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作为“士农工商”四民之一的“商”一直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之力量。明清时期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的高帮的传奇崛起,更为中国的经商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色。
人弃我取,把“冷板凳”坐热
展玉泉父辈常年做盐生意。然而当时私盐大量入境,导致沧州盐业举步维艰。大多数商人纷纷离去,展玉泉的父亲准备效仿——离开沧州。
然而,展玉泉却果决发言:“此举不可取。”
父亲不知其意便问:“因何不可取?”
展玉泉有条不紊地分析了当时的时局,并说出了如下理由:
一、导致如今私盐之风日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盐官失政——在其位不谋其政,从中以公肥私而造成的。
二、开中制乃为军事目的所设,是朝廷财政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开中制一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势必会影响朝局,那么朝廷为保江山必会下大力度改革现有的开中制所存在的弊端,也就是整顿现有盐制。
三、现有盐制一经整顿之后,必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势,现有盐区销量格局会被打破,出现重分格局之势。
四、私盐之风被整顿之后,官盐会再度热销,就沧州的地理位置及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看,会重新成为热销区,绝对会恢复到以往的昌盛局面,甚至会超过以前的繁荣局势。
五、从当前各方面的迹象来看,沧盐再度繁荣昌盛的局面已处于萌芽状态,可以说现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但很快就会形成热销的大气候。
六、沧盐一旦热销,可获得大利时,众盐商就会削尖脑袋往此里钻,此时,谁的客户多,谁就能争得市场,只有争得市场才能使得财富滚滚而来。
所以,我们何不借此机会,多争得一些客户的信任,提高我们的知名度,为我们的财富大厦打下更深的地基呢?地基越深,我们的财富大厦就能“盖”得越高。因此,虽然我们现在在坐“冷板凳”可一旦把“冷板凳”坐热之后,就可以实现“闭门家中坐,利从天上来”的局势。这就是“冷板凳”谋略的威力。
后来,展玉泉的话果然应验,他的“冷板凳”坐热了,而且温度越升越高。
由于展氏家族在众盐商纷纷离去之际,一直坚守阵地。所以在此期间,赢得了固定的客户群,也就是说有很多老客户。而其他的后来者就不得不开发自己的客户群。
财富精点
展玉泉“人弃我取”的谋略观使得展家与其他的盐商相比较,具有绝对的客户资源优势,客户资源优势,便意味着市场资源优势,而市场资源的优势便昭示着丰富的利润。
子贡仗义疏财
子贡躬行儒学,克己自律。他追求做人要表里如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既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更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经常散发家财救济困窘,连孔子也自叹不如。
《吕氏春秋》中,记述了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根据当时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国外沦为了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以找国家报销赎金,并且国家还要给予精神上的表扬。有一次,子贡到别国做生意,就赎了一个同胞回来,事后却拒绝了鲁国支付的赎金。其人道主义的博大胸怀可见一斑。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大将田常欲举师伐鲁,地微人寡的鲁国危在旦夕,孔子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派子贡说齐救鲁。子贡不辱师命,先后多次周旋于齐、吴、越、晋、鲁之间,大智大勇,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使“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成功地制造了“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千古佳话。他后来长期担任鲁、卫两国宰相之职,成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至富与至贵者。
