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说好就牵手--走进现代都市走婚群落
15606100000014

第14章 亲爱的,我们分居吧

走婚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周末婚姻。近年来,都市中出现了这样一族男女,他们显然已到了婚姻的年龄,却依旧孑然一身,独来独往。其实他们的档案中,早已填上“已婚”二字,甚至拥有一个比别人更为幸福的家庭。不同的是,这些夫妻实行一地分居,只是到了周末或某一个约定的时间,才走到一起。

有这样一首歌,挺能表达周末夫妻的心声:“我们要天天想念,但不要天天相见;只需要悱恻缠绵,绝不要柴米油盐;有共同生活经验,绝不用共同的房间……”

距离创造美近年来,都市中出现了这样一族男女,他们显然已到了婚姻的年龄,却依旧孑然一身,独来独往。其实他们的档案中,早已填上“已婚”二字,甚至拥有一个比别人更为幸福的家庭。不同的是,这些夫妻实行一地分居,只是到了周末或某一个约定的时间,才“集合”起来。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婚内分居”。

对丈夫,她起初是满意的。1.84米的高个子,透着英武之气,使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陶醉。然而,婚后她越来越感到一种难言的失望,她无法容忍丈夫“丑陋”、“琐碎”的一面,比如:他龇牙咧嘴,并发出难听的刷牙声;熟睡时张开大嘴一边呼吸一边流唾液……为了不让这失望继续发展下去,眉眉与可怜的丈夫分居了。现在眉眉已搬回父母家,然后每月3次与同在一市的丈夫约会。她说她和丈夫都仍深深爱着对方,感觉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温馨浪漫。她说:做“周末夫妻”,更新了爱情的内容,也加深了彼此的爱情。在一些大都市的白领阶层中,讲究生活情趣的夫妻,分居似乎成为一种秘而不宣的时尚。有人认为,人的心理有一个普遍情结,那就是“喜新厌旧”,“周末夫妻”的出现正是为保持婚姻的新鲜感,使之更为长久。

大连有一对夫妻因单位相距较远,每天来回跑实在忙不过来,无奈之中只好分居在各自的单位里。他们认为分居的乐趣就在于双方都会很珍惜每周这两天好不容易等到的“好日子”。两人把这两天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会儿自己亲自开“小灶”,摆弄一下柴米油盐酱醋的“厨房交响曲”;一会儿又享受一番被人服务的滋味,上饭店“撮”一顿。然而在浪漫之余,“周末夫妻”的苦楚不必细说,不能像日日相见的夫妻那样耳鬓厮磨;感觉不到哪怕是夫妻间为一些毫无意义的是与非闹小别扭的那种属于“私生活”的气息交流;总是在牵挂、思念、盼望之中等待着周末那一天的到来。

朋友梁和妻子分居了,当我得知此消息时并没感到什么惊奇,当初粱和他现在的妻子恋爱时,我们都断言他们不可能结合,即使勉强结合了,也不可能维持长久。这不,不幸言中。

也难怪,梁的妻子是属于那种追求时尚、前卫的女性,她喜欢把一件好好的衣服剪裁得长短不一,招摇过市;她喜欢邀一帮男女朋友,在深更半夜之时奔向一间弥漫着迪斯科舞曲的酒吧;她喜欢打网球、爬山、蹦极,越惊险、越刺激的运动,她越觉得有趣。可是梁就不同了,他喜静不喜动,就像平静的湖水,虽然也会在微风中轻轻荡漾,却永远掀不起巨大的波澜。他们一个活泼,一个沉静;一个疯狂,一个稳重;一个性格外向,一个性格内向,如此之反差,分居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为了表示一下慰问,一个电话打到梁的办公室,正是梁接的电话。当我刚刚表达完自己的意思,没想到梁的一番话让我吃惊不小。梁在电话里说,他们俩分居不是离婚的前奏,而是为了让婚姻更长久。梁还问我听没听过“周末夫妻”这种新婚姻方式。他说,结婚以后,他发现他们夫妻之间都无法为对方改变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不愿强求对方适应自己,也不愿强求自己去适应对方,更不愿因为维持婚姻而放弃自己的爱好,失去自己的朋友,抛弃自己的事业,改变自己的性格,然而他爱她,她也爱他,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他们达成了“君子协定”:尝试半年“周末夫妻”这种方式。

