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为职等等,都需掌握“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利。
漫步河边,但见大大小小的卵石或圆或扁,无不曲线玲珑,全无棱角。其实这些卵石先前何曾似“卵”,它也曾有过棱角峥嵘的岁月,只因它的模样很不符合潮流,以致被激流冲得栽了无数个跟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终于被磨去了棱角,磨掉了霸气,磨出了顺应潮流、不易受力。
的卵形。从此,此卵石与彼卵石便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嶙峋之石自从磨砺成卵形之后,急流巨浪每每只与它擦肩而过,日子从此倒也过得安稳起来。
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倘若每个人都棱角凸现、锋芒毕露,大家都固执偏激、与人格格不入,则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无疑将相当紧张。纷繁复杂的社会,急需人与人之间的亲和之力,所以对头角峥嵘、个性张扬的人,在无形之中便持排斥态度,个性很强的人往往会觉得活得很累。
在现实生活中,在学校学习成绩一流的,在进入社会后却成了打工的;在学校学习成绩二流的,在进入社会后却当了老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的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而这正所谓凭圆好借力。
为人处世要圆。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才亦如是。所以,待人、交友、用人,都不可求全责备,不可任意猜疑。相互之间多一点谅解和宽容,多一分理解和真诚,这正是为人处世要圆的道理。
人无论处在何地都喜欢听赞扬之词,即人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外圆内方者,此时必是避其锋芒,即便觉得别人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而是委婉指出;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那些忠直之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误伤自己。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累及身家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这便是圆。
圆并不是要违背人格去圆滑地做人,而是要你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讲究说话的艺术和方式,这样既可以表明自己的见解,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会伤害别人,也保护了自己。尤其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内方外圆就显得尤为重要。
谋略贵在圆。谋略贵在能圆转,而不在于方正;计策贵在能灵活,而不在于拘泥。
政策虽然是早就定好了的,但在实践运用中,贵在能应变;谋略虽然事先有所拟定,但在实用中,也贵在能随机转化。像这样,就是与敌人周旋,对应他的万端变化,丝毫不受旧框框的影响,也就是圆。
那么,圆究竟是什么?圆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圆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机变。如果谋事或为人处事只方不圆,或只是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不懂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把握,则会流于呆滞和拘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比如,成语中有“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故事。古代郑国有一个人鞋子坏了,想买一双新鞋,便量了自己的脚,记下了尺码。他到市场时,突然想起忘带了量好的尺码。别人告诉他:“用你的脚量一下不就行了吗”这位郑国人很严肃地摇了摇头,执意回家拿回了尺码。这位“郑人”只知道量好的尺码,忘记了尺码也是从脚上量出来的,太过执著于已有的条条框框,犯了拘泥刻板的毛病。
另一个故事是“刻舟求剑”。一个人在船上把剑掉到水里了,为了能找到剑,他在船头刻下了剑落水时的“位置”。其实,船是运动的,等他按照自己刻下的“位置”下水找剑时,船已经在水里行驶了好远,怎么能找到剑呢?两个故事,前者是“泥”,后者是“滞”。“滞”就是停滞、呆滞,没有运动、发展、变化的眼光。这两个例子,很好地表达了不懂圆的愚蠢。
从文化思想上讲,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阻碍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一个凭圆形力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