后来,有人称赞子贡贤于孔子,他则谦逊地说:“我好比是砌着矮墙的院落,人们站在墙边一眼就能看清屋内所藏;先生则是那高墙深宫,只有走进去,才知富丽堂皇。”
子贡并没有超出儒商的发展规律,即拼搏、成功、奉献三个阶段。在刚一开始追求金钱的时候,他也是“穷则独善其身”把金钱当成一种实现其人生目标的条件,而在他“家累千金”之后,他也不忘“兼济天下”。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在回报社会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回报。这就是子贡遵循的经商和做人的原则,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坚信这一点的儒商,都耻于独富独贵,而喜于乐善好施、捐助公益,因为只有时刻保持这种信念,仗义疏财,才能对社会上存在的诸种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起到强烈的抵制作用,才可以使商业的运行更加纯净化。
财富精点
一个商人的发展和他的胸怀、责任感成正比。只有具有博大胸怀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人,才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
作为儒商,挣钱不是最终目标,治国平天下才是最高的理想,而其他的一切则都应该为此目标铺路。儒家思想积极倡导入世,而儒商在经商实践中也应该始终贯穿这一儒学理念,重视道德自律,提倡爱国爱民,明理诚信,对社会具有深重的责任感。在这一点上,儒商鼻祖子贡可谓是先行者。
胡雪岩做军火生意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一位眼界开阔、头脑灵活且敢想敢干的人。有一次,他为购买军火走了一趟上海,在上海的“长三堂子”吃了一席“花酒”酒宴上与那位后来成为他可以生死相托的朋友古应春一席交谈,就让他抓住了一次赚钱的机会。
古应春是一位洋行通事,中国开办洋务之初,这样的通事是极要紧的人物。
胡雪岩要和洋人做生意,自然一定要结识这样的要紧人物。胡雪岩来到上海,由他本人做东,尤五出面,在怡情院摆了一桌以古应春为主客的花酒。
酒席上,古应春谈起他自己参与的洋人与中国人的一桩军火交易。这引起了胡雪岩要尝试与洋人做一票军火生意的兴趣。在胡雪岩看来,当时有两个情况决定了这军火生意可做,而且一定可以做成功。第一,当时上海正闹小刀会,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为此大伤脑筋,正奏报朝廷,希望多调兵马,将其一举剿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以先备下一批军火,官兵一到,就可以派上用场。胡雪岩知道江苏巡抚是杭州人,他可以通上这条路子。第二,此时太平军也正沿着长江一线向江、浙挺进,浙江为地方自保,正在办团练,也就是组织地方武装。
办团练自然少不了枪支火药,借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势力,促使浙江地方购进一批军火,也不成问题。反正洋人就是要做生意,枪炮既然可以卖给太平军,也就没有不卖给官军的道理。
一旦想到,便立即着手进行,这是胡雪岩一贯的作风。请古应春吃花酒的当晚,酒宴散后已是子夜,胡雪岩仍不肯休息,留下尤五商谈与古应春联手同洋人做军火生意的事宜,甚至将如何购进、走哪条路线运抵杭州、路上如何保障军火安全都考虑到了。
第二天他又约来古应春,细细商定了购进枪支的数量、和洋人进行生意谈判的细节、如何给浙江抚台衙门上“说帖”等事宜。
第三天,胡雪岩就和古应春一道会见了洋商,谈妥了军火购进事宜。从动起做军火生意的念头到此时,不到72个小时,这笔生意就让胡雪岩做成了。
财富精点
胡雪岩购军火的例子告诉我们,做生意要懂得创造机遇,迅速抓住机遇,同时要敢想敢做,这样才会财源滚滚。
“到处都是财源”
胡雪岩为生丝生意逗留上海,他在上海的基地是裕记丝栈。这天他到裕记丝栈处理生意上的事务,顺便在丝栈客房小歇。他躺在客房藤躺椅上,本想考虑一下自己生意上的事情,无意中却听到了隔壁房中两个人的一段关于上海地产的谈话。
