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德国
15579700000027

第27章 德国的音乐(1)

德国以音乐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之乡。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且极具音乐天赋的民族,它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无与伦比,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像德国一样造就了如此之多的音乐名家。

历史上,德国音乐的中心,一直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谈及德国音乐史,人们总要把奥地利包括在内,因为这两个国家不仅同属德语语言文化范畴,而且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两国是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

巴赫和亨德尔是德国17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被称为维也纳最杰出的古典音乐大师;作为德国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与舒曼则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音乐的杰出代表;19世纪下半叶,决定德国乃至欧洲音乐发展道路的中心人物是瓦格纳;此外还有勃拉姆斯、勋伯格、米德米特等音乐名家,他们也为德国及世界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至今有许多艺术节或音乐团体就是为纪念这些艺术大师而专设的。如波恩国际贝多芬节、拜罗伊特瓦格纳文化节、献身巴赫音乐的盖兴教堂唱诗班和国际巴赫协会及不定期举行的巴赫文化节等等。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在德国,对音乐的爱好可谓是全民性的。音乐在德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国人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音乐素质的培养,儿童从小就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音乐熏陶。他们除上好学校的音乐课外,母亲往往都早早地着手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所有的中小学生往往无一例外地在课外学习一种乐器,其居首位的是笛子和吉他。今日德国的年轻一代,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会弹奏一种乐器。年轻人听音乐的兴趣始终胜于看电视。德国每年售出的本国和国际上生产的唱片、磁带和激光唱片就达2.4亿张。在德国这个音乐的故乡,如果谁不懂得音乐的基本知识,不会欣赏或者不会演奏乐器,则会被人认为是文化修养上的一大缺憾。

目前德国有121座歌剧院、146个职业乐队,它们全都由国家资助。曾由卡拉扬担任终身首席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在国际上极负盛名。卡拉扬可称得上是德国现代乐坛上得到国际公认的一代音乐指挥大师,由他创办的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是各国音乐家心中的仙山琼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扬指挥比赛”是年轻指挥家的摇篮。由他指挥而灌制的音乐磁带和唱片多达800多种,销售1亿多盒(张)。

1989年7月16日,卡拉扬在其故乡萨尔茨堡的家中去世。德国乐坛还有许多蜚声四海的乐队和音乐家,如慕尼黑爱乐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莱比锡音乐厅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小乐队、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等等。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小号演奏家路德维希·居特勒、歌唱家希尔德加特·贝伦斯、迪特里希·费舍尔迪斯考、彼得·霍夫曼、勒内·科罗、彼得·施莱尔、赫尔曼·普莱及艾达·莫泽尔等都是国际音乐界的佼佼者。其中安妮·索菲·穆特被称为是“世纪天才”的小提琴家。

1970年,年仅7岁的穆特就在德国青少年音乐比赛中以非凡的音乐天赋获得一等奖。她的音乐天才被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发现后,他们多次合作,穆特的名字也随之享誉世界。这位著名的女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每年她都要举办多场义演音乐会,用以支持需要帮助的人们。1997年12月她到中国访问演出时,发现了一位年轻有为的中国小提琴家,随即表示愿意帮助这位中国小提琴家到德国深造。

德国人对室内乐团与室内乐有着特别的偏爱。弦乐器重奏不仅深得观众的喜爱,而且它作为家庭演奏乐器也深受欢迎。梅罗斯四重奏、柏林十字山弦乐四重奏、谢鲁比尼四重奏、冯特乃三重奏和曼海姆弦乐四重奏等都是德国著名的室内乐团。除了专业的小乐队外,爱好音乐的德国人还自发地组织了几百万个家庭小乐队,每当下班后或公休日,人们宁可关掉电视,与亲朋好友欢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音乐已成为人们抒发共同情感的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在德国现代化的都市中,人们常能看到一些民间艺术家在街头表演。他们手拉古老的风琴,自编自演,自弹自唱,给喧闹的都市增添了一种清新、古朴的色彩。

合唱一直是德国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有着众多的爱好者。比起19世纪典型的男声合唱团来,如今人们更喜欢混声合唱团。在德国不论是儿童合唱团,还是成人合唱团都是由其爱好者组成的。

长期以来,古典音乐一直是德国音乐的主流,不过近几十年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乐也逐渐为德国听众所接受,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德国的爵士音乐主要以自由爵士乐闻名。阿尔贝特·孟格斯道夫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长号演奏家之一。和其他国家一样,德国年轻一代也热衷摇滚乐,他们除喜欢国际摇滚明星外,也喜欢德国自己的明星。德国著名的摇滚乐团有“蝎子”“王子们”等,它们都是世界上知名的乐团。在德国,青年人几乎每天都要听广播、唱片和摇滚乐磁带。音乐把青年人凝聚在一起,只要有明星参加的露天演唱会,就连中学生也不在乎高达102欧元的昂贵票价。演唱会上,那变幻的灯光、震耳欲聋的喊声,仿佛把人们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德国,人们不仅喜欢听音乐,也想自己搞点音乐,或希望在此方面得到深造。为了满足人们对音乐的喜欢,也为了培养后起之秀,德国有众多的业余乐团、音乐学校和一系列的音乐竞赛活动。目前,德国有1 000多座公立音乐学校,4万多个合唱团,全国性的青年演奏会是最著名的音乐竞赛活动。此外还有波恩的德国音乐赛等。在德国还有各种定期举行的带有讲座性质的音乐活动,如多瑙厄申根音乐周、达姆施塔特的国际新音乐假日班、汉诺威的新音乐周及维滕的新室内音乐之周等。这一系列群众性的音乐活动、音乐比赛和它所提供的奖金,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有助于促进现代音乐的发展和新一代音乐人才的培养。

一、不可超越的大师——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带的爱森纳赫。父亲安布西亚斯原为爱尔福特城市吹鼓手,后任爱森纳赫城市乐师,在教堂、宫廷及市民活动中奏乐,共生8子,巴赫系其幼子。巴赫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约翰·克里斯朵夫继续抚养。十五岁起,巴赫也开始从事自己的音乐职业生涯——在卢内堡一个教会附属的圣咏团当歌童(1700年),在魏玛公爵的乐队拉小提琴(1703年),在安什塔特一所新教堂(1703年)和缪尔豪森的教堂(1707年)弹管风琴,然后又到魏玛任公爵侍从管风琴师兼宫廷音乐师(1708年),在刻顿一个没落小宫廷任乐队长(1717年),最后在莱比锡任圣多玛教堂合唱指导和教堂附属歌唱学校教师(1723年)。巴赫在担任各种音乐职务的同时,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音乐创作,写出大量各种类型的作品。1707年,他与堂妹玛丽亚·芭芭拉·巴赫在多恩海姆结婚。他们一共生了七个孩子。1720年7月他的妻子去世,1721年与安娜·玛格达勒娜结婚。他们又生了十三个孩子。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留下了9个子女,由于家境困难,身后萧条,他的妻子甚至不得不靠别人的施舍度日。9个子女中有4个成为著名的音乐家。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还有140首其他前奏曲、100多首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他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乐曲。他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魏玛时代(1708—1717),可以说是创作臻于成熟的阶段;刻顿时代(1717—1723),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许多贡献卓著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个阶段;而莱比锡时代(1723—1750),是巴赫将宗教音乐艺术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

巴赫的音乐作品包罗万象,涉及了除歌剧外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尽管作品中的部分早已失散,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小的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在世时,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肖邦在举行他的音乐会之前练习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风琴作品改编为钢琴曲,舒曼是巴赫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组织承担了出版这位大师作品的完整版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