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就是说服高手
15598700000005

第5章 说服:辩论坛上的一把利剑

最精彩的说服口才常常闪烁在各大辩论坛上。辩坛上的每一位辩手可以说都是说服高手,在辩论过程中,坚持自己的观点,驳倒对方的观点,其实就是说服对方辩手,说服评委与观众的过程。

一、赛场说服的技巧

赛场辩论,是有组织、有领导、按一定章程和规则、抽签决定正方和反方、事先形成对立面的辩论。辩论的目的,一是探讨某个理论问题,二是培养和训练雄辩的才能。

辩论中,每一位辩手其实都是一位说服高手,他们都希望自己巧舌如簧、出口不凡、一语破的,并且能口若悬河、无懈可击。要提高辩论水平,这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说服的方法和技巧。严格说来,辩论是异常复杂而又变化万端的,因此固定不变的方法是难以寻觅的;但是追溯辩论的史迹,探究辩论的成败,还是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基本方法的。

要想在辩论中说服对手出奇制胜,必须做到:

第一,有理敢说服。在有理的情况下,敢于理直气壮地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辩论说服时,要奉行“得理不让人”的原则(或是“明让暗不让”),力求以理征服对方,即便难以使对方心悦诚服,也要努力迫使对方哑口无言。

第二,有利巧说服。就是要善于抓住论辩说服的有利时机,把握论辩说服的策略、方法和技巧,谋取论辩的最佳效果。

第三,有节善说服。就是要运用刚柔相济的辩术进行论辩说服。有节,就是论辩说服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二、选择最佳论辩的说服角度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的首场比赛,是复旦大学队与英国剑桥大学队对垒,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我们对这一辩题的概念作了如下分析:

温饱:饱食暖衣。换一种说法,即无衣食之困。我们大致可以把人类的生存理解为3种状态:第一种是贫困,亦即勉强能够维持生存;第二种是温饱,表明生存状态较好,已脱离受冻挨饿的境地;第三种是富裕,指一种很优越的生存状态。

道德: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良心加以支持。

谈:提倡、宣扬。

必要条件:其逻辑涵义是“无之必不然,有之不必然”。

通过对辩题中上述4个主要概念的分析,我们发现,剑桥大学作为正方在逻辑上最难跨越的是“必要条件”这个概念。既然这个概念蕴含着“无之必不然”这层意思,那么对方在逻辑上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必须论证: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换言之,在前温饱状态下是不能谈道德的。而前温饱状态又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贫困;二是正在走向温饱,但尚未达到温饱状态;三是温而不饱或者饱而不温。也正是从前温饱状态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出发,复旦四辩手蒋昌建的说服论辩很是幽默。

对方还没有论证如果温而不饱该怎么办。减肥小姐可谓温而不饱,那这个减肥中心不是按照对方的逻辑要变成拳击场了吗?

在第一场辩论中,由于复旦队紧紧抓住剑桥队在“必要条件”这一概念上陷入的逻辑困境,集中火力展开进攻,因而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结果以6:0获胜。

三、有攻有防,以攻为主

高明的辩手,不仅要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使自己的立论站得住脚,不留漏洞给对方来钻,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对方的漏洞,特别是抓住对方的要害,展开猛烈的进攻,给对方的立论以致命的打击,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辩论中,必须既要注意防御,又要加以进攻。

如果只注重进攻,不注重防御,一则进攻会因为失去根基而削弱原有的锐气,二则会因为自己后方窆虚而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反之,如果只注重防御,不注重进攻,那就只能算得上消极的防御,用复旦大学辩论队领队兼教练俞吾金教授的话来说:“这就像踢球千样,光是防守,至多对方进不了球,但球永远不可能滚进对方的球门。”因此,我们在辩论的说服过程中应当攻防兼备,以攻为主。

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上,第二场半决赛由中国复旦大学队对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队,辩题是(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通过抽签决定了正方悉尼队的立场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反方复旦队的立场为(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

