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学妙用博弈论:最奇妙的19个博弈策略
15593300000016

第16章 信息不对称:天经地义的欺骗

经济学家指出,在信息博弈过程中存在着"白箱"、"灰箱"和"黑箱"的说法。双方都互相了解对方的信息,这样的情况被称做是"白箱";而了解对方一部分情况,还有一些情况没有被了解,这种现象被称为"灰箱";对对方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这种现象被称为"黑箱"。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指的就是"灰箱"和"黑箱"。因为一方掌握的信息量没有另一方大,所以博弈的时候,掌握信息量大的一方就能利用自己手中的信息取得博弈的主动权。

二手车市场上的信息博弈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说的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对信息的掌握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多的人,一般来说往往在经济活动中处于有利地位。相反,掌握信息量比较少的人,就会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卖方往往比买方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有一句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就很准确地概括了这种现象。

哈佛大学经济学研究者阿克尔洛夫从二手车市场入手,来阐释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买主和卖主之间的博弈现象。阿克尔洛夫发现在二手车交易市场上,卖主掌握的情况总是要比买主的多,这就滋生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旧车一般分为两类:保养较好的,还有保养较差的。保养较差的这一类一般被称为垃圾车。一般来说,只有卖主知道垃圾车到底差到什么程度,而且对于这类车的进货价格,买主是不清楚的。这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现象。

比如说,卖主在进货的时候,保养较好的车价一般是2元,而垃圾车的进价一般是8000元到6000元不等。但是,买主根本不可能知道这样的进货价格,虽然在买主心里,卖方一定是赚钱的,但是之间的差价到底是多少,买方不知道。卖方在出售的时候,会将这些车标好价码。保养较好的车,卖方的标价为25000元到3元,而垃圾车卖主的标价为1元。信息差就是价格差,买主和卖主讨价还价的时候,虽然能抵消一些信息差,但卖主还是会赚钱的,只是赚得多少的问题。在这场博弈中,获胜的显然是卖主。

因为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买方总是因为缺乏信息而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在经济市场上有这样的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斯宾塞,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往往存在着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很多应聘者因为想要得到一份工作,所以就对自己进行包装,无论是文凭还是外貌。斯宾塞指出,有时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越难获得的文凭,它的可信度就越高。在用人单位的眼里,通常具有这样文凭的人会胜任单位派发的工作。同样,在一个应聘者眼里,用人单位列出的待遇和很多优惠条件也给他们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这个单位正是自己要找的。这样,双方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完成了录用和被录用的关系。这其实就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之间进行的一场博弈,但是这场博弈的赢家到底是谁很难断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而输赢的标准就是付出代价的多少。

NLC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国企业,主要以研制、生产、销售医药、农药为主。而它旗下的子公司耐顿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医疗药品,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的生产部门急需一位能够处理人事事务的工作人员。于是分公司总经理与生产部门的经理和人力资源部的经理商量,务必招聘一个合适的人选,让他负责协调生产部和人事部门的工作关系。

人力资源部经理在会议结束以后就开始一系列工作。在招聘渠道的选择上,人力资源部经理设计了两个方案:一是在本行业的专业媒体中做专业人员招聘,这个计划费用为3500元。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对口的人才比例会高些,招聘成本低;不利条件是企业宣传力度小。二是在大众媒体上做招聘广告,费用为8500元。好处是:增加企业影响力度;不利条件是非专业人才的比例很高,前期筛选工作量大,招聘成本高。在分析过后,他们决定选择第一方案。但是,总经理认为为了扩大企业的影响度,让招聘的人才对公司有一个认识,还是应该选择第二个方案。

于是,耐顿写出了这样的招聘广告:您的就业公司属于NLC化学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您会成为一个发展迅速的新行业的生产部人力资源主管。如果您有信息,请把简历投递到耐顿公司人力资源部。另外,在招聘广告中,耐顿公司还阐述了公司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待遇基础。这样的招聘广告公布一周后,人力资源部门就收到了800多封简历。人力资源部的经理和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筛选以后留下了5个人。又经过一轮的筛选,最后决定留下两个人:李先生和王先生。

这两个人的简历上都表明,他们毕业于高等学府,都是学习企业管理的,并且都获得了学士学位。李先生有8年的人事管理和生产经验,曾供职于两家公司,在职期间获得了这两家公司主管的好评。而王先生在人事管理部门工作了7年,也供职过两家公司,在此期间,第一个公司的主管对他的工作评价良好,但是他的简历上没有第二位主管的工作评价。经过面试以后,总经理决定录用王先生,因为面试的感觉不错,而且王先生也在此期间给人力资源部门的经理打过几次电话,表达了自己想要做这份工作的诚意。

