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说好就牵手--走进现代都市走婚群落
15606100000026

第26章 幸福你的幸福,悲伤你的悲伤

网络情人间的几何关系网络生活是另一种人生,网恋更有别于传统的恋爱模式。有人说成功的网恋是个很大的工程(一个上海人说的),我说它是一项大手笔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婚姻和感情上在相遇之前处于游离状态的当事人双方(有着不幸福的婚姻但由于现实原因而没有离婚、或已经走过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这里不包括情感游戏者)。看看它的每个阶段,用另一视角“几何关系”去感觉感觉吧。

线线关系:

两个网人,最初邂逅于网上(不排除猎奇的心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也许由于新鲜感,或是比较谈得来,他们互相吸引,仅仅通过互联网这条通达世界各个角落的线路,连接上了他们的心灵之窗。

这一阶段他们仅仅是相识而已,只是线段物理连接,没有实质的内涵,一切都那么虚幻,但一切又都存在着,毕竟还是以现实之心态去感觉和衡量它。

在此朦胧期,纵有千言万语、满腔激情,也只能等待时间的帮助,如果双方感觉还可以的话。不过,这段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二人感觉的进程,并无统一界定时段。感觉好的,可能在几天之内就可越过这一步而进入角色期,平面关系阶段。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对方何许人也,姓氏名谁。

他们最初相遇在文字聊天室或语音聊天室,只是通过文字和简短的语言得到对方的有限信息,应该给对方留下了比较神秘的印象(这就是网络并发症,未知的就是神秘的)。如果是在语音聊天室结识,女性的谈吐不凡和声音柔美、男性的磁性阳刚,更有可能加速双方了解对方的强烈欲望,就有可能进入下一阶段,平面关系阶段。

一维平面关系:

与上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二人的交流内容充实了一些,在物理连接的基础上添加了情感互动化学催化,以电话与互联网交替“会面”、互传伊妹儿为最大特点,形成虚幻与所谓真实相交融的情感平面,也有了较丰满的内涵。

男性总是先出击者,耐不住那线线关系的慢节奏,一般是先索求对方电话号码的。但对于有点“伸头”者(多半是女性),是不会轻易给出的,尤其是对那些有些矜持的白领或粉领女性。并不是说她们是欲擒故纵,而是由于还有着试探对方的心态,既想该出手时就出手聊聊天也无所谓,可又考虑到在不了解对方之前就轻易展现自己实在不妥,或并无恋爱意图,或不能肯定对方是否是自己的心仪对象,或担心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总之还是观望再说,当然也不排除私人电话不能轻易外泄的顾虑。可一旦遇到那种“关键时刻”、欲罢又不能,只好顺水推舟,“生死一瞬间”交代出了私人电话号码,无遮无拦地打在了OICQ上。这也好,既然号码早晚要奉出,何不把握好机会,矜持过了头,可就是虚伪了。既给了要给的,也得到了想得到的。得到了什么呢?不排除sex以及情感升华。二人的心距无疑近了一大步,就此,情感宣泄在所难免。矜持,已失去了至少50%的角色地位。

有人说,爱情像水泥,性爱是钢筋,和在一起浇混凝土。没钢筋,时间长了,来大水,一冲就垮。光有钢筋,一点挡水的作用也没有,还碍事。而网恋这种神奇的时尚恋爱方式,打着传统恋爱所不可比拟的时间差,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浓缩情感甚至人生精华,既有水泥也有钢筋。你说,在传统恋爱模式里,怎么可能就这么快进入状态呢?除非两人天天厮守在一起,什么都不要做了。

这一阶段双方有了进一步的交流与了解。譬如对方的年龄、学识、职业、经济水准、文化背景、家庭成员、个人爱好……较聪明者在这阶段也能体察到对方的个性、修养、道德水准、为人处世等特点,当然也是在慢慢与自己相比,是否与对方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是否能与自己和睦相处,万一将来有能真正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机会呢。不管它是梦也好、幻也罢,总之一切还都是零。

随着情感的投入、历练,默默间,两颗原本毫不相干的心走到一起,共同走过一段心路历程,而且走的好远,像奔驰在草原上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接下来的是什么呢?就是盘算着见面的计划了。情到此处不由人呢!你也别看钱钟书老先生说的:“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要看下蛋的鸡呢?”

