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全世界有钱人都在读的赚钱故事
15601900000007

第7章 创业是金,守业是银:有钱人的“理财经”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话大有道理。即使是寻常百姓,理财与不理财的差别也可能是巨大的、悬殊的。所谓“大富在天,小富由人”注意理财,“小富”是不难做到的。

3个月内存够3万美元

当杰克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是艰难的,但即使经济不宽裕,他的母亲总是尽一切力量,在可能的时候带给孩子们一些惊喜。无论何时她有了额外的钱,都一定会为孩子们买点什么——或者为杰克买一个新游戏机,或者带他们去看露天电影。杰克认为,他们总是一有了额外的钱就把它花掉,因此他们从来没有多余的钱可以存下来。

当杰克开始赚到很多钱的时候,他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即使他的收入高了许多,但是每到月底仍然是一分不剩。

几年前,杰克第一次想投资置产。他知道他至少需要3万美元的现款,但他自己从来没有存过那么多钱。所以他订出一个时间表,想在6个月以内存够钱,一个月要存5000美元,这个数目似乎很遥远,但是杰克凭着信心开始了。

你家里有没有一个专门放账单的篮子或是抽屉?杰克有。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被称作“头期款”的新账单放进抽屉里。每个月5000美元的账单看起来似乎很难付清,事实上,在最初一两个月,杰克试着想不理它,不过他还是照计划执行,并且试试看有什么其他方式,能确保这笔额外的账单可以和其他账单一块儿付清。

一件有趣的事随之发生了。因为杰克专心生财并且要保住他赚到的5000美元,他愈来愈注意到自己曾经把钱轻率地花掉了。他也开始留意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机会:他开始冒比较大的风险,要客户为他的服务支付更多的金钱;他为他的产品开发新市场,并寻找利用时间、金钱和人力的方法,以便在较少时间内做完更多的事情。因为“头期款”的账单,他加强、放大了一向拥有的能力。很快的,杰克的财富一步步地累积了起来……

财富精点

理财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成功的理财还能为你创造更多的财富,困难的是你自己无法下定决心理财!如果你不学习理财,终将面临坐吃山空的窘境。

大富豪的“花”钱法

一位大富豪走进一家银行。“先生,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吗?”贷款部营业员一边小心地询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我想借点钱。”“完全可以,你想借多少呢?”“1美元。”“只借1美元?”贷款部的营业员惊愕地张大了嘴巴。“我只需要1美元。可以吗?”贷款部营业员心里暗想:这人穿戴如此阔气,为什么只借1美元?他是在试探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吧?于是他便装出高兴的样子说:“当然,只要有担保,无论借多少,我们都可以照办。”“好吧。”这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证券等放在柜台上,“这些做担保可以吗?”

营业员清点了一下,“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你真的只借1美元吗?”

“是的,我只需要1美元。有问题吗?”

“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为6%,只要你付6%的利息,且在一年后归还贷款,我们就把这些作保的股票和证券还给你……”

富豪走后,一直在一边旁观的银行经理怎么也弄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1美元呢?

他追了上去:“先生,对不起,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

“我是这家银行的经理,我实在弄不懂,你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

“好吧!我不妨把实情告诉你。我来这里办一件事,随身携带这些票券很不方便,问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所以我就到贵行将这些东西以担保的形式寄存了,由你们替我保管,况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也不过6美分……”

经理如梦方醒,十分钦佩这位先生,他的做法实在太高明了。

财富精点

“能挣会花”究其本意,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能挣”是“用自己所能去争取”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应得的报酬;“会花”就是“花有所值”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洛克菲勒这样想

约翰·洛克菲勒一生至少赚了数百亿美元,可他平时却十分节省。洛克菲勒常到一家熟识的餐厅用餐。餐后,总给服务生15美分的小费。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只给了5美分,服务生不禁埋怨道:“如果我像你那么有钱的话,我绝不吝惜那10美分。”洛克菲勒笑了笑,说:“这就是你为何一辈子当服务生的缘故。”

洛克菲勒已成为亿万富翁时,仍向被邀请去他别墅住了一天的朋友要去10美元的住宿费。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非常节俭:信纸用到正反两面都用完为止;皮鞋更是精心保养,一双鞋能穿10年以上;记账本从不离身,每一笔花费都清清楚楚地写在上面。1880年6月5日他的记账本上这样记录着:“早晨,外出吃了一个汉堡包,喝了一杯可乐,花去3美元;下午去看望朋友,带鲜花一束,花去9美元;黄昏去给朋友寄贺卡,买邮票花去3美分。”“3美分”这就是石油大王的记账本。他从不遗漏任何一笔开支,记账本有厚厚的一摞,并且每张纸正反面都用。

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交车回家,发现还差1美元,于是向秘书借钱,并且说:“你一定要记得提醒我还,免得我忘了。”

秘书说:“请别介意,1美元算不了什么。”

洛克菲勒听后十分不高兴,说:“这怎么算不了什么呢?把1美元存在银行里,要整整10年才有1美元的利息呀!”