在王先生工作6个月以后,人力资源部经理经过观察,觉得他的工作能力不像简历中写的那样,公司给他指定的工作,他根本不能按时完成,而且还常常表现出不能胜任工作的行为。这当然就引起了公司管理层的抱怨,公司的领导觉得他并不适合做这个工作,必须马上做出处理。

然而,王先生的心里也同样有被骗的感觉。在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公司的工作环境和面试的情况都不像招聘信息上写的那样。招聘启事上写的薪金待遇也没有全部兑现,而自己的工作性质也不是面试的时候说的那样,公司没有任何对于他这个工作的准则。这时王先生感到很为难。

双方都有被骗的感觉,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用人单位在聘用人的时候,很多有效信息都是从面试者的简历和对应聘者面试的过程中得到的,他们不可能对这样的信息一一进行核实,因为这样无疑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而应聘者对公司情况的了解也是信息不对称,在没有进入实际工作之前,对公司指派给自己的任务不可能了解,而且对公司的了解也是通过招聘信息获得的。所以,双方因为信息不对称,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况。

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正常现象。有时候,人们不希望成为市场交易中被欺骗的一方,从而从各种有效途径获得各种信息,以减轻自己在交易中受到的损失。但是,信息也是有价值的,获得信息的人通常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所以有很多人因此会放弃在这场博弈中对信息探听的途径,选择甘心被骗,因为不想付出更高昂的代价。

蓝田野莲汁、野藕汁现象

"蓝田股份"曾经是中国农业股中的神话,而蓝田旗下的"野莲汁"和"野藕汁"曾经还在中央电视台做过广告。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广告会有一些印象。在野莲汁和野藕汁广告做出以后,人们却在各大型超市里找不到这种饮料。而蓝田公司声称,野莲汁和野藕汁每年可以为公司创2亿的利润。有人问蓝田的负责人说,为什么这些饮料只能看见广告却买不到产品。负责人说,"因为这些饮料供不应求"。这种情况出现一段时间以后,人们渐渐发现,蓝田企业根本就没有生产野莲汁和野藕汁这两种饮料。而当调查人员亲临蓝田生产野莲汁、野藕汁的基地时,看见车间铁门紧锁,偌大的厂房空无一人。设备上蒙的灰尘表明,这里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生产了。所谓野莲汁、野藕汁的说法根本就是一个谎言。但是,在这件事情开始的时候,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觉得这样的饮料会是一个谎言,之所以会受到欺骗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因为蓝田知道消费者的心理是什么,但是消费者却不知道蓝田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其实野莲汁、野藕汁也只是蓝田旗下产品的名称,蓝田是一个股份制公司,它的经营范围是农副产品和医药制品两大类。1996年,蓝田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个时候蓝田主要的营销方向是农产品。在此后的调查中显示,1996~2000年,蓝田的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而且,蓝田历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凭着这样的业绩,蓝田创造了一项神话。

蓝田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很多人开始研究这个现象,在研究中,蓝田的问题渐渐地露出了水面。很多研究者经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发现,蓝田根本没有生产野莲汁和野藕汁,于是一系列问题渐渐都被牵扯了出来。

之所以会出现蓝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他们利用了市场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原理。可以说,消费者不可能把企业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任何一个相关的调查研究人员也不会在既定的时间里将一个企业的一些相关信息了解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就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市场营销。这是企业与消费者以及调查部门做出的一项博弈。在后来的调查中显示,很多调查人员发现,蓝田的财务报表就像变魔术一样,让调查人员无从下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罗通过研究发现,在市场中总会出现"柠檬市场",也就是"次级市场现象"。而蓝田的这个现象,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次级市场现象。在股票市场也有很多这样的次级市场现象的出现。股市中曾经出现的"郑百文"、"ST猴王"以及"银广夏"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轻易地获取了股民的信任。在这场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市场上的柠檬最终会被清除,但是人们对此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在美伊战争中,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最终成为信息博弈下的输家,就是因为他的军队和美国的军队掌握的信息截然不同。美国是个科技和信息都比较发达的国家,这就决定了美国在战争前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有关萨达姆和其军队的一些有效的信息,但是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却是一个信息和技术都比较落后的国家,而且长期处于被制裁、封锁的状态下。在和美国进行正面交战的时候,不可能掌握很多有效的信息。从这些方面来说,双方是处在信息不平衡的状态下。所以,在这场信息的博弈中,美国的胜利是必然的,因为它处于非常有利的一方,掌握了大量充分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美国很容易就在这场博弈中取得了胜利。