实际上,艾滋病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医学问题,这就决定了正反双方都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自己的攻防机制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了。

反方复旦队首先肯定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而决不单纯是医学问题;然后提出艾滋病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社会问题,需要依靠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医学、教育等多种力量来综合治理,医学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这样立论,就把原来的辩题中对立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巧妙地统一到一个外延更加广泛的社会问题之中,使己方的立论具有了严密的逻辑性,显得无懈可击了。

而正方悉尼队则仍然将艾滋病当作单纯的医学问题去论证,这就势必留下很大的漏洞。所以在后来的舌战中,悉尼队的进攻乏力,防御又显得捉襟见肘。

反方四辩蒋昌建在总结陈词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在防御上的弱点:

第一是逻辑问题,把医学参与的活动就说成是医学问题,把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推到医学的身上去;

第二是理论上的问题,他们缺乏有效的判断标准,理论上不清,概念上的混乱,说艾滋病是一个影响。我想请问,艾滋病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如果是坏的影响的话,难道还不是个社会问题吗?

第三个是事实上的问题,对方习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始终没有解决为什么化来化去从5个患者化成了250万个:

第四个是价值判断的问题,对方视艾滋病对人类社会的总体威胁而不见,认为医学所谓治标而不治本的方法不能给社会的文明带来巨大的威胁,我不知道对方是怎么展望我们将采的未来世纪的。今天离世界“艾滋病日”只有126天了,它的口号就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难道是社会对医学界的一个独门偈语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犹如排炮一般,一一击中悉尼队的要害,使他们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这一场辩论,复旦队之所以能够战胜悉尼队,根本原因就在于复旦队辩论说服过程中能够攻防兼备,以攻为主。

在自由辩论阶段,复旦队二辩季翔曾突然向对方提出一个问题:“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正方当时因为毫无准备,就乱猜了个“更要加强预防”的口号;季翔马上抓住这个漏洞,加以进攻:“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对方辩友连这个基本的问题都不知道,怪不得谈起艾滋病来还不紧不慢。”由此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笑声。

以上范例,证明了要想在辩论中取胜,必须在辩论说服对手时做到有攻有防,以攻为主。

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在说服高手如云的辩坛上,最高明的辩手不但能够做到攻防兼备,以攻为主,而且还能够将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拿过来为我所用,用来证明己方的立论正确,从而摧毁对方的立论,达到最终说服对方辩手的目标。

这种说服方法能借助对方的进攻力量回击对方,对方进攻的力量越大,反击的力量也就越强,往往能使对手猝不及防,自食其果。这就好比对方向我方阵地投来一颗手榴弹,趁它还未爆炸,赶紧把它捡起来,向对方阵地扔回去,让它在对方阵地上爆炸,从而杀伤对方。

——王子凭鞋找人岂不危险被欺骗将对方的材料拿过来为我所用最精彩的战例,当数台湾大学队与香港中文大学队关于考试制度“是”“不是”衡量个人才智的最佳途径的辩论。正方香港中文大学队一开始就用一则“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作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考试制度是衡量个人才智的最佳途径:仙女送给灰姑娘一双玻璃鞋,让她到王宫的舞会上去跳舞,使灰姑娘有了一个表现自己美貌和才能的机会。接着指出,考试制度就像这双玻璃鞋,它提供了表现个人才智的机会。可是出乎香港中文大学队的意料,反方台湾大学队一辩王文华却接过话头,续起对方没有讲完的故事:舞会散了,灰姑娘走了,王子也离开了王宫,拿着这双玻璃鞋作标准,到处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灰姑娘。说到这里,王文华反问道:如果一个丑八怪的脚大小正合乎这双玻璃鞋的尺寸,王子岂不是要找错人了吗?