这两个人对于洋场情况及上海地产开发方式都相当熟悉,他们谈到洋人的城市开发方式与中国人极不相同,中国人常常是先开发市面再行修路,市面起来了,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但以这种方式进行市面开发,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往往等到要修筑道路,扩充市面的时候,自然形成的道路两旁已经被摊贩挤占,无法扩展。而洋人的办法是先开路,有了路便有人到,市面自然就起来了。当时上海的市面开发就是这种情况。在谈到上面情况之后,其中一人说道:“照上海滩的情形看,大马路,二马路,这样开下去,南北方面的热闹是看得到的,其实,向西一带,更有可为。眼光远的,趁这时候,不管它苇荡、水田,尽量买下来,等洋人的路一开到那里,乖乖坐在家里发财。”
两个不相识的人的这一番谈话,使胡雪岩一下子躺不住了。他马上雇了一辆马车,拉上陈世龙一起,由泥城墙往西,不择路而行去实地勘察,而且在勘察的路上,就拟出了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趁地价便宜,先买下一片,等地价上涨之后转手赚钱;第二,通过古应春的关系,先摸清洋人开发市面的计划,抢先买下洋人准备修路的地界附近的地皮,转眼之间,就可发财。
不用说,胡雪岩眼睛盯到上海的地产生意上,又一下子为自己发现了一个绝对可以大发其财的财源。
财富精点
在善于察看市场的商人看来,随处都是财富,很多东西都可加以充分发挥,从中挖掘资源,只要你的头脑时时保持对机会的敏感度和对金钱的热爱。
太谷曹家的精明掌柜
太谷曹家在沈阳开设的富生峻钱庄中有一位精明强干的掌柜,他平时尽心做事,十分忙碌,很少回太谷老家。光绪年间某日,这位掌柜因家中有事,乘铁轮车由沈阳急返太谷。晓行夜宿赶了两天路程后大车在东北平原上疾驶,掌柜忽觉腹中难受,急令车夫停车,要找地方方便。
此时正值中秋季节,车道两旁的庄稼正是上浆成穗的时候。那高粱秆粗叶壮绿油油一片,长势十分喜人,丰收在望。掌柜钻进高粱地出恭,一边还思忖着钱庄的生意如何进一步拓展。
他无意间顺手折断了一株高粱,忽然发现粗壮的高粱内爬满虫子。他立即提裤起立,连续折断几株高粱观察,结果都是如此。他心中暗惊,脸上却不露声色。上车后,即令车夫掉转车头返回沈阳。车夫十分纳闷,本来是急着南下,怎么方便了一下突然又北返呢?真不知掌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掌柜返回沈阳后,立即派出伙计们到粮食市场上大量购买高粱。当时本是新粮即将登场的季节,各粮店都在大量出售陈粮腾库。富生峻钱庄此时购粮,人们都不明就里。有的粮贩子甚至暗中笑话富生峻是搞钱庄的,不懂粮行的行情。可是,没过一个月,秋粮收获时,高粱因虫害大幅度减产,价格一个劲地往上涨,粮商们个个叫苦不迭,可富生峻却在那里高价出售高粱。一里一外,富生峻大大赚了一笔。事后,掌柜才向人们透露出真情——高粱生虫的情报是他在高粱地里出恭时获取的。人们闻知,纷纷跷起大拇指,称赞这位掌柜是个肯动脑筋、有心机且忠心票号,又善于把握机遇的人。
财富精点
在高粱地里也能“谋”出一条财路来,可见,只要做个有心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出发财的机会。
看准了就下手
商祖白圭,祖籍初周(今河南洛阳),是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盖天下治生祖白圭。”由于白圭对经商的重视以及他的一套经商理论及成就,后世商人把他尊为本行业的祖师爷。白圭是战国时期经营农产品的商人,因擅长经商致富而名满天下。晚年他总结出一套经商理论,为后世经商者所师法。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白圭“乐观时变”擅长经商,在“善为商贾”“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的周人中,称得上是最典型的人物。他一贯把“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作为自己的经商宗旨。弃者,无用也,遗弃之物;取者,购进、收购之物。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没用的东西,就将其收购过来;或者,在人们认为某一些商品没有什么价值或是已经贬值,为防止更大的亏损而大量抛售时,就想方设法把这些商品收购进来。
有一次,商人们都在一窝蜂地抛售棉花,有的商人为了尽快把棉花抛售出手,而不惜把价格压得极低。
白圭见到这种情况,于是便吩咐手下的童仆挂出收购棉花的招牌,一概收尽商人手中所有现存的棉花。后来由于收购的棉花太多,白圭只好派人从其他商人那里花钱租地方来存放棉花。
