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邓延春全身保健按摩法
15610600000004

第4章 邓氏综合手法套路210招式

1 搓掌浴面

“部位”面部。

“操作”受术者仰卧位(后同)。术者坐于受术者头前,用双手掌相搓至热后,迅速贴于面颊部,待热量充分吸收后,再由下向上经耳前至前额部进行推摩,反复数次。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对称,推摩手法要轻柔。根据受术者皮肤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按摩乳搽于面部。

“作用”可以收到保护颜面的效果。

2 开天门

“部位”前额。

“操作”术者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受术者前额由印堂穴至神庭穴,单方向交替地施抹法,由慢到快,反复数次。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轻重适中,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作用”祛风散热,镇静安神,头目清爽。

3 抹双柳

“部位”眉。

“操作”术者用双手拇指指端先点受术者攒竹穴数秒,再以指腹自攒竹穴,沿眉弓经鱼腰穴至丝竹空穴,由内向外单方向均匀施力,缓慢地推抹3次即可。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轻重适中,由内向外推抹,不可逆行。

“作用”醒脑明目,疏风解表。

4 掐鱼腰

“部位”眉。

“操作”术者用双手拇指指甲掐受术者鱼腰穴不少于5秒,然后再以拇指指腹自攒竹穴,沿眉弓经丝竹空穴抹至上关穴,并由轻到重进行点、按、揉,一次完成。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缓慢,轻重适中。掐鱼腰穴后局部有不适感,可配合轻微指揉来消除。

“作用”活络止痛,醒脑明目,术后有目清眼明的感觉。

5 分抹前额

“部位”前额。

“操作”术者用双手拇指指腹,从受术者前发际正中开始由内向外、由上到下,逐次分推前额至眉弓,其后双手拇指指腹再在两侧颞部推抹数秒,反复多次。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缓慢,轻重适中。

“作用”镇静安神,头脑清新。

6 捻眼眉

“部位”眉。

“操作”术者用双手拇指、示指指腹对夹于受术者眉头处,沿其眉毛向眉梢单方向做边捻转边移动的手法2~3次。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轻重适中;手法移动由内向外,不可逆行。

“作用”醒脑明目,活络止痛。

7 指点眼眶

“部位”上眼眶、下眼眶。

“操作”术者用双手示指指端,自受术者攒竹穴沿其上眼眶向外点按至丝竹空穴;再以同法,自睛明穴沿下眼眶向外经承泣穴点按至瞳子髎穴,2~3次完成。然后抹眼皮3次结束本次操作。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轻重适中;手法移动由内向外,不可逆行。

“作用”疏风活络,安神定志。

8 震眼球

“部位”眼球。

“操作”受术者双眼闭合,术者用双手拇指指甲面,贴在受术者眼皮上压住两眼球10~15秒,然后其余四指再做约5秒微弱的震动动作后结束。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轻重适中;施以静力徐缓压住两眼球,双手拇指指甲面不要移动。

“作用”醒脑明目,活络止痛。

9 掐睛明

“部位”睛明穴。

“操作”术者用双手示指指端对掐受术者睛明穴约3秒,然后在睛明穴处分别以双手示指、中指指腹由下向上交替进行推抹数次;再沿眉弓抹至上关穴进行点按3~6秒。反复2次。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轻柔协调;动作移动由下向上,不可逆行。

“作用”镇静安神,清热明目。常用于防治眼部疾患,对预防近视、远视、老花眼、夜盲症有良好的作用。

10 眼周“S”字抹

“部位”眼周。

“操作”术者用一手中指、无名两指指腹置于受术者眼周,另一手四指放在施术手指上面,施“S”字推抹数次。

“要领”两侧用力均等,轻柔协调,缓慢地施术;做完一侧,同法再做另一侧;不可翻动眼皮。

“作用”镇静安神,清热明目。

11 去鱼尾纹

“部位”两眼角外侧。

“操作”术者用一手拇指指腹,在受术者同一侧眼角外侧,将该区皮肤向外拉紧,另一手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由下向上以适宜力度施轮抹操作,反复数次。

“要领”各指力用力均匀、轻柔协调、轻重适中;手指不可抠动,以免损伤皮肤。

“作用”去鱼尾纹,有明显美容效果。

12 推擦鼻梁

“部位”鼻两侧。

“操作”术者用单手示指、中指两指指腹,或双手中指对夹于其鼻两侧,施推擦数次。

“要领”操作时,自鼻根向鼻翼方向推擦;手法宜轻柔、协调、缓慢,并注意动作去重回轻。

“作用”通鼻开窍,疏风散热。

13 指点迎香

“部位”鼻翼两侧及颧弓。

“操作”术者用双手拇指指端,在受术者迎香穴上点按后,改换为示指、中指指端,经巨髎穴沿颧弓交替点按至下关穴,每穴点按5~15秒,重复一次。

“要领”点按迎香穴应持续用力,不可施以暴力;操作时,动作移动由内向外,不可逆行。

“作用”通经活络,开利鼻窍。

14 指点口周

“部位”口周。

“操作”术者用一手拇指指端置于受术者人中穴,用另一手拇指指端置于其承浆穴,以适宜力度点按5~15秒。然后,双手拇指指腹自人中、承浆穴处推抹至地仓穴,施点、按、揉5~15秒后完成。

“要领”点按力度适宜,不可施以暴力;推抹时两手用力应对称柔和。

“作用”疏风活络,通利牙关。

15 揉颊车

“部位”两侧面颊。

“操作”术者用双手拇指指端,在受术者颊车穴上施按、揉5~15秒后,再改换为拇指桡侧峰,在大迎穴上施同法,然后改换双手中指指腹自大迎穴处推摩至听宫穴,施按揉5~15秒后完成。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轻柔协调;推摩时手法宜轻,按揉时用力应从重,要有酸胀感。

“作用”消肿止痛,通利牙关。

16 勾下颌

“部位”下颌。

“操作”术者一手抱住受术者头部的一侧,另一手用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勾住下颌,由下向上以适宜力度牵拉片刻后,再以寸劲之力向上牵动1~2次;换手,用同法再重复操作一次后结束。

“要领”双侧用力均等,轻柔协调,轻重适中;由下向上牵拉时应持续用力,不可缓劲;施寸劲之力向上牵动时,用力不可过猛。

“作用”通经活络,滑利关节。

17 掌抹下颌

“部位”下颌皮肤。

“操作”术者分别用其手掌,在受术者下颌边缘施推抹动作,左手置于右侧下颌向左抹,右手置于左侧下颌向右抹,往返数次;两手应交替轻柔缓慢地施术,不可搬动头部。

“要领”操作时,应轻柔缓慢,不能搬动头部。

“作用”护肤美容,扶平皱纹。常用于延缓皮肤衰老。

18 多指轮抹面颊

“部位”面颊部。

“操作”术者用两手分别置于受术者同侧面颊部,以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的指腹,依次由下向上以适宜、均匀的力度施轮抹动作,反复数次。

“要领”各指用力均匀,轻柔协调,轻重适中;手指不可抠动,以免损伤皮肤。

“作用”行气活血,扶平皱纹。常用于护肤美容。

19 拍打面颊

“部位”面颊。

“操作”术者用两手四指置于受术者面颊部,以适宜、均匀的力度施指打手法,反复数次。

“要领”两侧同时拍打,用力均匀,轻柔协调;拍打时,在两侧面颊对称,自下而上有序地拍打,其力度以受术者无疼感为宜。

“作用”舒筋活血,营养面部。

20 擦两耳根

“部位”耳郭根部。

“操作”术者用两手中指、无名指二指分别对夹其耳郭根部,施搓擦法,反复数次。操作时手指应紧贴耳根,以适宜的力度去重回轻地往返施术。

“要领”操作时,手指要紧贴耳根;搓擦时,去重回轻。

“作用”行气活血,聪耳降压。常用于防治高血压及耳部疾患。

21 双揪铃铛

“部位”耳垂。

“操作”术者用两手示指、拇指二指分别对夹受术者耳郭,先将耳郭上提,其后捻揉两耳轮,边捻揉边移动,捻揉至耳垂后,再捏住耳垂并向下揪以滑脱,反复数次。

“要领”操作时,手指应自上而下有序施术,不可有抻、拉、扯的动作;不可揪住不放。

“作用”通经活络,调理气血。

22 塞耳

“部位”外耳道。

“操作”术者用两手中指分别塞住受术者耳孔,稍塞片刻后,再迅速拔出,反复1~2次。

“要领”操作时手指应将耳孔塞紧,但不可用力过大。

“作用”开通闭塞,补肾聪耳。

23 指点翳风

“部位”头侧。

“操作”术者用两手示指或中指指端,分别置于受术者翳风穴上点按片刻后,再沿耳后自下而上点按至角孙穴,一次完成。

“要领”两手用力均等,柔和;点按片刻后,再配合指揉以缓解刺激。

“作用”疏通经脉,开窍聪耳。

24 干洗头

“部位”头部。

“操作”术者两手十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指端及指腹施力于受术者头部两侧耳上的发际处,进行挠抓搓动;由头两侧缓慢移到头顶正中线后,再用两手十指交叉搓动,如洗头状,反复数次。两手十指自然分开抓发震,反复数次。

“要领”两手对称用力,均匀而和缓地进行挠抓搓动;动作应搓而不滞,动而不浮。

“作用”补肝益肾,健脑安神。

25 指按头部

“部位”头部。

“操作”术者两手拇指指腹并拢,先沿受术者头部前正中线发际处神庭穴开始,依次向后缓慢按至头顶。点按时,着力要适中,时间不少于5~15秒;同法,再沿头部两侧额角依次向后缓慢折向头侧耳尖上方的角孙穴,反复1~2次。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轻柔协调,轻重适中。

“作用”定志安神,健脑益智。常用于脑供血不足、神经衰弱、健忘等症。

26 拿揉颈项

“部位”后项部。

“操作”术者用一手扶住受术者头侧加以固定,另一手用拇指指腹与其余四指对合揉拿后项部,反复数次。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施力柔和,缓慢而有节律地由下向上揉拿。