博弈的双方总是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熟悉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赛的人都知道,在亚洲杯或者世界杯开赛之前都会有热身赛。如果被分到一个组的两个队实力相当的话,这两个队的成员都想去看另一个队的热身赛。这个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秘密,另一个队就会明确表示出拒绝参观的意愿,或者也会释放烟雾,用一些无效的信息来糊弄对手。其实这就是一场信息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如果一方抢先比另一方掌握了更多的信息,那么最终博弈的胜出者就是掌握信息多的一方。但是,这些信息都必须是有效信息,无效信息即使掌握再多,对自己也是没有用的。

在市场竞争中,如果两个企业要进行某种市场竞争的话,可以把眼光放在双方发展的前10年。但是,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那些数据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了,因为时间久远,而且市场形势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导地位,在博弈中的一方必然要掌握很多新鲜、有效的信息,而对手如果没有掌握这么多新鲜、有效的信息,你们之间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而这样的情况只要一出现,掌握信息多的一方胜算的可能性就大。

经济学家指出,双方都互相了解对方的信息,这种情况被称做是"白箱"。而了解对方一部分情况,还有一些情况没有被了解,这种现象被称为"灰箱"。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对方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这种现象被称为"黑箱"。在这三种情况中,如果是"白箱",你就可以很果断地进入博弈局,因为这样的博弈你是站在有利的一方。但是,如果对方的信息呈现出"灰箱"和"黑箱"的时候,进入博弈局时务必要谨慎。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博弈结果的胜算率都是不明朗的,所以作为博弈者来说,此时不宜贸然进入博弈局。

天堂好还是地狱好

有一个笑话说,一位罪犯在死后见到了上帝。上帝给了他两个选择:上天堂或者下地狱。罪犯因为不知道这两个地方哪一个比较好,所以他要求参观一下。上帝先带着这个罪犯去了天堂。在天堂里,这个罪犯看见人们生活的比较悠闲,甚至有一点无所事事,这样的状况让罪犯感到非常无趣。于是他又要求上帝带他去地狱看看。在地狱里,他看见人们都在喝酒聊天,到处欢声笑语,生活得非常有滋味。罪犯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所以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地狱。等他真正到了地狱的时候,却被抬到一口油锅前。这个时候,罪犯问上帝:"你给我看的地狱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啊。"上帝微笑着说:"地狱也是有很多规矩的,你看见的只是比较好的景象而已。"

在这则笑话中,上帝很好地利用了信息不均衡博弈。罪犯并不知道地狱更多的信息,他只是从眼前看到的信息对地狱做出了选择,但是对地狱的完整信息他却并不完全了解。所以在这场博弈中,他选择错误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地了解信息不均衡的博弈原理。

田忌赛马是《史记》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说,有一天,齐王要田忌和他赛马。比赛规定每人拥有的马匹分为上、中、下三等。如果赢得一场比赛,就可以获得千两黄金,如果输了就要付给赢家千两黄金。但是,齐王无论是哪一等的马匹都比田忌的强,所以如果田忌规规矩矩地拿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中等对中等,下等对下等的话,胜算的机会肯定是零。

孙膑为田忌出了一个主意,不但没有输还轻易地赢得了比赛。人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说孙膑的计谋了得,其实这个计谋之所以能使田忌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田忌和齐王在一开始的时候都处于信息均衡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对彼此要用什么马,好像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就像两个人在打牌的过程中,彼此都知道对方手里握着什么样的牌,但是却不知道彼此出牌的顺序是什么。

在赛马的过程中,规则是既定的,但是为什么在赛马的时候能轻易地将自己的马匹换了,却没有让齐王看出来呢?这是因为齐王对马匹信息不了解。这里,换马的计策之所以能够实现,就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原理。因为大家在比赛之前的信息都是透明的,孙膑和田忌都了解齐王对马匹种类的了解程度,但是齐王却不知道孙膑比他更了解马匹。所以,在这场比赛中,无论齐王出什么牌,田忌都是赢家,因为他们处于信息不对等的地位。在什么情况都透明的前提下,胜算的结果就是靠对这些马匹信息的了解取得的。所以,在赛马的过程中,孙膑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齐王每次用的是什么样的马,但是,齐王却未能将田忌的马看得那么透彻,所以在这场博弈中,最后的胜利者是田忌。

