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健康:女性的幸福之本
15609900000012

第12章 扔掉损人害己的双刃剑——女性社交中的自私心理及其调适

自私心理来自于人的私欲。当一个人只想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想与他人分享,甚至以指害他人来达到这一欲望时,自私心就会演变成一种心灵扭曲,使人变恶的危害性心理。女性在社交中过度的自私,不仅危害与他人的关系,而且不利于自我的发展,并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损害。改变自私心理,女性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学会帮助他人与别人分享中体会真正的交往快乐。

1.自私是个人灵魂的牢笼——自私是女性心灵的枷锁

私心是由于过分看重自我的私名和私利而产生的。私心是万恶之因,也是万错之源。它使女性只求满足一己之私利,片面追求自我的名誉和地位,而置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于不顾;它使大团体为迎合小团体成员的狭隘名利之心而置社会整体利益于脑后。

自私自利的女性脑子里只是满装着自己,她们不会爱别人,更不懂得为别人而付出。她们总是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外在的一切都是她们自己的一部分。因而,她们不愿奉献,因为她们认为这无异于从她们身上割肉。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女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她们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回。

两位女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圣者。圣者看到这两位虔诚的女教徒千里迢迢去朝圣,十分感动地告诉她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路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之前,我要送给你们每人一件礼物!不过你们当中一个要先许愿,她的愿望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则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其中一个女教徒心想:“太好了,我已经想好我要许什么愿了,但我不能先讲,那样的话太吃亏了,应该让她先讲。”而另一个女教徒也怀有这样的想法:“我怎么可以先讲,让她获得两倍的礼物。”于是,两个女教徒就开始假装客气地推让起来:“你先讲!”“你比我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人彼此推来让去。最后两人都不耐烦起来,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你干什么呀?”“你先讲啊!”“为什么你不先讲而让我先讲?我才不先讲呢!”

到最后,其中一个气呼呼地大声嚷道:“喂,你真不识相,不知好歹,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打断你的狗腿,掐死你!”

另外一个见她的朋友居然和自己变脸,而且还恐吓自己,于是想:“你无情来我无意,我没法子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她干脆把心一横,狠狠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很快地,这位女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此同时,她的朋友双眼也立即瞎掉了!

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因为两人的自私而成了悲剧。自私者妄图拥有整个世界,结果却输掉了一切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反而变得更加贫穷了。都是自私惹的祸!

可见,自私是女性的心灵枷锁,人性的阴暗和龌龊皆由其中滋生,它将夺去女性美好的人生,将女性引向不幸。

2.将生命拖入不幸的人性劣根——女性自私心理的原因及表现

自私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仅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从客观方面看,地球上各种资源的数量、种类、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合理之处。于是,缺乏资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当的方式去交换。由此,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钱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另外,病毒文化的积沉和社会控制不严,也为自私心理的滋长创造了条件。

从主观方面看,个人的需求若是脱离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会倾向于自私。女性的私欲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女性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须要受到社会公理、道义、法律的制约。

自私心理的特征则具有隐蔽性、无意识性和深层性。隐蔽性是指自私之人恐于自私本性见于人,常常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无意识性是指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就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深层性是指自私处于人们心灵的深处,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

鉴于自私心理的以上特点,当一个女性身上体现出较强的自私欲望时,一定要积极地进行克制。

自私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每个女性都有自私的一面,但是自私也是要有个限度的,不能无所限制地自私下去。过分的私欲要受到道德、社会、法律的约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自私的人,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需求,甚至侵占别人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还心安理得的人,她们的自私就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的缺陷。

过度自私的女性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出卖自己的家人、祖国,来换取自己所谓的荣华富贵。她们根本不会去想因为她的自私,可能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多大的损害,而且还心安理得,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让无私的阳光洒满心房——女性自私心理的矫正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在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行为时及时调适,自私心理就并非如洪水猛兽般可怕。作为自我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调适。

内省法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些标准有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和榜样等。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对照榜样与规范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回避训练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女性,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不停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避免自私,要给自己订立规矩。苏东坡就曾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要有这种明确的法律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分文不取。有了这一条,就能遏止私欲发展,防止其泛滥。

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女性,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庄子说过:“鹪鹑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私心很重的女性,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其实,自私和无私之间仅有一线之隔。越过它,就可以感受到舍己为人的快乐。这是最大的喜悦,也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自私的人如果总停留在狭小自我的束缚里,就永远无法想象和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