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印度
15579100000020

第20章 印度的文学(1)

一、印度的文学概况

印度的近代文学,虽然在17世纪后半期已经初现萌芽,但真正的开端是在19世纪下半叶。

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印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渐出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不仅连续发生了反封建的农民起义,而且也出现了多次城市商人、小手工业者的反封建斗争。正是在印度人民反封建斗争的基础上,印度近代文学开始萌芽。在17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的马拉提人起义中,涌现了多迦罗摩、罗摩·达士等具有民族解放思想的著名歌手,在17世纪70年代到18世纪的旁遮普的农民起义中,又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反封建的诗篇和歌曲。18世纪,正当印度封建社会解体之际,西方殖民者乘机加紧侵略,由原来通过贸易攫取暴利的方针,改变为直接侵略领土的政策。从1849年以后印度就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不仅使印度人民遭受了严重的苦难,而且也阻碍了印度近代文学的发展。因此从18世纪起到19世纪上半期,整个印度文坛玄云黯锁,寂寞萧条,只是在民间创作中才出现一些号召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的歌曲。

直到19世纪下半期,随着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才真正产生了印度近代文学。

进入20世纪,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更加高涨。印度民族文学也随着迅速发展,日臻繁荣,出现了艺术上成熟的、为数众多的、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长短篇小说、散文、戏剧和非宗教性的诗歌。

当时的印度进步作家,看到了殖民主义对印度社会的重大危害。他们开头对于西方无条件的崇拜被后来的批判情绪所代替,因此,认识到研究本国人民的历史,恢复民族传统的重要,并且要求文学为民族解放事业服务。印度作家为了唤起人民对自己国家、历史和民族的感情,多数都用自己的地方语言进行创作。于是出现了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著名作家和优秀作品,其中以北印度的印地语,东印度的孟加拉语,和以德里、勒克瑙两地为中心的乌尔都语文学成就较大。

东印度的孟加拉,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先于其他地方。富有民族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出现也比其他地区为早。著名的孟加拉启蒙运动者罗姆·莫汗·罗易(1772—1833),是社会及宗教的改革家,他反对印度罪恶的种姓制度和野蛮的焚死寡妇等恶俗。他也是著名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耶苏箴言》(1820),风格明快流畅。此外,他还提出了文学要为社会服务的问题,这在当时很有影响。

般金

·钱德拉·查特吉(1838—1894),是孟加拉语近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细致观察了殖民主义在印度人民生活中所造成的危害,用小说表现了剧烈变化的现实。般金写有六七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以长篇小说《毒树》(1872)最著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第一次提出了寡妇改嫁的问题;小说构思巧妙,不落俗套。他还写了近十部长篇历史小说,代表作是《阿难陀寺院》(1882)。小说描写1772年“山耶西”(出家人)起义,充满着爱国热情。作品中有一首《礼拜母亲》的诗,以后成为群众集会时歌唱的革命进行曲。般金的历史小说,大多是传奇式的,在某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虚构和夸张,并与现实社会的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精神和渴望民族独立的深沉感情。

另一位小说家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1876—1938),是孟加拉文坛上仅次于泰戈尔的大作家。他生于西孟加拉邦胡戈里县德瓦南德普尔村。由于父亲经常失业,家境贫寒,中学毕业后没能继续升学。17岁那年他逃出守旧的婆罗门家庭,在印度到处流浪。1903年到了仰光,在一家木工厂当文书,一面从事写作。1907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13年回到加尔各答,从事专业创作,他是孟加拉语中第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作家,他一生写了30多部中长篇小说和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他的作品政治倾向明显,对民族解放的前景乐观。小说大多以反对印度社会的不平等和腐朽的封建传统为主题,真实地描绘了孟加拉农民的贫困状况,愤怒地揭露了地主、婆罗门的阴险狡诈和专横跋扈,特别对被压迫的印度妇女寄以深切的同情。他的代表作有《斯里甘特》四卷(1917—1933年),《道德败坏的人》(1917)和《秘密组织——道路社》(1929)等。《斯里甘特》主要描写斯里甘特与“沦落”女子拉吉·勒克什米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的拉吉·勒克什米尽管是个寡妇和“沦落”的女人,但她的心灵仍然是纯洁的、善良的,她对斯里甘特的爱情是忠诚的。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的作品语言简练,心理描写细致。他的小说传诵很广,对以后的印度文学的发展极有影响。