考试制度看起来客观公正,其实正像这双玻璃鞋一样很不可靠。于是本来被正方作为立论依据的童话故事,却被反方转化成了自己立论的支柱。从此,正方阵脚大乱,败局已定。

五、以逻辑力量增强说服力

辩论赛是以说服评委和听众为目的的,必须借助逻辑力量来增强说服力。因为逻辑力量是一种理性的力量,而理性的力量是巨大的、持久的、不可抗拒的。

归纳和概括是辩论中最重要的逻辑方法。归纳和概括从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在辩论中起着最基础、最普遍的作用。

从一、二、三、四辩的分工来看,四辩是负责总结陈词的,归纳和概括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又据《狮城舌战启示录》讲,在狮城舌战中,我方四辩蒋昌建在这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在第一场比赛(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总结陈词中,他一开头就迅速地归纳出对方辩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下面我总结对方的几个基本错误:对方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李代桃僵”,用温饱过来代替温饱,用温饱等同于生存来构建他们的立论基础,这显然是错误的;对方犯的第二个错误是“扬汤止沸”,为一个贫寒的人只要叫他追求温饱就可以了,从来不问用什么手段,我刚才已经说过,如果到麦当劳里面去打砸抢的话,难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温饱吗?这显然又是荒谬的;对方犯的第三个错误是“避实就虚”,对方始终强调温饱能够给谈道德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没有说不温饱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谈道德;对方犯的第四个错误是“指鹿为马”,把谈道德与道德的效果混为一谈。对方今天的论点可谓是云山雾罩,让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这样的概括,不仅条理清楚,而且用词形象化,生动地勾勒出对方的逻辑错误,得到了听众和评委较高的评价。

归纳和概括在自由辩论说服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第一场辩论中,我方概括出来的核心问题是:“在没有温饱的条件下能不能够、应不应该谈道德?”在第二场辩论中的核心问题是:“既然医学对艾滋病无能为力,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在第三场辩论中的核心问题是:“既然人性本善,那么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来的?”只有善于概括和归纳,才能抓住最根本的问题,既把自己一方的思想表达清楚,又能给予对方的要害问题以决定性的打击。

六、针锋相对,揭其要害

在辩论说服中要善于抓住对方的要害之处,针锋相对地进行反驳。一是反驳其错误论点,用事实分析,直接证明对方论点的虚假和荒谬,二是反驳其论据,直截了当地揭穿其论据的虚伪性,论点的不正确也就随之暴露出来了;通过揭露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错误,最终推翻其论点。

吴建民答香港记者问1995年5月香港一位记者,向外交部发言人吴建民提问:听说西藏庆祝和平解放40周年,燃放烟火就达10万元人民币。请问吴先生,你觉得像西藏这样落后的地方花10万元人民币燃放烟火合适吗?

吴建民答道:5月23日是西藏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40年来,西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是西藏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人民对历史上的重要节日进行庆祝是很自然的。1976年美国庆祝独立200年,我曾在美国目睹美国人民的庆祝场面。他们花了多少钱,你可以去问问美国政府。1989年巴黎庆祝法国大革命200周年,我在欧洲看了电视实况转播。你也可以去问问法国政府,他们花了多少钱。按你刚才的逻辑,你是不是认为美、法两国政府应该把这笔钱省下采给那些在严寒中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吴建民首先提出西藏解放40年的重大意义,说明“人民对历史上重大节日进行庆祝是很自然的”。然后又列举了美、法两国庆祝节日的事实,用辩证法进行类比说服,并把记者带有偏见的错误逻辑进行推理,用显然是荒谬的结论去反衬他提问的荒谬,击中要害,从而维护了民族团结,消除了提问者欲造成的不良影响。

七、反诘进攻,败中取胜

所谓反诘,就是从反面提出问题,用否定的疑问句来表示肯定的语气,或用肯定的疑问句来表示肯定的语气。反诘进攻,是论辩说服的基本语言技巧之一,它是修辞学上的反问在论辩中的运用。反诘进攻,往往能比正面提问更有说服力,更能表达爱憎之情,更具有强烈的批判和讽刺作用。

很多时候,还可以用反诘转守为攻,造成心理上的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气势,置对方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方法常在己方暂时处于劣势时,用来扭转战局,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转败为胜。

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吗?