“作用”松弛肌筋,消除疲劳。

27 牵引头颈

“部位”头颈部。

“操作”术者以一手掌托住受术者后枕部,拇指和示指指腹分别置于风池穴,另一手置于下颌处,双掌合力对夹,使颈部受力向上拔伸牵引,不少于30秒。

“要领”牵引时,两手要持续用力,不可松劲;牵引时,还可以向左和向右缓慢转动头部,与下一招式相连接。

“作用”滑利关节,缓解痉挛。常用于防治颈部扭伤、颈部肌肉痉挛、落枕及颈部小关节错位而引起的颈部不适等。

28 推桥弓

“部位”颈部两侧。

“操作”术者用一手扶住受术者头侧加以固定,另一手用大拇指桡侧,或小鱼际部位,施力于头侧乳突部,沿胸锁乳突肌轻柔、缓慢地推抹至锁骨内侧,两侧分别施术,反复数次。

“要领”操作时自上而下,不可逆行;手法应轻柔,轻而不浮。

“作用”舒筋活血,松弛肌筋。

29 托颈震动

“部位”头颈部。

“操作”术者用一手托住受术者后枕部,另一手握住其后项部,拇指和其余四指有节律,快速地做捏拿动作,使头颈部产生震动数次。同法,左、右手再交换操作1次。

“要领”左手、右手交换操作,两手用力均等,轻柔协调,轻重适中。

“作用”舒筋活血,松弛肌筋。

30 鸣天鼓

“部位”耳。

“操作”术者站立于受术者头侧,用两手拇指、示指指腹对夹其外耳轮,由中间分抹至两端,使耳郭向四周扩展,反复数次;然后,再用一手四指将耳郭轻压使耳孔闭合,另一手拇指指腹与示指指甲相扣,借示指弹力,以示指指甲面作用于耳郭叩击3~4次,产生呜鼓的音效;弹耳后,再分别用两手四指轮抹耳缘多次,使耳放松。同法,在另一耳朵上施术。

“要领”分抹耳轮时,用力要轻柔;闭耳指弹耳郭时,动作要麻利。

“作用”醒脑安神,聪耳开窍,促进耳部血液循环,调畅情志。

31 搂颈项

“部位”颈部。

“操作”受术者头部偏向术者,术者站立于其头侧,用两手手掌分别插入颈部,由下向上施搂抹手法,反复数次,左、右侧颈部交替施术。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轻柔协调,轻重适中。

“作用”舒筋活血,松弛肌筋。

32 推摇头颈

“部位”头颈部。

“操作”术者站立于受术者头侧,一手掌贴于其前额,另一手搂住颈部,两手相对施力,缓慢推摇头颈数次;同法,在另一侧施术。

“要领”操作时,两侧用力均等,轻柔协调,轻重适中;置于颈部的手,不可用力过大。

“作用”滑利关节,松弛肌筋。常用于防治高血压、落枕、颈部不适等。

33 按揉太阳

“部位”头侧面。

“操作”术者坐于受术者头前,用两手拇指桡侧分别置于受术者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处,先做上下、左右、前后环状揉动15~30秒;再做对点手法片刻;最后用两拇指指腹同时用力,从太阳穴推抹至头维穴点按数秒后,向下经太阳穴至耳门穴,反复推摩数次。

“要领”揉动时,两手用力要轻;对点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以能耐受为度,不应施以暴力。

“作用”镇静安神,清利头目。

34 合掌抹面

“部位”前额及面部。

“操作”操作时,术者两手合掌,在受术者前额及面部向下做分抹手法,往返数次。

“要领”两手由指端至掌根轻柔有序地做分抹手法;两手用力要均匀,轻柔协调,不可挤压,轻重要适中。

“作用”调和气血,护肤美容。常用于面部皮肤减皱,防治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

35 掌抹前额

“部位”前额。

“操作”术者用两手掌小鱼际部位,在受术者前额自下而上、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交替有序,轻柔灵活地做分抹手法,反复数次;再用单手掌小鱼际部位滚前额,反复数次;其后两手四指轻叩前额数次后,结束操作。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轻柔协调,轻重适中。

“作用”调和气血,镇静安神,护肤美容。

36 叩击头部

“部位”头顶部。

“操作”术者两手掌合拢,相对五指自然伸直、分开,以小指尺侧着力其头部,沿前发际、头正中线呈“丁”字形叩击,反复数次。

“要领”操作时,手腕要放松;叩击要有节律并富于弹性,要求发出“啪啪”响声;要灵活有序地施术。

“作用”通经活络,醒神开窍。

37 压肩屈颈

“部位”颈肩部。

“操作”受术者仰卧(后同)。术者双手交叉,左手掌置于受术者右肩,右手掌置于其左肩,以手掌作为支撑点,同时将前臂上抬使受术者屈颈,反复3次。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施力柔和,前臂缓慢上抬。

“作用”松弛肌筋,滑利关节。

38 揉按肩前部

“部位”肩前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胸部一侧,一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用手掌按压于其肩前部,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揉按各9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稍重些,揉按速度要缓慢些。

“作用”温经通络,行气活血。

39 拿揉上肢

“部位”上肢部。

“操作”受术者仰卧(后同)。术者双手相对,分别对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肌群施五指拿法,反复3次。

“要领”双手用力均匀、施力柔和,切忌抠、抓。

“作用”松弛肌筋,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40 指按上臂诸穴

“部位”上肢部上臂诸穴。

“操作”术者一手握其前臂,以另一手拇指指腹分别点按肩髃、肩髎、臂臑、天井穴3~6秒。

“要领”用力由轻到重,直到“得气”为止,然后分别对每穴按揉放松。

“作用”松弛肌筋,解痉止痛。

41 指按前臂诸穴

“部位”上肢部前臂及手掌诸穴。

“操作”术者一手握其腕部,以另一手拇指指腹分别点按曲泽、尺泽、曲池、少海、手三里、内关、外关、神门、劳宫穴各3~6秒。

“要领”用力由轻到重,直到“得气”为止,然后分别对每穴按揉放松。

“作用”松弛肌筋,解痉止痛。

42 拿捏合谷

“部位”合谷穴。

“操作”术者一手握受术者四指,以另一手拇指指腹与示指指腹相对拿捏受术者合谷穴3~6秒。

“要领”用力由轻到重,直到“得气”为止,然后再按揉放松。

“作用”松弛肌筋,解痉止痛。

43 分抹上肢

“部位”上肢部。

“操作”术者两手相对握住受术者臂部,以拇指指腹同时分别向内、向外由腋部至腕部施分抹手法2~3次。

“要领”缓慢均匀施术,要有节律。

“作用”松弛肌筋,解痉止痛。

44 前臂背曲按压

“部位”上肢部。

“操作”受术者仰卧位,前臂背曲,手掌放在床面上。术者跪于受术者胸部一侧,一手扶住其肘尖,另一手用拇指指腹依次按压上臂内侧。

“要领”操作时,扶住肘尖之手不可用力重压;按压速度要缓慢些,用力大小以产生酸胀感为度。

“作用”温经通络,放松上臂,消除疲劳感。

45 挽肘上提

“部位”上肢部,肩关节。

“操作”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上肢屈曲。术者跪于受术者胸部一侧,一手屈曲绕过其肘窝,另一手扶住其腕部,然后用力上提,停3~5秒。

“要领”以上身后仰之力上提,上提速度要缓慢些。

“作用”滑利关节,伸展肌筋。

46 搓上肢

“部位”上肢。

“操作”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上肢抬起垂于床面。术者跪于受术者胸部一侧,两手相对夹于受术者上肢的肩部,由肩部至其腕部,施搓法,反复3次。

“要领”以上身后仰之力上提;上提速度要缓慢些。

“作用”滑利关节,伸展肌筋。

47 捏指回血

“部位”手部。

“操作”术者将受术者肘部屈曲,双手以拇指指腹由其指尖向指跟方向施力推抹,使五指血液反流,然后迅速地松手并在腕部施力按压阻止血流约半分钟,一次完成。

“要领”操作时,动作要麻利,要以拇指与示指对准腕部桡动脉处按压,才能取得阻止血流,使受术者获得手麻、热流的感觉。

“作用”活血。

48 理顺上肢

“部位”上肢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胸部一侧,两手相对握住上肢的肩部,由肩部至其腕部,施抓握法,反复3次。

“要领”两手五指抓握要用力均衡,其动作要平稳而有节奏,由上而下缓慢施术。

“作用”理顺筋脉,行气活血。

49 插指牵拉上肢

“部位”上肢部。

“操作”术者将受术者上肢向外伸直,搁在大腿上,一手扶住肩部,以另一手五指与受术者五指相叉,然后向外施力滑脱,反复2次。

“要领”向外滑脱时,两手掌相对贴紧,要缓和用力,使肩关节、肘关节受到牵拉。

“作用”松弛肌筋,滑利关节。

50 推抹掌心

“部位”手掌。

“操作”受术者仰卧位,上肢屈曲垂直于床面。术者跪于受术者胸部一侧,一手五指与受术者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相握,另一手以虎口握住其拇指,再同时向下以施压伸指3~5秒;然后,与拇指相握的手放松,再在其掌面由指根至掌根施抹法,反复数次;最后,换手对掌面进行捶击3~5次结束。

