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希腊
15579000000002

第2章 希腊简介(2)

斯巴达人仍旧对亚细亚人怀有敌意,并于前227年入侵亚细亚并且掌握了同盟的权力,残余的亚细亚人比起斯巴达人更愿意接受远方的马其顿人,因此与其结盟。前222年马其顿军队击败了斯巴达人,吞并了他们的城市——历史上第一次斯巴达被外来势力占领。

腓力五世是最后一个面对日益强大的罗马,有能力和条件维持希腊的统一和独立的希腊统治者。在他的努力下达成的瑙巴克塔斯和平终结了马其顿和希腊联盟间的冲突,他因此控制了除雅典、罗德斯和帕加马以外的全部希腊。

然而前215年腓力同罗马的敌人迦太基组成了联盟,这促使罗马引诱原先就只是名义上归顺腓力的亚细亚城市,并同罗德斯和帕加马结盟,成为了小亚细亚最强的力量。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于前212年暴发,无果地结束于前205年,不过马其顿从此成为了罗马的敌人。

前202年罗马击溃了迦太基,扫清了东进的最后障碍。前198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爆发,战争的起因不明,但主要缘于罗马将马其顿视作东方霸主塞琉古王朝潜在的同盟者。腓力在希腊的盟友背弃了他,马其顿在辛诺塞法利战役中被罗马地方总督提图斯·弗拉米尼乌斯击败。

幸运的是,弗拉米尼乌斯是个希腊文化的仰慕者。腓力不得不交出他的舰队,但是不必经受更多的惩处。在前196年的地峡运动会,弗拉米尼乌斯宣告了所有的希腊城市的自由,而罗马的卫队仍旧驻扎在科林斯和哈尔基斯。不过罗马人所承诺的自由只是一个假象,除了罗得岛,所有的城市都加入了一个罗马控制的同盟,而民主政体被亲罗马的贵族政治所取代。

(六)希腊的罗马时期

希腊军事力量的下降使得罗马人在168年左右征服了这片土地,然而希腊却最终凭借它的文化征服了罗马人的生活。习惯上认为罗马对希腊的统治开始于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卢西奥·马缪斯对克林斯的洗劫,然而早在前168年当国王珀尔修斯于Pydna败给Aemilius Paullus后,马其顿就已经处于罗马控制之下了。罗马人将这片区域划分为四个小共和国,前146年马其顿正式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首都为泰萨罗尼基。剩下的希腊城邦纷纷被终结事实上的自治,而归降罗马帝国。罗马人将地方行政交给希腊人管理,并不欲破坏传统的政治模式,而雅典的广场继续作为公共和政治生活的中心而存在。

212年卡拉卡拉的安托尼努斯敕令将罗马的公民权赋予了意大利以外全帝国的男性自由民,事实上将行省的居民提升到与罗马城的居民同等的地位。这条敕令的历史重要性甚至大于政治重要性,自此帝国的经济和法律的机制通行于整个地中海地区,为帝国的融合打下了基础,如同当年从拉丁部落拓展到整个意大利的过程。当然,在实践中融合并不可能完全实现,例如希腊这样已经整合于罗马的地区更适应这个条令,而像不列颠、巴勒斯坦或是埃及这些不是太远就是太穷或是太过特别的地区就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

卡拉卡拉的敕令并未能控制权力从西方向希腊和东方转移的过程,相反它加速了这个过程,为希腊在中世纪成为欧洲的主要力量打下了基石。

(七)拜占庭帝国时期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由学者August Heisenberg总结为“皈依基督教的希腊人的罗马国”的历史。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及其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以来,希腊人成为了帝国的主要公民,并最终将这两种身份等同了起来。君士坦丁大帝将拜占庭建筑成为帝国的首都(从此称为君士坦丁堡),将其置于帝国中心,并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作为灯塔指引着希腊人的民族归属感,直到近代。

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一世的形象占据了帝国前期(324-610)的历史,这两个皇帝吸收了罗马的传统,作为拜占庭帝国奠立和发展的根基。最初的几个世纪用于巩固帝国边界,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疆域。同时,这一阶段也标志为正教传统的建立及其与来自帝国内部异端的冲突。

在拜占庭中期(610-867)的第一阶段,帝国经受了同时来自宿仇(波斯人、伦巴底人、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和新敌(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的进攻,这些攻击并不局限于边界冲突,有时他们深入疆界甚至威胁首都。同时,入侵者并不满足于时而短暂的进攻,而是转为长期定居,变作与帝国敌对的新的国家。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导致帝国的结构也产生了转变,比如小户的自由农民的兴盛、军事统治的扩张以及行政区制度的发展,完成了肇始于上个时期的这些变化。在行政领域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社会和行政变得相当希腊化,同时偶像破除运动之后重塑了正教传统,这些因素致使了对邻近国家成功的军事行动,将它们置于拜占庭的文化影响圈之内。在这个时期版图有所缩小,并且由于丢失了生产财富的地区,经济受到一定的破坏;然而,它取得了语言、宗教和文化的巨大辐射力。

