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印度
15579100000017

第17章 印度饮食文化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像印度那样,具有如此明显的宗教色彩、如此深刻的文化意蕴。

一、一半国民喜吃素

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耆那教徒更是严格吃素,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是素食王国,素食文化是印度饮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由于印度多数人喜欢吃素,印度开有不少只为素食主义者服务的饭店。印度有专门为素食主义者开设的比萨饼店,麦当劳供应的夹层食品,相当一部分不是鸡鸭鱼肉,而是蔬菜。

印度虽然吃素的人很多,但并不等于这些人缺乏营养,因为印度人喝了大量的牛奶,每次喝茶,印度人都会在茶里加一些牛奶和糖。值得指出的是,在印度,绝大部分长寿的人是素食主义者。

在印度,一方面,吃的讲究和禁忌很多;另一方面,又不排除人们互相宽容,这具体体现在许多家庭在饮食问题上“一家两制”,甚至“一家多制”。一些中国姑娘嫁给印度人后,吃素的丈夫们一般不允许在家里做荤菜吃,但不反对妻子在外面吃。一些印度朋友尽管自己吃素,但在宴请中国朋友时,会主动准备好一些荤菜。

二、抽烟喝酒不流行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印度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反之,越没有地位、越没有文化的人什么都吃这一现象。加之,宗教色彩特别浓厚的印度素食主义者协会等团体极力倡导素食,这就使吃素的人长期以来居高不下。

受宗教禁忌的影响,烟酒在印度不怎么流行,宴会上印度人几乎不劝酒,嗜酒成瘾者或酒量很大者极少,从未见过印度人一饮而尽地干杯,也从未见过有人行酒令或醉倒过。马邦前副首席部长阿迪克(相当于我国常务副省长)在飞机上多喝了点威士忌,下飞机时步履不稳,被媒体以“在公众场合醉酒”予以披露。印度抽烟的人极少,公务往来和红白喜事,从未有人敬烟。印度的烟仅10支装,比中国的烟短。印度人口袋里装一包烟、一个打火机的不多,一些烟民宁愿买一枝抽一枝。

三、野味无人敢问津

印度没有野味店,不仅野味无人问津,就是蟮鱼、泥鳅、甲鱼、乌龟、蛇这些东西,印度人也不吃,至于吃狗肉、猫肉、鸽子肉等,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各种肉类的下水杂物,因而价格便宜得不可思议,有的几乎等于不要钱。例如,5个卢比(相当于1元钱人民币)可以买到1公斤鸡爪。由于素食主义者人数众多,有的蔬菜价格反而很高,例如,白菜价格同鸡肉差不多,芹菜论根卖,5个卢比才能买到一根(约1两)。

四、香辣咖喱唱主角

印度人做菜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咖喱粉。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汤等等,每个经营印度饭菜的餐馆都飘着一股咖喱味。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调料合成的一种香辣调味品,呈黄色粉末状。在某种意义上说,印度饮食文化也可以称为咖喱文化,这种饮食文化以香辣味道为特色。

从表面上看,中国菜的特点是“清清白白”,色香味三者,色是摆在第一位的,因好看可以激发食欲;印度菜的特点则是“糊糊涂涂”,各种主菜都放一大把咖喱粉,看起来都一个颜色。荤食不亲口尝一尝,很难区分是什么肉类,蔬菜也是捣成糊状,搁些咖喱。在中国人看来,长时间的煮熬使维生素尽失,令人觉得可惜,印度人则乐此不疲。

说印度菜把香放在首位恐怕并不过分。不过,印度菜的香并非中国人所习惯闻的那种香味,而是太香了;印度菜的辣味也并非中国人所习惯的咸辣、酸辣或麻辣,而是“冲”鼻子的辛辣。

五、柠汁、飞饼是招牌

有人说:“辨别印度菜正宗与否,只要试点两道菜就可以了,一道是鲜青柠汁,一道是印度飞饼。”此话很有道理。青柠檬酸甜清香,是印度菜乃至所有正宗东南亚菜系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用青柠檬而不是散发着浓香的黄柠檬来配菜,可以保证食物固有的香味不受破坏,更突出了食物的原味及咖喱的本真。

至于中国人所谓的“印度飞饼”,在印度称之为“加巴地”,似乎更应称作是一件绝妙的手工艺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时,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在小平锅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炉子,燃着蓝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却没有锅。当平锅中的饼快熟,有点胀起来的时候,厨师会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炉子的火中去。

