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11

第11章 孩子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2 如何培养性格强的孩子

1890年,一个叫依莎贝拉·邓肯的美国女人在巴黎大剧院赤脚跳舞而轰动整个欧洲,许多报纸都称赞她引发了一场舞蹈革命。

邓肯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母亲不得不整天为生活奔波,到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以养活邓肯和其他三个孩子。母亲常常很晚才回家,根本就没有时间管理孩子。在邓肯5岁时,母亲送邓肯去上学。上学的第一年,邓肯那种天性活泼的个性就显露出来了。一天,她召集几个比她小的孩子来到家里,让她们围着她坐在地上,然后她起身向大家挥舞着手臂,她的举动被回来的母亲看见了,母亲问她干什么?她回答:“我在办舞蹈学校。”后来,邓肯的这个“学校”还真有了一点名气,邻近的许多女孩都来跟她学跳舞,有一些家长还给她送来了一些钱。

10岁那年,邓肯的家庭舞蹈学校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于是她谎称自己有16岁,正式开始了教学生涯。几年后,邓肯让母亲带她到芝加哥发展,她先在屋顶花园晚会上表演,后来她觉得这里不但不能表现她的舞蹈艺术,而且也不能充分展示她的才华,所以不久她就辞掉了这份工作。接着,她又去了纽约。那时美国最著名的剧院经理达利刚好来到芝加哥,邓肯便找到达利,在达利面前讲演了一番之后,得到了达利的支持,并因此而得到去纽约演出的机会。16岁时,邓肯在纽约的剧院中演出并一举成名,她的舞蹈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自然的表演,由此,邓肯便拉开了现代舞的序幕。

可以说,没有父母性格的传承,没有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邓肯就不会形成勇敢、自信、求知的性格。没有这种性格的铺垫,她的成名最终只能成为空谈。

人的性格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形成这个系统的元素都有自己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但不管哪种方式,都由正反两方面所构成。这正反两面,从生物进化角度看,有保留动物原始需要的动物性一面,有超越动物性的社会性一面,从而构成了所谓“灵与肉”的矛盾;从个人和人类社会总体的关系来看,有适于社会要求的肯定性一面和不适应这种要求的否定性一面;从人的伦理角度来看,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从人的实践角度来看,有真的一面,也有假的一面;从人的审美角度来看,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此外,还有悲与喜、刚与柔、粗与细、崇高与低下等等性格两面的矛盾关系。任何性格,任何心理状态,都是上述两方面内容按照一定结构方式进行组合的表现。

遗传因素无疑会影响人的性格。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和孩子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真像是在一个模子中铸出来的。事实上,不仅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这种奇妙的相似,就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间,在言谈举止、眉目相貌之中也会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自己不觉得,外人却能一下子发现,这说明了遗传对性格与外貌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后天环境对性格影响的一个生动说明。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夫妻二人感情较好的,他们彼此之间会越来越相似,这恐怕与他们日厮夜守,天天呆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环境对性格形成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呢?

一、婴幼儿时期是性格的萌芽期

在孩子出生后的2~3年里,家长和主要照料者的态度和观点形成了孩子的性格。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性情是温和还是冷漠,是善于信任他人还是生性多疑,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2岁前主要照料他的那个人的人生观。因此,家长和照料孩子的人的性格非常重要。

在1周岁之前,婴儿主要依靠大人的关心、直觉和帮助来得到他所需要、所渴望得到的一切。如果大人过分冷漠,不能在理智的范围内很好地照料孩子,孩子多少也会变得感情冷漠、郁郁不乐。

婴幼儿有一个极为特殊的需要:他们不愿意更换照料他的人,从出生后几个月开始,他便逐渐喜欢主要照顾他的一两个人,并且依赖他们,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甚至是6个月的孩子也会在见不到照顾他的人时而闷闷不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如果照顾孩子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儿,孩子便会失去一部分爱恋、信任他人的能力,就好像成年人无法忍受一次次痛苦而产生失望情绪一样。

因此,在孩子出生后的2~3年内,照顾孩子的主要人员或家长最好不要更换,即使要换人,也要等到顶替的人逐渐把事情全部接过手之后才能换。这一点非常重要。你也应该尽可能确信顶替的人打算长期照看孩子,这一点也很重要。

二、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

巴甫洛夫曾指出:“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二者之间的混合物了。”就是说,孩子先天的神经系统的特性影响到性格,但决定性格的还是后天环境,对学前儿童来说主要是家庭环境。因此,家庭是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最初学校,家长是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最重要的缔造者。

少年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多以感官受外部刺激而出现的反应为主,行动上的摹仿占有重要地位。如果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品德高尚、行为文明、性格良好,孩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摹仿他们,天长日久就会使之成为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形成一系列优良的性格。反之,父母若有不良的性格,如脾气暴躁、冷漠厌世、虚荣浮夸等也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自己的消极性格和行为要加以控制。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不同的教育态度导致不同的性格特征。下面是常见的几种教育态度及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1.溺爱型

独生子女是很容易受父母溺爱的,其结果是使孩子容易养成依赖性,难于离开父母,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日后也难于适应社会。溺爱还容易养成娇惯蛮横、过分欲求、放肆任性、为我中心等消极性格。

2.“母鸡”型

这类父母凡事包办代替,生怕孩子有点儿闪失,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这种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性格软弱,没有自主性,凡事想依靠他人,很难成大器。

3.放任型

有的父母借口工作忙,或认为孩子很乖而不加管束,这类孩子常常独自玩耍,想干啥就干啥,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目无他人的消极性格,又由于孩子缺乏社会经验,一旦遇到坏人引诱,很容易上当受骗,走上犯罪道路。

4.暴力型

有的家长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封建教育思想,对孩子实行苛刻的手段。虽然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这种专制的方法不但不能奏效,反而使孩子对家庭产生敌意、对父母产生对抗,形成粗暴性格。由于家长过分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

5.忽视型

由于家庭不和睦或父母离异等原因,孩子往往成为“被遗忘的人”。这类孩子容易形成妒忌的心理,情绪不稳,自制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这类孩子也容易出现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坏人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6.矛盾型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口径不一致,甚至父母中一方包庇孩子的错误,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有恃无恐,以致助长他的不良行为;或者使孩子形成优柔寡断、好说谎话以致两面讨好的性格。

7.民主型

一个民主和谐且讲究教育方式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勤奋、勇敢、诚实、自信、快乐、进取等性格,这是应当提倡的教育态度。

对上述教育方式,家长应该明辨是非,找到适应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适时引导,既为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又让孩子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社会环境影响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后天的因素中,除了家庭教育外,社会环境也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学校环境、社会活动圈子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产生作用。因此,家长有义务在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同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