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15598900000089

第89章 懂得虚心求教,而非好为人师

在社会交往中,作为一个年轻人,必然缺少社会经验,所以绝对不可好为人师,显得自己什么都懂的样子,相反,要虚心向比自己有经验的人学习,这样才不会让人鄙视和嘲笑。

为人师的潜台词就是比别人高明,而好为人师则是不管别人有没有需求,愿意不愿意,都主动表现,但结果往往有可能使对方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可能采取不友好的态度。

有这样一则寓言: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一天,一只凡事都爱摆大道理的老山羊正悠闲地在河边散步,当它看见一只大鸟在河边饮水,便立刻走上前去,很严肃地说道:“你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过来,你的小命就没了。”老山羊害怕大鸟不听劝告,还反复地讲了许多大道理。

大鸟没有吭声,笑着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开,大鸟就对身边的蚂蚁说:“依仗自己胡子长就冒充懂道理,还喜欢指点别人。去年,它的孩子还不是在这里让狼给吃了吗?”

老山羊也许是出于一番好意,却没能得到大鸟的认可——表面答应,背后就讥讽,原因就在于它“好为人师”。

一次,小王在小区里见到有人争执,便上前问明缘由。原来,是一位下棋者和一位旁观者之间发生了矛盾。

下棋的时候,旁观者本应该保持沉默,但这位旁观者却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总爱指指点点。后来因为和下棋的人意见不和,因而引发争执。二人怒目相视,就差拳脚相向了,后来在众人劝解下,才将一场矛盾化解。

人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就连小孩子也不例外。好为人师的人总是喜欢指点、纠正别人的观点。

在生活中每每见到一些人看见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自己先在旁边观望,后来感觉不过瘾,干脆上前指手画脚,如此这般地指点一番方能尽兴。

经常能看见小区里边有下棋的,旁观者围成一圈,见到情势危急的时候,早就不记得“观棋不语真君子”这句话,七嘴八舌开始支招,更有甚者,越俎代庖,直接上去参战。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比较高明,可以为别人指点迷津,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种“好为人师”的表现不见得就有人领情,因为这种自显高明的做法,无形之中抬高了自己,贬低了别人,看起来是好意,实际上损害了别人的自尊。

“好为人师”的人有的是出于一番好意,主要是想帮助别人纠正错误,助人为乐,有的则是为了显摆,出风头,炫耀自己的能力,是为了表明自己高人一等。

但是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也甭论观点是对是错,好为人师的行为基本上是不怎么受人欢迎的。中国古代有个叫钟弱翁的,就因为自以为是、好为人师成为笑柄。

钟弱翁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能书会画,却因此形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贬低当地挂在碑匾上的字画,总喜欢把原来那些字画消除掉,自己想一些新东西为他们重新书写。但是他的水平并不是很高明,写出来的东西很一般,人们对他这个习惯非常反感。

有一次他路过一个地方,那里的山中有个寺庙,寺庙里有一个修建得很漂亮的阁楼。钟弱翁和下人就一起过去站在阁楼下面,欣赏风光。阁楼上有个匾,上写着“定惠之阁”,旁边题字人的名字因为年代久远,蒙上灰尘而看不清楚。

钟弱翁老毛病发作,又开始肆无忌惮地评说匾上文字的缺点,还叫一个寺僧拿来梯子取下匾来修改,可他把匾擦拭后仔细一看,却发现这字是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钟弱翁见状赶紧转弯说:“像这样好的字画,怎么能不刻一个石碑呢·”就命令为字刻了一个石碑。

好为人师者多半都自以为是,为显示自己高明不顾别人感受肆意去贬低他人,实为做人处世之大忌。

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每个人都有排他性,因此,即使知道自己不对还极力去掩盖。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需要别人的指点和帮助,但是好为人师、自以为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般而言,指点别人在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但不可强求,更不能让别人坚决服从:

如果你和对方关系极好,从朋友的角度出发你可以直接告诉他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怎么做会更好,对方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一起探讨。

好为人师,不如虚心求师。与其处处显摆自己,惹人讨厌,还不如降低姿态,虚心求师。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寻找别人的长处虚心请教,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仔细询问,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