人造铁锤,有一截手柄还紧紧留在铁锤的头上。这个铁锤的头部含有96.6%的铁、0.74%的硫和2.6%的氯,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合金。现在都不可能造出这种氯和铁化合的金属来。一截残留的手柄已经变成煤,要想在短时间内变成煤,整个地层要有相当的压力,还要产生一定的热量才行。如果锤子是掉在石缝中的,由于压力和温度不够,就不存在使手柄煤化的过程。这说明岩层在变硬、固化的时候,锤子就在那儿了。发现人造工具的岩层和恐龙足迹所在岩层是一致的,而其它岩层都没有恐龙足印和人造工具,难道这说明人类和恐龙的确曾生活在同一时代?

在南非的克莱克山坡,矿工们发现了几百个金属球,而这些球所处的地层据考证有大约28亿年的历史。环绕铁球的凹槽十分精致,制铁技术专家认为很难解释成是自然过程形成的。1966年夏,美国地质勘探学家维吉尼亚·麦金泰尔博士在墨西哥鉴定了一批在麦阿科勒克出土的铁矛。起先估计这些铁矛的历史不到两万年,但测试结果表明是25万年。

1968年,考古学家在法国的一个的地方,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一根金属管。

1871年考古学家在美国伊利诺斯州旁钻井时,在距地表114英尺深处发现了一枚类似于钱币的东西,据伊利诺斯州地质勘探局鉴定,其所处地层属于更新世(20—40万年前)。这些比成岩期还要早的人造金属物的清单还可以开很长很长……1921年在非洲赞比亚,人们发现了一个古尼德人的头骨,头骨左方有一个边缘平滑的圆孔,这圆孔唯有子弹射击才能形成。而据考证,古尼德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有7万年。当时的人类,才刚刚学会使用石斧!并且还曾经发现过4万前的牛羊骸骨中赫然的子弹穿过的痕迹。

在秘鲁国立大学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人像,穿着衣服,鞋子,戴着帽子,双手举着一个望远镜正在观察天体,完全是一副现代人的作派,可据考察却是30,000年以前的作品。

在南非的布兰堡,有一幅名为“白妇人”的壁画。画中妇人身着短袖套衫,紧身裤,戴手套,穿吊袜,脚穿便鞋。看过此画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一幅现代画。人类发明衣服才只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但这幅古代墓画据考证至少有上万年的历史。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一些机密档不断面世,科学家查阅到其中也有时光倒流的内容。

1971年8月,前苏联飞行员亚历山大·斯诺夫驾驶米格21型飞机在做例行飞行时,无意中“闯入”了古埃及。于是,他看到了金字塔建造的场面: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一座金字塔巍然矗立,而另一座金字塔刚刚奠起塔基……总之,金字塔存的神奇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它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谜……5.神秘的太阳船在气势非凡的胡夫金字塔南侧,有一座看上去小巧玲珑、设计新颖别致、造型优美的博物馆,它就是著名的太阳船博物馆。太阳船作为埃及古代文明的又一见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古埃及人尊太阳为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拉神。他们生活在尼罗河畔,两侧是广袤无垠的沙漠,船只是沟通河谷两岸的唯一交通工具。他们见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想象天空是浩瀚无际的海洋,太阳每天乘船两次航行:一次在白昼,乘坐白昼之船“玛阿内杰特”由东往西,飞渡太空;一次在夜晚,乘坐夜间之船“梅塞凯底特”,自西往东,穿越冥府。这就是太阳船的来历。

古埃及人还把夜间比喻为死亡,所以又认为,太阳是天天复活、转世的。法老自封为拉神之子,他们渴望享受太阳神的永恒生活,因而仿制太阳船,置于金字塔旁,以便驾崩后其灵魂与太阳神一样,乘船邀游太空。

人们根据历史传说,推测金字塔下面可能埋藏有太阳船。为了解开这个谜,埃及考古工作者作出了不懈努力,尤其是卡玛尔·马拉赫。他是一个埃及人,不是一个埃及学家,也不是一个考古学家,只是一个对考古学、对古代埃及的历史极其感兴趣的工程师而已。

1964年5月,当时在开罗西南郊吉萨高地工作的卡玛尔·马拉赫在对胡夫金字塔的塔基进行清理时,在胡夫金字塔塔底南侧18.5米远的地方,发现一截围墙的残存部分,拆除、挖掘后显露出东、西两个长方形石板阵,两者间隔3米,每阵排列着41块打凿磨光的白色石灰岩石板。