财富精点

有的人总是觉得,几块钱不算什么,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洛克菲勒学习,将事情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将财富从小钱攒起——注重节俭。学会“吝惜”每一分钱,因为再大的财富都是积少成多而来的。

贷还是不贷,这是个问题

改革开放多年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财商理念的熏陶之下,在我国又掀起了一股理财的浪潮。

赵先生经商数年,虽然算不上是家财万贯,也是薄有积蓄。刚刚在市郊购买了一栋百余平方米的高档住宅,房子有了,交通却成问题了。于是赵先生打算再买一辆车,公私两用。可谈到买车,赵先生却犹豫了。赵先生一直青睐本田雅阁,价格合理,售后服务也不错,现在也不用加价提车了。赵先生只是拿不准是应该一次性付款,还是应该贷款买车?于是他向两位好友——大刘和小魏咨询。

大刘说:“赵哥,我劝你一次性付款。方便省事,一手交钱,一手提车,当天就可以搞定。既不用整天跑银行去办贷款手续,又不用付给银行利息。你又不是拿不出那十几万块钱?你说对不?”赵先生听完,连连点头称是。

可死党小魏一听大刘这话,一个劲儿地直晃脑袋:“不对不对,绝对不对。赵哥,车只会越用越旧,价值在降低,这就是说买车不是投资,不会增值。应该贷款买车,把省下来的钱拿去投资股票啦,地产啦,只要投资得当,没准贷款没还完,车钱就能先赚回来了呢。”听了这话,赵先生认为也很有道理。

于是,赵先生就自己算了算,车价+新车购置税+牌照费用+保险费用,共计是:290323元。

如果首付30%,分3年按揭,首付128095元,每月还款本金5052元,利息439元,合计5491元。3年共计还款325771元。如果首付30%,分5年按揭,则首付144731元,月还本金3031元,利息449元,合计3480元。5年共计还款353531元(首付指:汽车价格×首付百分比+车辆购置税+保险费用+牌照费用)。

现在可以看到,同样一辆新雅阁,贷款购车(3年按揭)比一次性付款要累计多交35448元,而首付则可减少162228元。换句话说,赵先生如果选择贷款购车,在3年内用这162228元,净赚到35448元以上,即年收益率在7.28%以上,便有利可图。

财富精点

有钱人认为,就今天而言,未来的钱只是一个虚拟,把钱放在银行,一旦发生通货膨胀,利息是无法抵消贬值损失的。最好的理财方法就是合理地投资,让钱去生钱。

富翁把银行当朋友

加州的威尔·杰克是百万富翁。起初他身无分文,直到外出工作,才有了一些积蓄。每个周末威尔会定期到银行存款,其中一位柜员注意到他,觉得这个人天生聪慧,知道金钱的价值。

威尔决定创业,从事棉花买卖,那位银行工作人员向他放款。这是威尔第一次使用别人的钱。一年半之后,他改为买卖马和骡子,过了几年,积累了许多的经验。

有一次,两个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来找他。两个人都是优秀的保险业务员,业绩非常好,他们用推销保险的收入,自己开公司,却经营不善,只好把公司转卖给别人。

很多销售人员以为只要业绩好,企业就能获利,这是错误的观念。不当的管理会将利润腐蚀殆尽。他们的问题正是如此,两个人都不懂管理。

他们专程找威尔,说出自己失败的经验。我们的公司没有了,推销保险至今所赚取的佣金,都交了学费。如今连养家糊口都有困难。

“我们对于推销工作非常在行,应该尽量发挥。你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我们需要你,大家共同合作,一定会成功。”

