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力是一种关键能力
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获取和谐、融洽、真诚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以及上下级关系,在对市场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我们希望自己能够锻造出一支上下齐心,精诚团结的企业团队;我们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生活在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中,能在与顾客、股东、上下游企业、社区、政府以及新闻媒体的交往中,塑造出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等。
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要素所构成的,但是,其中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沟通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沟通却是万万不能的。
沟通是一种关键的能力。
沟通甚至可以决定生与死的命运!1990年1月25日恰恰发生了这种事件。那一天,由于阿维安卡52航班飞行员与纽约肯尼迪机场航空交通管理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导致了一场空难事故,机上73名人员全部遇难。
1月25日晚7点40分,阿维安卡52航班飞行在南新泽西海岸上空11277.7米的高空。机上的油量可以维持近两个小时的航程,在正常情况下飞机降落至纽约肯尼迪机场仅需不到半小时的时间,这一缓冲保护措施可以说十分安全。然而,此后发生了一系列耽搁。首先,晚8点整,肯尼迪机场管理人员通知52航班由于严重的交通问题他们必须在机场上空盘旋待命。晚8点45分,52航班的副驾驶员向肯尼迪机场报告他们的“燃料快用完了”:管理员收到了这一信息,但在晚9点24分之前,没有批准飞机降落。在此之间,阿维安卡机组成员再没有向肯尼迪机场传递任何情况十分危急的信息,但飞机座舱中的机组成员却相互紧张地通知他们的燃料供给出现了危机。
晚9点24分,52航班第一次试降失败。由于飞行高度太低以及能见度太差,因而无法保证安全着陆。当肯尼迪机场指示52航班进行第二次试降时,机组成员再次提到他们的燃料将要用尽,但飞行员却告诉管理员新分配的飞行跑道“可行”。晚9点32分,飞机的两个引擎失灵,1分钟后,另两个也停止了工作,耗尽燃料的飞机于晚9点34分坠毁于长岛。
当调查人员考察了飞机座舱中的磁带并与当事的管理员交谈之后,他们发现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是沟通的障碍。为什么一个简单的信息既未被清楚的传递又未被充分的接受呢?下面我们针对这一事件作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飞行员一直说他们“燃料不足”,交通管理员告诉调查者这是飞行员们经常使用的一句话。当被延误时,管理员认为每架飞机都存在燃料问题。但是,如果飞行员发出“燃料危急”的呼声,管理员有义务优先为其导航,并尽可能迅速地允许其着陆。一位管理员指出,如果飞行员“表明情况十分危急,那么所有的规则程序都可以不顾,我们会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引导其降落的”。遗憾的是,52航班的飞行员从未说过“情况紧急”,所以肯尼迪机场的管理员一直未能理解到飞行员所面对的真正困境。
其次,52航班飞行员的语调也并未向管理员传递燃料紧急的严重信息。许多管理员接受过专门训练,可以在各种情境下捕捉到飞行员声音中极细微的语调变化。尽管52航班的机组成员相互之间表现出对燃料问题的极大忧虑,但他们向肯尼迪机场传达信息的语调却是冷静而职业化的。
最后,飞行员的文化和传统以及机场的职权也使52航班的飞行员不愿意声明情况紧急。正式报告紧急情况之后,飞行员需要写出大量的书面汇报。另外,如果发现飞行员在计算飞行过程需要多少油量方面疏忽大意,联邦飞行管理局就会吊销其驾驶执照。这些消极强化物极大阻碍了飞行员发出紧急呼救。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的专业技能和荣誉感可以变成赌注。
领导工作离不开沟通
人活在世上,都会与人有关;不管是谁,每人每天都在反复地与人沟通,领导者更是如此。
第一,沟通在领导中的作用
具体地说,沟通在领导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良好的组织沟通,尤其是畅通无阻的上下沟通,可以起到振奋员工士气、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了由“经纪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角色转换。人们不再是一味追求高薪、高福利等物质待遇,而是要求能积极参与企业的创造性实践,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良好的沟通,使职工能自由地和其他人,尤其是管理人员谈论自己的看法、主张,使他们的参与感得到了满足,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在人际有效的沟通中,沟通者互相讨论、启发,共同思考、探索,往往能迸发出创意的火花。专家座谈法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惠普公司要求工程师们将手中的工作显示在台式机上,供别人品评。以便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同解决困难。