“要领”施压伸指用力不可过大;在掌面施抹法用力要均衡;捶击时,动作要平稳而有节奏。

“作用”行气活血,宁心安神。

51 叉手摇腕

“部位”手腕。

“操作”受术者仰卧位,上肢屈曲,垂直于床面。术者跪于受术者胸部一侧,一手握其腕部,另一手五指与其五指交叉环绕,并向后方压腕关节,然后摇动,并迅速向前牵拉。

“要领”操作时动作要连贯,手法自如,和缓施术。

“作用”理顺筋脉,滑利关节。

52 指按手背骨间肌

“部位”手背。

“操作”术者一手握其手腕,以另一手五指与受术者五指相叉,用指端施力点按掌骨骨间肌,反复数次。

“要领”用力由轻到重,直到“得气”为止,然后再按揉放松。

“作用”松弛肌筋,解痉止痛。

53 拔伸手指

“部位”手指。

“操作”术者一手握住受术者手腕,用另一只手的示指、中两指夹住受术者拇指根部,然后快速向指尖方向拔伸,可听见受术者手指发出清脆响声。之后依次对其余手指进行此操作。

“要领”对夹于各指指节时,指根夹力要略大,拔伸速度宜快,响声要清脆,勿用暴力。

“作用”温经通络,理顺筋脉,宁心安神,滑利关节。

54 摇转三关

“部位”腕、肘、肩部。

“操作”受术者仰卧位,上肢屈曲垂直于床面。术者跪于受术者胸部一侧,一手握其腕部,另一手与受术者手指十指交叉,握住,两手协调用力拔伸腕关节,同时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环绕、摇腕动作各数次;然后,一手托其肘部,另一手同法握其四指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环绕、摇肘动作数次;最后,术者一手叉握受术者手指上提,并做划圆动作摇肩数次后结束。

“要领”操作时,动作要连贯,手法自如,和缓施术。

“作用”疏经活络,理顺筋脉,解痉止痛,滑利关节。

55 牵拉抖上肢

“部位”上肢部。

“操作”受术者仰卧位。术者跪于受术者腿部一侧,两手相对握住腕部,先施牵拉,再行上下抖动,反复数次。

“要领”两手五指抓握要用力均衡,由上而下抖动的幅度要小,其动作要平稳而快速地施术。

“作用”滑利关节,行气活血。

56 插指上提上肢

“部位”上肢、肩关节。

“操作”受术者仰卧位,两上肢抬高,双手五指相交叉。术者在床上立于受术者一侧,两手中指插入其相叉的手掌,上提3次。

“要领”操作时,以上身后仰之力上提,和缓施术。

“作用”理顺筋脉,滑利关节。

57 双掌分压肩臂

“部位”肩及上肢部。

“操作”受术者仰卧位(后同)。术者在床上半蹲半跪于受术者身体两侧,弯腰,两上肢伸直,两手掌分压其肩前3~5秒;然后两手掌分别从肩部压到腕部,一次完成。

“要领”操作时,以上身前倾之力按压,和缓施术。

“作用”理顺筋脉,行气活血。

58 指点云门、中府穴

“部位”胸前壁外上方。

“操作”术者两上肢伸直,两手拇指指腹分别在其云门、中府穴上施点、按、揉复合手法,每穴各停留5~15秒。

“要领”操作时,点按力度由轻到重,以出现酸胀感为度,和缓施术。

“作用”止咳平喘,开胸顺气。

59 按揉前胸

“部位”

前胸部。

“操作”

术者两手掌置于其前胸,同时施按、揉复合手法1~3分钟。

“要领”

操作时,两手全掌置于胸大肌处对称、均力、和缓施术。

“作用”

行气活血、宣肺宽胸。

60 搓胁肋

“部位”

侧胸、胁肋部。

“操作”

两手掌置于其侧胸、胁肋部,同时施搓法3分钟。

“要领”

操作时,两手从腋窝开始至肋缘处来回搓动,两手用力均等,速度宜快。

“作用”

行气活血、疏肝解郁、解痉止痛、放松侧胸部。

61 引气入关元

“部位”胸腹部,任脉膻中穴至关元穴一线。

“操作”术者一手示指、中指、无名指并齐置受术者其胸部,由膻中穴至关元穴一线施点按法,一次完成。然后,再从膻中穴至关元穴一线呈S形指抹放松。

“要领”操作时,每隔1寸点按1次,每次停3秒,由轻到重,用力要均匀,要迎随呼吸起伏,逐点施术;施S形指抹放松时,要以腕关节的左右快速摆动来助力施术。

“作用”宽胸解闷,行气活血,理中和胃,调补肾气。

62 分推胸腹

“部位”胸、腹部。

“操作”术者两手掌由受术者前胸正中至上腹向两侧施掌推法,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每隔一手掌宽度分推1次,用力要均匀,要迎随呼吸起伏,由上而下和缓施术。

“作用”宽胸解闷,理中和胃。

63 叠掌揉腹

“部位”腹部。

“操作”术者两手掌重叠,置于受术者腹部中央,施叠掌揉法3分钟。

“要领”操作时,以腹中为中心点,施C形叠掌揉法,用力要均匀,由下而上顺时针方向全腹揉动,和缓施术。

“作用”理中和胃,促进胃肠蠕动。

64 提拿腹肌

“部位”腹部。

“操作”术者两手并齐,由受术者腹部一侧至另一侧施五指提拿法,反复3次。最后再提起腹直肌进行摆动数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要均匀,由左而右全腹提拿;腹中央的提拿是操作的重点,要拿满后摆动,不可有抠、掐动作。

“作用”提高腹部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胃肠蠕动。

65 温脐震腹

“部位”腹部。

“操作”术者两手合掌相搓至热,迅速置于受术者脐部停留片刻,反复2~3次;最后一次,留置脐部施震法结束。

“要领”操作时,先搓热手掌,再单手或双手重叠紧贴脐部施震法。

“作用”温补脾胃,培元固本。

66 点按天枢

“部位”

脐旁,天枢穴。

“操作”

术者两手拇指指腹分别置于受术者腹部两侧天枢穴,着力长按10~15秒。

“要领”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长按用力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作用”

理气健脾,涩肠止痛。

67 中脘禅指归元

“部位”

腹中线,中脘穴至关元穴一线。

“操作”

术者一手以拇指桡侧峰置于腹中,从中脘穴至关元穴一线施一指禅推法,一次完成。

“要领”

操作时,要以腕关节左右快速摆动来助力施术。

“作用”

温补脾胃,培元固本。

68 横摩腹部

“部位”腹部。

“操作”术者以一手或双手四指并拢,置于腹部一侧,横向经肚脐摩至对侧,反复数次。

“要领”横向摩腹至肚脐时,要缓和用力;在腹部两侧用力时,可重些。

“作用”补脾健胃,助运化。

69 圆形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术者双手掌相对,置于受术者腹部中央,施圆形团摩法,反复数次。

“要领”操作时,两手相对,动作协调,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和缓施术。

“作用”调理脾胃,促进运化,解郁散结,消胀止痛。

70 搂侧腹

“部位”腹部。

“操作”术者双手掌同向,置于受术者一侧腹部,交替施搂法,反复数次。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要领”操作时,两手交替和缓施术,动作协调,不可用力过猛。

“作用”提高侧腹部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胃肠蠕动。

71 碗状掌压腹

“部位”腹部。

“操作”术者双手掌重叠,呈碗状置于受术者腹部中央,施旋转按压手法30次。

“要领”操作时,双手掌重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呈碗状,用在上的手掌旋力,可行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先、后旋转按压,动作要灵活,用力要均等,不可用力过猛。

“作用”消积导滞,温阳健肾。

72 合腹

“部位”腹部。

“操作”术者双手掌置于受术者腹部两侧,向腹中央做合法3~6次。

“要领”操作时,两手用力要对称、均匀,动作要协调、柔和、连贯,不可停滞。

“作用”提高侧腹部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胃肠蠕动。

73 抖肚角

“部位”腹部。

“操作”术者双手虎口对捏于受术者腹部两侧,抖肚角3~6次。

“要领”操作时,两手用力要对称、均匀,动作要协调、柔和、连贯,不可停滞。

“作用”提高腹部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胃肠蠕动。

74 逍遥肚

“部位”腹部。

“操作”术者双手掌置于腹部中央,施手掌拍打法,反复数次。

“要领”操作时,两手用力要轻巧而且均匀,动作要快速而又富于弹性,在全腹由上而下,由左到右进行有序地拍打。

“作用”消积导滞,温阳健肾。

75 分压双侧足背

“部位”双足背。

“操作”受术者仰卧,双足分开,略宽于肩(后同)。术者面向受术者,双手分别握住两足足背,左右手交替做下压动作,反复3~6次。

“要领”手掌心及掌根垂直向下缓慢施力,用力要均匀;两手不可同时操作。

“作用”滑利关节,顺理肌筋。

76 掌压双侧足弓

“部位”双足足弓。

“操作”术者面向受术者,双手掌根分别压住两足足弓,左右手交替做下压动作,反复3~6次。

“要领”手掌心及掌根垂直向下、向外分别缓慢施力,用力要均匀;利用身体重心移动,调整力量大小,两手不可同时操作。

“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77 指压双侧小腿内侧

“部位”小腿内侧。

“操作”术者面向受术者,跪于受术者两小腿之间(后同),以双手拇指指腹自内踝下沿胫骨缘分别按压至膝关节下凹陷处,再自该处向下分别按至内踝下,往返3次。

“要领”左右手交替做下按压动作,用力大小适中,以产生酸胀感为宜;缓慢向上,然后向下,再向上移动,不可过快。

“作用”提高局部肌肉兴奋性。

78 揉膝抓髌

“部位”膝。

“操作”术者以双手掌心紧贴于受术者双膝上,同时施按揉法,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分别各按揉6~9次;然后双手五指抓髌骨(膝盖)向上牵提3~6次。