那张饼被火一烘,膨胀起来,好像悬在火焰上一样,很奇妙。很快地,厨师把它取出,放入盘中,香喷喷的,前后不过三分钟。食客们难以抵住刚出炉的“加巴地”的诱惑,没有谁能悟出“加巴地”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热气,能将薄如蝉翼的饼撑得如蒙古包般饱满。吹弹欲破的“加巴地”分为两层,外层浅黄松脆,内层绵软白皙,略带甜味,嚼起来层次丰富,一软一脆,口感对比强烈,嚼过之后,齿间留芳。如果用“加巴地”包着羊肉或鸡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隽永绵长。

六、喜欢用手抓饭吃

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或中产阶级,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刀叉或勺子吃饭,但多数印度人,包括上流社会的人通常更习惯于用手抓饭吃。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和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饭和饼,面条、饺子、包子、馒头、烧卖基本上没有。他们喜欢吃的并非中国人的白米饭,而是把饭煮熟后,放些油和调料,饭的颜色呈黄色,或者同别的什么菜炒在一块。印度人吃米饭或吃饼时,喜欢用手把菜卷在饼内,有的像中国人吃北京烤鸭,或用手把菜和饭混在一起,在盘里搅拌几下,抓起来捏一捏,然后送进口内。这种吃法,如换成用刀叉、勺子或筷子,自然是反而不方便了。

七、晚餐一般8点后

印度人吃晚饭一般至少在晚8点以后,饭店晚上最早在7点半才开门。印度人喜欢夜生活,每天开始工作的时间很迟,即使在印度的经济首都——孟买,早上10点才上班。因此,他们不急于吃晚饭。

八、烹饪方式

北印度食物以烘烤、油炸为主,口味比南印度清淡,烹调方式受到蒙兀儿宮廷影响。在回教式烹调法中,以“天多”鸡肉、羊肉最为有名。“天多”是利用圆锥形的土制炉灶,烘烤经过调味的肉串或面饼。北印度肉类料理以烤鸡、烤羊肉卷最受欢迎。

另外就是,印度菜的制作,非常讲究原汁原味,从烤面包可以看出,将面团压成圆片状,然后不经过任何加工就直接将它贴在大火炉内壁上,微焦后取出即成。这样制成的面包,没有油烟的腻味却有浓郁的面香。

九、甜点与饮料

印度街头常见的点心有:包着肉馅、马铃薯、豆子或蔬菜的三角形小面饼——沙摩沙,扁豆糊加发酵米做成的德沙,蔬菜及豆粉油榨而成的帕可拉等。

印度甜点和糕饼都很甜,大部分是用干乳酪、豆类、椰子、米、粗麦粉、全麦粉、糖浆为材料。

说到饮料,印度人不爱喝汤,他们认为任何一种汤,也比不上无色无味的白开水来得更爽更开胃。因此印度人一餐饭下来经常喝上五六杯开水,再配上一些奶茶。据悉,这可能是印度菜式常带刺激,烹调方式又多是烧烤,为降火爽口,冰凉的白开水与热奶茶自然是最佳的饮品了。

印度人喝茶,多半采取烹煮方式,就是将茶叶放进水和牛奶里面煮沸,然后加入姜、豆蔻等香料,饮用时放置大量砂糖,这就是著名的印度奶茶。

印度夏天饮料则以拉西为主,使用酸奶酪加水、糖或盐、香料调制而成,饭后可以帮助消化。这也是印度中较为著名的家乡酸奶。

(一)大吉岭红茶

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当地年均温15℃左右,白天日照充足,但日夜温差大,谷地里常年弥漫云雾,是孕育此茶独特芳香的一大因素。以5-6月的二号茶品质最优,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

大吉岭红茶拥有高昂的身价。三四月的一号茶多为青绿色,二号茶为金黄。其汤色橙黄,气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带有葡萄香,口感细致柔和。大吉岭红茶最适合清饮,但因为茶叶较大,需稍久焖(约5分钟)使茶叶尽舒,才能得其味。下午茶及进食口味生的盛餐后,最宜饮此茶。

在大吉岭喝茶,本地人的茶具几乎都是黃铜器皿,因为铜器具有保温功能。后来受到英国风气影响,有些家庭或旅馆、餐厅都改用瓷器或银器喝茶。如果天气寒冷,就在茶壶上套着一层棉质或毛料的护罩,免得茶水迅速冷却。

(二)阿萨姆红茶

阿萨姆红茶,产于印度东北阿萨姆喜马拉雅山麓的阿萨姆溪谷一带。当地日照强烈,需另种树为茶树适度遮蔽。由于雨量丰富,因此促进热带性的阿萨姆大叶种茶树蓬勃发育。以6—7月采摘的品质最优,但10—11月产的秋茶较香。

阿萨姆红茶,茶叶外形细扁,色呈深褐;汤色深红稍褐,带有淡淡的麦芽香、玫瑰香,滋味浓,属烈茶,是冬季饮茶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