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泰国
15578800000001

第1章 泰国简介(1)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

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

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

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

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

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一、泰国的地理位置

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形以平原为主。东临柬埔寨,西部和西北部接缅甸,东北邻老挝,南接马来西亚。全国面积约为513 115平方千米,与法国等同,海岸线长2 600多千米,地形可分为四大部分:东北部为高原区,地质干旱,海拔约150米-300米,有湄公河与老挝为天然国界,湄公河上游为中国的澜沧江,猛河横贯其间。高原西部的地势稍高,成为与中部湄南河平原的天然界线。主要都市为呵叻市。世界最古老的铜器时代的文明,出现在此部万昌地区约五千年前。

泰国位置图

南部为马来半岛属丘陵地带,半岛东边沿海有多个良港,也是橡胶和锡矿的主要产地,并有许多环境优美的海滨沙滩。主要都市为合艾和宋卡等。丰富海产也是其一大特色。

北部为山区,遍布热带森林,其中因他隆山海拔2 570米,为全国最高峰。湄南河四大支流湄滨,湄旺、湄戌、湄南沿山谷南流,形成四大河谷。谷内为泰国主要农业区之一,山地则盛产柚木。主要都市为清迈。水果以龙眼、荔枝、草莓等著名。

中部即为著名的湄南河平原,是主要稻米产区和水果种植地区,也是泰国的心脏地带,首都曼谷便位于此部,是泰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贸易中心。泰国人将国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头部,北部代表“象冠”、东北地方代表“象耳”、进罗湾代表“象口”,而南方的长条带代表“象鼻”。此部均为旅游休闲的上佳宝地。

二、泰国的气候

泰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泰国地处热带,绝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泰国属于热带气候,有三个明显的季节,11-2月气候转凉,属凉季。3-5月是夏季,6-10月是雨季,年平均温度是28℃,4月份的曼谷可达38℃以上,但在12月则维持在25℃左右。

三、泰国的人口和民族

泰国人口约6 308万(2006年),是一个由3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泰族占人口总数的40%、老族占35%、马来族占35%、高棉族占2%。此外还有苗、瑶、桂、汶、克伦等山地民族。

四、泰国的宗教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0%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马来族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锡克教。佛教在泰国社会生活中有深刻的影响,90%的泰国人信奉上座部佛教(属小乘佛教部派),其中有30万人出家为和尚,故全国佛寺多达3 000多座。

在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石雕和绘画。它有无数金碧辉煌的庙宇、宝塔,及高大的金漆佛像。遍布全国的古城遗迹,这些在长年青绿的椰林掩映下的古迹,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光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增加了许多神秘。

几百年来,泰国无论是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各方面,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在泰国,凡是信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削发为僧,连王室和贵族也不例外。到泰国旅游,处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

佛教是泰国道德礼教的“准则”,是维系社会和谐及推动艺术的原动力。佛教影响力深入民间的另一原因是大部分泰国佛教家庭,必然有一位男丁入住寺庙修道,研习佛教道理。据佛教习俗,信奉佛教的男性且年龄超逾21岁者,在其一生中,须接受剃度一次,以实践僧侣生活,短则5天,长则3个月。

除了作为佛教活动中心,泰国寺庙通常是小镇的消息集散地、劳工雇用中心、新闻发布处、药物分发站和社区中心,有时更用作学校和医疗所。总之,泰国社会的寺庙具有多元化用途。

泰国人亦强调宗教自由,故其他宗教如回教、天主教、印度教及锡克教等,同时存在。

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五、泰国的历史

17世纪末,泰国这个名称已经给西方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土耳其人在1511年占领马六甲后不久派使节造访泰国,在今天,被称作东南亚的这片土地上,这些土耳其人以及客居当地的中国人、日本人、马来人和波斯人把暹罗人的首都建成了一座最具国际化的城市。泰国——一个现代的以佛教为主的,古今文化相融合的东南亚王国。

总的来说,泰国具有印度和中国相融性的独一无二特色,多民族共存,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以及700多年独立统治的历史(泰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西方人占领而沦为其殖民地的东南亚国家)。佛教广泛深入人民生活,使宽容和慈爱成为泰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泰国人是从南中国早期信奉基督教的地区迁移来的。开始的时候他们在现在泰国的北部清盛、清莱和清迈这一带建立了一定数目的城邦,但由于不够强大,这些城邦的影响始终未能突破当时的面积。

后来,泰国人继续向南部迁徙,来到宽阔而肥沃的中部平原地区把范围扩大到整个印度支那半岛。尽管如此,从矛盾的角度来看,现代考古学家在班清这个村庄考察后提出,5 000年前,世间最早的青铜器时代文明已经进入泰国。

(一)素可泰时代

12世纪早期,泰国人在兰那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帕耀、素可泰地区建立了一些城邦。1238年两名泰国人土司坤邦甘豪和坤帕孟发动政变,推翻了古高棉人的封建统治,在素可泰建立了第一座真正独立的王国。尽管这个王国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但在泰国的历史上却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素可泰逐渐扩张到了湄南河流域,并把佛教作为泰国的第一宗教。泰国的文字,也就是当时留下来的,同时还有一些泰文化如绘画、雕刻、建筑和文学也在素可泰时期遗留下来,这些文化被大城王朝,一个生机勃勃的湄南河河谷南部的王国所吸收。

(二)大城时代

在大城王朝417年,34位国王的统治期间,泰国人统一了其独特的文化,加强了与阿拉伯、印度、中国、日本和欧洲的联系。在那莱王统治时期(1656-1688),泰国与欧洲发达国家促进交流,向法国派驻使节以发展外交关系。1350年,在大城建立了国都,直到被缅甸人破坏烧毁。

大城的失陷对泰国人来说是最惨痛的打击。尽管如此,几个月后,一支新兴的泰国人兴起,在吞武里王朝(1767-1782)时期,郑信王击退了缅甸人的侵略,建立了吞武里国都,它是泰国历史上历时最短的国都。1782年,曼谷王朝一世皇在湄南河边一个叫曼谷的村庄建立了新的国都。

(三)曼谷王朝时代

曼谷王朝时期(1782至今),两位节基国王——孟固王(四世皇,1851-1868)和其子朱拉隆功国王(五世皇,1868-1910)统治时期,以灵巧的外交手段及有选择的发展政策将泰国从西方殖民主义的潮水中拯救出来。

今天,泰国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从1932年以来,泰国的国王,包括目前在位的九世皇普密蓬·阿杜德国王通过国会来行使其立法权,他们的行政权力则通过总理及他们的法院得以实施及保障。

六、泰国的政治

泰国从建国初期起至1932年,一直都是君主专制政体国家,国王是国家元首,有绝对的权力,可以支配一切。1932年,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宪法约束。国家政权采取内阁制,内阁对国会负责。

(一)宪法

泰国现行宪法于1991年12月7日获立法议会通过,12月9日颁布实行,是泰国第15部宪法。宪法共11章、223条。规定泰国实行以国王为首的君主立宪制;国王是神圣不可冒犯的。任何人不得指责或控告国王。公民享有在宪法规定下的自由权力,享有议论、写作、出版与发行、和平静坐及不携带武器集会的自由。政府总理由下议院议长提名,国王任命,其他阁员不超过48人。1992年6月10日国会通过四项宪法修正案,即:总理来自民选;下议院议长兼任国会主席;上议院权力只限于审议法律;国会第二期会议也可辩论议案。

(二)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