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01

第1章 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在师傅的指导下学剃度。他将一只大葫芦挂在门前,每天磨亮剃刀,在葫芦上面练习。他学得很认真,但有一个毛病,就是每次练完剃度,就顺手把剃刀往葫芦上一插。师傅看到后批评说:“做事不要这样莽撞。你应该把剃刀收起来,放在一个地方。”小和尚不以为然地说:“没关系。这不是方便嘛,下次练习不用再找刀了。”不管师傅怎么说,小和尚就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

学习结束后,小和尚正式开始为和尚们剃度。然而,当他剃完发后,由于习惯的驱使,仍然把刀往脑袋上一插……

的确,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因为,人的行为有时是无意识的,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一切举止按习惯方式进行。比如,你一旦养成早上起床刷牙的习惯,不管你自觉不自觉,以后一起床就会拿起自己的牙刷、牙膏;如果你养成说脏话的习惯,就会在任何场合下不自觉地说出来。上面这个故事再一次说明,养成好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而一旦养成坏习惯,就会害人害己。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你能不能担重任、会不会办事、能力如何,这些都有可能跟你的习惯有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和兴趣一样,都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做父母的责无旁贷。因为孩子呱呱坠地,最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们正是在父母的关怀和教育下,才开始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特别是孩子最初的良好习性的养成,都是家长教育的结果。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文化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价值趋向、道德品格、情感志趣和生活方式中,也体现在家庭环境建设和衣、食、住、行中。家庭文化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同其他文化相比,其亲和力、感染力更强,对人的习惯的影响也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在家庭文化环境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所做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

二、好习惯要从小养成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

在生长、发育期,孩子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受引导。孩子的学前阶段是习惯和性格初步形成的时期,虽然还没有定型,但却是他们未来习惯和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幼时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会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自然,好习惯最好也要从小培养。

有研究表明,3~12岁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和学习技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12岁后,特别是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有旧习惯阻挠,新习惯要扎下根来就困难多了。

三、要从小事抓起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其实也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格,家长对此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从点滴小事抓起。比如,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一般小孩子做事情,开始时凭热情,做得挺好,但最后往往不了了之。这时,家长应引导孩子把事情做完。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小事,家长应教育孩子自始至终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作业、家长交代的每一件家务事、为同学做的每一件事……这些都要认真地从头到尾把它做完。培养孩子做到这一点,孩子长大后才会遇到困难了,想办法克服困难;顺利的时候,也不会盲目的高兴。

四、从“第一次”抓起

孩子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这中间要遇到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上学……在这些第一次中,孩子逐渐走进社会。这些第一次摆在他们面前的各式各样的事物,使他们觉得陌生而好奇;同时,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疑虑,都需要父母来帮助、诱导与解答。而这些第一次灌输的观念和认识,会给他们留下极其深刻的、乃至是终生的印象与影响。例如,孩子第一次把废弃物随意丢在路上,你及时提醒,让他一定要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并积极帮助孩子找到垃圾箱,或将废弃物暂时保存起来,再找垃圾箱扔进去。你这样认真地做了,相信孩子会从此认识到“不能随便丢垃圾”的道理,并在生活中遵守。如果你对孩子第一次丢垃圾的行为不予干预,甚至自己也随意丢垃圾,那么孩子是不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

五、提出严格要求

一般来说,幼儿园里的孩子能够很快养成不挑食、把东西放回原处、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是因为幼儿园有较为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不过,有时孩子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到了家里就“忘”了,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孩子刚培养起来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即使有些规定,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心理的作用,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父母还必须适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强化是孩子行为塑造的重要心理机制。例如,孩子做了好事,受到他人的赞扬而继续做好事,“做好事”这种行为的增强是由于“他人赞扬”起了强化作用。

六、在实践中培养

习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躬行实践。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只注重说理教育而忽视实践,良好的习惯是不会真正形成的。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

七、始终如一不动摇

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如拾金不昧等,只要私心杂念有一回夺去了孩子对好品德的追求,重新做起来就会变得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