此时,卖完棉花的商人又都拥在了一起,抢着购进皮毛。原来,不知从哪个商人那里传出消息,说最近皮毛成了抢手货,冬天人们有可能难以从市场上买到皮毛。此时,白圭的仓库里正保存着一批上好的皮毛,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并没有将皮毛压在手,而是把所有库存的皮毛卖了个精光,从中赚到了不菲的一笔。
没过多久,由于连绵不断的阴雨,棉花严重歉收,于是那些手中已经没有了棉花存货的商人开始到处寻找棉花。这时,白圭便以高出收购价的价格卖出了全部库存的棉花,再次发了一笔大财。又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某种原因,满街的皮毛突然卖不出去了,价格降得越来越低,其他商人后悔不迭,血本无归。
财富精点
很多人认为,在商品贬值之机大量购进是愚蠢之举,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底洞之中。但是,他们哪知道,白圭所遵循的“人弃我取”的关键在于,购进“无用商品”不是无原则地购进一切已经贬值的商品,对于那些已经丧失了使用价值的商品当然不能购进。这里的“人弃我取”是指由于市场变化而出现的商品滞销的局面,一些商家不得不压低价格向外抛售,而白圭从中看到这种商品潜在的热销可能性,从而大量地购进。
王海峰的取予策略
王海峰回到山西故里后,打算建造新居,地基已经量好,只是有座老房子夹在自己的新居房址之中,使得新居的建筑格局非常不协调。
这间老房子的主人经营豆腐生意,所居住的房子是他家祖上世代传下来的。
主持新居建筑工程的人去和这间房子的主人商量,打算买下这座房子,但无论他出多高的价钱,这间老房子的主人就是不答应。
主持非常气愤,回来告诉了王海峰,请王海峰找官府出面惩治老房子的主人。
王海峰听后,却淡淡一笑,说道:“不必了,你只管先去建造其他三面的房子吧!”
遵照王海峰的吩咐,工程便开工了。
施工时每天需要大量的豆腐,王海峰让人全部到那座老房子的主人那里去购买,而且每次都交付现钱。
老房子的主人因此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人手很吃紧,便招人帮工。
不久,这家豆腐作坊招的徒工越来越多,房主赚了不少钱,家中的积蓄充盈其室,制作豆腐的工具也增添了不少。这样一来,那间房子便显得十分狭小。
老房子的主人感谢王海峰对自己的扶助之德,便把祖传房子的房契献给了王海峰。王海峰命人在邻近之处买了一间比原房稍大些的房子送给了老房子的主人,作为回报。
老房子的主人非常高兴,几天内便迁到新房去住了。
财富精点
王海峰运用了他成功经商的策略,先予后取。取和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当处理好取和予的对立关系时,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如果王海峰不是先做一定的投入(予),肯定达不到后来那么圆满的结果(取)。
雷履泰开创汇兑法
清嘉庆年间,在京师做生意的山西帮商人很多。每到年关时候,都要往老家捎寄银钱。捎寄的途径,只能交给镖局押运。但镖局运现费用很高。
有一位在京做干果生意的山西帮商人,与西裕成京号掌柜相熟,便与之商量:他往老家捎的银子,先交到西裕成京号,由京号写信给平遥总号,等他回晋后,再到西裕成的平遥总号取银。因是熟人,京号掌柜也就同意了。
由此,开了异地汇兑的先例。但起初,也没有谁把这当回事,只是觉得这样比镖局运现便捷许多。西裕成也只是继续接受朋友的托付,两相兑拨,无偿帮忙,不收任何汇费。
渐渐地,山西帮商人觉出了用此法调度银钱的便利,来求兑拨的越来越多。这才两相协商,交付一点汇水,变无偿为约定付费。
日升昌票号的掌柜雷履泰独具眼力,很快通过这种需求关系看出了其中的巨大商机:这种汇水虽少,但钱生钱,来得容易,如广为开展,获利必丰。
大方向定了之后,雷履泰开创了汇兑法,亦即由日升昌收银出票,凭票到指定地点的联号兑取现银。
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满足其便利性需求,还可以降低风险性。如此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汇兑要收汇水,深思熟虑后,雷履泰便确定了汇水的计算方法。汇水并无定额,而是根据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来确定。待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之后,雷履泰便将自己这一成熟的想法及其汇水的确定方法一并上报于财东。
异地运现,一向就是商家的大难事。但是没有哪一个商人怕钱多扎手,而是由于本能希望多多益善,有钱赚,财东当然乐意。