几年之后,威尔买下他和那两位推销员共同创立的公司的全部股份,他怎么有钱?当然是向银行借钱。因为从小他就知道银行是他的朋友。

威尔向加州银行贷款。银行非常乐于把钱贷给像威尔一样有诚信,并且有可行性的人。威尔的贷款额度不受限制,他的寿险公司,原来的资本只有40万美元。通过基本客户群制度,在短短10年之内,获得4000万美元。其后,他又运用别人的钱投资旅馆、办公大楼、制造厂和其他企业。

财富精点

看着别人赚钱容易,而自己一动手却会失败,这是许多不敢创业者的心理状态。要成功地创业,就一定要克服这种畏惧心理,找到一条风险小又容易成功的道路。显然,“利用别人的钱”的方法,比用现金的方法所赚的钱要多得多。

生意是滚起来的

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17岁时到美国谋生。开始时,在美国军队服役,退伍后开始探索创业路子。经过反复观察和考虑后,他决定从报业着手。

为了搞到资本,他靠自己打工积累的资金赚钱。为了从实践中摸索经验,他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向该老板求一份记者工作。开始老板对他不屑一顾,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普利策反复自我介绍和请求,言谈中老板发觉他机敏聪慧,勉强答应留下他当记者,但有个条件,半薪试用一年后再商定去留。

普利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忍受老板的剥削,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勤于采访,认真学习和了解报馆的各环节工作,晚间不断地学习写作及法律知识。他写的文章和报道不但生动、真实,而且法律性强,吸引了广大读者。面对普利策创造的巨大利润,老板高兴地吸收他为正式工,第二年还提升他为编辑。普利策也开始有点积蓄。

通过几年的打工,普利策对报社的运营情况了如指掌。于是他用自己仅有的积蓄买下一间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

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本严重不足,但他很快就渡过了难关。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搞宣传广告。普利策盯着这个焦点,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以传递经济信息为主的媒体,加强广告部,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他的报纸发行量越大,广告也越多,他的收入进入良性循环。即使在最初几年,他每年的利润超过15万美元。没过几年,他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

财富精点

普利策初时分文没有,靠打工挣的半薪,然后以节衣缩食省下极有限的钱,一刻不置闲地滚动起来,让它发挥更大作用。这是一个做无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是有钱人“不存款”和“有钱不置半年闲”的体现,是成功经商的诀窍。

点滴积累也是一种理财

有个叫哈罗德的青年,开始只是一个经营小型餐饮店的商人。他看到麦当劳里面每天人潮如水涌的场面,就感叹那里面所隐藏的巨大的商业利润。

他想,如果自己可以代理经营麦当劳,那利润一定是极可观的。

他马上行动,找到麦当劳总部的负责人,说明自己想代理麦当劳的意图。但是负责人的话却给哈罗德出了一个难题——麦当劳的代理需要200万美元的资金才可以。可哈罗德并没有足够的金钱去代理,而且相差甚远。

哈罗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决定每个月都给自己存1000美元。于是每到月初的1号,他都把自己赚取的钱存入银行。为了防止自己花掉手里的钱,他总是先把1000美元存入银行,再考虑自己的经营费用和日常生活的开销。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一直坚持这样做。

哈罗德为了自己当初的计划,整整坚持不懈存了6年。由于他总是在同一个时间——每个月的1号去存钱,连银行里面的服务小姐都认识了他,并为他的坚忍所感动!

现在的哈罗德手中有了7.2万美元,是他长期努力的结果。但是对200万美元来讲,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麦当劳负责人知道了这些,终于被哈罗德的不懈精神感动了,当即决定把麦当劳的代理权全部交给哈罗德。

就这样,哈罗德开始迈向成功之路,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向新的领域发展,最终成为一代巨富。

如果哈罗德没有坚持每个月为自己存入1000美元,就不会有7.2万美元了。如果当初只想着自己手中的钱太微不足道,不足以成就大事业,那么他永远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商人。为了让自己心中的种子发芽,哈罗德从1000美元开始慢慢充实自己的口袋,而且长达6年之久,终于感动了负责人,也开始了他自己的富裕人生。

财富精点

万丈高楼平地起,你不要认为为了一分钱与别人讨价还价是一件丑事,也不要认为小商小贩没什么出息。金钱需要一分一厘地积攒,而人生经验也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在你成为富翁的那一天,你就会明白:积累财富也是一种理财的表现。在我们消费的过程中,就不能把硬币不当钱,我们要学会节约每一分钱,做一个理财高手。

有钱人的9:1法则

亚凯德是古巴比伦的一位巨富,他曾向人们传授他致富的经验。在某次课堂上,亚凯德向一位自称卖蛋的节俭人说:“假使你每天早上收进10个蛋放到蛋篮里,每天晚上你从蛋篮里取出9个蛋,其结果如何呢?”

