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英国
15579900000002

第2章 英国的历史

“Britain”这个词起源于希腊和拉丁词,而最终可能追溯到凯尔特语。尽管用“史前时期”这一尺度来衡量时,凯尔特人也是稍后才来到不列颠群岛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创造了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筑遗址和圆形巨石阵这样的著名历史遗迹),但是有关英国历史的文字记载毕竟还是从讲述凯尔特人开始的。“凯尔特”这个词语相当普遍地经常用来区分不列颠群岛的早期居民和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入侵者。

公元前7世纪,凯尔特人分批从欧洲大陆的莱茵河区移居前来后,和伊利亚人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混合。当时这些人还处在原始公社阶段,主要以畜牧、农业为主。

公元前55—前54年,罗马大将军凯撒曾两次侵入不列颠。公元43年,罗马征服了不列颠,把它改成罗马和一个行省。

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近400年之久,史称“罗马征服”时期。但是罗马并没有占领不列颠全部,而仅仅是英格兰的大部分。罗马征服者在其占领地区修筑了不少军用公路,其中有些公路一直保存到现在。他们修造了城堡和要塞,有些后来发展成为城镇。他们建立了庄园,使用奴隶,耕种大量土地。

在罗马统治下,大多数不列颠人沦为奴隶或成为没有自由的农民。罗马的官吏、商人和庄园主对不列颠人进行严重的剥削,征收重税,引起凯尔特人的仇恨与不断的武装起义。

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是不牢固的。到了5世纪,罗马帝国开始瓦解,对不列颠的统治也于公元410年左右随着罗马兵团的撤退而结束。

一、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罗马兵团撒退不久,自5世纪中叶起,中欧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裘特人和日耳曼族就渡过北海侵入不列颠。他们的入侵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延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

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初建立了许多小国。到7世纪,这些小国合并为七个王国,封建制度开始形成。这七个王国是威塞克斯、埃塞克斯、色塞克斯、墨西亚、诺森布里亚、东盎格里亚和肯特王国。在长达200年的“七国时代”,各国互相争雄,战事频繁。

从8世纪末起,北欧的丹麦人开始不断入侵,在将近300年的反对丹麦人的斗争中,英格兰逐渐形成统一的国家。公元827年,西撒克斯王国艾爱格伯特(802—839),称英格兰王国。后来,国王尔弗雷大帝(871—899)在和丹麦人的战争中,建立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抗击丹麦人的入侵。双方通过签订和约,把丹麦占领区限制在英格兰东北部的“丹麦区”。到了10世纪后半期,英王埃德加(959—975)收复了“丹麦区”,全英格兰统一,但丹麦人后来又大举进犯,一度统治了全部英格兰(1017—1042)。后来,由于丹麦王国的分裂,英格兰的丹麦王朝也结束了统治。1042年,英王后裔爱德华(1042—1066)即位,恢复了盎格鲁王朝。

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侵入后,原来的氏族制度全面崩溃。人们从经营畜牧业发展到经营农业,社会单位是农村公社。私有制已经产生。贵族——大土地的占有者也已出现。他们占有奴隶和半自由人,这些大都是被征服的凯尔特人。到10世纪,贵族被认为是普通人的“保护者”,农民对他们逐步转入“人身依附“的地位。法律规定每一个人都要依附于一个贵族。旧的氏族制度被新的封建制度所代替。国王是一国的领袖,其次是贵族,下面是军事贵族,再下面是自由人,最下层是依附于土地的农奴。

但是,英国在11世纪中期,即诺曼征服的前夕,有半数农民还保持着自由农民的地位,英国封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成是在诺曼征服以后。

二、诺曼征服和封建制度的发展

诺曼人原意是“北方人”,与丹麦人属同一种族。在9、10世纪一些丹麦人向英格兰东北部入侵时,另一些北方人则侵入法兰西的西北部,建立了一个居留地——诺曼底。10世纪初,法兰西国王正式承认诺曼底是一个公国,诺曼人承认对法国的附庸关系。后来,诺曼人信奉基督教,吸收法兰西文化,甚至抛弃了自己的语言而学习法语。到11世纪,诺曼人的文化主要是法兰西的文化。

11世纪初,英格兰与诺曼底的关系相当密切。英王爱德华是在诺曼底教养长大的,其母亲是诺曼底的贵族。爱德华与其说是一个英国人,还不如说是一个法国人。在他统治的24年中,宫廷里充满了浓重的法兰西气息。

1066年爱德华死后无嗣。英国贵旅程哈罗德与诺曼底公爵威廉争取王位。1066年9月,威廉率领大军渡过海峡,在英国南部哈斯丁杀死哈罗德,击败英军,登上英国王位,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征服”。