“要领”操作时,身体略前倾,使其重心移至受术部位,用力不可过大,揉、抓的幅度也不宜过大。

“作用”滑利关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膝关节运动功能。

79 掌按双侧大腿前侧

“部位”大腿前侧。

“操作”术者以双手掌分别紧贴于受术者双膝前,然后左、右手分别在大腿正侧交替做向下按压动作,至大腿根部;再自该处向下分别按压至双膝前,往返3次。

“要领”随着按压部位上移,身体重心也随之上移,左右手交替做下按压动作,用力大小适中,切不可用掌根施力;缓慢向上然后向下再向上移动,不可过快。

“作用”提高局部肌肉兴奋性。

80 掌压双侧股动脉

“部位”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

“操作”受术者仰卧,术者两上肢与受术者身体垂直,以双手掌按压受术者大腿两侧根部,约1分钟。然后,突然松手,再在下肢前侧施掌揉和长距离刷抹动作2次。

“要领”身体略前倾,使其重心移至受术部位,双手掌紧贴于受术者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借身体之力按压。

“作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81 指按单侧大腿内侧

“部位”大腿内侧。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大腿内侧(后同),以双手拇指指腹并拢,对点于大腿内侧肌肉,从膝部至大腿根部缓慢向上依次按压,再重复操作1次。

“要领”两指腹要同时均匀施力,力度适中,以产生酸胀为宜。

“作用”放松大腿内侧肌肉,通经活络。

82 提拿单侧大腿内侧

“部位”大腿内侧。

“操作”术者以双手拇指指腹与其余四指对夹于受术者大腿内侧肌肉,从膝部至大腿根部缓慢向上依次提拿,再重复操作1次。

“要领”两手五指指腹要同时均匀施力,力度适中,沿肌肉走向垂直方向提拿,不可抠、抓皮肤。

“作用”放松大腿内侧肌肉,通经活络,消除疲劳。

83 掌揉单侧大腿内侧

“部位”大腿内侧。

“操作”术者以一手握住受术者足踝,另一手掌心置于受术者大腿内侧,由大腿内侧根缓慢向膝部做掌揉法,反复3~6次。

“要领”手腕放松,以前臂施力,力度适中,动作连贯。

“作用”放松大腿内侧肌肉。

84 前臂滚下肢外侧

“部位”大腿外侧。

“操作”术者双腿夹于受术者小腿两侧,以一手握住膝部,另一手以前臂置于大腿外侧,从膝部缓慢向大腿根部依次做前臂滚法,反复3~6次。

“要领”以上臂施力,力度适中,动作连贯。

“作用”放松大腿外侧肌肉。

85 肘点小腿外侧

“部位”小腿外侧。

“操作”术者双腿夹于受术者小腿两侧,以一手扶住足踝部,另一手以肘尖点按小腿外侧,从膝下缓慢依次至小腿外踝上做点按法,一次完成。

“要领”以上臂施力,逐渐加大力度,以受术者能忍受为度。

“作用”放松小腿外侧肌肉。

86 拍打单侧下肢

“部位”下肢。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下肢一侧,双手掌虚握,分别拍打大、小腿的内、外侧肌肉,从大腿根部至足踝上方,往返3次。

“要领”手腕放松,以前臂施力,有节律地拍打并发出清脆响声,用力不可过大。

“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87 足蹬大腿内侧

“部位”大腿内侧。

“操作”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下肢靠床垂直屈曲90°,另一下肢伸直(后同)。术者坐于受术者两腿之间,双手分别握住受术者足踝,双足掌蹬其大腿内侧,靠近大腿根处的足固定不动,另一足由大腿根部依次蹬按至近腘窝处;然后,以两足掌交替拍打大腿内侧,反复数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不可过大,要柔和、缓慢;拍打时要有节律并发出清脆响声。

“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88 牵拉蹬踩大腿后侧

“部位”大腿后侧。

“操作”术者双手握住受术者一只足踝,以远离受术者的一侧足前掌蹬住被按腿的大腿后侧根部,另一足前掌由腘窝处到大腿根部进行逐步踩压,一次完成;然后,以内侧的足拇趾尖换位至承扶穴处,进行点压3~6次结束。

“要领”踩压时,用力不可过大,要柔和、缓慢;双手牵拉的力度要适中,以固定被按的腿不左右晃动为度。

“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痉挛。

89 大腿前侧夹法

“部位”大腿前侧。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下肢两侧,并夹住其足踝部,双手十指交叉夹住大腿前侧肌肉,自下而上依次由松到紧夹按,一次完成;然后,再由上而下施拨法,一次完成。

“要领”夹起肌肉时,不可用强力,要由松到紧,柔和用力,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

“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90 大腿后侧夹法

“部位”大腿后侧。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下肢两侧,并夹住其足踝部,双手十指交叉夹住大腿后侧肌肉,自下而上依次由松到紧夹按,反复3次。

“要领”夹起肌肉时,不可用强力,要由松到紧,柔和用力,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

“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91 搂小腿后侧

“部位”小腿后侧。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下肢两侧,并夹住其足踝部,以双手交替捏起小腿后侧肌肉,向内、外和外、内做扭转的动作,自上而下依次施术,反复3次。

“要领”捏时,不可用强力,要柔和、缓慢地用力,切忌捻拧皮肉。

“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92 搓大小腿

“部位”大小腿。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下肢两侧,并夹住其足踝部,以两手夹住腿部内、外侧肌肉做相对运动,从大腿根部依次搓到足踝部,反复3次。

“要领”搓时,手腕要放松,不要太用力,要自然而有节律、快速地施术。

“作用”增强腿部肌肉、血管、神经功能。

93 牵拉膝关节

“部位”膝关节。

“操作”术者一侧小腿跪在床上,另一下肢屈曲,让受术者同侧膝关节屈曲于大腿上。一手压膝,另一手握足背牵拉小腿,反复3~6次。

“要领”上肢伸直,以前臂施力,缓慢牵拉,用力不可过大。

“作用”滑利关节,松解粘连。

94 屈髋点按下肢外侧

“部位”下肢外侧。

“操作”术者一侧小腿跪在床上,另一侧以膝顶住受术者的腘窝(膝后窝),使之屈髋,双手拇指相对并拢,其余四指自然分开,置于大腿外侧、臀部及小腿,从大腿根部至足踝下方施点按法,往返2次即可。

“要领”上肢伸直,手腕放松,以前臂施力,缓慢移动按压,用力不可过大,以产生酸胀感为度。

“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95 拍打放松下肢

“部位”下肢外侧。

“操作”术者体位同上,双手握虚掌,从大腿根部至足踝上方施掌拍法,往返2次即可。

“要领”手腕放松,以前臂施力,有节律地、有序地、由慢到快地进行拍打,可发出清脆的响声。

“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96 屈膝摇髋

“部位”下肢。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一旁,一手握住受术者足踝,另一手扶膝,向膝关节施压,使之屈髋;再正反方向摇髋,各反复3次即可;然后,施拨伸法。

“要领”手腕放松,以前臂施力,有节律地、有序地、由慢到快地进行拍打,可发出清脆的响声。

“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97 抬腿掌压大腿前侧

“部位”下肢。

“操作”术者一腿跪于受术者一旁,另一腿呈马功位,将受术者小腿置于大腿之上,然后,一手握住足跟,另一手紧贴膝前,由上而下,边抬腿边施掌压大腿前侧,反复3次即可。然后,施搓法放松大腿,反复3次。

“要领”上肢伸直,以前臂施力,有序地进行掌压。

“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98 “4”字压髋

“部位”下肢。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两腿之间,将受术者一侧腿弯曲令足踝部贴在另一侧腿的膝上,双手掌分别按压在膝关节、髋关节处,上肢伸直,以上身之力按压约3秒钟即可。

“要领”上肢伸直,以前臂施力,有序地进行掌压。

“作用”活动关节,消除疲劳。

99 “4”字摆腿牵腰

“部位”下肢、腰部。

“操作”术者立于床上,一侧腿立于受术者小腿之前,双手握住受术者足踝,将一侧腿往头部方向压,使腰部被牵拉,反复3次完成。然后,术者一手抓住足踝,另一手抓住膝部,双手协同施力,使受术者腰部摆动3次后结束。

“要领”牵腰时,动作要徐缓,用力要适度,不可施暴力。

“作用”活动关节,消除疲劳。

100 垂直摆腿牵腰

“部位”下肢、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床上,双手分别握住受术者两足踝,上肢伸直,以前臂施力往头部方向推压,使腰部被牵拉,反复3次完成。然后,术者一手抓住足踝,另一手握空拳拍打大腿后侧,反复3次结束。

“要领”牵腰时,请受术者双手在膝部支撑,便于操作;操作时,动作要徐缓,用力要适中,以腰部离开床面为度,不可施暴力。

“作用”活动关节,行气活血,松弛肌筋,消除疲劳。

101 顶足牵腰

“部位”下肢、腰部。

“操作”术者蹲于床上,让受术者两足心分别紧贴膝部,双手分别握住受术者膝部,上肢伸直,以上身之力向后拉动,反复3次完成。

“要领”动作要徐缓,以腰部离开床面为度。

“作用”活动关节,增强下肢力量。

102 屈腰双掌压膝

“部位”膝关节。

“操作”术者立于床上,弯腰将受术者双腿抬起,使其双足心贴于大腿根部,术者双手分别扶在受术者两膝上,上肢伸直,用力下压3次完成。

“要领”靠自身重心前倾加力,不可施暴力。

“作用”伸展肌筋,改善膝关节活动度。

103 合掌摇髋

“部位”髋关节。

“操作”术者跪于床上,弯腰将受术者双足掌合拢,然后双手抓住受术者双膝先往下压,使其髋关节受到牵拉,再左右上下摇晃,反复多次。

“要领”靠自身重心前倾加力,不可施暴力。

“作用”伸展肌筋,改善髋关节活动度。

104 压膝屈髋

“部位”膝髋关节。

“操作”术者立于床上,弯腰将受术者双侧小腿相盘,屈膝屈髋,双手分别扶上双膝之上,再往下压,使受术者屈髋。

“要领”靠自身重心前倾加力,不可施暴力。

“作用”伸展肌筋,改善髋关节活动度。

105 摇晃放松下肢

“部位”下肢。

“操作”术者立于床后,弯腰将受术者双足相握,左右摇晃,反复数次。

“要领”均习用力,使下肢肌群因充分摇晃而放松。

“作用”放松下肢,消除疲劳。

106 肘点足心

“部位”足心。

“操作”受术者俯卧位,两足分开,略宽于肩,一侧膝关节弯曲90°,足底向上(后同)。术者坐在受术者臀部上或半跪于受术者大腿旁,一手托住足背,用另一侧于肘尖点按足心,反复3~6次。