员工对于本企业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能最先发现出现的问题和症结所在。有效的沟通机制使企业各阶层能分享他的想法,并考虑付诸实施的可能性。这是企业创新重要来源之一。松下的意见箱制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③沟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交流信息。顾客需求信息,制造工艺信息、财务信息……都需要准确而有效地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各部门、人员间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获得其所需要的信息。难以想象,如果制造部门不能及时获得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的信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企业出台任何的决策,都需要凭借书面的,或是口头的,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和渠道传达给适宜的对象。
④企业领导可通过信息沟通了解客户的需要、供应商的供应能力、股东的要求及其他外部环境信息。任何一个组织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成为一个与其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尤其是在环境日趋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与外界保持着良好的沟通状态,及时捕捉商机,避免危机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一项关键职能,也是关系到企业兴衰的重要工作。
第二,领导者方式在沟通中的地位
作为领导者,你必须设法借助他人之臂方可善行其事,这就意味着你管理着你所需要的或赖以完成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人事管理也常常被称作领导。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理想的领导模式,当我们与他人—主要是与职员进行交流时,领导模式会对交流的方式产生影响。
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神奇的领导模式能使我们成为有效的领导者,我们应该努力探索,以形成不同的领导模式。但是,由任何一种领导环境所形成的领导模式都必须适合以下3个要素的需要:
①你自己,即领导者;
②职员;
③应完成的任务。
你只有去理解、分析这3个要素才能在任何给定的环境中选择正确的领导模式。
基本的领导模式有以下4种:命令型、指导型、扶持型和委托型。以上每一种模式都是可供选择的(但我们都有自己偏爱的模式,很难改用其他模式,即使是有必要改变),但一定要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抉择。
①命令型。如果你一定要完成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而你的职员又经验不足,工作也不主动,时间紧迫,但你又必须按时完成,那你最适合选择的是命令型领导模式。你应向大家解释有哪些工作需要去做,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落入过分交流的陷阱,即过多地解释可能会浪费时间,打乱工作部署。
②指导型。如果职员工作比较主动并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你适合选择指导型领导模式。你可以花时间去同职员进行沟通,以友好方式向他们比较详细地说明工作,并帮助他们理解工作。
③扶持型。如果职员对所要求的技术娴熟,而你与职员之间的关系又比较密切,你适合选择扶持型领导模式。
④委托型。当你与职员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他们完全可以胜任工作,可以放心地让他们干下去,这时,你适合选择委托型领导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管理者和职员的关系融洽,平等友善。尽管如此,你仍需要密切注意职员的工作表现,以保证各项标准的有效实行。
如果你把这4种基本领导模式与职员的特点和工作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你就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确定哪一种领导模式最适用。为了能正确选择切实可行的领导模式,你必须具备以下3个方面的特别技能。
①分析技能:评价下属人员用以完成任务的经验和主动程度。
②变通技能:根据对具体环境的分析结果,变更并选择最佳领导模式。
③沟通技能:向有关下属人员解释为什么领导模式要随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每个人执行某项任务的经验和主动性各不相同。倘若你把领导模式从委托型改为命令型,而你又未能与下属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说明改变领导模式的原因,那么职员会对命令型作出敌对的反应。他们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友好的反应,是因为对要求完成的管理工作,他们是完全陌生的。
你所管理的大部分人员,他们的经验和积极性可能属中等水平,因此扶持型或指导型应是你大部分时间所选用的领导模式。但是,如果你长期坚持,固定不变,就不免有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之嫌。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有句名言:“你可以用100%的时间去有效地管理80%的人员或用80%的时间去有效地管理100%的人员,但你不能用100%的时间去有效地管理100%的人员。”
因此,你需要某段时间里运用4种领导模式实施管理,同时必须具有以下几种交流技能:
①怎样简明扼要地说明任务的性质?