威谦一世(1066—1087)在征服英格兰过程中,遭到盎格鲁和撒克逊人不断的抵抗,但他们的多次起义都遭到残酷的镇压。到1071年,英格兰被完全征服。

英国在被诺曼征服后,旧的贵族大都被废除,土地被没收。威廉把没收的土地大部分赏赐给他带来的诺曼臣子们。这些人形成了占有领地的封建主。每一个封建主在领地内,都是一个最高统治者。封建主把领地划成若干庄园,一个庄园内多数的居民是农奴。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在英国遂广泛建立起来。

庄园里的农奴和奴隶社会的奴隶不同。农奴虽然要以一半的时间用自己的工具为封建主从事农业劳动,作为劳役地租,但可以有自己的份地,其收成归自己所有。此外,在农忙时节,农奴还被强迫延长服劳役天数,还要为封建主干一些杂活。

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必须附属于封建主,要向封建主纳人头税、继承捐等。为了反抗封建主的压迫和剥削,他们不断进行抗役、抗税的斗争。

封建主一般是有爵位的封建贵族,如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这些爵位都是世袭的,英国的爵位和领地实行长子继承制,但非长子或其他无爵位的人往往可以通过在国王的军队里服役而获得骑士的称号,也可以因此获得一部分领地。因此,骑土阶层成为封建统治的基层统治基础,他们往往帮助国王镇压劳动人民的起义。后来,一些无爵位的人还可以经营工商业,用钱向王室捐献以购买骑土的称号,有一些新贵族就是这样产生的。

城市的兴起是英国封建社会有了明显发展的标志之一。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早期,西欧没有城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农产品增多,手工业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职的工商业者离开农村,聚居在堡垒、寺院、桥梁、道口附近地带,在那里定居下来,渐渐形成工商业城市。11世纪末,英国已有大约100个城市,居民7.5万人,约占当时英国人口150万人的5%。

三、城市手工业的兴起和行会制的形成

城市兴起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封建主视城市为私有财产,对居民肆意敲诈勒索。城市居民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一开始就和封建主展开激烈斗争。13世纪,大多数城市取得了自治权。

城市居民主要是工商业者,他们是自由人。一个农奴如果逃到城市中,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取得自由人的资格。随着阶级斗争激化,农奴纷纷逃往城市,所以城市的发展也反映了农奴反抗斗争的加强。

城市手工业者是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有自己的作坊、工具、自产自销,有一两名学徒。学徒出师后称帮工,在师傅处工作一两年,积累部分工资,经过考试,即可变成师傅,自行开业。同类手工业的师傅在一起组成行会,选举管理机关,缴纳一定费用,实行福利互助,制定规章,规定产品质量价格,以保持市场稳定,防止竞争。行会制是封建城市的重要标志。

四、封建贵族与国王的斗争

威廉一世在征服英国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王权。他攫取了全国七分之一的耕地和大片森林,命令所有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直接受他支配。为了征收赋税,1080年在全国进行了土地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英国绝大部分土地为封建主所有,直接生产者大部分沦为农奴,封建制度已经形成。

威廉一世死后,经过威廉二世、亨利一世和其外孙斯蒂芬,而由亨利二世继承王位,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孔雀花王朝,因其父常头带孔雀花,故名,也称安如王朝。

亨利二世(1154—1189)为了进一步加强王室的权力,进行司法改革,扩大国王法庭的权力,以削弱各地封建主法庭的权力;并招募军队,加强国王的军事力量,减少国王对封建领主军事力量的依赖。

1169年,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发动对爱尔兰的入侵。英格兰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因为他急于想使爱尔兰教会完全顺从罗马。爱尔兰大部分地区都落到了盎格鲁诺曼权贵手中,但是在中世纪英格兰几乎没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辖权。

都铎王朝的几位君主干预爱尔兰的倾向要强烈得多。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对爱尔兰造反者发动过一系列战役。抵抗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乌尔斯特省,1607年由于抵抗运动失败以及领导人出逃,乌尔斯特变成了来自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移民聚居地区。

五、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形成与分裂

由于英国内战(1642—1652),爱尔兰又爆发了多次起义,但都被克伦威尔镇压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废黜之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的战争更是不断。克伦威尔18世纪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时期。18世纪末,英国政府为谋求稳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爱尔兰议会(建立于中世纪)获得立法自主权。在宪法上与大不列颠的唯一纽带是王国政府。然而,该议会仅仅代表少数盎格鲁爱尔兰特权阶层,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发生了一次起义,但没有成功;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为一体。

虽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义者的起义遭到了镇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一股称为爱尔兰共和军的游击力量开始对英国当局采取军事行动。1920年通过的爱尔兰政府法案规定要成立两个地方自治议会,一个设在都柏林,另一个设在贝尔法斯特。该法案于1921年在北爱尔兰实施,乌尔斯特省9个郡中有6个接受了它们自己的议会,同时在英国议会中仍享有席位,并服从英国议会的最高管辖权。但是,爱尔兰共和军继续在南部为争取脱离英国当局赢得独立而战斗。1921年6月签订了停战协定之后,根据同年12月缔结的英爱条约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1949年该自由邦成为爱尔兰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