孟加拉人弟那般豆·米特拉(1829—1874)是以写社会政治剧闻名的,他是近代孟加拉语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860年创作的剧本《靛蓝园之镜》中,尖锐地揭露了靛蓝商对靛农的残酷剥削,深深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他的戏剧创作对以后印度戏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印度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世界闻名的泰戈尔也是用孟加拉语进行创作的。

北印度的印地语作家把自己的创作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起来,描写了人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诗人、剧作家帕勒登杜·哈里什·钱德拉(1850—1885),为文学反映社会的迫切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写的笑剧《按吠陀杀生不算杀生》(1873),开创了近代印地语戏剧的道路。他在《印度惨状》(1880)和《蓝色的女神》(1881)等著名剧本中,力求恢复民族传统,以表现新的社会内容。他的诗歌,富有时代气息。在诗篇《巴拉特—杜尔大沙》中,他以生动的生活画面,强烈的愤恨情绪,谴责了英国殖民者强加在人民头上的灾难。另一位印地语民族诗人迈提里谢苍·古伯德(1886—1964),在他的名篇《印度之声》里,直接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他还写有《色彩的破灭》(1910)等叙事长诗。他的叙事长诗故事性强,并采用日常用语抒写,在推广标准印地语方面,有很大的功绩。

乌尔都语文学中,也拥有许多优秀的作家,诗人迦利布(1797—1869),在印度人民中享有崇高的荣誉,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他反抗王公贵族的故事。作品有《迦利布诗集》等,他的诗作,反映了印度现实的黑暗,表现了诗人对1857—1859年民族大起义的切身感受。还有一位抒情诗人是勃拉志纳拉扬·恰克巴斯特(1882—1926),他的诗集《祖国的早晨》,用民族的传统形式表现了现实斗争的内容。诗人用口语写作,在民间大受欢迎。用乌尔都语写作的还有小说家沙尔夏尔(1846—1902),他的长篇小说《自由幻想的故事》(1878)描绘了勒克瑙社会多方面的生活和矛盾,作品充满了幽默和讽刺。他为印度小说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此外,在南印度的泰米尔语文学中,出现了诗人苏布拉马尼亚·布哈拉提(1882—1921),他是泰米尔最早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精通印地文、梵文和英文,但他却继承了二千多年来泰米尔文学的传统,用流行的民间语言进行创作。他的诗篇充满了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愤怒和谴责,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他号召同胞们从迷梦中觉醒,改变自己的奴隶地位。他的诗得到了人民的普遍欢迎。他还写散文、小说,被认为是泰米尔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他的短篇小说想象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二、文学大师——泰戈尔

在印度近代文学史上,泰戈尔具有独特的地位。他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反映了印度人民觉醒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印度近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主要倾向,为印度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泰戈尔生平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的伟大诗人和作家。他出生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祖父德瓦尔卡纳特·泰戈尔(1794—1846)是印度启蒙运动思想家罗姆·莫汗·罗易的密友。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1817—1905)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的改革者。泰戈尔的家庭是当时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经常讨论社会政治问题,诵读新的文艺创作,演出戏剧。泰戈尔在这种家庭环境影响下,从小就爱好文艺和关心社会问题。他从童年时代就开始作诗,写剧本,16岁那年发表了第一首长诗《诗人的故事》,得到读者的好评。1878年,泰戈尔按照父兄的意愿到英国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律不感兴趣,便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不久,英国的社会使他失望,他没等大学毕业,就于1880年提前回国。

从1890年开始直到1901年,他大部分时间住在谢里达父亲的庄园里。这时,他广泛地接触农村社会,亲眼看到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英国殖民统治者的专横暴虐。他同情农民的处境,并对农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索,企图寻求解决的办法。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故事诗和短篇小说最为突出。

泰戈尔这时期的短篇小说,广泛地反映了19世纪末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印度社会现实,有不少作品是以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为主题的。在《太阳与乌云》(1894)中,作者愤怒地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横行霸道、欺压人民的罪行。在《加冕》(1898)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拿彭杜·塞卡尔的形象,批判了洋奴思想,提出了民族自尊的问题,但泰戈尔这时期的多数作品是以反对封建主义为主题的。小说集中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和种姓制度。《河边的台阶》(1884)、《还债》(1891)、《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弃绝》(1893)、《素芭》(1893)、《献祭》(1898)和《摩诃摩耶》(1892)等小说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受苦受难的底层妇女,作品表现了她们在封建婚姻制度下的种种不幸。