卡玛尔·马拉赫认定它们是洞穴的盖板,经多次请求,他获准打开东边的洞穴。同年11月,东坑的第一块石板被吊起,卡玛尔·马拉赫便进入坑内,他虽什么也看不见,却有一股幽香扑鼻而来。他激动万分地拿出镜子,将从石板缝透进来的阳光折射入坑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大小、长短不齐的木块以及一些芦苇绳索,它们虽已历经4600多年,但仍不蛀不烂。两个月后,东坑的石块盖被全部吊离。

据考证,坑内藏的原来是胡夫法老生前使用的一艘御船。胡夫死后,其三太子达达夫·拉继位,用这艘船将胡夫的木乃伊从当时埃及首都孟斐斯运至吉萨,葬入大金字塔里,随后把这艘由1224块木料制成的船拆成650份,整齐地安放于石坑内。

胡夫太阳船的出土,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埃及考古界最伟大的发现,也是迄今发掘到的最完整和最古老的船只,对于研究古埃及造船、航运、胡夫生平和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价值。消息传出,轰动了埃及和国际考古界,当时的埃及总统纳赛尔曾到现场视察,表示祝贺。

测量的结果:安放太阳船部件的石坑长31米、宽2.6米、深为3.5米。坑上盖着的41块石板,代表当时埃及全国41个州。每块石板长4.5米、宽0.8米、厚1.8米,平均每块重18吨。石板上达达夫·拉的名字仍清晰可辨。坑口封闭严密,内置麝香和其他防蛀香料。大块大多为雪松木,最长的达23米,最短的则不足10厘米。

据记载,胡夫之父曾派40艘船从黎巴嫩运雪松木,造船的木块可能就是那次运回的雪松木。尽管胡夫时代已出现了铁器,但全船却找不到一颗铁钉。原来,造船匠们在木版上凿了4000个洞眼,用5000克棕绳如同缝衣一般将整条船穿扎起来,利用雪松木下水膨胀、棕绳遇冷水收缩的原理堵塞缝隙。

埃及著名的文物修复专家艾哈迈德·尤索夫在既无图纸又无文字资料可供参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1年,终于在1968年将船板重新组装,使胡夫太阳船昔日的雄姿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复原后的太阳船像一只流线型大枣核,全长43.4米,最宽处5.9米,船头高6米,挺立似木柱,有纸草花雕刻图案;船尾后翘,先往里勾,后直向外,高7.5米;船中央有木架搭起的两间舱,长9米、宽4米;船头有一凉棚,上盖芦苇,是船长指挥室。两舷各配5支桨,桨长8.5米,船尾另有两支桨做舵用。每支桨配水手两名,航行时共需24名水手。船上还各有测量水深用的一根木蒿以及停泊时挂缆用的一把木槌和两根木楔。

1982年3月6日,在挖掘现场,由意大利工程师精心设计,装配有现代化恒温设备的太阳船博物馆宣告建成,已故埃及总理毛希丁主持了博物馆开馆仪式。博物馆的外形呈船体,两侧镶嵌着透明玻璃,以保证馆内光线充足。走进宽敞、明亮、洁净的展厅,参观者都要穿上特制的鞋套。为了使观众能看清太阳船的各个部位,博物馆建筑分上下两层,参观道绕太阳船盘旋而上,太阳船被钢架托起置于博物馆中央,太阳船体被涂刷成棕色,远远望去,宛若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文字资料可供参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1年,终于在1968年将船板重新组装,使胡夫太阳船昔日的雄姿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复原后的太阳船像一只流线型大枣核,全长43.4米,最宽处5.9米,船头高6米,挺立似木柱,有纸草花雕刻图案;船尾后翘,先往里勾,后直向外,高7.5米;船中央有木架搭起的两间舱,长9米、宽4米;船头有一凉棚,上盖芦苇,是船长指挥室。两舷各配5支桨,桨长8.5米,船尾另有两支桨做舵用。每支桨配水手两名,航行时共需24名水手。船上还各有测量水深用的一根木蒿以及停泊时挂缆用的一把木槌和两根木楔。

1982年3月6日,在挖掘现场,由意大利工程师精心设计,装配有现代化恒温设备的太阳船博物馆宣告建成,已故埃及总理毛希丁主持了博物馆开馆仪式。博物馆的外形呈船体,两侧镶嵌着透明玻璃,以保证馆内光线充足。走进宽敞、明亮、洁净的展厅,参观者都要穿上特制的鞋套。为了使观众能看清太阳船的各个部位,博物馆建筑分上下两层,参观道绕太阳船盘旋而上,太阳船被钢架托起置于博物馆中央,太阳船体被涂刷成棕色,远远望去,宛若一件精美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