这个计划是不能小瞧的,别看它只是“大手笔的系统工程”的一小部分。要有金钱做后盾,要有能力,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要策划好从见面到长相厮守的每一步甚至每个细节(有可能的话),不打无准备之仗么(一般人不会考虑的这么细。边情感地爱着,边理性地安排着,谈何容易)!要盘算最恰当时机,瞒天过海,还不能带“保镖”,见上一面,走出真实的第一步。

可要知道,迈出这勇敢的一步,是历史的一步!对于个人来讲、对于相隔万水千山的当事人来说(中国太大,没办法。早知这样,当初只和同一城市的或距离更近点的聊天就好了,可现在什么都来不及了,已经爱上了!谁又能提前知道仅仅是聊聊就魔术般的恋上了爱?),绝不亚于香港、澳门回归那样举足轻重。为什么呢?这还用问,明摆着,见面之后必然要面对分离,怎么办?激情过后是寂寞,有脑子的人都知道的。未见面前,只要通电话听到对方的声音,基本上还可以满足心理,见了面后,标准就会发生变化,满足的阈值是会增高的。各就各位后,只通过电话听声,恐怕是难解决双方心理与生理的奢求了。

一切都尚处在纸上谈兵,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不知道!但知道要见面!洪水之势!被爱的火焰烧烤着,昏了头,不去考虑那么多了!爱之深、情之切,不见上一面,决不罢休。“不走出第一步,怎么会知道第二步甚至第三步呢”(这是开头的那个上海人说的)?

二维平面交叉关系:

如果说一维平面阶段的主流是虚幻,以情感为主,那么在此阶段无疑介入了另一个有血有肉、真真实实的平面,该平面与上一个平面成角度交叉着,双方都在寻找着网上和电话里的他(她)与真实的他(她)的切合点或线或面,定位准确的话,点会很快转化为面(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我说虚虚实实才是真,是真正的生活,既有浪漫也不乏现实)。

终于下定决心、勇敢地做好一切准备,凭借爱的力量,跨过千山万水(也有远隔重洋),是“飞”也好、“量地球”也行,总之,见了面!

见面的场面因人而异,但绝非台湾痞子蔡(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所描述的情形,书中的两主角又品味过多少人生的滋味呢?那女主角“轻舞飞扬”学业未完就已不在了人世,男主角痞子蔡则还在象牙塔里面做着“水利论文”呢。不能不说,它代表的是容易躁动不安的一族。我不否认这本书的成功,但对于长于书中人物好几岁的学姐学兄们,现实中的他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和味道了。真正的人生是从三十几岁才开始的!

走下网络能face to face者,网恋之路基本上也就走到了尽头!夭折之势尽在不言中,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为什么这么残忍呢?这绝不是我作者的问题,都是现实惹的祸。读者,你说呢?多少“情断OICQ”等等的故事呀,你难道没听过?这种结局的发生,谁又愿意呢?可又在必然的情理之中,否则,我国的“婚姻变化率”一定会翻好几番,也可能会给户籍管理工作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走到尽头的原因大致有二:见光死和走到一起的可能性很小。

何谓见光死?就是见了面后就没下文了,也不会再有联络。因为是“美女”或伪君子,甚至更糟(同性等),或是还没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网上“心心相印”的感觉已荡然无存。结果有一方会受到伤害,或双方都很失落。曾经付出的口水、泪水、睡眠、网费、长话费、路费、时光、精力、体力……都交了学费(世上有走过的冤枉路,但没有白走的路,成长是惟一的希望)。

见光死不死,一部分还取决于个人内心成熟度和一维平面关系时所建立的基础。对方是怎样的人心里应该掌握个八九不离十,离想像中的他(她)出入应该不会太大(网上是可以互传照片的)。即使出入较大,也应及时调整心态,看准主流的东西,毕竟内在的更重要。而二人曾经交流过的内容以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彼此了解的程度、个人文化修养、处理问题的技巧……都在见面那一瞬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哎呀,这网恋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呢)。