信息不对称往往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胜利的保证,在很多商业活动中,信息的不对称是商家赚取利润的原因。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才出现了下面的情形: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很多品牌开始进入我国的内地。人们渐渐有了一种品牌意识,很多商家就是因为了解到消费者的这种品牌意识,所以就开始进行了贴牌生产。其实,这也是一种非常合理的销售手段。贴牌生产就是某企业的产品有市场、有渠道,而且销售范围非常广泛,但是这个企业的生产能力有限,有的甚至连生产线、厂房都没有,但其产品的销量在市场上却一直非常高,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减少运营的成本,这个企业可能不会考虑新开发生产线。但是为了赢得更广泛的市场和更多的时间,这个企业就把自己的产品委托给同类的生产商进行生产,然后再贴上这个企业的牌子,这就是贴牌生产。

在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贴牌生产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商家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赚取了大额的利润。也就是说,某商家委托一个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为自己生产一类产品,在生产出来以后贴上自己的牌子出售给消费者。但是,消费者并不知道这是贴牌产品,所以在买的过程中完全是一种不设防的心理。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抢购现象。在这样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有很多厂家选择对贴牌生产的产品偷工减料,从而牟取暴利。有很多厂家也是因为这样的情况被弄得声名狼藉。其实在这场博弈中,真正得到好处的是贴牌生产商。因为委托厂家的信誉受到了打击,而这样的信誉是千金难买的;而消费者出了钱,购买了商品,却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品牌产品。所以说在这场博弈中,真正靠信息不对称盈利的是贴牌生产商。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贴牌生产这个概念,所以,在鉴定商品的时候,顾客会更加仔细。这个时候商家的盈利面就比较小,所以贴牌生产商再想以次充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其实,很多时候,即使买家知道很多信息,但是对于卖家来说还是非常少的,因为很多关键的信息都掌握在卖家手里。所以说,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始终是存在的。卖家的信息是他们盈利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一旦让买家知道了这样的信息,那么卖家的利益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很多卖家都说自己有保密配方,这其实就是卖家对某些信息的绝对掌控。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主动权,卖家才能在与其他商家的竞争中获得胜利,也才能赢得利润。

位列"13"的异教徒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15个基督教徒和15个异教徒共乘一船,这条船出海没多久就遭到了强烈的暴风雨的袭击。如果不想出一个办法,可能所有人都会丧命。为了挽救这条船和船上人的性命,船长决定将15人扔下海。但是,这里有15个异教徒和15个基督教徒,如果平均来算的话,对谁都是不公平的。所以为了公平起见,船长决定让这30个人围成一个圈,然后他围着这个圈开始点数,每点到13的时候,这个人就被请出这个圈子。就这样,一直数够15个人,然后再将这15个人扔下海。

在基督教徒中有一个人是数学家,他利用了一个数学上的规律将所有的异教徒都排在13这个位置上,每次当船长点到13这个数的时候,就有一个异教徒出列。就这样,最终这15个基督教徒都安全地待在了这条船上。

这个基督教徒是怎么样做的暂且不说,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这15个基督教徒之所以能够安然无恙地待在这条船上,无疑得感谢这个数学家。关键就在这里,如果船长和那些异教徒都知道这些基督教徒里有一个数学家的话,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这个方法对于自己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但是,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样一条重要的信息,才造成了最后的结果。所以从结果来看,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这些异教徒性命不保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场博弈中,因为信息不对称,这些异教徒丧失了生命。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败给对手的也有很多典型事例。

明朝建文帝时期,建文帝朱允炆做了皇帝以后,燕王朱棣一直非常不乐意。他在不停地努力,训练军队,收买人心,伺机谋反。但是,纸包不住火,朱棣这种打算很快就被识破了。这个时候,朱棣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好。然而,朱允炆已经发现了,他开始阻止朱棣。这个时候的朱棣因为没有准备好,所以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在朱允炆的步步紧逼之下,没有办法,朱棣只好想出一条缓兵之计,就是装疯卖傻。这场博弈的前半段,是以朱允炆的胜利结束的。在前半段的博弈中,因为朱允炆对信息掌握的充分性,使得朱棣没有办法估计到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对付自己,因此,朱棣处于被动的地位。

这场博弈在第二个阶段中,朱棣将自己的活动转到了地下,也就是说他不再将自己的打算昭示在人们的面前,这样的做法无疑会让他的信息变得非常隐蔽。就在他装疯以后,有人曾将他"疯了"的形态报告给朱允炆。这个时候,朱允炆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后就开始放松了对燕王的监视。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再一次在两个博弈者之间出现了。

