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中医视点 神为人之本
在谈到养生为什么必须养神时,《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伤,身必败之”。由此看来,神气对于生命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和关键。在生命过程中,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神来健身防病、抗衰延年,从而形成了养生学中的静神学派。可见,养生一定要养神,这是养生活动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中医解码 春季养神
古人认为,智慧者养生之道必定是顺应四时气候、适应寒暑、情志和平、喜怒适度、居住平安、调节运动和休息。春天养神同样须遵循此顺时养生法则,关键就在于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万物蓬勃发展的生机相一致,以使志生。
具体地说,应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天3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人们应当晚睡早起,并起来到庭院中去散步,把头发披开,放松形体,使情志生机盎然,而切不可扼杀压抑、郁闷不乐;只能使情志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而绝不可抑制摧残,而逆生理。
中医VS现代医学
春季风多,风大。医疗气象学告诉我们,在大风呼啸时,空气的冲撞摩擦噪音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有时大风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科学家们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所以,老人春天应注意调节情绪。
冬去春来应养肝
中医视点 春天肝阳旺盛
中医认为,“肝,其地在血海,故其脏为血脏,其部为血部,而其职,主藏血而摄血”。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都是通过血液来运输的,既然“肝,藏血摄血”,那么“肝”就是新陈代谢的枢纽了。
为何春天到了,肝气旺盛,会引起一些人的种种不适呢?这要从“肝主疏泄”的功能谈起。中医的“肝”,并非单指那两片肝叶,而是指“整个生化反应系统”。“肝主疏泄”是说,“肝”主管着整个生化系统的“疏泄”。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活动正常。“肝失疏泄”了,就会出现“肝实症”,或“肝虚症”等病理现象。
春天,生机涌动,肝阳旺盛,在人体内体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如果疏泄不及,肝气升发太过,就会造成血热上行,上冲于头,引起头顶部胀闷,面部潮红,让人情绪激动,动辄就大发脾气等。肝火旺还会引起维生素A的不转化,眼部充血而目赤。所以老百姓爱说,“春天易得头上病,冬天易得足下病”。
中医解码 春季养肝方法
按中医“四季侧重”的养生原则,春季应以养肝为先。春季养肝应注意以下4点:
1.以肝补肝:鸡肝味甘而温,补血养肝,且可温补脾胃。取新鲜鸡肝3只,大米100克,同煮为粥服食。可治疗中老年人肝血不足,眼睛干涩流泪等。此外,老年人肢体麻木者,也可用鸡肝5只,天麻20克,两味同煮服食,每日1次。
2.以血补血:鸭血性平,营养丰富,肝主藏血,以血补血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取鸭血100克,鲫鱼100克,大米100克,同煮粥服食,可养肝血,辅治贫血,同时这也是肝癌患者的保肝佳肴之一。
3.以味补肝: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淤,解毒抑菌等作用。肝阳偏亢的高血压老年患者,可用食醋泡鸡蛋或黄豆。平素因气闷而肝痛者,可用食醋40毫升,柴胡粉10克,冲服,能迅速止痛。
4.以菜舒肝:菠菜为春天的应时蔬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等作用,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的辅助治疗常有良效。
此外,春季养肝还要多吃以下食物:糯米、黑米、高粱、大枣、桂圆、核桃、栗子及肉类食品,如牛肉、猪肚等。
中医VS现代医学
春天万物复苏,机体新陈代谢旺盛,“肝”排浊气、畅气血,“双向运输的枢纽”自然繁忙起来。现代医学发现,肝脏中的巨大能量,来源于线粒体。线粒体产生的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高能化合物,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80%都直接由它提供,一般来说,含线粒体丰富的细胞,其功能也旺盛。肝细胞中约有二千个线粒体(肾细胞中仅有大约四百个线粒体),春天新陈代谢旺盛时,“肝内相火”,“肝火旺盛”,就不足为奇了。
清除体内积热
中医视点 体内积热的起因
在漫长的冬季,为了躲避严寒的侵袭,人们往往喜欢穿起厚厚的棉衣或皮裘,拥坐在旺旺的炉火旁边。喜欢吃热气腾腾的饭菜,喝烫口的热粥、热汤。有的老人还经常喝点酒。这些,在冬季看来是必要的,但是却使体内积蓄了较多的郁热或痰热。到了春季,郁热被风气所鼓动,就会向外发散,人们就会出现相应的病患。轻则导致头昏、烦闷、胸满、咳嗽、痰多、四肢重滞,重则形成温病,甚至侵害内脏。因此,春季要特别注意及时清除体内的积热。
中医解码 清除积热的方法
清除积热的方法很多,在症状轻微时一般不需要服药,可以通过春游、到空气清新的园林山野之中,尽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排出胸中的郁热之气。也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稍稍偏凉,又具有解除内热作用的食疗方,例如竹叶粥,用竹叶50片洗净,石膏150克,砂糖50克,粳米250克作原料,先将3大碗冷水文火煎石膏、竹叶,煎至2碗水时,取下,稍凉后滤去滓渣,放置片刻,再用上部澄清液煮粥,粥热后加入少量砂糖即可服用。此外,菊槐绿茶饮也应常喝。若是症状较严重者,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理气化痰。清热利膈的中成药。
中医VS现代医学