1204年发生了帝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标志了拜占庭晚期的开始。希腊人的君士坦丁堡在历史上第一次失守,帝国被拉丁十字军征服并由一个拉丁国家所取代了57年。此外,拉丁占领时期极大地影响了帝国的内部发展,因为封建分封制度被引入了拜占庭生活。

1261年希腊帝国被分割至前希腊拜占庭comnenos王朝的成员(Epirus)手中以及Palaiologos王朝(君士坦丁堡沦陷时的最后一任王朝)手中。希腊拜占庭帝国内部的衰弱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逐渐导致了帝国的衰亡。1453年,拜占庭帝国落入奥斯曼人手中,希腊的拜占庭时期宣告结束。

需要指出的是“拜占庭时期”这个术语是由现代历史学家发明的,自10世纪起人们称呼这个帝国为希腊帝国,而之前则为罗马希腊帝国(Romeo-Greek),这就是为什么希腊人有时在口语中自称为Romioi。“罗马”(Romeo)这一修饰来自于帝国在政治行政领域对于罗马的传承。实际上,在欧洲历史上许多国家都使用这个修饰,比如卡洛林王朝以及日耳曼人的神圣罗马帝国都将自己看作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八)奥斯曼统治时期

当奥斯曼人到来的时候,希腊人兴起了两股移民运动。首先是希腊知识分子阶层向西欧的移民,由此激发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其次,一些希腊人离开了平原,躲进层峦的群山中。希腊是个多山的国度,而奥斯曼人从未成功地在山区建立他们的军事或者行政存在,因而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奥斯曼人从来没有完全征服希腊。在希腊大陆和岛屿上存在有许多秘密社群,如克里特岛上的Sphakiots、伊庇鲁斯的Souliots以及伯罗奔尼撒的Mani都是奥斯曼统治时期山区活跃的秘密社群。自16世纪末直至17世纪,许多希腊人开始从山区搬回平原地区。帝国推行的宗教自治社区“米利特”制度将各个地区分划给宗教族群自治,这间接促进了东正教希腊人的民族凝聚力。希腊正教会作为民族-宗教社团,帮助全希腊各个地区(山区、平原、岛屿)的希腊人在艰难的奥斯曼统治下维系自己的种族、文化以及语言遗产。

奥斯曼统治下的希腊人不是承受异族统治的基督徒就是秘密基督徒,他们表面上遵循伊斯兰教的教规,而秘密地实践希腊正教的信仰,以逃避苛重的捐税,而同时又不失去同希腊正教会的联系。然而那些真正皈依伊斯兰教的希腊人,即使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也被同族的正教希腊人视为土耳其人。

(九)现代希腊国家的建立

奥斯曼任统治希腊直到19世纪早期,1821年希腊人发动了希腊独立战争,并宣称独立;不过这一运动直到1829年才获得最终的胜利。当时的欧洲知识精英面对土耳其的残暴,纷纷以罗曼蒂克的眼光看待这场战争,将之视为古典主义的欧洲或是基督教的欧洲对于异族的反抗。例如欧仁·德拉克罗瓦在他1824年的作品《伊俄斯的屠杀》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一些非希腊族的志愿者也参加了战斗,如诗人拜伦。当时奥斯曼帝国对于反抗军来说过于强大,事实上,他们一度接近于完全扼杀起义军,但正是迫于外国军事力量的干涉才没有实现。1827年的纳瓦里诺海战标定了战事的走向,其中来自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的舰只击溃了奥斯曼和埃及的联合舰队。

俄罗斯的外相,希腊人约翰·卡普迪斯特里阿斯于1827年返回祖国担任新成立的共和国的总统,但于4年后死于暗杀。其后西方诸强用一个君主国取代了这个共和国,首任国王为来自巴伐利亚的奥托一世其继任为丹麦人。在建国初期,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希腊发动了一系列对于奥斯曼的战役,旨在扩张自己的疆域而吸纳更多生活在奥斯曼治下的希腊族人。因而希腊的领土和人口逐渐上升,直到1947年完成了现在的版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希腊站在了协约国一方,反对奥斯曼帝国及其他同盟国国家。战后西方诸强将小亚细亚的一部分割让与希腊,其中包括有许多希腊人口的Smyrna城(即今天的伊兹密尔)。同时,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在国内推翻了奥斯曼政府,并组织了对希腊部队的军事行动,将其打败。成千上外居住在希腊的土耳其人立刻搬回了土耳其,与居住在土耳其的大量居民进行了一次人口大转移。