②怎样告知职员去做什么,如何去做?
③怎样鼓励圆满完成任务的职员?
④怎样与职员建立和谐的关系?
⑤怎样与职员一起探讨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感情?
⑥怎样有效地委托职责,以便了解职员应该向你提出的问题?
⑦作为领导,怎样解释在特定环境中你的失常行为?实际上,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掌握沟通的类型
通过前面的方法,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沟通,其实就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受者,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转移信息的过程,有时人们也用交往、交流、意义沟通、信息传达等术语,它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感情、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感情和知识,也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
而沟通的信息是包罗万象的。在沟通中,我们不仅传递消息,而且还表达赞赏、不快之情,或提出自己的意见观点。这样沟通信息就可分为:事实、情感、价值观、意见和观点。如果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类型理解与发送者不一致,就有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信息失真。在许多发生误解的问题中,其核心都在于接受人对信息到底是意见观点的叙述还是事实的叙述混淆不清。比如,“小王常常在单位的组织生活会上发言”和“小王爱出风头”是两人对同一现象作出的描述,一个良好的沟通者必须谨慎区别基于推论的信息和基于事实的信息。也许小王真的是爱出风头,也有可能是他关心集体事业,畅所欲言,踊跃给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另外,沟通者也要完整理解传递来的信息,既获取事实,又分析发送者的价值观、个人态度,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了解沟通力的含义基础上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沟通分为不同的类型。
言语沟通的方法
言语沟通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又可细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两种形式。人们之间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是交谈,也就是口头沟通。常见的口头沟通包括演说、正式的一对一讨论或小组讨论、非正式的讨论以及传闻或小道消息传播。书面沟通包括备忘录、信件、组织内发行的期刊、布告栏及其他任何传递书面文字或符号的手段。
其中,口头信息沟通方式十分灵活多样,它既可以是两人间的娓娓深谈,一也可以是群体中的雄辩舌战;既可以是正式的磋商,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聊天;既可以是有备而来,也可以是即兴发挥。口头信息沟通是所有沟通形式中最直接的方式。它的优点是快速传递和即时反馈。在这种方式下,信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被传送,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对方回复。如果接受者对信息有疑问,迅速的反馈可使发送者及时检查其中不够明确的地方并进行改正。此外,上级同下属会晤可使下属感到被尊重、受重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三顾茅庐,充分表现了自己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诚恳态度,才终于请出了卧龙先生诸葛亮。
但是,口头信息沟通也有缺陷。信息从发送者一段段接力式传送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失真的可能性。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偏好增删信息,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信息,当信息经长途跋涉到达终点时,其内容往往与最初的涵义存在重大偏差。如果组织中的重要决策通过口头方式,沿着权力等级链上下传递,则信息失真可能性相当大。
而且,这种沟通方式并不是总能省时,官僚主义作风常常制造出许多毫无价值的马拉松式的会议,正如那些参加了毫无结果,甚至也不需要结果的会议的主管所了解的那样,按照时间与费用而论,这些会议代价很大。
而书面信息沟通具有一系列的优点。
