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瑞典
15580100000026

第26章 瑞典的电影

一、瑞典电影的发展

瑞典人自己拍片是从1898年开始的,1907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温司卡影片公司,聘请斯约史特洛姆为总导演,所拍的影片主要是改编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如根据丹麦作家安徒生和瑞典戏剧作家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朱丽小姐》和《父亲》。到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已拍摄32部故事片。他探索电影的表现手段,力求揭示社会问题,为瑞典喜剧样式影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4年,斯温司卡影片公司的四大台柱——导演斯约史特洛姆、斯蒂勒和演员汉松,以及其他创作人员离开瑞典前往好莱坞,从此瑞典电影便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在其他国家的出现使瑞典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竞争能力。1940年开始,瑞典电影复兴。特别是导演斯约堡的影片《冒生命的危险》(1940),以创新的电影语言展示了与法西斯斗争主题,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既富于哲理又富于讽喻的叙事诗式影片《天国之路》(194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导演斯约堡在把瑞典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创作中,善于深刻的剖析主人公的切世界,如根据洛·约翰松的作品改编的影片《只有一个母亲》(1949),根据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卡琳,曼斯多特》(1954)和《父亲》(1969)。斯约堡继续保持早期影片的艺术或原则:剧情紧张,人物感情充沛,形象鲜明。

二、瑞典的古典电影学派

瑞典古典电影学派形成于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拍摄的故事片《巨浪的日子》,根据易卜生的诗作改编,开始了瑞典电影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部影片里,确定了后来被称之为“瑞典古典学派”的一些美学原则。

这个学派曾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斯约史特洛姆对瑞典电影的题材进行了改革,他使农民、渔夫、城市贫民第一次登上银幕。这个学派的影片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做了富有诗意的描绘,常常采用实景拍摄,力求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同时也展示了人们与邪恶的斗争。斯约史特洛姆和他的追随者们以革新精神解决了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一些问题,塑造了许多不逊色于原作的鲜明的视觉形象。

“瑞典古典学派”的美学原则体现得最完整的影片是斯约史特洛姆根据冰岛作家西古永松的剧本改编的《生死恋》(1917),根据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煤矿女》(1917)、《英格玛尔的女儿》(1920)。这个学派兴盛时期培养了一批电影演员,如嘉宝、莫兰德尔等。这些人以后都成了著名的电影明星。

三、导演大师和女导演

瑞典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曾拥有大师级的导演伯格曼和众多的女导演。

1.导演大师伯格曼

伯格曼

伯格曼在瑞典电影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导演的电影既有巧妙的幽默又有委婉的讽刺,如《妇女们的期待》(1952)、《生命的问世》(1958)、《夏夜的微笑》(1955),富于哲理和象征的《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及《处女泉》(1960)等。伯格曼的影片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它们的主人公总是试图克服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摆脱内心危机而寻找出路,但却总是徒劳而返。

20世纪70年代后,伯格曼又拍摄了《面对面》(1976)、《秋天奏鸣曲》(1978)、《芳妮和亚历山大》(1982)等,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伯格曼培养了一批现代瑞典电影演员,如男演员毕约伦斯特兰德、库列和女演员安德松等。

2.瑞典女导演

瑞典的女导演所占比例比一般国家都要多,如塞特林在20世纪60年代导演了影片《两个相爱的人》和《姑娘们》,以独特的妇女感情叙述了西方国家的妇女地位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又涌现出一批女导演。她们之中较重要的有阿尔涅,导演了《在法尔乔宾戈的五天》(1975)、《遥远和近前》(1976)、《自由墙》(1979),林德布洛姆导演了《天堂一角》》(1976)、图林导演了《打碎了的天空》(1982),奥斯丁导演了《妈妈》(1982)。

四、审视瑞典电影

以理性探索见长的瑞典电影长期以来在世界影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大师级的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更是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

瑞典历史上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3部影片《处女泉》《穿过黑暗的玻璃》《芬妮与亚历山大》,全都是伯格曼的作品。而其他像《野草莓》《假面》《哭泣与耳语》《秋日奏鸣曲》等片,也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假面》是伯格曼最具特色的一部影片,影片以简约、象征的手法来探索人们内心的虚伪。讲述母女之间矛盾冲突的《秋日奏鸣曲》是来自瑞典的好莱坞巨星英格丽·褒曼出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她与伯格曼第一次合作的影片。