在《摩诃摩耶》中,写一个24岁的姑娘摩诃摩耶正和青年罗耆波热诚相爱,但她的家庭强迫她同一个垂死的老婆罗门在火葬场上举行婚礼。婚后第二天,她就成了寡妇,又被迫和她丈夫一起火葬,只是突然出现狂风暴雨,才没被烧死,可是美丽的脸庞上已有烧伤的疤痕。她逃到了情人家里,要他发誓永不拉开她的面幕。后来,在一个月夜,他终于看到了她的脸,她没有回答一个字,头也不回地出走了。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愤怒地谴责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危害和寡妇殉葬制度的野蛮。

泰戈尔早期的短篇小说,都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涉及到当时印度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虽不能提出解决的办法,但对促进民族的觉醒,反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在艺术上,泰戈尔的这些短篇小说,吸收了孟加拉民间艺人的某些技巧,结构单纯,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具有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清新朴素的艺术风格。

1901年,泰戈尔为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离开谢里达庄园,到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他亲自授课,教导年轻的一代要珍视和了解印度的民族文化。这所学校后来在1921年发展成为印度著名的国际大学。

1905年,印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泰戈尔来到了加尔各答,积极参加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他唱着自己写的爱国歌曲参加示威游行,公开发表演说,痛斥英帝国主义的侵略,他还给因参加反帝示威而被开除的大学生讲课。

1907年,由于泰戈尔对运动中的不少重大问题有不同看法,所以他就回到圣地尼克坦从事民族教育和农村的改造工作。

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泰戈尔一生创作中最丰富也是最重要的时期。这时,他着力于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创作,这些作品广泛地反映了印度现实中最迫切的社会问题。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小砂子》(1903)、《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最后一首诗》(1929)等,中篇小说有《四个人》(1916)等。在小说创作中,以长篇《沉船》和《戈拉》最为著名。

《沉船》是泰戈尔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的情节曲折生动,富有悬念。主要人物是青年大学生罗梅西,作者通过对他的曲折复杂的恋爱和婚姻故事的描述,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矛盾。小说批判了包办婚姻的危害,赞助青年们的自由恋爱。同时,作者通过罗姆西的形象,揭示了印度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提出青年男女如果不坚决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是得不到真正的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的。

这一时期泰戈尔还写了不少著名的诗。1913年,他的著名的诗集《吉檀迦利》在英国出版,引起西方的注意,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他是第一个得到这项奖金的东方作家。后来他把这笔奖金赠给国际大学,抵制了当时英国殖民者以津贴为名而控制这所大学的企图。

这时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斗争的曲折变化,泰戈尔思想上的矛盾也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方面,他强烈地要求印度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另一方面,他又害怕“极端派”采取暴力斗争的手段,他想通过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等途径来实现社会的改造。因此,泰戈尔在自己的创作中着力宣扬“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强调人格的真理。泰戈尔在《诗人的宗教》一文中说:“诗与艺术所养成的是人的虔诚的信仰,这种信仰使人与万物化成一体,这种信仰的最后真理就是人格的真理。这种信仰是一种宗教而且能使人直接理解的,并不是一种供分析认辩的玄学学说”。也就是说,他所信仰的神在于万物之中,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象,他否认超自然的神的存在,而最后归结为人格的真理。泰戈尔宣扬“泛神论”是对“一神教”的反对,也是对当时印度各教派的不和表示了不满,认为这些阻碍了民族解放运动。他宣扬“泛神论”的思想,也是与反对不合理的种姓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泰戈尔的“泛神论”,有其唯物论的积极因素,在当时半封建、殖民地的印度,表现了诗人的资产阶级民主观点。但是,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也明显地表现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他追求人和神的融合与和谐,表达了脱离现实的神秘蒙眬的思想情绪。由于他把信仰最后归结为人格的真理,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就有忏悔式的追求心灵的纯洁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这只能导致人们逃避现实斗争,产生消极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