所以,当雷履泰将其间的利害关系讲给东家听后,财东大为喜悦,当即表示同意采纳雷履泰的提议,并以雷履泰所经营的颜料庄作为试点,对汇兑办法进行试营业。结果效益很好,日升昌便开始兼营汇兑业。也正是因为雷覆泰善于从需求上做文章,巧妙运筹,才使得日升昌的生意很快就兴盛起来,获利颇丰。
财富精点
和人的品性千差万别一样,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每种需求都蕴藏着可以赚的银子!在地域差别之中,在习俗变化其间,在文化变革之时,甚至在时局动荡之秋,皆有千千万万种需求,就看你如何把握和利用了。
借钱给皇太后
范蠡因政治原因而离开越国,他凭借着一叶扁舟,历经无数艰难和险阻到达齐国海畔。他给自己改名为“鸱夷子皮”。
在这里,海盐成为范蠡最大宗的商品之一。大海无垠,晒盐、煮盐的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拥有鱼盐之利”是这片土地最出色的地方。在神州华夏,诸侯各国之间,范蠡的盐业市场很快就打开了。一天下来,在一家人收拾完盐场后,范蠡擦了一把汗,看着晒成的盐堆成了一大堆,亮晶晶、光闪闪的,他舒展开了面容,捋着胡子,笑了。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海,给了人类无数的恩泽,海中有鱼虾、海带,能让人食用养生;无边无际的海水可以煮盐,内地食用的盐无不出自海畔。而且,大海能行船,交通便利,与各国间的交易自不成问题。常言道:天能生物,地能载物,人乃万物之灵。凡能成就事业者,非得天时、地利、人和不可,而范蠡在齐国占尽了所有各项。
范蠡非常善于思考,总结出很多经商之道,其中一大重要思想就是“农末兼营”。
除了贩卖鱼盐之外,范蠡还聘请了木工、丝工以及一些各具专长的男女奴仆,并把他们分成多个不同工种的小组。女仆主要负责桑麻纺织,由西施监管,男仆则负责耕种、渔猎等,由他自己和儿子统率。他们先后建造了房舍、粮仓,开垦了农田,并在山坡上种植了桑树,开辟出了一大片桑园。
就这样,他们在这个贫困的海滨之地,很快就建立起了一个集农、工、渔、商为一体的海滨大家园。
自从家园建好之后,范蠡便带领家人及奴仆到附近的蓬莱及齐鲁以东各地考察年景和商业贸易情况。每到一处,他都要了解那里的社会现状、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物产、物价、商品产地及供需量。回到海滨后,他根据在各地掌握的市场信息,把自家生产的各种皮货、绢、纱、绸、缎、食盐等,用车运往各地销售。
说起做蚕丝生意,其实范蠡很早就有这个念头。因为生在楚国,他自然不会不知道浙水生丝的好处,也不会不知道生丝生意有钱好赚的道理,只是此前他没有资本和条件来涉足这一行。在一次浙水旅行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做蚕丝生意的决心。
旅途中,朋友与他在船上的一席交谈,使他大开眼界,他细致地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蚕缫丝的常识,比如土法缀丝是怎么回事、丝分三种等。并且他也知道了专做生丝生意的茧行、丝行的一些门道,比如带了现金到产地去买丝的人叫“丝客人”生产地开丝行收购新丝,从中取利的人叫“丝主人”在当地买丝用的小户叫“用户”专做中间转手批发生意的叫“划庄”等。
除此之外,他还知道了做丝生意其实也没什么深奥的诀窍,归根到底是,一要懂得丝的好坏;二要懂得掌控蚕丝市场的行情。虽然丝价每年有起有落,但最有赚头的就是收购当年的新丝。在当时,丝价的行情多半都是人为制定出来的,价格的起落往往掌握在几个大户手里。比如主要做蚕茧生意的茧行,同行有“茧业公所”新茧上市,哪一天开秤收茧,哪一天封秤停收,甚至蚕茧价格,都是同行公议,不得私自变更。蚕家出卖蚕茧,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个价格。对于这些,范蠡相信自己无疑已成了一个行家。
了解这些情况之后,范蠡马上在浙水一带开了一家丝行,自己做起了“丝客人”在这里,范蠡一家一天到晚劳作忙碌,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经过无数个风雨黎明、无数个沙舞黄昏和不眠之夜的苦心经营,几年的时间,范蠡就在这茫茫无边的浩瀚大海之畔,积资达数十万,成为当地的巨富。再加上范蠡向来怜贫恤苦,仗义疏财,所以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置业奇才鸱夷子皮”的美名就这样传遍了齐国大地,他的事迹还被一些艺人编成了《鸱夷》十篇来歌颂。
财富精点
