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14

第14章 尊重孩子的个性

19世纪末,一个男孩降生于布拉格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里。随着这个男孩的一天天长大,人们发现他虽生为男孩,却没有半点男子汉气概。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懦弱,而且非常敏感多虑,老是觉得周围的环境都在对他产生压迫和威胁。防范和躲避的心理在他心中可谓根深蒂固,令人觉得他是一个神经质、可怜虫。

男孩的父亲十分失望,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希望他具有雷厉风行、宁折不屈、刚毅勇敢的性格。然而,不管他的父亲是多么严厉又用心地培养他,他的性格却一点也没有变得刚烈勇敢,反而更加的懦弱敏感,甚至连自信心都丧失了,以至于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他在惶惑痛苦中长大,他整天都在察言观色,常常独自躲在角落处悄悄咀嚼受到伤害的痛苦,小心翼翼地猜度着又会有什么样的伤害落到他的身上。

父亲看到眼里,只好放弃了培养的努力。父亲想:像这样的孩子,你能够让他去当兵,去冲锋陷阵,去做元帅吗?不可能,部队还没有开拔,他恐怕就当了逃兵。让他去从政吧,依靠他的智慧、勇气和决断力,要从各种利害矛盾中寻找出一种平衡妥当的解决方法,那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他也做不了律师,温顺内向的他怎么可能在法庭上像斗鸡似的竖起雄冠来呢!做医生则会因太多的犹豫顾虑而不能果断行事,那只会使很多的生命在他的犹豫不决中消逝。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男孩后来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就是大作家卡夫卡。

卡夫卡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原因就在于,性格内向敏感的人,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他们能敏锐地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他们是外部世界的懦夫,却是精神世界的国王。这种性格的人如果选择了做军人、政客、律师,那么他就选择了做懦夫;如果他选择了精神的领域,那么他就选择了做国王。在文学这个他为自己营造的王国中,他的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等弱点,反倒使他对世界、生活、人生、命运,有了更尖锐、敏感、深刻的认识。他以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压抑、苦闷为题材,开创了一个文学史上全新的艺术流派——意识流,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巨著,如《变形记》、《城堡》、《审判》等等。如果卡夫卡当初听从父命去做律师,那么他无疑会成为法庭里的小丑,今天人们也就没有机会看到这些不朽的传世巨著。

在中国的伦理传统中,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家长一直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权威,他们有权力为子女设计人生和前程。所谓“百善孝为先”,这就意味着子女有义务服从父母的意志,实现他们的愿望。无论是父母把孩子当作“宠物”一样溺爱,还是将之作为自己的“另一张脸”而寄予厚望、严加管教,本质上都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这个关系模式之中,父母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孩子就越缺乏成长的自由空间,双方之间压抑、紧张的气氛就越浓。所以,为人父母之难,首要在于摆正位置,尊重孩子及其个性,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另一方面,许多父母又几乎包揽了孩子的所有生活,为孩子代劳一切。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类父母从不或很少尊重孩子的个人愿望,久而久之,孩子独立的个性被彻底抛到脑后,压抑了其个性品质的发展。殊不知,正是家长这种看似爱、实则相反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胆小、羞怯;正是这种唯我独尊的教养方式,扼杀了孩子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导致孩子只知服从和听任摆布,丧失了独立的意志、独立的人格。结果,不仅没有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将无数的苦楚和哀怨积压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从而使孩子的内心世界得不到健康发展。

真爱孩子,应该将“尊重”和“平等”放在首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属于社会,也属于自己。孩子虽小,但同样有信任、独立、自尊、上进等方面的需要。如果家长没有顾及和满足孩子的这些需要,错待了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尊重孩子就要平等对待孩子,对孩子说话不要大嗓门,音量要中等,尽可能用商量的口气,不要经常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尊重孩子自己来尝试,尝试是孩子独立的开始,要多作示范、多加鼓励,帮助他成功。

真爱孩子,就要耐心地倾听孩子们诉说的痛苦和烦恼,真诚地与之交谈,渐渐地,孩子的独立性增强了,和父母成了相互信赖的知心朋友;就应给孩子营造一片自由锻炼的空间,努力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比如上哪个兴趣班,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像打扫卫生、削铅笔等,都让他们自己做;还应让他们在复杂纷繁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处事的本领,勇于面对挫折与失败。

真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要压制孩子个性发展的空间,每一种性格都有它的优点。即使孩子的性格中存在着某些缺陷,也不要为此而烦恼,更不要试图改变它。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发现它的价值,把握它的优势,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在国外,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般是尊重孩子们的个人意愿,父母并不强迫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对中国望子成龙的教育方式,外国人是既钦佩又摇头。就拿吃饭来说,英国的孩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父母一般不勉强孩子,孩子有自己的餐桌,大人将饭放在餐桌上孩子自己动手吃,即使很小的孩子也是这样。而在国内,妈妈坚持亲手一勺一勺喂孩子,直喂到孩子撑得要吐出来。其实,这种善意的母爱恰恰剥夺了孩子吃饭的乐趣,做父母的完全可以放手让子女去锻炼、去体验。在国内,只要孩子不听话,父母就可以打孩子,并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跟违法丝毫不沾边。而在国外,打孩子则被视作野蛮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如果家长打子女,孩子可以立即报警。比较中外教育的差异,各有各的国情,孰优孰劣有待最后定论。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国外非常注重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孩子和睦相处,充分发挥孩子的最大潜能。

尊重孩子的个性,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利、发展潜能、发展机会,以及在群体中的同等地位和独立人格,不能把尊重个体变成尊重个别,把尊重个性变成尊重差异,把尊重孩子变成尊重习惯。如果这样做了,就偏离了对个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