“要领”用力由轻到重,以产生酸胀感为度。

“作用”缓解足部疲劳。

107 掌推足心

“部位”足心。

“操作”术者坐在受术者臀部上或半跪于受术者大腿旁,一手托住足背,用另一掌根从足跟部推至足心,反复3~6次。

“要领”用力由轻到重,以产生酸胀感为度。

“作用”通经活络,降逆益肾。

108 捶击足跟

“部位”足跟。

“操作”术者一手托住受术者足背,用另一实拳重捶受术者足跟,反复3~6次。

“要领”用力由轻到重,沿胫骨纵轴方向捶击。

“作用”通经活络,健骨壮腰。

109 拳旋足底

“部位”足底。

“操作”术者一手托住受术者足背,用另一拳面置于受术者足底向下按压并进行左右旋转,反复6~9次。

“要领”从足底近端旋按至远端,用力要均匀,旋转应缓慢。

“作用”疏松肌筋,调和气血。

110 扳足趾

“部位”足趾。

“操作”术者一手托住受术者足背,用另一拇指、示指呈“虎口”状,置于受术者足背跖趾关节处,依次按压跖趾关节各1次。

“要领”从小趾到拇趾方向按压,可发出清脆的响声;未发出响声,勿强求,以免造成损伤;用力要适当,要在足趾的生理范围内按压,切忌暴力。

“作用”疏松肌筋,滑利关节。

111 挤压足侧

“部位”足侧。

“操作”术者两手掌大鱼际部相对置于受术者足两侧,从足底近端同时向内施挤压至远端,1~2次结束。

“要领”以手腕缓慢施力,用力要适当,切忌暴力。

“作用”疏松肌筋,调整足部。

112 摇足踝

“部位”踝关节。

“操作”术者一手握住受术者踝部,另一手掌扶住受术者足前掌部,做踝部的环转摇动数次。

“要领”用力要适当,要在足踝的生理范围内环转摇动,动作由小到大,可顺、逆时针方向操作。

“作用”疏松肌筋,滑利关节。

113 拨跟腱

“部位”跟腱。

“操作”术者一手握住受术者足背,另一手拇指置于受术者跟腱一侧,施拨法数次。

“要领”用力要适当,拔完一侧再拔另一侧;拨时速度宜快,用力要均匀。

“作用”疏松肌筋,解除痉挛。

114 双压足跟

“部位”双侧足跟。

“操作”术者立于床后,面向受术者头后,双手掌跟分别垂直施力按压足跟数次。

“要领”两上肢伸直,利用身体重心移动调整力量,用力要均匀。

“作用”疏松肌筋,活血止痛。

115 臂压足底

“部位”双侧足底、跟腱。

“操作”术者双手掌握住受术者足跟,术者前臂同时向下按压受术者足底数次。

“要领”用力要均匀,动作要缓慢,使受术者两足跟腱受到牵拉。

“作用”疏松肌筋,解除痉挛。

116 交叉压踝

“部位”双侧足踝。

“操作”受术者俯卧,两小腿向臀部交叉屈曲,术者双手掌握住受术者的足背,再利用自身重两同时向下压,压按足背数次。

“要领”用力要均匀,动作要缓慢,使受术者两足踝部腱受到牵拉。

“作用”疏松肌筋,滑利关节。

117 掌按下肢后侧

“部位”双下肢后侧。

“操作”术者双手掌按压受术者下肢后侧各肌群,从足踝至臀纹,左右手交替来回操作3次结束。

“要领”利用自身重量作用于全掌,向下按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缓慢,按压至臀纹后,与下一招式相连接。

“作用”缓解肌肉疲劳。

118 指点下肢膀胱经

“部位”双下肢后侧。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两小腿之间,双手拇指指腹分别交替沿下肢后侧中线进行点按,重点点按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诸穴,一次完成。然后,掌揉放松下肢。

“要领”从上到下,沿下肢后侧中线逐点进行点按,间隔1秒;在重点诸穴进行点按时,停留3秒,用力均匀,力求深透,有酸胀感。

“作用”通经活络,活血止痛,散风清热,壮腰健身。

119 拿揉臀肌

“部位”臀部。

“操作”术者双手掌置于受术者臀部,拿揉臀大肌,反复多次。然后,再掌揉放松臀部。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要领”要沿臀大肌纤维走向,用力做五指提拿;但不要大把提拿,也不要过少提,要适中。先从双臀开始拿揉,再左右臀分别拿揉。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肌肉萎缩、腰腿痛、性功能低下。

120 提拿下肢后侧

“部位”双下肢后侧。

“操作”术者双手置于受术者下肢后侧,从臀纹至跟腱提拿下肢各肌群,反复3次。然后,再掌揉放松下肢后侧部。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要领”要用力做五指提拿,但不要大把提拿,也不要过少提,要适中。先从左侧开始提拿,再提拿右侧下肢后侧。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肌肉萎缩,缓解肌肉疲劳。

121 足跟点长强

“部位”长强穴。

“操作”术者坐于受术者两足之间,双手掌分别握住其足背,一侧下肢屈曲,另一侧下肢伸直并以足跟点按长强穴,反复3次。然后,施颤法结束。

“要领”在长强穴上先点按,后震颤,动作要协调一致,不可施暴力。

“作用”通经活络,壮腰健肾。

122 足底拍臀

“部位”臀部。

“操作”术者坐于受术者两足之间,双手掌分别握住其足背,上身稍往后抑,两下肢微屈,以足底拍击臀部,反复数次。

“要领”可利用膝、踝的弹力拍击,拍的力度要适中,由慢到快,动作要协调一致,要有节奏,不可施暴力。

“作用”放松肌肉,调和气血。

123 坐腰膝顶小腿

“部位”小腿。

“操作”术者反坐于受术者腰骶部,两腿置于其臀部两侧,受术者屈曲双下肢,术者双手握住受术者足踝,以膝部顶压受术者小腿肌肉,反复3次。

“要领”不可用力过大,要柔中带刚;顶压时,上身后仰,以自身重量使小腿上提,缓慢操作,不可施暴力。

“作用”通经活络,放松肌肉。

124 抱腿摇髋伸髋

“部位”髋关节。

“操作”术者两手于膝旁,合抱受术者一侧大腿,按顺、逆时针方向做环摇划圆动作3次,然后将下肢往上扳动3次。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要领”不可用力过大,要缓慢做环摇划圆动作;利用自身重力向后仰,带动受术者下肢向上扳动,扳动幅度在生理范围内,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不可施暴力。

“作用”滑利关节,松解粘连。

125 坐腿压膝

“部位”膝关节。

“操作”术者反跪于受术者两小腿之间,其足背分别夹于受术者腘窝处,两手掌扶住受术者足背,使下肢屈曲,并以背部后仰之力下压小腿3次。

“要领”用力不可过大,要缓慢做背部下压动作;下压力度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要柔中带刚,不可施暴力。

“作用”滑利关节,松解粘连。

126 捶打大腿后侧

“部位”双下肢后侧。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下肢一侧,手握空拳,有节奏地捶击受术者下肢肌肉,反复多次。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要领”用力不可过大,要由慢到快,和缓而有节奏地,有序地进行捶击。

“作用”通经活络,放松肌肉。

127 开背

“部位”背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位,两上肢平放于躯干两侧。术者站或跪于受术者一侧,两臂伸直,两手掌平行相对,指尖方向相反,置于其背中,直向两头施推抹法,当推抹至颈后(大椎穴)和腰骶(腰阳关穴)时,再以掌根分别施压法1~3次;然后,再由背中斜向两头施推抹法,当推抹至肩部和髂部时,再以掌根分别施压法3次;同法,在另外两头斜向施推抹和压法1~3次。

“要领”两手掌用力要均匀一致,缓和有力;以掌根施压法时,要短暂用力,切忌暴力。

“作用”顺理肌筋,松解粘连。

128 掌推背脊

“部位”背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位,两肘自然屈曲贴于床面(下同)。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一手扶其臀侧(或肩部),另一手掌置于后背正中处自腰部推向背部,(或自背部推向腰部)反复3~6次。

“要领”操作时,沿脊柱直线推移,腰部用力要小于背部,用力大小以皮肤微红为度。

“作用”活血通络,健身强体。

129 分腰背

“部位”背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掌置于腰部腰阳关穴处(或置于背部大杼穴处),自内向外下方,沿腰及背部肋间隙的方向分推到两侧腰部和腋中线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依次分推,反复3~6次。

“要领”操作时,受术者自由呼吸,手法宜轻柔,均匀而有力。切忌蛮力,防止损伤肋骨。

“作用”行气通络,宣热疏风。

130 叠掌按压背腰

“部位”背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掌重叠置于腰部腰阳关穴处(或置于背部大椎穴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一起一伏依次按压,反复3~6次。

“要领”操作时,受术者自由呼吸,手法宜轻柔,均匀而有力。切忌蛮力,防止损伤脊骨。

“作用”活血通络,健身强体。

131 指按肩胛内缘

“部位”肩胛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一手抬肩,另一手以拇指指腹由上向外沿肩胛内缘逐次点按,反复3次。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要领”操作时,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手法宜轻柔,均匀而有力;术后施掌揉放松受术部位。

“作用”通宣肺气,回阳救逆。

132 指点天宗

“部位”肩胛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一手抬肩,另一手以拇指指腹点按天宗穴5~10秒,反复3次。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要领”操作时,受术者自由呼吸,用力由轻到重。术后施指揉法放松。