“时间久了,蛋篮就要满溢啦。”

“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我每天放进的蛋数比取出的蛋数多一个呀。”

“好啦,”亚凯德继续说,“现在我向你介绍发财的一个秘诀,你们要照我说的去做。当你把10元钱收进钱包里,只取出9元钱作为费用,这样你的钱包将逐渐膨胀。当你觉得手中钱包重量增加时,你的心中一定有满足感。”

“不要以为我说得太简单而嘲笑我,发财秘诀往往都是很简单的。开始,我的钱包也是空的,无法满足我的发财欲望,不过,当我开始向钱包放进10元钱只取出9元钱用的时候,我的空钱包便开始膨胀。我想,如果如法炮制,各位的空钱包自然也会膨胀了。”

现在来告诉大家一个奇妙的发财秘诀,它的道理很简单,事实是这样的:当你的支出不超过全部收入90%时,你就会觉得生活过得很不错,不像以前那样穷困。不久,便觉得赚钱也比往日容易。能保守而且只花费全部收入的一部分的人,就很容易赚得金钱;反过来说,花尽钱包里的钱的人,他的存款账户上永远都是空空的。

财富精点

在有钱人的圈子里,有一个所谓9:1法则,那就是当你收入10元钱时,你最多只花费9元,让那1元“遗忘”在钱包里。无论何时何地,永不破例,哪怕只收入1元,你也保证冻结1/10.这是白手起家的第一法则。

比尔·盖茨的理念

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向大众透露了他的投资理念,他认为,虽然把宝押在一个地方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收入,但也会带来同样巨大的亏损。因此,不能把所有投资都放在一家或两家公司上,也不能相信那种只关注一个行业的投资公司。盖茨看好新经济,但同时认为旧经济也有它的亮点,也向旧经济的一些部门投资。

防范危机的最佳方法就是分散投资,本着这一理念,盖茨1995年就建立了名为“小瀑布”的投资公司。这家公司专为盖茨的投资理财服务,主要就是分散和管理盖茨在旧经济中的投资。根据已知情况,这家公司的投资组合共值100亿美元。

盖茨把这笔资金中的大部分投入债券市场,特别是购买国库券。当股价下跌时,由于资金从股市流入债券市场,故而债券价格往往表现为稳定上升,这时就可以部分抵消股价下跌所遭受的损失。另外,为了抵消新经济带来的风险,小瀑布公司也大量投资于旧经济中的一些企业,并以投资的“多样性”和“保守性”闻名。

从投资效果看,盖茨的组合投资技术已取得相当好的成绩。据称,盖茨收购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7.8%的股票市值已上涨了一倍,购买的通用动力公司上升了约24%,购买的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股价上升约33%。

在概括投资战略时,盖茨说:“你应该有一个均衡的投资组合。投资者,哪怕是再大的超级富豪,都不应当把全部资本压在涨得已很高的科技股上。”

财富精点

表现在投资上,富人主要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这种观念有效地降低了富人理财的风险,为渡过未来的经济危机做好了良好的铺垫。简而言之,就是运用组合的手段,分散投资的风险。

“吝啬”的三星

宁波三星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电能表生产基地,但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却很吝啬。

不久前,一笔业界瞩目的“大买卖”在三星成交:阿根廷客商萨瓦斯先生在实地走访了国内几家知名空调企业后,把一份价值500万美元的订单下达给了奥克斯空调公司。这个数值,约占萨瓦斯此番在华空调采购总量的4/5强。其在奥克斯逗留期间发生的一段故事,或许对此有推动作用。

那次,有5家空调企业被列入该海外采购团的考察行程表——都是先前已有了初步意向,只等最后定夺。外商一行3人进入厂区后,照例是参观展厅,听企业介绍,然后考察生产现场。在车间一圈走下来,正好到了员工下班去吃午饭的时间。萨瓦斯先生游移的目光,忽然被一名普通的流水线操作工吸引住了。因为,那人的动作有点“怪”:单腿跪在地上,猫着身子,用一把扫帚费力地从操作台底下向外拨拉着什么。