在1988年亚洲大专学生辩论会上,台湾大学同上海复旦大学就“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辩。反方(复旦大学)的一位同学讲得十分精彩,他说:

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吗?不能。它没有这种功能。如果对方同学不愿意正视今天严重的社会现实,那么,我们寸以稍微纵观一下历史。第一,春秋时期,重欲主义的歪风盛行。面对着这种重欲主义的歪风,孔子抵御了没有呢?没有。第二,我们还可以看看,儒学数千年的流变过程中有没有抵御歪风呢?没有。董仲舒的“天人相应”变成了迷信,宋明理学的“灭人欲”是何其残忍,至于八股举仕更是扼杀了多少俊才啊!这些糟粕都已被从戴东原到胡适、鲁迅等诸位大师们否定过,难道能凭这一些儒学来抵御现代的西方歪风吗?显然不能。关于儒学在当代的地位问题,对方同学是不是想得太理想了。不知对方同学可知道台大历史系的黄俊杰先生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儒学在当今的东亚社会还是一只命运未卜的凤凰,尚未涅槃,首先就要完成它对自己的约束的解脱,也就是它如果不摆脱自身旧有的道德观,它就无法在现代社会立足。请问,涅槃的思想法普度西方的芸芸众生吗?谢谢!(热烈掌声)。

上面的发言之所以在听众中产生把强烈的反响,是因为他的论辩语言确实精彩。他除了运用举例说明、说理分析等一些方法外,就几运用了反诘进攻法。一连的反诘进攻,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量。

八、逻辑推导,归纳演绎

在学术辩论中,常用逻辑推理来说服辩手。严密的逻辑性是学术辩论的一大特色。常用的逻辑推理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归谬法等。

关于“什么是好作品”的论战梁实秋曾说:“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创造”,“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大多数人永远是蠢的,永远与文学无缘”。对于这种论调,鲁迅先生反驳说:“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梁实秋认为,文学作品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大多数人永远是蠢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鲁迅运用归谬法进行反驳说服,由“作品愈高,知音愈少”推出“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的荒谬结论。使对方的观点不攻自破。

文学作品与长疮的脸当代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南开大学作文艺理论演讲,当他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说:“每一个阶级的作家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即使是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一位学生在台下递上来一张条子,写道:“刘老师,我不同意您说的作家在创作时即使对于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有所不写的观点。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着的;存在着的,就应该给以表现,就可以写。这才叫实事求是嘛!实事求是不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吗?”刘绍棠发现递纸条的是一位漂亮的女同学,就开玩笑说;“请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那个女同学迷惑不解。刘绍棠说:“我想看看你的学生证上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疮的照片……刘老师,你真逗,谁会在脸上长疮时去照相呢?谁会把脸上长疮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呢?”“这就对了,你不在脸上长疮时去照相,更不会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这说明你对自己是看本质的,因为你是漂亮的,长疮时的不漂亮是暂时的,这不是你最真实的面目。你不愿把它照下来,贴在学生证上,这是对的。共产党的某些缺点错误是需要批评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应由党内采取措施去纠正。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来,这岂不是要共产党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共产党的工作证上吗?为什么你对自己是那样公正,对共产党却是这样的不公平呢?”刘绍棠同志这番精彩的说服答辩,终于使那位女同学表示信服。

刘绍棠这番使人信服的答辩,因为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所以也就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这里,他运用了一个类比推理的说服方法,其推理过程为:

他将女同学长疮与共产党存在某些特点、错误放在一起进行类比,首先指出,女同学长疮时不会去拍照,更不会将长疮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这种作法是对的,因为长疮的事实不反映女同学漂亮的本质。然后说明,共产党存在某些缺点和错误,这跟女同学长疮有类似之处,于是据此推论,既然女同学不把长疮时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是对的,那么共产党不把某些缺点错误以文学作品揭露出来当然也是对的。

九、反唇相讥,以牙还牙

所谓反唇相讥,就是趁势反过来,抓住对方相同、相近、相类或相反的弱点或问题用恰当的话语来嘲讽或戏谑对方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反讥话语的恰当表现为:格调高雅,语言文明,不能演变成相互谩骂和人身攻击;精炼有力,一语制人,让对方心服口服地接受理智和理性的熏陶,得到思想境界的净化与升华。

运用反唇相讥的说服策略,要求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反应迅速。具体地说,在对对方用心善恶的判断上,在对对方言外之意的领悟上,在对对方表达技巧的辨识上,在反讥方式的选择、话语的组织,词语的选用上,都必须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瞠目结舌甚至迟疑笨拙,都意味着良机顿失、说服失败。

“愿生生世世为矮人”

在巴黎的联合国大会上菲律宾著名外交家罗慕洛,同前苏联代奉团团长维辛斯基发生了激辩。由于罗慕洛在发言中讥刺维辛斯基的建议是“开玩笑”,于是惹恼了维辛斯基,他非常轻蔑地对罗慕洛说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矮人罢了。

罗慕洛的确是个矮个子,穿起鞋来也只有1.63米。但正是这个矮个子,做出了许多高个子都无可企及因而更具有轰动效应的事情。所以他从不因矮而自卑,而“愿生生世世为矮人”。一旦他的国格人格受到污辱,就同前苏联外长针尖对麦芒了。

一俟维辛斯基把话讲完,他就跳起来告诉联大代表说:“维辛斯基对我的形容是正确的。”接着话锋一转:“此时此地,把真理之石向狂妄的巨人眉心掷去——使他的行为检点些,是矮子的责任!”

在庄重的国际会议上,利用别人的生理条件构成的缺陷进行人身攻击,是十分不明智的,既无理,又失礼。菲律宾著名外交家罗慕洛身材矮小,穿起鞋来也只有1.63米。前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竟在联合国大会上称其为“小国家的小人”,这是对其人格乃至国格的极不尊重,因此,罗慕洛必须予以反击,他从相反的生理条件、性格特征和自身责任等角度立论反唇相讥,要“把真理之石向狂妄的巨人眉心掷去——使他的行为检点些”,打击了维辛斯基的嚣张气焰,义正辞严,有理有节。

十、偷换概念,出奇制胜

不保持原有概念的同一,故意改变概念的含义外延,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反动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刁难师生。一天,林把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找去开会,提出要把经费削减一年,教授们纷纷反对:研究院的经费本来就太少了,连研究成果的印刷费都付不出,绝对不能再减了。

林文庆却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他刚说完,鲁迅立即站起身,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道:“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林文庆根本料不到鲁迅会说出这句话来,弄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接着,鲁迅历陈研究院经费不能减少、只能增加的道理,一条条,一项项,有理有据,驳得林文庆哑口无言,这家伙只得收回自己的主张,灰溜溜地跑了。

科研经费本来就紧张,校长林文庆却还要削减一半,教授们的反对也无济于事,还遭来林文庆阴阳怪气的嘲讽:学校是有钱人办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林文庆所说的“有钱人”是指出经费办大学的富翁,鲁迅置此意于不顾,用照词直解的方式暗换概念:从身上掏得出钱的人就是有钱人,我掏出了银币,所以我有钱;我有钱,也有发言权。给林文庆当头棒喝,争得了发言论理的机会,因为一开始就用奇妙犀利的话语制服了对方,紧接着再加上有理有据的陈述,所以压倒了论敌的威势,取得了立见功效的交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