首先,书面记录具有有形展示、长期保存、法律保护依据等优点。一般情况下,发送者与接受者双方都拥有沟通记录,沟通的信息可以长期保存下去,便于事后查询。一个新产品的市场推广计划可能需要好几个月的大量工作,以书面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使计划的构思者在整个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个依据。其次,书面沟通显得更加周密,逻辑性强,条理清楚。书面语言在正式发表之前能够反复修改,直至作者满意。作者所欲表达的信息能被充分、完整地表达出来,减少了情绪、他人观点等因素对信息传达的影响。其三,书面沟通的内容易于复制、传播,十分有利于大规模传播。
当然,书面沟通也有自己的缺陷。首先,相对于口头沟通而言,书面沟通耗费时间较长。同等时间的交流,口头比书面所传达的信息要多得多。
此外,书面沟通缺乏内在的反馈机制,不能及时提供信息反馈,其结果是无法确保所发出的信息能被接收到,即使接收到,也无法确保接受者对信息的解释正好是发送者的本意。发送者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了解信息是否已被接收并被准确地理解。
非言语沟通的方法
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某些媒介而不是讲话或文字来传递信息。
一位作风专断的主管一面拍桌子,一面宣称从现在开始实施参与式管理,听众都会觉得言辞并非这位主管的本意。在礼节性拜访中,主人一边说“热烈欢迎”,一边不停地看看手表,客人便该知道起身告辞的时间已到。事实上,在言语只是一种烟幕的时候,非言语的信息往往能够非常有力地传达“真正的本质”。扬扬眉毛、有力地耸耸肩头、突然离去,能够交流许多具有价值的信息。激动人心的会议备忘录(甚至一字不漏地正式文件)使人读起来十分枯燥,因为它们抽去了非言语的线索。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经过研究认为:在人们沟通中所发送的全部信息中仅有7%是由言语来表达的,而93%的信息是由非言语来表达的。
非言语沟通内涵十分丰富,熟为人知的领域是身体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物体的操纵等。
身体语言沟通是通过动态无声性的目光、表情、手势语言等身体运动或者是静态无声的身体姿势、空间距离及衣着打扮等形式来实现沟通。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即观察到了身体语言沟通现象,他指出“高贵和尊严,自卑和好强,精明和机敏,傲慢和粗俗,都能从静止或者运动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上反映出来”。
人们首先可以借由面部表情、手部动作等身体姿态来传达诸如攻击、恐惧、腼腆、傲慢、愉快、愤怒等情绪或意图。举例而言,在你一日最忙碌的时刻里,有位职员来造访,讨论一个问题。你和他把问题解决之后,这位职员却站着不走,并把话题转向社会时事。在你的内心里,很希望立即终止这个讨论而去继续工作,可是在表面上,你却很礼貌、专注地听着,然后,你把椅子往前挪了一下,并坐直了身子且整理你桌上的公文。不管这举动是潜意识的抑或故意的,它们都刻画出你的感觉并暗示这位职员“该是离开的时候了”,除非这位职员没有感觉或太专注于自己的话题,否则谈话很可能因彼此间的默契,而获得结束。
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也会直接影响个人之间的沟通过程。这一点不仅为大量生活中的事实所说明,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国外有关研究证实,学生对于课堂讨论的参与直接受到学生座位的影响。在倾向上,以教师讲台为中心,座位越居中心位置,学生对于课堂讨论的参与比例也越大。沟通中空间位置的不同,还直接导致沟通者具有不同的沟通影响力,有些位置对沟通的影响力较大,有些位置影响力较小。例如,同一种发言,站到讲台上讲,与在台下自由发言所引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高高的讲台本身具有某种权威性。
沟通者的服饰往往也扮演着信息发送源的角色。例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十分注意在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饰。在外交场合,克林顿穿笔挺的深色西服,扎深色领带;而在会见选民时,他则穿浅色的休闲服,以显示亲民色彩。
副语言沟通是通过非语词的声音,如重音、声调的变化、哭、笑或者停顿等来实现的。心理学家称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副语言。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揭示,副语言在沟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句话的含义往往不仅决定于其字面的意义,而且决定于它的弦外之音。语音表达方式的变化,尤其是语调的变化,可以使字面相同的一句话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比如一句简单的口头语,“真棒”,当音调较低,语气肯定时,“真棒”表示由衷的赞赏。而当音调升高,语气抑扬,说成“真棒”时,则完全变成了刻薄的讥讽和幸灾乐祸。
