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习惯成就未来
15601600000008

第8章 活动因文解道缘道悟文

§§第二编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

带班我没有过多的招数,有些方法、材料甚至一用30年。只是以身作则,用心感化学生,使其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讲课我也没有过多的花样,只是用自己对文章的切身体会引导学生自学而已。我常想,不管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如果学生在学习上一旦离开教师就寸步难行,那么,即使学生考分再高,也称不上教学的成功。

多年来,我的切身感受是:教师如果不先被文章感动,进入情境,就无法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动人之处。教师只有仔仔细细地研读,津津有味地咀嚼,身临其境地领悟,妙趣横生地分析,学生才能心领神会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去自读自得,自悟自醒,学生的潜能才能释放出来。教师要将自己学习的心得、感受、体验与自学程序、规律、方法等一并教给学生,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尝试,一次次地体会,一点点地积累,学生才能在把握知识的同时,也形成自己学习的能力。

一个高明的教师,要做到人文合一,他自身就是一部耐读而魅力无穷的大书。学生从师而学,他得到的是“活生生”的语文,其感知的丰富,远远超出教材知识的范畴,所以说,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有自己!

文革期间我只读过两年高中。从教后,热蒸的包子——现卖。坚持自订两报五杂志(《语文报》《语文文摘报》《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与学》)使我受益匪浅。在西吉中学的日子里,得到了薛文田、颜锡天、王若菡、张光全等老教师的呵护、栽培和重用,使我教得认真,学得起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教学成绩逐步凸显。

我的教案封面一直写着“学与教”三个字,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边学边教。我敬仰陶行知,牢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宗旨。我佩服魏书生,学习他能让学生自我教育、自觉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教我们数学的戚伟夫老师是我心中的偶像。《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我语文教学的法宝。

我对语文教学总的看法和认识是:语文教学不能无目的、没计划,不能只跟着教材转,教完一篇算一篇,教完一课算一课,教师心中要有教文育人的清晰蓝图。重在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努力开拓视野向课外延伸,把读书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读写并行,在培养读写习惯上下工夫;以读促写,在读写相长上做文章;以文化人,在作文为人上用心思,努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在引导学生理解国语,受到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使其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民族情结的感染,从而明白中文乃一切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常在,就必然汉魂不朽。

“文”是“道”的表现形式,“道”是“文”的思想灵魂,两者互为依存,合则共赢,离则俱伤。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

何谓“文”?从文章本身说,就是它的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等等,它是一篇文章的基础。从教学任务方面讲,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而熟练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使之具有较高的水平。

何谓“道”?从文章本身来说,就是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等等,是一篇文章的主导;从教学任务方面而言,就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感情、崇高的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在一篇文章中还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二者都应该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文”和“道”的关系是一,不是二,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工具,语言文字始终与思想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定的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语言文字一旦形成句子、篇章,总要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古人所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表明了“文”与“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关系。因此,学生要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必定要同时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说话、作文时,也必定要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认识水平。总之,“文”是“道”的表现形式,“道”是“文”的思想灵魂,两者互为依存,合则共赢,离则俱伤。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要想很好地达到上述目的,就得本着内容和形式统一,教书和育人统一的原则精神来进行教学,既不能抽掉“道”来孤立地教“文”,也不能离开“文”来空洞地讲“道”,而应该“因文解道,缘道悟文”。

“因文解道”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理解字、词、句、篇入手,进而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从而获得感染和教育。

二是通过一系列的课文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让学生不仅从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得到教育和感染,而且逐步提高认识水平和辨析能力,逐步形成一些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他们就能独立辨别是非,即使遇到一些消极的、反面的东西,也不致晕头转向。

“缘道悟文”,也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在具体课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之后,深入领会作者选词、炼句、布局、谋篇的妙处,推敲作者用这样的词句、这样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道理,进而加深对“形式服从于内容,又反过来作用于内容”的认识,不仅仅满足于了解文章写什么、怎样写,还要深究它为什么要这样写。

二是在一系列的读写训练中,都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阅读、欣赏、分析作品,去观察分析周围的客观事物,指导他们借鉴、取舍,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比如就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言,我在讲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文章起句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稍一疏忽,这个句子就会在学生的眼下溜过,因为它既无生字,又无难词。假如请学生解答“前面并无句子,这里为什么用‘也’?不用‘也’行不行?阅读全文后,请你把文前的潜台词补上,说明这样表达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看似平实,但其中却包含着作者跨洋渡海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和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生活的厌恶与鄙夷。激发学生思考,领会其中饱含的爱与憎,不仅能加深对作者离开东京赴仙台的思路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深刻感受作者爱国主义感情的激荡。还有文中写到的受到日本学生的歧视、围观的情节,帝国主义电影宣传对作者强烈的刺激等等,都不能只从写作材料、写作方法上平面地理解,要充分地“载道”“载情”,尤其是其中的关键段落,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就须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咀嚼,通过有显有晦的文字的咀嚼,让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民族自尊情感流入学生的心田。让爱国的种子得到雨露的浇灌和阳光的照射,生根,发芽,从而茁壮成长。热爱祖国是做人的底线,是做人的灵魂。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气节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在“缘文悟道”中以塑造学生优美心灵,健全人格为核心,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恪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