“作用”活血通络,健身强体。

133 指压背腰腧穴

“部位”背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拇指指腹置于脊柱旁二横指处从大杼穴至大肠俞穴处,自上而下一起一落依次按压,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受术者自由呼吸,用力由轻到重。术后施掌揉法放松受术部位。

“作用”活血通络,调正阴阳。

134 并指按压华佗夹脊

“部位”脊背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拇指指端置于脊柱两旁,从大椎穴的高度至第5腰椎旁,自上而下一起一落依次按压,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受术者自由呼吸,用力由轻到重。术后施掌揉法放松受术部位。

“作用”活血通络,健身强体。

135 双龙点肾

“部位”肾俞穴。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拇指指腹置于两侧肾俞穴处,余指扶定腰部,同时着力对压10~15秒,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双手同时用力,由浅入深,切忌蛮力,不可乱点;点按方向是向内略向上斜。

“作用”壮阳健肾,强腰健骨。

136 臂滚腰背

“部位”背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一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一手扶住臀侧,另一前臂自腰侧顺时针方向自下而上经背部,再自上而下施滚法,滚至腰侧,一次完成。

“要领”操作时,动作要连贯,动作宜和缓。

“作用”活血通络,消除疲劳。

137 揉拨骶棘肌

“部位”背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一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拇指指尖相对,余指自然伸展贴肤,以拇指腹桡侧峰置于脊柱一侧骶棘肌外侧部位,自上而下,从大杼穴的高度逐次揉拨至大肠俞穴处;揉拨完一侧,同法再揉拨另一侧。

“要领”操作时,以指端或桡侧峰用力按压到一定深度后,待受术者有酸胀感时,再拨动,并以两拇指施揉法放松。按拔动作要轻巧、灵活,注意保护皮肤。

“作用”疏理肌筋,调脏和腑。

138 搓掌温肾

“部位”肾俞穴。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掌相搓至热后,分别迅速地置于肾俞穴处按压5~10秒,反复3次。

“要领”两手掌相搓操作时要快,贴穴按压时也要快,以便透热于肌肤,迅速发挥其作用。

“作用”壮阳健肾,强腰健骨。

139 推按腰背

“部位”背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站于受术者一侧),沉肩垂肘,两手交叉,其手掌心向内横置于脊柱两侧,同时向腰部两侧反方向推按,自上而下依次移动施术,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着力和缓、连贯;双手用力均匀一致;术者操作时身体前倾可增加力度。

“作用”活血通络,疏风解表。

140 拿揉腰肌

“部位”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拇指与余指对合置于侧腰背肌部位,着力于两侧腧穴进行拿揉,一松一紧,一拿一揉,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手法宜轻柔而连贯,均匀而有力;注意保护皮肤,切忌抓、掐、拧、抠动作。

“作用”活血通络,增加肌力,提高腰部肌肉的兴奋性,消除疲劳。

141 掌夹腰肌

“部位”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五指相叉,以掌根施力在腰部对夹腰肌,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手法宜轻柔、均匀,切忌蛮力。

“作用”活血通络,提高腰部肌肉的兴奋性。

142 叠掌按腰空提

“部位”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掌重叠置于腰部,一起一伏着力揉按;然后再以双手逐渐深沉下压,并随呼吸在吸气时,突然施以寸劲两手向上提,反复数6次。

“要领”操作时,应根据呼吸节律,确定空提施术时机;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切忌蛮力,空提时要快要巧。

“作用”活血通络,顺理肌筋,调和阴阳,大补肾气。

143 纵向擦腰骶

“部位”腰骶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或站于受术者一侧),一手扶其臀侧(或肩部),另一手掌置于腰骶部,以腰阳关穴为中心纵向擦腰骶,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直线推移,用力大小以皮肤微红为度,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擦伤。

“作用”活血通络,温肾壮阳。

144 指点八髎

“部位”骶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拇指指端分别在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处进行点按,每穴停留5~10秒,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由轻到重,由表及里,以能耐受为度。

“作用”活血通络,壮腰补肾。

145 拳揉膀胱经

“部位”腰背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握拳,以拳面四指的中指节部分着力于腰部大肠俞穴处(或着力于背部大杼穴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沿膀胱经的走向依次移动,进行拳揉1~2分钟;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沿膀胱经的走向依次返回移动,进行拳揉1~2分钟。

“要领”操作时,手法宜轻柔、缓慢、均匀而有力,以皮肤微红为度。

“作用”活血通络,振奋脾阳。

146 掌揉膀胱经

“部位”背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站于受术者一侧),两手掌重叠置于腰部一侧大肠俞穴的高度(或置于背部一侧大杼穴的高度),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沿膀胱经的走向依次移动,进行掌揉,反复3次。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要领”操作时,手法宜轻柔、均匀而有力。

“作用”活血通络,调脏和腑。

147 后伸坐扳腰

“部位”腰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手臂内旋向后平伸,两小腿竖起。术者立于受术者臀部两侧,坐在受术者足底上,双手握住腕部向后拉,使受术者上身离开床面3次。

“要领”术者以上身后仰的力量向后拉,用力不可过大。

“作用”放松腰部,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

148 拉肩坐扳腰

“部位”腰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双臂向后伸直。术者坐于受术者臀上,双腿放在其上身两旁,双手抓住肩部向后仰,使受术者上身离开床面3次。

“要领”术者以上身后仰的力量向后拉,用力不可过大。

“作用”放松腰骶部,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

149 拉肘坐扳腰

“部位”腰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双手十指交叉,置于项部。术者坐于受术者臀上,双腿放在其上身两旁,两手抓住肘部向后仰,使受术者上身离开床面3次。

“要领”术者以上身后仰的力量向后拉,用力不可过大。

“作用”放松腰部,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

150 站立拉肘扳腰

“部位”腰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双手十指交叉,置于项部。术者立于受术者臀部两侧,两手抓住肘部向后仰,使受术者上身离开床面、俯仰3次。然后,左右转动上身各3次。

“要领”术者以手臂的力量向后拉,用力不可过大。

“作用”放松腰部,滑利关节。

151 站立牵拉扳腰

“部位”背腰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不同侧的上、下肢竖起。术者双脚立于受术者大腿两侧,一手抓住手腕,另一手握住对侧足踝两臂一前一后用力,使受术者上身离开床面3次。

“要领”术者以手臂的力量向后、向前拉,用力不可过大。

“作用”放松背腰部肌肉,滑利关节。

152 站立牵拉足踩

“部位”背腰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两下肢竖起。术者立于受术者大腿之间,双手抓住受术者足踝上提,用足掌踩压受术者的背腰部,沿督脉由上而下依次踩压,1~3次。

“要领”以手臂之力向后、向前拉,用力不可过大。

“作用”放松背腰部肌肉,滑利关节。

153 足踩腘窝掌压背

“部位”背腰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两下肢竖起。术者双足掌踩于受术者腘窝之中,并使其足背盘绕在小腿前,然后双手叠掌按压受术者的背腰部,沿督脉由上而下依次按压1~3次。

“要领”术者弯腰伸直两上肢,以上身的力量按压;除叠掌按压外,还可以拳面、拇指指腹按压,这是一种变化手法,注意足踩时间不宜过长。

“作用”通经活络,理气止痛,调节脏腑功能。

154 足踩放松背腰

“部位”背腰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术者立于受术者一侧,以单足掌踩揉、震颤背腰部,反复多次。

“要领”动作要轻柔,自上而下,有序地进行。

“作用”放松背腰部肌肉。

155 跪压大腿后侧

“部位”大腿后侧,从承扶穴、殷门穴至委中穴。

“操作”受术者俯卧位,从项部到足踝部铺上长毛巾(下同);术者用两手在床面支撑,两腿并拢跪压在受术者两大腿后面,以膝部同时跪压大腿承扶穴至委中穴,每穴跪停3秒,反复3次。然后,再用足背对下肢后面进行拍击,3~6次结束。

“要领”在承扶穴、殷门穴处用力可重些,因为委中穴处在膝关节,所以用力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疼痛。

“作用”疏通经络,解痉止痛。

156 跪压臀部

“部位”臀部,环跳穴。

“操作”术者用两手在床面支撑,两腿并拢跪压在受术者臀部,以膝部同时跪压环跳穴3秒,再分臀1次,反复3次。然后,再用足背对下肢后面进行拍击,3~6次结束。

“要领”在环跳穴处用力可重些,先压后揉,放松受压部位。

“作用”疏通经络,解痉止痛。

157 跪压腰部

“部位”腰部,腰眼穴。

“操作”术者用两手在床面支撑,两腿并拢跪压在受术者腰部,以膝部同时跪压腰眼穴3秒,再分腰1次,反复3次。然后,再用足背对下肢后面进行拍击,3~5次结束。

“要领”在腰眼穴处用力可重些,先压后揉,放松受压部位。

“作用”疏通经络,解痉止痛。

158 跪式分推腰背肩部

“部位”腰背肩部。

“操作”术者用两手在床面支撑,两腿并拢跪压在受术者腰部,以膝部同时从腰部至肩部进行分推,反复3次。然后,再由肩部分推至腰部结束。

“要领”以双膝分推,用力要适中,不可过重,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缓慢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应迎随受术者呼吸向两侧分推。

“作用”疏通经络,解痉止痛。

159 跪压腰背部膀胱经

“部位”腰背部。

“操作”术者用两手在床面支撑,分别以两腿膝部在受术者腰背部,跪压膀胱经诸穴。做完一侧,再做另外一侧。

“要领”以膝部跪压,用力要适中,不可过重,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缓慢由下而上,两侧分别施术。

“作用”疏通经络,解痉止痛,调节脏腑功能。

160 足掌直推腰背部膀胱经

“部位”腰背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双腿分开与肩同宽。术者坐于受术者双腿之间,用两手在床面支撑,分别以单侧足掌在受术者腰背部,直推膀胱经。做完一侧,再做另外一侧。