钱币?戒指?萨瓦斯先生不觉在她背后停住了脚步,饶有兴味地看她到底能找出什么宝贝来。

不一会儿,扫帚底下出现一枚小小的螺丝钉,过了一会儿,又是一枚,那位员工这才直起身子。看着她把螺丝钉归入专门的盛具,萨瓦斯先生很感意外,没想到费这么大劲只是为了找两个螺丝钉。

三天后,吴方亮就接到了萨瓦斯的确认电话。后者表示他已决定于次日飞赴宁波。不过这次不再是考察,而是专程到奥克斯签约!他坦陈,奥克斯的企业实力和产品优势,与其他几个同为中国顶尖品牌相比倒也“并不突出”,但两枚螺丝钉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财富精点

严格的理财观念不仅为宁波三星集团带来直接的财富,它的良好理财作风也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优秀的企业形象,这更是一笔不可估量的大财富。

机会只给有储蓄的人

几年以前,有位年轻的发明家发明了一件独特而实用的家用产品。但和大多数的发明家一样,他感到很无可奈何,因为他没有钱在市场上推广这项发明。还有,由于他没有任何存款,因此,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被拒绝了。

他的室友是位年轻的机械师,手头有2000美元的存款。他拿了这笔钱帮助这位发明家,刚好可以生产出一部分新产品。他们拿了第一批产品,挨家挨户地去推销。卖完了第一批后,又回来生产第二批,然后再拿出去卖,如此周而复始,后来终于存足了10000美元的资金。有了这些资金,再加上一些贷款,他们终于买下了机器,自行生产他们自己的产品。

6年以后,这位年轻的机械师把他的一半股权卖掉,共获得了25万美元。如果他未曾养成储蓄习惯,从而使他能够去解除他那位发明家朋友的危机,那么,他很可能一辈子都赚不了那么多的钱。

财富精点

如果你没有钱,而且也尚未养成储蓄的习惯,那么,你永远无法使自己获得赚钱的机会。几乎所有的财富,不管是大是小,它的真正起点就是养成储蓄的习惯。

许荣茂的运作型理财

世茂集团董事长许荣茂打的第一份工是在药店里当伙计,长年累月的勤奋使他开始小有积蓄,但他并没有在一般性的行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金矿。

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证券业发展迅猛,而且门槛很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轻易进入金融领域,那时候一夜之间因投机暴富的新闻常常见诸香港各大媒体。许荣茂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当上了一家金融公司的证券经纪人。在股票市场,许荣茂的投资取得巨大成功,他购买的红筹股和蓝筹股一路飙升。

从此以后,许荣茂的小小积蓄驶上了迅速翻番的快车道。1981~1983年,许荣茂通过在香港成立的金融公司,在股市上买进卖出。仅仅两年,他就挖掘到了第一桶金,充分证明了他的资本运作能力,这笔资金在1亿港元左右,为他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掘到第一桶金后,许荣茂觉得还是做实业踏实,于是从资金运作中抽身而退,开始转向实业。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对外开放,石狮市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市场之一,许荣茂随之在香港和内地开设工厂,靠纺织品贸易、来料加工成衣发财。1988年前后,他在香港投资建纺织厂。考虑到内地成本低,他又把5家工厂建到了国内,地点选在深圳和兰州,都做纺织和成衣,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财富迅速增加,为他以后的房地产开发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财富精点

理财有小打小闹,也有像许荣茂这种的运作型理财方式。这种方式会让财富呈几何数字增长,但需要多方面信息的完整分析和掌握。

“红黄牌”理财法

李先生这个人不善理财,本想日后能找个会理财的妻子帮他管管家,但没想到娶回来的媳妇比他还马虎,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结婚一年多来,没攒下半分钱。

怎样才能理好财当好家呢?他们家后来独创了一种“红黄牌”理财法。它的出世,说起来还是受启于一次观看足球比赛。当李先生夫妇看到场上裁判总给那些违规队员出示“红黄牌”以示处罚时,便突然灵机一动,同时想到:这种方法为何不用于自己当家理财之中呢?于是依葫芦画瓢,他们制订出了自己的“红黄牌”理财方案。具体做法是:每月提前估测好全家的总收入是多少,计划支出多少,存款多少,以及其他投资支出多少等,然后列出一个开支预算单来,按预算办事,月末进行验收。具体实施过程中,谁若超出200元,“黄牌”警告,并勒令在下个月支出中一次性扣除;如若超支400元,则“红牌”重罚,不仅超支部分要从下个月扣除,而且还要冻结连续三个月的消费支配权,以观后效。当然他们的理财法并不是一味地进行处罚,也有奖励措施。比如每月个人开支若比原计划少,则奖励一张“绿牌”,可以累计,结余部分还可带到年底,到时加倍返还以资奖励。李先生这个冬天穿的皮夹克就是奖励品。