对于“面试”OK的,有两种结局。

爱的力量无比强大,见了面,心里有了底。海誓山盟、地老天荒之后,就不能光说不炼了,以防夜长梦多。对于“走到一起的可能性很小”者,总不能停留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吧,怎个“无奈”就能打发了呢?男人肯定要使劲赚钱了(不网恋时也赚钱,但现在赚钱的感觉好像大不一样了),女人也慢慢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可老天就是不长眼,每一步并非他们事先所预料的。再加上二人感情没有维持住、经不起风霜雨雪考验的话,时间久了,疲惫了,感情自然会淡,渐渐地就不了了之、情断网络。也只能停留在这非立体阶段。

另一结局是什么?当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经了风雨、见到了彩虹,走入下个立体关系阶段。

三维立体关系:

婚姻是这阶段的主要立体架构,更加充实、饱满、稳固。二人进入了真实的婚姻、实实存在的法律保护的婚姻,皆大欢喜(如果身后之事处理圆满的话)。剩下的就是如何经营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了,老生常谈,恕不细说。能真正走到这一阶段的,凤毛麟角、微乎其微,可谓是到了金字塔尖,千分之几的成功率。

对于成功的网恋,在整个立体架构形成过程中,一维和二维平面两个阶段相对来说,是重头戏。一维打地基,二维巩固一维的“成绩”,也为立体构架的丰满做着铺垫,一环扣一环,少了哪一步都会落得个只交了学费的局面。

你要知道,联网恋都成功了,那么,你还有什么做不成的呢?只要真实地爱着,就真实地走下去吧,别怕挑战!

后记:咳!感情网恋这么难!还是不要网恋的好。对,明天我就改名,叫“我不网恋”,每日三省呼己。哎呀!救命!来不及了,我已经恋上了!

“的婚”算不算外遇

“网恋”已屡见不鲜,现在又出现了“的婚”,这恐怕就是网络发展日益介入人们生活的产物。在网上,互不相识的男女网友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举行婚礼,“亲朋好友”在嬉闹声中送新人入“洞房”。结婚后,还可以领养一个孩子,“夫妻俩”免不了为如何教育孩子争吵几句。网上夫妻过不下去了,还可以离婚。听起来像是游戏,可网友们对此有颇多争议。总的感觉是,女性反对的激烈程度多于男性,已婚者对此更不屑。有意思的是,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现代人对网络,对婚姻生活的不同态度。

张楠(22岁,外企职员,女,未婚):我觉得不算外遇。我也上网,但网络上的聊天、甚至网恋其实根本不能代替现实生活的交流,也不可能对现实生活真正产生什么冲击。因为上网的人都愿意假设一个形象,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由此进行的交流极不真实,完全虚拟,而现实生活可能就是油盐酱醋,一地鸡毛,“的婚”不会对这些有本质性的触及和改变。也许因为我年纪小,又没结婚,我觉得这个问题没那么严重,充其量就算是思想“溜号”吧!不过,这也要看他们怎么看待逃离出去的这一份感情,如果当是一场游戏,那就没什么,毕竟两人没有实际共同生活,不是真正的外遇。

吴静(30岁,外企职员,女,已婚):当然算外遇!谁说只有实质性关系才算出格?感情的转移才是外遇的本质。而且对于那些没有自制力的人来说,两人关系进一步发展几乎是必然的,迟早有一天会对现实婚姻产生影响。

我极端反对这种行为,鄙夷这些“的婚”的人。他们太无聊了,不是内心极度空虚就是现实婚姻有缺陷。我的婚姻十分幸福,深深体会到在现代社会里相互支持,创造家庭幸福多么不易,而婚姻的本质就是两个人共同面对真实的生活,柴米油盐,相扶到老。热衷于网上婚姻的已婚者不过是游戏心态在作怪,是不负责任的态度,真正感情深厚的夫妻都不会这么做。