“要领”由下而上,两侧分别缓慢施术,用力适中,动作要连贯、协调。

“作用”疏通经络,解痉止痛,调节脏腑功能。

161 足掌直推下肢后侧膀胱经

“部位”下肢后侧。

“操作”术者用两手在床面支撑,并屈腰直腿,再以两足掌同时在受术者下肢后侧,由臀纹至足踝部,直推两侧膀胱经,反复3次。

“要领”术者屈腰直腿立于受术者臀部两侧后,跳跃起身,两足分别落在受术者臀纹处,以身体重力使足掌向下直推膀胱经,动作要连贯、协调。

“作用”疏通经络,解痉止痛。

162 足掌拍打背部

“部位”背部。

“操作”术者用两手在床面支撑,分别以单侧足掌在受术者腰背部,拍打膀胱经。做完一侧,再做另外一侧。

“要领”由下而上,两侧分别缓慢施术,用力适中,动作要连贯、协调。

“作用”疏通经络,解痉止痛,调节脏腑功能。

163 踩压足掌

“部位”足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术者立于床上,以双足同时踩压受术者足底部数秒。

“要领”操作时,也可以单足踩压,做完一侧,再做另外一侧,交替进行。

“作用”疏通经络,滋阴降火。

164 踢打足掌

“部位”足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术者立于床上,以一足的足尖踢打受术者足底部数秒,然后再换足踢打受术者另一足底部数秒。

“要领”操作时,要有节奏感,用力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

“作用”疏通经络,滋阴降火。

165 踢足掌

“部位”足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位(下同);术者立于床上,面向前方,双手握杆或握住系在吊杆上的毛巾(下同),先双足前掌同时踩压在受术者的足掌上。再以一只足的足尖踢打其足掌和足跟数次;换足,以另一只足的足尖踢打其另一只足掌和足跟数次。

“要领”操作时,要有明显的节奏,用力大小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

“作用”滋阴降火,镇静安神。

166 踩大腿根部

“部位”大腿根部。

“操作”术者以双足掌横向交替踩踏受术者大腿根部1~2分钟。

“要领”操作时,要配合受术者的呼吸,切忌屏气,动作要协调,要稳、准,用力大小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

“作用”疏通经络,解痉止痛,调节脏腑功能。

167 压臀震颤

“部位”臀部。

“操作”术者以双足踏在受术者臀部两侧左右踩摇数次,然后,以两足跟对准承扶穴处进行震颤半分钟。

“要领”操作时,要稳、准,不可滑脱,以臂力来调节用力大小。

“作用”疏通经络,解痉止痛。

168 双趾点腰眼

“部位”腰部。

“操作”术者以两臂用力,两足尖点压在受术者两侧腰眼穴处,两足掌直立,足拇趾向下点压半分钟。

“要领”操作时,根据两人体重的比例,以臂力来调节足尖用力大小。

“作用”通经活血,益肾壮腰。

169 “八”字分腰

“部位”腰部。

“操作”术者两足掌“八”字分开,足尖向前,踏在受术者两侧腰部,两足跟由合而分,滑在腰部两侧,反复操作1~2分钟。

“要领”两足滑落时,应以臂力来控制足尖先落床,使落床时无响声。

“作用”疏通经络,益肾壮腰。

170 “八”字分背肩

“部位”背肩部。

“操作”术者两足掌“八”字分开,足尖向前,踏在受术者两侧腰部,向肩部划推:先倒“八”字、后“八”字如此分推滑行至肩部,并以足掌“八”字压肩。最后,两足掌自两肩向上臂推压过去,结束此套操作。反复操作3~6分钟。

“要领”压臂后,结束此套操作应以臂力来控制足尖先落床,使两足掌轻松滑至肩上方床边。

“作用”滑利关节,通阳利肾。

171 双足滑向腰部

“部位”背腰部。

“操作”术者两足掌“八”字分开,足尖向后,足跟相抵踏在受术者两侧肩部,快速滑向腰部。

“要领”两足掌一定要“八”字分开,才能在背腰部上做到平稳滑动,避免双足落床;同时,应上身后仰,并以臂力来控制速度。

“作用”滑利关节,顺理肌筋。

172 单足推压膀胱经

“部位”背腰部,两条膀胱经。

“操作”术者一足掌踏在受术者臀根部或腰骶部,另一足在其腰部沿膀胱经,推压至平第一胸椎的高度,反复推压3~6次。推压完一侧,再换足推压另一侧。

“要领”操作时,动作要灵活,足掌平行推动,用力均匀、柔和。

“作用”温通血脉,调和脏腑。

173 单足趾点背脊腧穴

“部位”背腰部,督脉腧穴。

“操作”术者一足掌踏在受术者腰骶部,另一足在受术者腰部沿脊柱正中线,以足拇趾由腰阳关穴点压至大椎穴,反复2次。

“要领”操作时,动作要灵活,用力要均匀、缓慢、柔和。

“作用”调和气血,滑利关节。

174 双足压揉背部

“部位”背部。

“操作”术者两足掌“八”字分开,足尖向前,快速滑向背部,进行压揉操作,反复数次。

“要领”压揉时,动作要灵活,用力要均匀、缓慢、柔和。

“作用”调和气血,解痉止痛。

175 转身滑向下肢

“部位”背腰、下肢部。

“操作”术者两足掌“八”字分开,足尖向后,踏在受术者两侧肩部,快速滑向腰部,再经臀部滑向足部,一次完成。

“要领”两足掌一定要“八”字分开,才能在体表上做到平稳滑动,避免双足途中落床;同时,应上身后仰,并以臂力来控制速度。

“作用”滑利关节,顺理肌筋。

176 双足踩压大腿

“部位”大腿部。

“操作”术者两足掌平行,足尖向内(或向外),以双足掌横向踩踏受术者大腿部1分钟,或运用膝关节的一屈一伸踩踏在大腿上。

“要领”操作时,动作要灵活,用力要均匀、缓慢;踩踏时间不宜过长,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

“作用”疏通经络,散寒解痉。

177 单足压臀根

“部位”大腿根部。

“操作”术者体位同上,以双手扶单杆,以一足踩在受术者大腿根部,以另一只足屈曲抬起,呈金鸡独立式,停留半分钟后,双足再迅速着床。

“要领”站立要稳,不要摇晃;用力大小、踩踏时间长短,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

“作用”活血通络,温经散寒。

178 屈膝压腿

“部位”下肢部。

“操作”术者体位同上,以双手扶单杆,以一足踩在受术者大腿根部,以另一只足足背将小腿勾起,使其屈膝,然后以此足掌心用力反压其足背3~6次。

“要领”压足背时,用力不宜过大,要有弹性。

“作用”松肌理筋,滑利关节。

179 单足分推下肢

“部位”下肢部。

“操作”术者两足掌平行,足尖向内(或向外),以一只足踏在大腿根部,另一只足以足心向足踝部推压3~6次。

“要领”操作时,注意重心应放在大腿根部,另一只足推压时动作要灵活,用力要均匀、和缓。

“作用”温通血脉,顺理肌筋。

180 踩压足掌

“部位”足部。

“操作”术者两足尖向后,两足掌先同时压在受术者足底上约10秒钟,再同时压其两足掌数秒钟,并以一只足足跟踢受术者足掌3~6次,踢完一足,再踢另一足。

“要领”操作时,用力要适中;换位移动时,以握杆臂力来控制踩压力度的大小。

“作用”滑利关节,顺理肌筋,滋阴降火,镇静安神。

181 涂按摩油

“部位”腰背部。

“操作”受术者俯卧位(后同)。术者坐于受术者臀部,将已准备好的精油适量滴入手上,再双手掌相搓,自腰部向背部涂抹。操作前,还可根据受术者的保健需要选择下列不同品种的按摩油:(1)助眠——橄榄油50毫升,熏衣草10滴,香柠檬精油5滴;(2)提神——杏仁油50毫升,薄荷香精油5滴,香柠檬精油5滴,天竺葵香精油10滴;(3)助性一橄榄油50毫升,薄荷香精油5滴,杜松子油8滴,檀木香精油5滴。

“要领”操作时,两手对称,将精油迅速而又均匀、和缓而又轻柔地涂抹在腰背上,不留空白。初学者油量掌握不准,第一次涂抹若留有空白,可行再次涂抹,直到满意为止。因此,涂抹时油量要适中,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

“作用”润滑肌肤、行气活血。

182 分肩背

“部位”肩背部。

“操作”术者以双手掌并列置于受术者背部中间,向上呈倒“八”字形推抹至两肩,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以两手掌面对称而又均匀、和缓、轻柔快速地施术,动作要连贯、灵活。

“作用”行气活血,温经散寒。

183 圆形推抹

“部位”腰背部。

“操作”术者以双手掌并列置于受术者腰部中间,向上经背部呈圆形推抹至腋下,再返回到腰部,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以两手掌面对称而又均匀、和缓、轻柔、快速地施术,去时用力要重,回时用力要轻,动作要连贯、灵活。

“作用”行气活血,温经散寒。

184 拇指、示指并推夹脊

“部位”背脊部。

“操作”术者以双手并列,拇指、示指呈八字状分别置于受术者背脊部华佗夹脊处(棘突下旁开0.5寸),由腰部至背部来回推抹,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两手快速施术,去时用力要重,回时用力要轻,动作要连贯、灵活。

“作用”活血通络,调正阴阳。

185 跪指点按华佗夹脊

“部位”背脊部。

“操作”术者以双手并列,示指呈卷曲状,其余四指握成拳状,分别置于其背脊部华佗夹脊处,由腰部至背部施脆指按压手法3次;每做完一次脆指按压手法后,再由背部至腰部施拳指抹法1次。