物体的操纵是人们通过物体的运用和环境布置等手段进行的非言语沟通。例如,历代中国皇帝通过威严神圣的皇宫建筑和以“龙文化”为特征的日常器具,来显示自己是“真龙天子”;而世界各大宗教派别者纷纷凭借自己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和宗教仪式,来向世人昭示自己的教义;在中国古代,如果主人在会客时端起茶杯却并不去喝茶,便是在暗示送客的时间到了。在今天的企业中,也会经常看到下面的场景:
一位车间主任,他在和工长讲话的时候,心不在焉地拾起一小块碎砖。他刚一离开,工长就命令全体员工加班半小时,清理车间卫生。实际上车间主任并未提到关于清理卫生的任何一个字。
克服沟通的语言障碍
了解沟通的类型之后,接下来几节我们将重点阐述如何解决沟通中的障碍问题。沟通中的障碍对现实生活中一些沟通的障碍,常常造成我们对沟通能力的误解,影响我们对沟通能力的掌握。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呢?我们将在随后几节中重点阐述。
我们知道语言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但语言又是一种极复杂的工具,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沟通麻烦到处可见。
第一,语音差异造成隔阂
中国地域辽阔,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许多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便面临着语言的障碍。此外,现代汉语又可分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粤语等八大方言区。而每个地区方言还可分出大体上近似的一些地方方言。如闽南话又有厦门话、漳州话、泉州话之分。四川话“鞋子”,在北方人听来颇像“孩子”;广东人说“郊区”,北方人常常听成“娇妻”,等等,类似的笑话很多。
第二,语义不明造成歧义
语义不明,就不能正确表达思想,不能成功地沟通。例如,某学生给学校领导写信:“新学期以来,张老师对自己十分关心,一有进步就表扬自己。”校领导感到纳闷,这究竟是一封表扬信还是一封批评信?因为“自己”一词不知是指“老师自己”还是“学生自己”?幸好该校领导作风扎实,马上进行询问调查,才弄清这是一封表扬信,其中的“自己”乃是学生本人。
克服沟通的习俗障碍
习俗即风俗习惯,是在一定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特点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因素,如道德习惯、礼节审美传统等。习俗世代相传,是经长期重复出现而约定俗成的习惯,虽然不具有法一般的强制力,但通过家族、邻里、亲朋的舆论监督,往往迫使人们入乡随俗,即使圣贤也莫能例外。忽视习俗因素而招致沟通失败的事例屡见不鲜。
第一,不同的礼节习俗带来的误解
例如,一位保加利亚籍的主妇招待美籍丈夫的朋友吃晚饭。在保加利亚,如果女主人没让客人吃饱,那是件很丢脸的事。因此,当客人吃完盘里的食品之后,这位主妇照例要为客人再添一盘。客人里正巧有一位亚洲留学生。在他的国度里,宁可撑死也不能以吃不下去来侮辱女主人。于是,他接受了第二盘,紧接着是艰难的第三盘。女主人忧心忡忡地准备了第四盘。结果,在吃这一盘的时候,那位亚洲留学生竟撑得摔倒在地上。
第二,不同的审美习俗带来的冲突
例如,一位英国男青年邀一位中国女青年出游。为了取悦女友,他特地买了一束洁白的菊花带到她家,不料女青年的父亲一见便勃然大怒,结果他被轰了出去,却不知道祸因所在。在英国男青年看来,白色象征纯洁无瑕,他选择白色的花完全是一片好意,他压根也不会想到,在中国,白色的花是吊唁死者用的,只有在那样的场合才是美的象征。现在他将白花送给活人,在中国父亲看来,那是在诅咒他短寿,当然是不能容忍的。
第三,不同的时空习俗带来的麻烦。
例如,北美人与拉丁美洲人在交谈时就有不同的空间要求。在北美洲,如果谈话内容是业务联系,那么,双方之间的合适距离大约是2米。这种距离在鸡尾酒会那样的社交场合会缩短,但任何时候,如果近到8一10英寸,就会使北美人感觉不舒服。而对拉丁美洲人来说,2米距离显得太冷淡、太不友好了。于是,他会主动接近谈话对象,甚至无视北美人设置的“禁区”。拉丁美洲人如果把身子探过桌子与北美人交谈,这样的空间处理方式常常会引起紧张。
再如,北美人与拉丁美洲人对交谈的时间的要求也不同。拉美人不习惯于太严格的准时约会,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让对方久等了,他们一般不认为有认真解释的必要,只是略带表示一下歉意就心安理得了。而北美人则把迟到看作是靠不住的表现。
克服沟通的角色障碍
角色一词按其原意是指在戏剧舞台上依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的专门用语。引进社会学中,是指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在社会大舞台上都扮演着角色,都得按照社会对这些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服从社会行为规范。如果缺乏明智性或陷入盲目性,人们由于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则往往会因缺少共同语言而引起沟通困难。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造成沟通的困难。不同阶级的成员,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政治差别、宗教差别、职业差别等,也都可成为沟通障碍。不同党派的成员对同一政治事件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宗教或教派的信徒,其观点和信仰迥异;职业的不同常常造成沟通的鸿沟—“隔行如隔山”;年龄也会构成沟通障碍,所谓“代沟”即为一例。