聪明的商人总能将他们的智慧与外界优势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也是他们总能立足于制高点的关键所在。立足当地,善于发现优势,正确运用地理条件,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不惜重金“买时间”
在平遥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一辆载着瓦瓮的驮车打滑不前,使得后面几十辆票号的货车受阻。这些货车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前方一座小镇,否则,价格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大家都十分着急。
后来,这个票号的货主忍不住了,就问前面那人:“车上的瓦瓮共值多少钱?”对方回答:“八千钱。”货主便叫随从给那人八千钱,然后叫人将瓦瓮全部推下了山崖,使自己的货车得以抢先到达目的地。
财富精点
晋商做生意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在他们的观念里,时间就是金钱,紧急时刻宁愿花重金“买”时间,也不愿耽误一刻。
商任氏的发迹史
任氏是西汉前期宣曲地区的首富,他是凭借对行情的准确预见,靠囤积粮食而发家致富的。
任氏在秦朝统治的时候是一个粮食保管员,秦王朝被推翻后,官吏和富贵人家都争着贮藏珍宝珠玉,因为它们体小值高,便于携带,急需时还可变卖成金钱去换取其他物品,所以珠宝等贵重物品的价格一涨再涨。
这个时候,只有任氏眼光犀利,他认为秦王朝被推翻后,天下还会继续大乱很长一段时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每个人每天必需的,而黄金珠宝则当不了饭吃,只有囤积粮食才是乱世发家最可靠的手段。
于是,任氏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粮食情有独钟,利用官府粮仓无人监管之机,偷偷地把官仓中的粮食私运到自己的家中,然后挖了一个很大的地窖,将粮食贮藏了起来。
果然,秦朝灭亡后不久,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开战了,而且打得很热闹,这一打就是四五年的时间。因为长期战乱,农民无法耕种,土地大片荒芜,粮食价格自然越涨越高。平时只卖几百钱一石的粮食,到了最贵的时候,价格猛涨到一万钱!原来争着贮存珠宝的有钱人,这时也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珍宝去向任氏换取粮食,任氏因而发了大财。
有了钱之后,任氏开始购置土地、饲养牲畜。在土地及牲畜的选择上面,任氏同样表现出了独到的眼光。一般人都喜欢购置价格便宜的土地与牲畜,而任氏则反其道而行之,只要土地土质肥美、牲畜品种优良,任氏是不怕花高价钱的。
这不是任氏钱多得没地方用,而是因为土质好,粮食才能高产、稳产;牲畜品种好,繁殖得才快,存活率才高。到最后算总账,还是要划算很多。
由于任氏购置的都是上等土地,所以他家地里生产的粮食比别家多,牧场比别家水草茂盛;由于任氏添置的都是良种牲畜,所以他家的马、牛、猪、羊比别家繁殖得快,因此任氏财富的增值也比别家快得多。
财富精点
古往今来,很多商人能够赚钱的一个制胜法宝就是趋时观变,凭着一叶知秋的敏感,及时采取行动,所以往往先人一步,占尽商机。
信任的价值
西汉时期,富贵人家做买卖大多是在家中坐等,而由专门从事商业经营的奴隶外出去经营。因为担心奴隶故意丢失财物,或携带货款逃跑,很多商人多喜欢挑选那些老实、胆小的人做奴隶,而对于那些心眼灵活的奴隶,则不愿使用。
有一个叫刀间的山西商人,他却是一个异类,他喜欢聪明、有主见的奴隶。当时,奴隶在外面经营,是丝毫不能违背主人旨意的,否则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而刀间对于奴隶的自作主张,不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有时还会给以奖励。因此,很多人嘲笑刀间软弱无能,无力管束自己的奴隶。
一次,一个外出经营的奴隶捎来消息说,所带钱货已全部用完,要求再追加货款。但有人向刀间报告说,那个奴隶将做买卖赚的钱,为自己购买了高贵的马车和华丽的服饰,经常像阔人那样宴请当地的官吏并向他们赠送厚礼。
凭着对这个奴隶的了解,刀间相信他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于是按照奴隶的要求追加货款,让他继续去经营。这种用人不疑的态度,最后让刀间赚了很多钱。