“要领”操作时,两手示指指背用力施术,去时两手交替用力逐渐下压要重,回时两手示指指背同时用力施抹法,动作要快,要灵活,要连贯而有节律。

“作用”活血通络,调正阴阳。

186 捏膀胱经

“部位”腰背部。

“操作”术者双手握成空拳状,以拇指桡侧紧贴其腰部一侧膀胱经处(棘突下旁开1.5寸),示指指腹伸直前按,并对准拇指指腹,随即将皮肤捏起,轻轻提捻,随捏随提,并向上捏提至平齐于第一胸椎的高度,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捏拿肌肤及用力要适中,以能顺利推进、不易滑脱、不致疼痛、有胀感为适宜力度。动作要连贯、灵活。捏提完一侧,再捏提另外一侧。

“作用”活血通络,调节阴阳,改善脏腑功能。

187 拳滚背脊

“部位”背脊部。

“操作”术者双手拇指跷起,其余四指呈拳状并列置于受术者腰部中间,以拳面紧贴肌肤,向上至平齐于第1胸椎的高度施拳滚手法,由背部至腰部施拳底抹法,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利用腕关节的活动带动拳循环滚动;用力以舒适为度,切忌暴力。

“作用”活血通络,整脊理筋。

188 前臂滚腰背

“部位”背腰部。

“操作”术者弯腰并跪于受术者一侧,以前臂置于其腰部,施圆形滚揉至两肩,再由对侧返回,反复2圈。

“要领”操作时,一手扶床以掌面支撑倾曲的上身,另一上肢屈曲,以前臂近肘关节处和缓地施术,动作要连贯、灵活。

“作用”通经活络,促进气血运行。

189 肘点腰眼

“部位”腰部,腰眼穴。

“操作”术者弯腰并跪于受术者一侧,以肘尖置于其腰眼穴处,施定点按压手法,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由轻到重逐渐下压,受术者出现酸胀感后停3秒。按压完一侧,再按压另外一侧。

“作用”强健腰腿,壮阳补肾。

190 前臂竖向分推腰背

“部位”背腰部。

“操作”术者弯腰并跪于受术者一侧,以两前臂并置于其背部中间,以前臂近肘关节处压在一侧膀胱经上,分别向上向下施定点按压推手法,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以上身重力由轻到重下压推动。压推完一侧,再压推另外一侧。

“作用”活血通络,调正阴阳。

191 串拳竖向速刮膀胱经

“部位”背腰部,膀胱经。

“操作”术者弯腰并跪于受术者一侧,双手握拳并列悬于其背部一侧的膀胱经上,来回地施串拳竖向速刮手法,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以一空拳握住另一小指才能并列成串,由轻到重,快速施术,将刮至发红为止。刮完一侧,再刮另外一侧。

“作用”活血通络,调节阴阳,改善脏腑功能。

192 串拳横向速刮膀胱经

“部位”背腰部,膀胱经。

“操作”术者弯腰并跪于受术者一侧,双手握拳并列悬于其背部一侧的膀胱经上,来回地施串拳横向速刮手法,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以一空拳握住另一小指才能并列成串,由轻到重,快速旋术,将刮至发红为止。刮完一侧,再刮另外一侧。

“作用”活血通络,调节阴阳,改善脏腑功能。

193 搂背腰侧

“部位”背腰侧部。

“操作”体位同上,术者以双手掌并列置于受术者背部一侧,交替施搂抹动作,由腋下至腰侧,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自背腰侧部向背腰中,两手掌面对称而又均匀,和缓而又轻柔地施术,动作要连贯、灵活。

“作用”行气活血,健腰补肾。

194 串拳竖向速刮腰部

“部位”腰部。

“操作”术者坐于受术者臀部,以双手握拳并列置于腰部中间施串拳竖向速刮手法,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串拳方法同上,以并列的双拳均匀、而快速地施术,动作要连贯、灵活。

“作用”行气活血,健腰补肾。

195 叠掌压脊

“部位”背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两手掌重叠置于其背部中间,向下至腰部施按压法,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两上肢伸直并以上身重力施压,要平稳、和缓地施术,动作要连贯、有节律。

“作用”滑利关节,松解肌筋,分离粘连,通调督脉。

196 搓掌温肾

“部位”腰部。

“操作”术者跪于受术者臀部两侧,两手掌相搓至热,迅速置于腰部,反复3次。

“要领”操作时,以两手掌心对准肾俞穴,全掌贴紧皮肤,使温热深透到皮下;也可采用震颤手法以增强效果。

“作用”温补肾气,强身健体。

197 猫抓背

“部位”背部。

“操作”术者坐在受术者臀部上,两手五指分开在其背部施猫抓手法,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两手五指如向前“走路”一样,一手抬起,另一手向下推摩,比推法轻些,又比抚法重些。

“作用”调节情志,镇静安神。

198 虚掌拍打背腰部

“部位”背腰部。

“操作”术者弯腰并跪于受术者一侧,以两手掌指关节略屈曲呈虚掌,两手交替在其背部至腰部进行拍打,反复多次。

“要领”操作时,腕关节灵活摆动,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呈“T”形走向,依次有序地施术,动作要有弹性,还要有明显的节奏,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

“作用”提高背腰部肌肉的兴奋性,消除疲劳感。

199 同向背法

“部位”背腰部。

“操作”受术者取蹲位,双手十指交叉置于项部。术者立于受术者背后,双下肢屈曲,以双膝顶在受术者腰部,双手自其腋下穿过,握住同侧的腕部往后拉,双臂举起,将其下半身挺起。

“要领”动作要果断;往后拉手腕时,术者臀部先着床再躺下,以双手托住受术者的头部,两膝顶在腰眼穴上。

“作用”松解肌筋,滑利关节。

200 反向背法

“部位”背腰部。

“操作”受术者仰卧,两手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术者面对受术者蹲于其后,受术者抬起双腿和腰臀部,使术者双膝部顶于其腰部,两手掌分别置于双膝两侧,然后缓慢使自身重力后移,以自身的后仰来带动受术者身体由扬腿式变成仰卧腰后伸式;也可以两手相握,将两小腿抬起,使受术者上身与床面平行,必要时还可以上下摆动小腿,使其身体随之晃动。

“要领”术者臀部先着床再躺下,以两膝顶在腰眼穴上为支点,借上身后仰之力迅速牵拉两侧下肢使其两足平稳着床,动作要连贯、果断,一气呵成。

“作用”松解肌筋,滑利关节。

201 双膝推背腰

“部位”背腰部。

“操作”受术者取坐位,双手置于项部。术者立于受术者背后,双下肢屈曲,以双膝顶在受术者背部正中,双手掌握其同侧的腕部往前压,反复3次。

“要领”动作要果断;往前压时,受术者腰部随之弯曲,而术者双膝也同时在其背腰取得滑推的效果。

“作用”通经活络,滑利关节,理气止痛,调节脏腑功能。

202 倒拉踩背

“部位”背腰部。

“操作”受术者取坐位,两上肢向后内旋伸直。术者坐于受术者后面,双手握其同侧手腕,以单足掌在中线踩背腰,反复3次。

“要领”动作要轻柔,用力要均匀,自上而下,有序地进行。

“作用”通血脉,舒筋骨,放松背腰部肌肉。

203 拉肘单膝顶背

“部位”背部。

“操作”受术者取坐位,双手十指交叉置于颈后。术者立于受术者背后,以单膝顶住受术者的大椎穴,两手抓住其肘部往后拉,反复3次。

“要领”动作要缓慢、轻柔;用力不可过大,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

“作用”开胸顺气,清热解表。

204 跪坐侧扳腰

“部位”腰部。

“操作”受术者取坐位,双手十指交叉置于项部。术者单腿跪于受术者背后,另一腿呈弓步跨于其身旁,一手自其腋下穿过,握住同侧的腕部,另一手扶持其对侧的肘尖,双手配合向一侧用力旋腰,再斜向扳动,此时若听到“咔嚓”声响,应马上结束操作。

“要领”动作要缓慢;待旋转至最大角度时,再行扳动,要在生理范围内进行,忌用暴力。

“作用”滑利关节,理气止痛。

205 指压肩胛骨内缘

“部位”肩胛骨内缘。

“操作”受术者取坐位。术者跪于受术者背后,一手抓住其肩部,以另一伸直的拇指指腹沿该侧肩胛骨内缘,从内上角按压至下角,反复3次。

“要领”动作要轻柔,移动要缓慢,要自上而下,逐点按压。

“作用”解痉止痛,松解粘连。

206 拿项部

“部位”

项部。

“操作”

受术者取坐位。术者跪于受术者背后,一手扶住其头部,以另一手拇指、示指、中指指腹相对提拿项部斜方肌,反复多次。

“要领”

动作要轻柔,自上而下、再由下往上有序地进行。

“作用”

放松项部肌肉,解痉止痛。

207 拿肩部

“部位”

肩部。

“操作”

受术者取坐位。术者跪于受术者背后,两手置于受术者同侧肩部,对其斜方肌施五指拿法,反复多次。

“要领”

两手用力要均匀、协调,用力可大些,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有序地进行。

“作用”

放松肩部肌肉,解痉止痛。

208 点肩井

“部位”

肩部。

“操作”

受术者取坐位。术者跪于受术者背后,两手拇指指腹置于受术者同侧肩部,对其肩井穴施点按法,点按3次。

“要领”

动作要由轻到重,逐力深透,出现酸胀感后停3秒,再重复点按。

“作用”

通经活络,解痉止痛。

209 前臂压肩

“部位”

肩部。

“操作”

受术者取坐位。术者跪于受术者背后,一手扶肩,以另一前臂置于其对侧肩部,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施按压法,反复3次。然后,再施前臂揉法。

“要领”

动作要由轻到重,先压后揉,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作用”

放松肩部肌肉,活血止痛。

210 拍打肩背

“部位”肩背部。

“操作”受术者取坐位。术者跪于受术者背后,双手握空拳捶肩、捶背,反复多次。

“要领”两手腕放松,在肩部由内而外进行有序地拍打;在背部则由上而下进行有序地拍打。拍打时,用力适中,由慢到快,要有弹性,要有很明显的节奏。此招式有多种拍打法,如空掌拍法、五指叩法、贯法,均可选用。

“作用”提高肌肉的兴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