秦伟(27岁,国企职工,男,已婚):对这种做法我能理解和接纳,毕竟这是网络社会发展的结果。也许过若干年人们会有两个结婚证,一个网络的,一个现实生活的。但我自己不会这么做,如果在网上,“媳妇”、“老公”叫顺了口,下一步很可能就要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这下问题就来了。本来在实际婚姻中你可能看自己老婆不顺眼,但在网上你听不见“她”打嗝,也不知胖瘦,如果转入现实生活不是同样要挑人家毛病吗?不是同样也有矛盾吗?所以我害怕这样的接触,不妨把网络生活变成纯粹的宣泄,哪怕是第三支点,哪怕是网恋,也不必过头。

唐明(27岁,私企经理,男,未婚):我觉得对未婚者来说没什么。我有个朋友在一个网络游戏中“结婚”了,对象就是他心仪已久的一个“美眉”,人家不同意在现实生活中和他谈恋爱,但这种网络婚姻对他多少是个安慰。如果我未来的妻子和人家“的婚”,假如她只是游戏,那我不会较真,但我可能会找人在网上袭击“情敌”。如果她当真了,我就得和她谈谈,看看我们的婚姻是不是出了问题。我自己肯定不会这么做。你想啊,我要是真的婚姻不幸,需要婚外恋,干吗非用这种公开的形式?网络很容易留下“罪证”,又不是真正的交流,没什么意思。

刘明桥(30岁,国企职工,男,已婚):我觉得已婚者所谓“的婚”其实就是“意淫”。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对自己爱人兴趣渐淡,又不打算离婚,于是,那些把非分之想付诸实施的就成了婚外情,尚未实现的就只能靠“意淫”了。其实,“意淫”本来是个人秘事,现在好了,有了高科技的支持,为大伙营造些所谓的虚拟现实,把日常敢想不敢做的事尽情在这里挥洒。一个人还不够,大家一同来“意淫”,好像因为有了高科技的幌子,所以居然可以意淫得理直气壮、冠冕堂皇,仿佛小偷戴了官帽,从此就不怕挨板子了。当然话说回来,未婚青年网上安家倒不失为一种好的交友方法,虚拟技术的应用让他们提前尝试婚恋的味道,只要符合道德规范,青年人尽可试一把。

迷恋“的婚”的并不都是年轻人,其中不乏已结婚成家者。在现实生活中,因“的婚”导致家庭和夫妻感情破裂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的婚”算不算婚外恋?网上“老婆”“老公”算不算第三者?如何看待这种虚拟婚姻,法律对此有何约束呢?

由网恋发展而来的的婚,既无实质条件,也无法定程序,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只不过“的婚”这种游戏充斥着“性”的语言,超过了一般的男女友谊,与伦理道德相违背。对此类现象只能从社会舆论和道德自律的方面来解决。作为破坏夫妻感情的“的婚”,法律是可以予以约束的。虽然网上游戏生活是个虚拟空间,但这种行为一旦真正影响了夫妻感情,法院在调解无效后可准予离婚,只是根据现阶段的法律法规,对“网上插足的第三者”的侵权认定和责任分担尚不能具体操办。

一些学者认为,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里,网上的恋爱和婚姻已对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已婚者在网上安家,算不算重婚?“的婚”会不会弱化未婚者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同时,网上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如何管理?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报道,2003年的情人节,不少网虫忙得不可开交,赶场般参加各式各样的“婚礼”。人们发现,虚拟世界的“网恋”开始升级换代到“的婚”了,而且不乏已婚人士混杂其中。“的婚”对传统婚姻将意味着什么?