朱棣知道自己是装疯,但是朱允炆对此的判断却没有那么准确了,他不知道朱棣是装疯还是真疯。这个时候,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他还在用第一局的方法来和朱棣进行较量。在第一局中,他都是通过朱棣正面的表现来判断其有谋反的意图的,这个时候他还是根据正面的信息来判断朱棣是不是真的疯了。

根据他派去观察朱棣的人回来报告朱棣的种种表现,他判断有90%的可能是真疯。但是,这个时候有身边的人提醒他说,朱棣非常狡猾,不应该相信他,应该再进行刺探。可以看出,这个时候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是始终存在的。也就是说,朱棣装疯和朱棣知道皇帝会不断地刺探这件事情的虚实都是在他预料之中的,但是朱允炆却不知道朱棣是不是真的疯了。所以,这样一来,朱棣只需把装疯的事情做好,就已经为自己扳回了一局。

此时关键的人物出现了,他是朱棣的长史,他知道朱棣装疯的事实,并把他报告给了朱允炆。这个时候,两边的信息出现了暂时的均衡现象。但是这样的现象对朱棣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长史道出了信息,朱棣面临着被杀头的危险。朱允炆派张信去逮捕朱棣,张信对这件事情犹豫不决,他回家向自己的母亲说了这件事情,母亲的态度是反对他去逮捕朱棣。当然,其中的原因不可考证。

张信听从了母亲的话,他偷偷地到朱棣那里,将朱允炆要逮捕他的事情告诉了朱棣,这个时候,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又一次出现了。就是说,朱允炆以为张信去逮捕朱棣了,但事实是张信去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朱棣。这样的举动让朱允炆很快地陷入了被动。因为这条信息被朱棣掌握了,所以两人之间出现了信息的落差。很快地,朱棣就利用他的信息优势将朱允炆打败,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虽然说朱棣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足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但是可以看出来,两个人之间的博弈优势就是看谁对关键信息掌握得多。在最后的博弈中显然是因为张信的原因让朱棣掌握了关键的信息,这也是他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

在博弈中,像这样类似的政治斗争没有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这样的说法。因为在博弈中,人们所要得到的是胜负,而不是正确与否。掌握信息多且准确的那一方,很容易成为博弈中的胜利者。也就是说,掌握信息多的人可以将这件事情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

在很多商业和政治活动中,博弈的双方一旦进入了博弈局中,掌握信息就是赢得胜利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某一方掌握的有用信息越多,胜利的机会就会越大。在掌握信息的时候,最好是选择对方不知道的或者是比较模糊的。拥有了这样的信息,才能在对方没有发觉的情况下出奇制胜。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商家会有很大的赢利空间,但是为了能在消费者那里得到很好的信誉度,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否则的话,消费者一旦被骗,商家立刻就会失去信誉。

信息不对称骗了司马懿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但是司马懿也不是一个笨蛋。司马懿是非常聪明的人,却在一个很关键的地方败给了诸葛亮。如果说司马懿能准确地判断出诸葛亮玩的把戏,那么胜利就是属于他的。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这场博弈中,司马懿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马谡的失败让街亭失守,司马懿带着他的十五万大军蜂拥而至。诸葛亮的身边本来有五千将士,但是因为拨了一半去运粮草,所以城中只剩下两千五百人,和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比起来根本就是鸡蛋对石头。眼看着司马懿的大军就要到了,诸葛亮命令一些军士打扮成老百姓的样子,打扫街道,自己装扮整齐,让身边的人把琴抬到城楼之上,然后开始焚香操琴。

司马懿带领大军远远就看见诸葛亮在操琴,而且笑容可掬,城门大开,老百姓在打扫街道。看到这样的情景,司马懿心中大惊。他命令大军停下来,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形势,然后决定退兵。这个时候,司马懿的儿子对他说:"诸葛亮做这样的事情,莫非他的城里没有士兵?父亲你不要看他这样就退兵了。"

司马懿对他的儿子说:"诸葛亮这个人很聪明,也非常谨慎。危险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今天这个样子,城里必然有埋伏,如果我们打进城中,就一定会中计,我们还是先退了吧。"诸葛亮看见司马懿的军队退去以后,立刻大笑了起来。