克服沟通的个性障碍
这主要指由于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沟通障碍。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为沟通带来困难。个性的缺陷,也会对沟通产生不良影响。一个虚伪、卑劣、欺骗成性的人传递的信息,往往难以被人接受。
克服沟通的心理障碍
现实的沟通活动还常为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所左右,有些心理状态常对社会沟通造成障碍。
第一,认知不当导致沟通障碍
①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要改变这些印象往往不太容易。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因为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不是通过一次、两次交往所能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们对人的进一步了解。有的人可能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好,但进一步交往之后,则会感觉大不一样;有些人给人的第一印象特别好,而以后也许这种印象会逐渐淡漠下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古训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克服第一印象的影响。
②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与他人沟通时,对初识者形成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形象形成的作用不一样。人们更倾向于根据最新的材料形成印象。
③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容易产生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形成印象以后,那么就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很不错。这就像月亮周围的大光环是月亮的扩大一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
④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我们认识他人时,常常会有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他们进行归类,从而产生定势效应。
⑤社会刻板效应。刻板印象,是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一类人进行简单的概括归类所形成的不正确的印象。比如说英国人保守,美国人不拘小节,犹太人会做生意等等。刻板印象使人们在无形之中戴上了涂有偏见色彩的有色眼镜。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人概括分类,比如说到南方人,人们心目中总有一个印象;说到北方人,又会出现另一个概括化的印象。虽然就总体来讲,南方人与北方人在某些方面(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性格特点等)是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如果以这种概括化的印象对待具体的人则是完全错误的。而我们的人际交往正好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防止刻板印象的影响。
第二,情感失控导致沟通障碍
人总是带着某种情感状态参加沟通活动的。在某些情感状态下,人们容易吸收外界的信息。而在另一些情感状态下,信息就很难输送进去。如果不能有效地驾驭情感,就会有碍正常的沟通。
例如,不能摆脱心情压抑状态的人大多数表现出孤僻和不愿与人交往的倾向,在公共场合很少说话,对别人的话不感兴趣,对某些信息甚至有厌恶感。又如,感情冲动时往往不易听进不同意见。再如,情绪偏颇,像骄傲情绪、急躁情绪等也束缚沟通。
第三,态度欠当导致沟通障碍
态度是人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除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外,态度还包括行为成分。凡以恰当的认知、健康的情感支配行为的心理倾向,就是科学的态度。反之,则是非科学的不端正的态度。态度不正确,也不能有理想的沟通效果。例如,迷信权威会带来沟通判断失误;爱面子也会造成判断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