“周末夫妻”一说早有耳闻,“我们要天天想念,但不要天天相见;只需要悱恻缠绵,绝不要柴米油盐;有共同生活经验,绝不用共同的房间……”这首曾经流传于大街小巷的老歌,不曾想已被一些年轻夫妇所接受,并且过上了歌中所描绘的那种浪漫生活。“平日各管各,周末属于我”是这群年轻夫妇的“新婚姻宣言”。我看过一项网上调查显示,人们对“周末夫妻”这种婚姻方式的接受度正在逐渐提高。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尝试一次“周末夫妻”,其中认为非常有趣的占32%;认为益处很多、很好的占27%;只有12%的人认为弊大于利。难怪朋友梁说,“周末夫妻”的生活方式让他们非常满足,因为双方各自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思维和生活,两个人亲密又有距离,相知却又相对独立。

挂了电话,我想,现代人的婚姻越来越脆弱,他们既渴望与爱人情定终生,又想摆脱现实生活带来的平淡与厌烦,在这种情况下过一次“周末夫妻”倒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最起码也可看做是对婚姻的一次考验。保持距离或许也是使婚姻美满的一种艺术。现代社会婚姻方式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要么结婚,要么离婚”的单一模式。当然,这种突破性尝试的潇洒,只有年轻人才“玩儿”得起,一旦夫妻俩有了孩子,恐怕也就再也潇洒不起来了。我又想,到了那时,如果现实生活的平淡与厌烦再次光临,给对方留一片空间已成过去,以往的浪漫像家里的相册一样让人产生怀旧的情愫,那又该如何去解决呢?到那时是否又会出现什么新的浪漫方式呢?

裘小姐现在就和丈夫分居着。自分居后,她就在外面租房过起了“单身人”生活,而5岁的儿子在她和她的丈夫间轮流住着。谈起婚内分居,她显得很平静:我丈夫个性很怪,且婚后有了孩子就更怪,有点神经质。家里什么事都要以他为中心,稍不顺他的心就发脾气,我发觉他有人格障碍。实在无法适应他,我就和他商量分居。他起先有点儿意外,后来又很快接受了。

分居后,她有空儿偶尔会和丈夫电话联系,过几个月到他那里走走,一家三口聚聚。“我没有离婚打算,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现在想找个能过日子的男人也不容易。”她的心态很平淡。

另一位还未有孩子的妻子,因丈夫喜欢自己支配时间,提出分居。也许分居的事宜谈得较好,她和丈夫都没有什么负面情绪。两人分开后,有时也会一起去休闲场所。当然,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自己,如想看些好看的片子就看片子,不想看片子、电视就和朋友们去泡泡吧。要是下班还不想回去,她就任自己泡在都市的夜色里,她说,“现在我晚上不觉得乏味,要知道,这个城市是适合单身人生活的,幸好我还没有孩子。”她对重过一人生活似有一份满足感。

一些年轻的夫妻们选择婚后暂时分居,这至少说明现在一些年轻人情感家园很脆弱,遇到问题和矛盾,无法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去处理和缓解。同时一些年轻人对现代情感婚姻的信用度在降低,这从另一侧面提示我们,如何从自我角度去修正、完善它对婚姻家庭的认识及责任。

日本兴起周末婚姻

“周末婚姻”并非是中国的特产,日本早就兴起“周末婚姻”。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日本妇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走出家庭的机会。她们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单独的收入和独立的人格,但是结婚生子的压力并没有减弱。面对这种压力,她们找到了两全齐美的办法,即平日两地分居,只在周末聚在一起过家庭生活。

日本妇女不愿意失去她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她们不想妥协。35岁的服装设计师花房就是一例。她在东京做服装,她的丈夫在日本中部的一个工业城当工程师。对于她为什么不和丈夫住在一起,花房的回答非常简单,“我去那个工业城能干什么?”

据东京劳动局统计,如今将近一半的妇女在丈夫调离原工作城市时因为“孩子上学和自身工作的问题”不跟随丈夫搬家。社会学家分析说,这种分居现象向传统的家庭模式注入了活力。夫妻之间每天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交流,一有空闲就相互看望,享受小别胜新婚的温馨。

日本男人对妻子和家庭的看法也有所变化。他们接受了因妻子社会地位的变化给家庭结构带来的改变。最具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向井牧雄。这位病理学家的妻子是日本独一无二的女宇航员向井千秋。自1986年结婚至今,这对夫妇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只有两年半,因为千秋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美国休斯敦宇航中心或是太空中度过的。起初,人们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对夫妻,觉得他们简直不可思议。向井牧雄描写妻子宇航员生活的两本畅销书不仅打消了人们的疑虑还使他名声大噪。他因此常常被请到各地围绕建立新型男女关系问题发表演讲。