原来,皇帝祭祀泰山时,将在那个奴隶经商的地方停留。那个奴隶考虑,地方官为博取皇帝的好感,肯定会大兴土木和购置货物,而且是不会怕花钱的。为了做成这一笔大买卖,奴隶自作主张,就把原来的全部货物低价卖掉,再购买丝绸、珠宝等东西去送礼。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还为自己添置马车和服饰。经过这番努力,奴隶战胜了同行,接了很多官府的生意。
因为替刀间跑买卖的奴隶不但能自主经营,而且衣着华丽、举止阔绰,当时的人便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与其外出求官,不如替刀间为奴,有好吃好穿!”刀间因为信任自己的奴隶,并放手让他们去经营,因此自己从中发了大财。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依靠奴隶们的努力,刀间积累的家产有数千斤黄金之多。
财富精点
生意做大了,必须要用人,如何用人呢?刀间给出了答案:知人善任与用人不疑。
几百年的招牌生意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王麻子剪刀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几百年来,王麻子剪刀以刃口锋利、经久耐用而享誉民间,曾创造过一个月卖40万把剪刀的最高纪录。
王麻子剪刀创始人是山西一个姓王的铁匠,清朝初年来到北京。最初创业时,妻子建议他自己开作坊打制剪刀。王铁匠说:“开作坊既需要场地,又需要请人,工钱、房钱、伙食钱,开支可就大了,咱们上哪里去弄那么多的钱!不如先租间房开个小店,向其他作坊收购产品,卖多少,收多少,既不占用太多的资本,又可以只拣好的、卖得快的收,这样不是既省心又省力吗?”
于是,王铁匠的小店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开张了。王铁匠变成王掌柜后,一心想使小店能有所发展。所以在进货时,他特别重视产品的质量,每次收购,都要亲自检查,不合格的,坚决拒收。因此他售卖的剪刀逐渐以刃口锋利、经久耐用而出了名,不仅北京人喜欢到这里来购买,一些外地来京的客商,甚至那些进京赶考的举人,在回乡时也要特地来这里买上几把剪刀,以便回去后分赠给亲友。
因为这一带同类的小店很多,初来的顾客常常弄错,而王掌柜的脸上又有麻子,要买这里剪刀的顾客很自然就把麻子掌柜作为区别的标记。久而久之,不但北京人用“王麻子”来代替该店的店名,外地人也以“王麻子”相称,至于它原来的店名,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到了1816年,王麻子后代接办这间杂货店后,正式以“王麻子”为字号。小王掌柜不但在门外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还在收购的剪刀上都镌上“王麻子”三个字,并将杂货铺改为专门经营剪刀。
小王掌柜也是一个经营的高手,除了注意进货之外,还很注意推销。顾客上门,总是和颜悦色地接待,无论买与不买,同样的热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敢怠慢顾客。卖出的剪刀,要装进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中,纸袋上印有在一年中如果发生某种损坏情况,包换、包退等字样。
一次,有位外地顾客拿来一把镌有“王麻子”字样的剪刀要求退换,虽然卖出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年,小王掌柜见确实是属于质量问题,遂立即换给顾客一把新的剪刀,并再三向这位顾客赔礼道歉。这件事传出后,王麻子剪刀铺的声誉更高了。
门市之外,王麻子剪刀店还常派出徒弟走街串巷,去向家庭妇女兜售剪刀。当时北京的庙会很多,小王掌柜就派徒弟带上镌有“王麻子”标记的剪刀去庙会摆摊。此外,他还派人下乡去农村售卖。通过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王麻子剪刀的销售额,在当时没有电台和报纸的情况下,也使王麻子剪刀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所以“王麻子”的名声越来越大。
财富精点
“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后来出现了这么多“王麻子”的同行们,说明了王麻子这个品牌相当有号召力。看来品牌效益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很多商家不惜任何代价要创出品牌或保护品牌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