现在部分网上社区功能齐全,可以体验整个“人生”:你和“可心”的人想结婚,可以“婚姻登记”,可以举行婚礼;“新人”有“洞房花烛”,可以“大宴亲朋”;婚后还能“领养”小孩;相处不开心怎么办?“离婚”呗,而且次数不限。

前一阵子,在婚姻法修改的大讨论中,笔者接到一些年轻妇女的电话,称自己发现丈夫在网上有另外的“老婆”,问这是否属于婚外恋。结婚才半年的李女士投诉称,丈夫和“网上夫人”甚至有“性生活”,她说她实在无法忍受丈夫的这种“外遇”,但丈夫却轻描淡写地说:“只是玩玩而已。”妻子感到委屈,也很疑惑:丈夫怎么会对这么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如此执迷?那个分走丈夫感情的人算不算是“第三者”?

一些有“网恋”经验的人,大都很轻松地认为“的婚”只是一种游戏,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而当它演变成现实婚外恋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属于“的婚”了,网上是没有“第三者”的。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小王则说:“我的女朋友就是从网上认识的,当在网上投入情感时,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那会变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某大学社会学系的王博士认为,“的婚”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婚姻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沉闷,这时人们常常想寻求新的刺激,网络恋爱和婚姻正好给了他们一个逃避现实的机会;另一方面,当前不少网民上网不是为了信息交流,而是交友、聊天,有关网络公司为了商业目的,乘机大肆炒作,双方一拍即合,“网恋”、“的婚”就愈演愈烈了。王博士觉得应该把“的婚”与婚外恋同样看待,精神恋比肉体恋更可怕,因为想像的空间更大,更不容易结束,两者只是形式不同,客观后果是一样的。

在网上怎样放纵柔情都不为怪(柔死你不偿命),可这一面对面,会发生什么呢?在网上是如此之熟悉,可一想到见面,又会感到是那般陌生。对方若是那只能听声不可睁眼睛欣赏的“美女”怎么办?或是人面兽心的伪君子又该如何?安全乎?作为女性,顾虑的就更应该多了,绝不能不考虑有可能发生的曾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案件。

再说,两地长久分居怎样才能维持住感情呢?可以说,这是最重要的关键环节。而要解决诸多身后之事,又绝不是短时间内就可办到的(所以得承认,网恋的弊端太多,还是不要轻易网恋,若能成功者,非一般人也!)。

网络婚外情——该当何罪

网络外遇,包括多种类型,一般来说,网络交友中,只要有一方是已婚者,我们就可以将这二人算是网络外遇。

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在婚前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恋随着婚后的相互的拥有,已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如果双方在婚后诸方面磨合的不好,会有很多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就有可能导致男女不再把眼睛放在对方身上,而将眼睛放在外面的世界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异思迁。谁都有见异思迁的念头,无论男女,都同样如此。如果有人说:“我没有这个念头”,那就是撒谎。在他(她)说话的瞬间,也许的确没有这种想法,但一有适当的机会,定会出现见异私迁的念头。因为人这种高级动物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对人类来说有利亦有害的。

的确,在某种时候,也许会有暂时的满足感。但是,另一个瞬间这种满足立刻就烟消云散,这是常有的事。

欲望永不满足,也许可以说是人类的宿命。为求得满足而不断地追求,也许这就是人生。而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受到社会道德、责任、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很多人的感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抑。

互联网的产生,使得很多人的感情在那里得到了宣泄,现实中的不满、孤寂、失意、失恋、迷惘、快乐、幸福……你可以毫无顾忌在这里倾吐,一句关切的话语,一句安慰的言辞,一句柔情的蜜语,让你的心在这里得到了温暖,不必怕嘲笑,不会有阴险的勾心斗角,没有权势的显赫,没有地位的高低,没有夫妻的争吵,家务的烦琐,喋喋不休的唠叨,你可以和你喜欢的人多聊,也可以和不喜欢的人连告别的话不说就离开,你可以大胆地对他/她说我爱你而不脸红,还可以给他/她a big hug and many kisses而不难为情,于是,很多人就将感情的幼苗种植在网络的温床上。