李氏夫妇的“红黄牌”理财法出台后,执行的结果是相当令人满意的,不仅每月有了一笔存款,他们每个人还都上了份保险,按月缴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小故事,增加了夫妻间的乐趣和感情。譬如说,一次在逛商场时,妻子看到一件做工很不错的羊绒大衣正在打五折销售,顿时迈不开步了,偷眼瞧瞧李先生,欲言又止。李先生看出了她的“企图”,但规矩已定不容更改,想想既然她这么喜欢,那就通融一次吧,咬牙提出自己的这个月“专款”全部友情赞助给她,乐得妻子高呼“理解万岁”,购下了她相中之物,却害得李先生那个月连寄稿件的邮票钱都没了。虽然如此,夫妻俩那天还是有说有笑地回了家。这种理财之法可以增进感情,使全家乐呵呵地过日子,这也是意外收获吧。

财富精点

一个家庭有一个主要的理财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科学的。如果可以在其中增加一些趣味性,效果会更好。

侯昌明的防御与攻击理论

从小就立志要做个有钱人的电台及电视节目主持人侯昌明,果真在29岁前买下人生第一栋价值千万的房子。梦想能实现,主要是因他彻底奉行自创的“防御与攻击”理论。在侯昌明眼里,防御就是储蓄,靠着退伍后辛苦工作存下的120万新台币,他顺利熬过失业期;而在多头来临时,也是靠着账户里的积蓄撒网布局,为他带来丰硕的利益。现年34岁的他,已累积超过1000万新台币的资产。

小时候家境清苦的侯昌明,因为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所以总是特别珍惜每一分钱,也因此养成了他省钱的个性。看着打工赚来的钱,扎扎实实地存到自己的户头里,就是侯昌明学生时代最大的满足。当兵前,他已经存了50多万新台币。

退伍后侯昌明的第一份工作,月薪才14000新台币,但他每月还是存10000新台币,因此每个月就只剩4000新台币的生活费。4000新台币要怎么过一个月?侯昌明算好每星期只能花1000新台币,为了省油钱,他把退伍后买的车子搁在一旁,改骑摩托车;同事找他出去玩,他会很直接地说自己没钱,不会打肿脸充胖子。侯昌明知道,有多少钱就做多少花费,存够了本,才有能力去创造未来。

一心只想努力工作、拼命存钱的侯昌明,随着主持工作越来越多,最高纪录一个月收入达14万新台币,而他银行户头数字也一路往上爬升,突破百万大关。然而好景不长,1996年他手中的6个节目突然全部喊停,侯昌明只好到民歌西餐厅唱歌,靠每个月不到1万新台币的收入过活。还好户头里的120万新台币宛如定心丸,让他得以熬过近5个月的失业期,直到进入飞碟电台。

防御做足了、子弹存够了以后,侯昌明开始上场打仗,也就是把部分钱拿来投资,并在29岁时,买下人生第一栋房子。即使现在侯昌明的手头越来越宽裕,仍不改“铁公鸡”的个性,每个月收入的2/3,还是老老实实地存起来。翻开他的皮夹,永远不会有超过5000新台币的现金;资产超过1000万新台币的他,只有两张银行信用卡,只要一刷卡,他一定马上将刷卡的费用单提领出来,放在信封袋内,用来提醒自己花了多少钱,绝对不动用到循环利息。

财富精点

省吃俭用、努力赚钱存钱的侯昌明,已经替未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他认为许多人理财都是光想不练,而努力储蓄,是迈向“钱途”的第一步。特别在高失业率、经济又不景气的现在,理财先重守财,累积足够的资本,才有办法进可攻、退可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存钱完成硕士梦

出国修学位,是许多人的梦想,你会如何完成?是靠父母资助,还是向银行贷款?在电视台担任文字记者的梁家芝,选择自己存钱来圆梦。月薪35000新台币的她,扣掉房租及种种生活开销,以鸭子划水的方式,不到4年的时间存了70万新台币,到英国取得了文化研究硕士学位。