可以看出,这就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有一个事实,司马懿不知道而诸葛亮是知道的,这个信息也是决胜的关键所在,这个信息就是诸葛亮身边只有两千五百名士兵。如果知道这个消息,即使司马懿多么了解诸葛亮的性格也会进攻,说不定还会生擒诸葛亮。但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个信息,所以选择了退兵。

在这场博弈中,诸葛亮胜算的可能性本来是0,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打起来,他身边的两千多人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但是就是因为出现了信息不对称,诸葛亮胜利的可能性一下子就升为100%。

在博弈中,博弈的双方因为都了解博弈的概念,所以执行起来会尽全力击倒对方。但是在博弈中,如果一方知道了另一方根本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个信息还是制胜的关键,那么胜算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在博弈场上,进入博弈圈的双方信息不对称是非常常见的。一方的私有信息高于另一方,而这些私有信息对在博弈中取胜是十分有利的。因为这些私有信息就像是私有财产一样,别人永远不知道你的财产有多少,因为这是不透明的。

很多家电营销商都有售后服务这项内容,其实售后服务本来就包含在商品的营销范围内。但是,很多售后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透明的,它属于厂商的私有信息。厂商对售后服务的规定,消费者是不知道的。于是利用这个私有信息,厂商在与消费者的博弈中会利用这样的私有信息再次为自己赢利。

某消费者买了一家著名品牌的彩电,使用了一段时间,出现了故障。于是消费者很快和厂商的专卖店取得了联系,专卖店维修人员答应给顾客尽快处理这件事情。但是,两天以后这个顾客再进行咨询的时候,这家专卖店的维修人员说,他们接到顾客的故障申报然后还要和厂家的维修部取得联系,因为专卖店是不配备维修人员的。这中间的时间是一个星期之内,专卖店的人员要求顾客耐心地等待几天。就这样,这个顾客又等了几天,然后又一次打电话给专卖店的工作人员,这个时候,工作人员直接告诉顾客他们很快会为顾客去修理,但是必须收取50元的上门维修费。

接着专卖店的人员跟顾客说到,之所以要收取50元的上门维修费是厂家的规定,因为顾客的电视已经过了保修期,过了保修期还要厂家维修的话,费用是由顾客自己负担的。还有就是,厂家对保修期时间的规定是有限制的,比如说过了一个月的保修期,顾客的电视机出现故障,和过了一年出现故障,厂家规定的维修费是不同的。

其实,顾客和厂家的博弈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因为厂家有很多私有信息,而这些信息对顾客来说是不透明的。因为这些规定在顾客购买商品之前,他们是不知道的,而且这些条款也没有列在商品的说明中。

在博弈中,信息不对称是商家赢利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谈判的时候,如果一旦掌握了很多对手的私有信息,又没有让对手知道的话,就可能快速地赢得胜利。

浙江有一家专门做雕刻工艺品的工厂,有着多年的历史。很多年前一直是以小的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他们雕刻的手工技法都是祖传的,用料也一定要选择上乘的。但是,因为手工生产本来就比较慢,又因为材料花的价钱比较高,所以无形中商品的成本也就增加了。这样的商品在国内的市场上销售,价格比其他的都要高。所以销售的速度也非常慢,这样就导致了资金回笼慢。资金不足使得这个厂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就在这期间,他们参加了一次海外的订货会。

在这次订货会上,一些日本的此类产品的经销商看上了这个厂家的工艺品,所以他们决定和这个厂家签订长期的订货合同,但是他们给出的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低。这个价格让厂家不能接受,针对这样的情况他们开始跟日本经销商进行谈判。在谈判的过程中,日本经销商因为已经了解了这个厂商面临资金的问题,所以在价格方面一直都没有松口。

这家雕刻工艺厂为了能挽救这个困局,于是就和日本经销商说了一个信息,他们声称有很多韩国的厂家想要和他们签订一些合同,他们给出的价格比日本厂家的高出很多,而且在和这些厂家签订合同以后,就没有货再给日本的厂家了。

他们宣布了这个消息以后,就和韩国的一些厂家见面了。其实他们和韩国的厂家签订的只是一些非常小的订单项目,根本不能和日本的订单数量相比。但是,这个举动却引起了日本商家的恐慌,于是他们经过迅速地商议后,按照这个雕刻厂的价格要求签订了合同。

博弈中,一方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或者说一方可以制造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但是这个信息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情况,而自己的真实情况也不被对手所知晓。这个时候,因为对对方的准确信息缺乏的原因,另一方往往就会把这个制造出来的信息看成是准确的信息,所以这也就让制造信息的一方获得了博弈的优胜权。信息不对称,就是这个优胜权获得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