1996年,美国新泽西州的黛安娜在网上邂逅了雷依,两人相见恨晚,很快,双双堕入“爱河”,正当他们两人在网上卿卿我我、难舍难分之时,黛安娜的丈夫一纸诉状将两人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离婚。法院虽然受理了此案,却因无法可依而迟迟不能作出判决。毕竟,黛安娜和雷伊只是在网上谈情说爱,并没有肌肤相亲的实际行为,现存法律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网恋造成的家庭危机却是实实存在的,他(她)可以无视生活中的妻子(丈夫)的存在,宁可在网上和从没见过面的他(她)聊天,也不愿陪妻子上街,陪丈夫聊会儿天,或者一家人在风和日丽的周日郊游。网恋让越来越多的家庭走向解体,网络成了人们婚外感情交流的工具。有的不要家人,高唱“网络就是我的家”,像蝙蝠一样,昼伏夜出,把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挂在网上。还有的问题是,如果已婚的他(她)在网络上成立了“虚拟家庭”,究竟是应该视着游戏还是重婚?在现实世界中需要担负家庭、社会责任的我们,要不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也履行这些责任?怎样才能阻止那些未成年的孩子进入恋爱聊天室?一个已婚男人在聊天室化身为一个18岁的妙龄女郎算不算感情诈骗?一台PC,一根电话线,一只速率较高的调制解调器,一套好的上网的电脑软件把你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了,互联网是连接的世界,但引发的常常是断开的问题。很多人抱着浪漫的浅尝辄止的心态拨通连线,他们相信互联网不会给他们造成伤害,而实际上不是的,人的感情不会一直满足于网络的虚拟模式,当这种不满足需要面对面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

正确看待“的婚”的两面性

上网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时尚,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地改变。单身网民们则不失时机地在网上谈情相亲,以崭新的形式演绎现代爱情故事。网上交友征婚正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两位从未谋面的男女在网上认识、相恋并结婚被一些年轻人奉为时髦。“的婚”一词,最近成了上网族的流行语。目前对网络婚姻的争论很多,让人不得不对“的婚”产生足够的重视,虚拟婚姻和传统婚姻产生的碰撞令人深思。

网上婚姻是治疗精神空虚的良方,还是破坏传统婚姻的武器?

“网婚”的正面作用是治疗精神空虚,特别是对于已婚的人来说,把时间花在网上谈情说爱,反而能防止现实生活中婚外恋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谈恋爱结婚又累又不自由,但在网上结婚感觉不到一点儿束缚,很轻松。如果只是把“虚拟家庭”当做纯粹的游戏,问题就不会很大。的婚,有些人认为结婚之前在网上虚拟成婚养子,可以提前体验为人妻为人夫和为人父母的感觉,积累经验,为将来做准备。或许这就是21世纪这个虚拟时代来临的标志,是新世纪人的情感空间和交际范围的无穷扩展。所以不要把网络婚姻视为禁物,不可接近。

“网婚”这一虚拟婚姻已对传统婚姻产生了挑战,现在已经有因为“的婚”而导致离婚的案例。老人经常提醒我们婚姻岂能儿戏,现在,婚姻竟真的成了儿戏!网上随便就能成婚。现在有一些可以“的婚”的虚拟社区,上网族可以在这里体验着另类“婚姻”,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眼下这类软件很多都是注重“刺激”、“好玩”,“的婚”也可以看做是个新鲜刺激、充满争议的游戏。这种游戏在屏幕上充斥着“性”语言,超过了一般游戏范围,与我国的伦理道德甚至法律相悖。在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里,网上的恋爱和婚姻已对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已婚者在网上安家,算不算有外遇或者重婚?的婚会不会弱化未婚者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这些问题都应引起网民的关注。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婚姻是特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生产方式、情感模式的变化,婚姻作为各种交往方式中的一种也不得不经受严峻的考验。“的婚”是一种值得深入观察的当代文化现象,不可小视它的作用。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不能用旧的标准来评判新事物。生命如歌,世事如棋,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都靠我们在生活中细细品尝。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可能无法面对,但是我们可以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尽情地倾泻,尽情地发挥。我们可以说出一千个拒绝网婚的理由,然而有一点我们不能否定:在这个虚拟的情感世界里,人们把真实与虚假、高尚与卑鄙、人性与兽欲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只能默默地祝福,幸福你的幸福,悲伤你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