辅大电传系毕业的梁家芝,由于在工作上陷入瓶颈,因而动起出国进修的念头。从有这个想法开始,天性节俭的梁家芝,便开始盘算要怎么去筹这笔费用。由于不想向父母及银行借钱,梁家芝特此避开学费及生活费高昂的伦敦,选择英国北部的城市雪菲尔进修硕士。

一年3个月的课程光是学费就要6000英镑,将近30万新台币,这还不包括在当地的生活费等。当时梁家芝在电视台的月薪是35000新台币,为了存下一半甚至是2/3的月薪,梁家芝在衣食住行娱乐方面,都很注意自己的开销。

在饮食方面,她每个月的餐费控制在3000~5000新台币间,有时候甚至一天只花100新台币。有一回她跟几个同事到餐店吃饭,一翻开菜单发觉价钱都超过100新台币,她竟可以坐在餐厅里陪同事吃完饭后,再到附近买面包吃。此外,梁家芝不喝饮料,只喝白开水,她认为饮料虽然是小钱,但日积月累下来,却是一笔不容小觑的费用。

印象中电视台记者的衣着,总是与名牌或光鲜亮丽画上等号,但同事们都叫梁家芝“NET小姐”,她也不以为然。梁家芝认为只要衣着整齐就好,也尽量不买需要干洗或送洗的衣服,跟出国的梦想相较,名不名牌一点也不重要。另外,梁家芝几乎不坐出租车,都以摩托车代步,没有摩托车就走路,甚至下班后,每天步行15分钟到补习班上英文课。

靠着节流的方式,梁家芝存下70万新台币后,前往英国完成她的梦想。为了省生活费,她在英国念书时可以走半小时,只为了到比较便宜的传统市场买东西,记得有一次走着走着就下起冰雹来,当时抱着满手食品的梁家芝只觉得一阵心酸。不过所有的辛苦如今都成为甜美的果实,充电后的梁家芝重返职场,眼界更开阔,处理新闻也更加得心应手。梁家芝靠存钱成功投资了自己。

财富精点

坚持自己的梦想和随之而产生的理财计划,不要在意或害怕别人说的“抠门”,当梦想得以实现的时候,你的眼界将豁然开朗。

存钱等待下一个多头年代

一个刚踏入社会、月薪只有12000新台币的唱片公司小宣传员,从没想过自己在10年后,会是一个拥有1400多万新台币资产的小富婆。但更没料到,她的小富婆梦只维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破灭了。这样戏剧性的变化,并没有打倒现任荷银投信行销企划部协理的苏怡任。一路走来,她认为存钱就是最基本的投资,只要还有赚钱及存钱能力,即使是暂时的投资失利,也不怕没有本钱等待多头来时东山再起。

从小,苏怡任就很喜欢钱被握在手里的感觉,她记得母亲送给她一个存钱罐,只要一有零用钱,她总是习惯性地存到存钱罐里,看着里头的钱越存越多,就觉得很开心。一直到念高中时,有一天她竟然发现自己是全班最有钱的人,一方面得意,另一方面也更强化继续存钱的动机。

家境富足的苏怡任,考上大学后也开始打工赚钱,不过她的目的不是为了学费,而是将所得存起来。由于本身没有太多物质上的欲望,工作的收入,苏怡任一定存一半,这样的习惯一直维持到她大学毕业后。

苏怡任的第一份工作是月薪12000新台币的唱片公司宣传员,不久后转换职位担任记者。随着薪水的增加,她的钱也越存越多,于是开始寻找投资渠道。由于当时股市走的是多头行情,苏怡任只要一存够钱,就会进场投资,买了多少张股票她也不清楚。直到1999年11月底,有一天朋友开玩笑地问她:“怡任,你有没有算过自己有多少资产?”她才把所有的存款、股票及基金账户翻出来,以当天的市价算一算,竟高达1400多万新台币。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苏怡任在股市栽了一个大跟斗,让她损失数百万新台币,加上之后全球股市一路下跌,没设停损点的她,财产也跟着大幅缩水。

投资失利后,近3年来苏怡任更是意识到薪水的重要性,借着不断地投资自己、提升自己在职场上的价值,苏怡任现在认为存薪水最稳。只要自己还有赚钱、存钱的能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财富精点

虽然投资很重要,但脚步却要走稳,而累积资金一开始最笨的方法就是存钱。基础打稳了,下一步要怎么飞就看你的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