伯格曼的影片最让观众着迷的是片中人物的脸部特写。很多影评家都说:伯格曼镜头下的演员,每一张脸都是一个故事。大师自己则认为“特写”可以直触情感的世界。他的影片几乎每部都包含着隐喻的象征。伯格曼的影片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它们的主人公总是试图克服个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摆脱内心危机而寻找出路,但也总是徒劳的。

伯格曼等大师级人物的努力使瑞典电影在20世纪50-60年代进入一个黄金时期,而70年代的瑞典电影则处于痛苦的探索之中。20世纪80年代后,以特罗尔为首的新一代电影人又把瑞典电影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些艺术大师仍然试图通过镜头揭示社会问题,传达给观众理性的思考,但他们的作品较之纯理性的影片更富于观赏性,这些作品也给瑞典电影带来了新的荣誉。特罗尔在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鹰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92年,他又以探讨暴力本质的《一首瑞典的挽歌》赢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

2000年,特罗尔完成了描写瑞典历史上第一个女飞行员的影片《洁白如雪》,并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该片描写了女飞行员埃尔莎短暂却精彩的一生,影片中如诗如画的北欧风景令人神醉。

虽然2001年瑞典的票房冠军是《哈利·波特》,但本土电影也不必泄气,因为2001年瑞典电影市场一片繁荣,共有1810万人次步入影院,票房收入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由约瑟夫·法列斯执导,在2001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的瑞典电影《亚拉亚拉》获得了票房榜的第三名,共吸引了79万人观看,这对人口不到1000万的瑞典来说,实在是个骄人战绩了。

五、瑞典的电影《小镇春情》

瑞典电影在几个不同的时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早在1920年前后的黑片时期,瑞典曾经是领导世界电影潮流的几个国家之一,代表这一时期的导演有威可多·秀斯特朗姆斯壮曼和毛里斯·斯提雷尔。然而他们移民去了好莱坞,后来成为瑞典电影节的一种趋势。在追随他们去美国的人群中,有一个后来为世界家喻户晓的名字格烈达·嘉宝。瑞典电影的另一个巅峰时代是在二代以后。全世界都对阿尔内·马特森的影片《一个幸福的夏天》和英格马尔·博格曼的影片《夏夜的微笑》发生了兴趣。博格曼一时风靡全球,并先后三次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虽然英格丽得·伯格曼和英格玛·伯格曼并无亲属关系,但无须争辩的是英格丽得·伯格曼也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迷人的英格丽得·伯格曼凭着她在《卡萨布兰卡》中的出色表演和令世界震撼的吻,让电影迷们痴迷了整整三十年。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另一代瑞典制片人浮出,其中有博·威德博格和威格特·舍满。同时,瑞典电影在当时左派潮流的影响下更趋于政治化。最明显变化是1970年和1980年很多女演员出身的女导演的出现,如梅·艾特琳、苏森·奥斯坦和其他几个人。

瑞典的影片《小镇春情》已赢得了多个国际电影奖项,其中包括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的最佳同行奖。对于导演路卡斯·摩迪逊来说,《小镇风情》是他的处女作。路卡斯·摩迪逊生于1969年,被美国的杂志《综艺》评为全球50个最有希望的电影制作人之一,他还是一位非常受大众欢迎的诗人。

《小镇春情》描写了两个一起在一个叫阿毛的寂寞小镇上长大的、14岁的瑞典少女艾琳和阿格尼斯。像其他地方一样,这里的生活是尴尬和残酷的。害羞、孤独的阿格尼斯领悟了这一切。生日聚会没有人来参加使她感到非常的丢脸,除了酷而新潮的艾琳。艾琳用吻嘲弄了她以为是同性恋的同学阿格尼斯。可是现实使她渐渐明白阿格尼斯是沉寂小镇里独特的女孩。一个关于对于爱情的渴望,爱情的欢乐与痛苦的故事,成长过程中的激动与心酸,每个人的体验是不同的,有时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