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17

第17章 怎样处理叛逆的孩子

由于历史和家庭条件的限制,一名叫丽茹的家长有很多愿望都不能完成。自从有了女儿之后,她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全心全力地想把她打造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为此,她为女儿请了手风琴教师、美术教师。每天,女儿要画一幅画,要练习2~3个小时的手风琴,一个星期要下三盘棋。在丽茹看来,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可是女儿的行为却让她寒心。每次女儿马马虎虎地拉些简单的曲子,简简单单地画一幅画,潦草了事。当丽茹提出质疑和批评的时候,女儿却以“老师说要先练习这些简单的打好基础”之类的话来反驳妈妈。虽然女儿不像男孩子那样大吵大闹,可是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却也让丽茹不知所措。丽茹感叹道:“孩子再也不是自己心目中的‘乖乖女’了,她已经有思想、有主见,不再唯父母的‘马首’是‘瞻’了。”

的确,孩子的叛逆性是现在许多家长十分头疼的事情。孩子的叛逆心理,是孩子对父母产生的对抗性的消极心理,具体表现在父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偏不干,而父母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却偏要做。为此,许多家长总是很诧异,为什么孩子在小的时候吃饱喝足了什么事也没有,孩子越大,满足得越多,孩子要求也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只要稍微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就跟父母对着干,无论怎样教育,都毫无成效。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人生有两个反抗期,第一个是在3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了,对成人的要求及安排往往会逆向而行。这一时期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孩子,如果家长能正确对待,则孩子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往往趋于软弱或优柔寡断。在孩子10岁的时候进入第二个反抗期,这时孩子产生了“我是大人”的感觉,时时处处想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所以经常会和父母的想法发生冲突。

孩子的这种叛逆行为,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一、孩子“叛逆”的原因

归纳起来,造成孩子“叛逆”的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

父母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2.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

“不打不成才”的思想在一些家长脑子里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3.对孩子反复唠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试想让孩子们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也不乐意听了。

4.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孩子们对外界充满着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然而,许多家长却对孩子的行为难以理解,有的表现为冷漠、置之不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制止,甚至给予处罚,这都会使儿童感到压抑,从而以反抗来回答家长。

5.孩子渴望独立

孩子的叛逆心理也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也不是孩子越大就越不听话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的叛逆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渴望独立的信号。当孩子从懵懂无知的孩提时代进入青春期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独立意识的增强。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不再对父母的话语“唯言是听”,而是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相应的判断。这时候,如果父母不懂得及时沟通、及时了解,仍然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就很容易使孩子听不进去,也很容易使孩子滋生逆反心理。

二、怎么处理孩子的“叛逆”问题

当孩子产生了叛逆心理时,家长可采取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孩子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孩子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为此,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2.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

孩子的自我意识产生后,他们希望自己和大人有平等地位,对大人的要求也是有选择地接受。此时,父母对孩子的行动不要轻易干涉。如果孩子必须顺从的话,也不要用强制式或命令式的口吻,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做出选择。对于孩子很喜欢做的事也不要滥加命令。有些家长为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对孩子喜欢做的事也要下达命令,结果孩子反而不做了。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以免使孩子形成对立的情绪。

3.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强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试,什么都想去做。过度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失去许多学习探索的机会;而一味地斥责制止,又会使孩子和成人对立起来。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孩子想自己洗衣服、修理东西、买件自己喜欢的物品,父母都应给予鼓励。如果有些事情让孩子单独做不放心,可以给孩子指导,或做孩子的“助手”。当然,对孩子行为的约束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

4.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通常情况下,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父母就应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自己能走得动,却不愿意走非让妈妈抱着他,这时,你就可以这样对他说:“你看看那个小妹妹多听话,她没有让妈妈抱而是自己走,我想你比她走得还要快、还要好,你说呢?”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了。所以对于孩子的闪光点进行恰当教育,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保持冷静或冷处理

当孩子“急”时,家长不要跟着孩子一起急,要想办法控制住孩子的情绪。孩子都是可爱的没记性的,他们的气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等到孩子心平气和之后再来和他说道理。依照这样的规律,孩子在心情顺的时候我们批评他几句,他也愿意听、也听得进去;而孩子正在火头上的时候,即使我们说的全是真理,孩子也会不买账,也会故意反驳我们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