尽管这个国家只有数量有限、装备落后的军事力量,希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是选择了站在协约国一边,拒绝向意大利的要求妥协。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入侵,但是遭到了希腊军队的顽强抵抗,将入侵者逐回(参见希意战争),这标志着协约国在战场上的第一次胜利。希特勒为了自己的南翼作考虑,而不得已介入了这一地区,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和意大利的军队击败了希腊、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侵入了希腊。

德国人试图进一步通过伞兵的大规模作战推进克里特岛,以便消除协约国从埃及进攻南翼的后顾之忧。然而他们受到了协约军和克里特当地居民的强烈抵抗。虽然克里特岛最终陷落,有理论认为它极大地拖延了德国人的计划,使得入侵苏联的时期被拖延至太靠冬天。最近有一个新的理论认为德国人投在克里特战役的军队数量同苏联战场上的完全不具可比性,因而这对东线战场根本没有实质的影响。

在纳粹统治期间,成千上万的希腊人死于战斗、集中营或是饥饿。尽管有希腊正教会和许多希腊基督徒的搭救,大部分的犹太社区还是为侵略者所肃清。同时经济也陷入停滞。战后的希腊又经历了共产党人与保王党人之间艰苦的内战,一直持续到1949年。

五六十年代中,希腊的经济缓慢地发展,前期借助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捐赠和贷款,其后侧重于其旅游业。1967年,希腊军队借助一次政变推翻了Panayiotis Kanellopoulos的右翼政府,成立了上校政权。新政权受到了美国的支持,中央情报局被怀疑参与了这次政变。1973年他们废黜了君主,1974年独裁者乔治·帕帕佐普洛斯拒绝了美国的帮助,因此谣传说在基辛格的策动下发生了第二次政变。迪米特里奥斯·约安尼泽斯上校被任命为新的首脑。

许多人认为约安尼泽斯对塞浦路斯针对马卡里奥斯总统的政变负有责任——这场政变被作为1974年土耳其对塞浦路斯第一波入侵的借口。塞浦路斯事件以及对雅典综合理工大学起义血腥的镇压导致军政府的内垮。一位流亡政治家,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从巴黎返回,作为临时首相,并获得接连两届连任担当保守的新民主党的主席。

1975年,一次全民公投确认了康斯坦丁二世的离任,新的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另一个曾经流亡的政治家,帕潘德里欧也回归祖国,并创建了社会民主的PASOK党。他们赢得了1981年的大选,主导这个国家的政治事务长达近二十年。

自从恢复了民主,希腊的经济社会情况稳步改善。它于1981年加入了欧洲联盟,并在2001年接受了欧元作为货币。由欧盟的援助以及旅游、航运、服务、轻工业的收入所实现的基础建设给希腊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标准。

然而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在塞浦路斯问题以及爱琴海边界问题上仍存在着不小的政治张力,不过1999年相继发生在两国的地震以及民间自发的互助冲淡了这种矛盾。

四、希腊的人口和民族

2001年,人口普查为1 090万人,其中98%是希腊人。希腊的第一大少数民族是土耳其人,他们主要居住在罗得斯岛和科斯岛上,占希腊人口总数的0.8%。

在希腊还生活着近03%的马其顿人,0.2%多的亚美尼亚人。常年生活在希腊的吉普赛人的人数很难统计。另外,最近几年有将近30万阿尔巴尼亚人迁入希腊定居。

大约1/3的希腊人生活在乡村,村落的地理位置主要与饮用水的水源有关。城市主要集中在希腊大陆的东半部。

雅典和比雷埃夫斯港邻近,形成了希腊最大的人口聚居区。在这里常年生活着大约100万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中心,生活着大约26万人。在希腊中部的城市拉里萨和沃洛斯分别生活着13万和7.7万人。

与大陆的大城市不同,希腊岛屿的人口数量在最近几十年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很多岛屿甚至面临着人去楼空的危险。因为那里大多依然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其他行业的威胁。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继承父辈的传统待在家乡继续农耕。

另外,人口外流是战后希腊的一个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十年希腊外流到其他西欧国家和美国的人口在300万以上。

希腊的官方语为希腊语,98%的居民信奉东正教。

五、希腊的政治

(一)希腊的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13个大区、52个州(包括北部享有很大自治权的圣山“阿苏斯神权共和国”和359个市镇)。各大区名称如下:色雷斯和东马其顿、中马其顿、西马其顿、伊皮鲁斯、色萨利、爱奥尼亚群岛、西希腊、中希腊、阿提卡、伯罗奔尼撒、北爱琴海、南爱琴海、克里特岛。

(二)希腊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