对于悄然兴起的“周末婚姻”风,日本政府未作公开评论。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日本政府鼓励不拘一格的灵活婚姻方式。去年,日本健康福利部不惜花40万美元特邀日本当红舞蹈家山木抱着他的儿子做了一则广告。广告语是“不养育孩子的爸爸就不能叫爸爸”。这则广告在日本反响热烈。该项活动的负责人说,我们旨在通过这个公益广告告诫日本男人,照顾孩子是父亲的义务和责任。我们还想通过这则广告向妇女们传递一个信息——时代变了。

广州的“假日夫妻”

“平时像恋人朋友,节假日做夫妻”已是时下广州许多再婚家庭的生活方式。

据广州市妇联家庭婚姻中心介绍,组成这些家庭的男士大多有孩子和住房。出于种种考虑,他们平时分别住在自己的住宅里,与再婚妻子也常常通通电话,偶尔邀约聚餐。每到周末、周日或其他假日,双方便会到其中一方家中“度假”,同吃同住同游玩。他们认为,这样,天天都有恋爱和新婚的感觉。

家住东山区的王女士和芳村区的莫先生一年前重组家庭,两人各有一个十来岁的儿子。两个小孩都很难一下子接纳新父母,逆反心理很强。他俩不愿“有了婚姻,没了孩子”。况且,若住在一起,须有一个儿子迁户,否则接送上学便成为问题。王女士认为,若天天住在一起,时常发生的摩擦便会造成新的家庭危机,这种“假日夫妻”生活方式挺好,至少省却了许多麻烦。当然,大事两人还是商量着做。反正现在通讯、交通发达,距离已不是问题。她还说“也许年龄大了,儿子独立生活了,我们便会搬到一起住”。

时下,广州市许多再婚男女,婚前都像王女士和莫先生一样有个君子协议:婚后各自生活,互不干涉,大事商量,夫妻之事,留节假日再去做。

在自由的名义下

人类学家曾对摩梭妇女做过调查,发现这个实行走婚的原始部落,女性平均4年更换一个性伴侣。可见4年是人类相知、相爱、相厌的正常时间过程。婚姻制度的产生把这4年硬拽成40年,于是58.5%的中国家庭承认,维系婚姻的是责任而不是爱情。

坠入情网就像买了一辆新车,结婚是第一道刮痕。为爱而结婚是后来人类才发明出来的。更早一些的时候,据说男人结婚是为了分配到一头驴。

后来结婚是为了“男耕女织”,其实还是商业伙伴,因为男人手太笨不会织布,女人太弱不能耕地,大家来个物物交换。

我中学时学政治经济学,觉得最奇妙的词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政治常得70几分,但只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背得滚瓜烂熟。

婚姻是“生产关系”,社会中男女经济能力的较量就是生产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结婚,是因为人越来越中性。男女受一样的教育(中小学的教育制度还偏向女性),做一样的工作(办公室里的男人和女人一样手无缚鸡之力),挣一样多的钱,有一样的嗜好(看足球,上Internet),一样的不掩饰有性要求,一样的不觉得婚前不是处女有什么不妥。“生产力”不变,“生产关系”怎么会变?

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做的,是男人的一部分。是女人更需要男人,而不是男人更需要女人。分居时我们决定把所有的东西一分为二,包括房子——她拥有房子里面,我拥有房子外面。童话中都说“王子和公主结婚了,以后过着幸福的生活。”其实是后来老吵架,离婚后各自过着幸福的生活。她说,“独行侠练的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功夫,流浪,孤独,或放浪形骸最能体现他们的人生理想。自由是至高的原则,可以随意放弃世俗的责任和限制。在男人自由的名义下掩藏的是他们的私心。”

指责婚姻剥夺了自由的男人,在堂皇的名义下掩藏着自己的私心。在大言不惭批判婚姻的同时,享受着婚姻的种种好处。要男人对婚姻作出承诺是很难的。在爱情的高速公路上,“她”就是一个出口。可是他迟迟不愿意下去,仍盲目奔驰在爱之路上。过后发现错过了出口,还得打个“U”弯。如果偏离出口实在太远,也就从此错过了。

男人更不曾想到出口也会移动。在分居的日子里,女人逼着自己斩断情丝,重新开始。等那辆迷途的车一路找回来,出口早已挪位了。大部分正常的女人都不能把握从妻子变为女朋友的情形。我不想花费再多的时间跟他谈恋爱,难道我们还没谈够吗?女人是很天真的。男人要让女人高兴很容易。他快乐,我快乐,他要是不快乐,我也没办法让他快乐。男人是一只高飞的风筝却错把自己当鹰。那个“孤岛”执意不要爱的绿荫覆盖,来日终将一片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