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丢失,再加上“春天孩儿面,一天三变脸”,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不能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导致生理机能失调而致使人体“总管家”——大脑(尤其是体温中枢)指挥失灵而引起“上火”症候。具体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等。
预防春天“上火”的方法: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切忌连续“作战”娱乐到午夜;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饮水或喝清热饮料,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出。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牛黄上清丸、三黄片、青果丸等清火药物。对清火药的使用要慎重,绝不能见了清火药就吃,这个不管用吃那个,那样会吃出病来,因此务必遵照医生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老人春天警惕顽疾复发
中医视点 春天顽疾复发的原因
从中医而论,春风当令,应于肝木,肝气旺于春季。肝气疏泄,具有舒畅、开展、调达、宣散、流通等功能。同时,春天虽是春意盎然之期,但也还是处于乍暖还寒的季节。由于人体皮肤秋收冬藏收敛之性业已削弱,皮肤开始变得松散,毛孔开泄,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且春天由于阳气升发,正是推陈出新的时期,温暖多风,故多数老年人容易受寒邪侵袭,引起顽疾复发。
中医解码 预防春天顽疾复发的方法
春季非常适合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传播,在此种情况下,就要吃点能补充人体正气,即抵抗力,亦称免疫力的药物。具体药物如下:
玉屏风散:是小粒丸剂,内有黄芪、白术、防风诸药组成,对于卫气虚弱、体表不固、易患感冒伤风者为宜。风为春天之主气,最易侵袭人体,平时服此药,能有效地抵御风邪的侵袭,为防止旧病复发,对于体质虚弱的老人,春天尤当服此药。服法:每日2次,每次服15克,温开水送服。
黄精丹:是大粒蜜丸,每丸重15克;内有黄精、当归各等分,功能补益气血,适用于身体虚弱、精神疲倦、腰膝酸软、面黄肌瘦、饮食渐少、自汗盗汗的老人。祖国医学认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此只有气血调和,身体才能康健。老年人在春天当服此药。服法:每日2次,每次服1丸,用温开水送服。
中医VS现代医学
春天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时节,这是因为春季气温不稳定,常有寒潮入侵,气压变化大。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老年性疾病,如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这是因为天气骤冷会使血管痉挛,血液粘稠,血流速度减慢,造成脏器缺血,使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生机率增加。
同时,春季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各种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同时开始生长、繁衍,传播疾病,而老年人的抵抗力相对又弱,稍受风寒,易引发疾病。于是感冒、肺炎、气管炎、哮喘、关节炎、偏头痛、冠心病等便会接踵而至。
“春捂”得当保健康
中医视点“春捂”的原因
春天虽是春意盎然之期,但也还是处于乍暖还寒的季节。由于人体皮肤秋收冬藏收敛之性业已削弱,皮肤开始变得松散,毛孔开泄,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且春天又是传染病多发之际,因此在春季性交之际当注意保暖。俗话说“春捂秋冻”,须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当防止感冒及其他传染病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勿因春风得意反罹疾病。
中医解码“春捂”的方法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药王孙思邈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明代医家汪绮石说:“春防风,又防寒”。如何正确“春捂”?古代医籍《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这就是说,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增减。
中医VS现代医学
“春捂秋冻”是中国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从气候学的观点来分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春与秋都是过渡季节,但两个季节还是有差异。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9~11月称为秋季。在温度上,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春季高于秋季;而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则高于春季。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的温度还是比较低。
另外,春季的气温变化趋向回暖,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就比较凉爽了。秋季则正好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室内温度还比较暖和。如果春季遇热就脱棉衣,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的温度。宜多“捂”些时候,过早地脱棉衣,对春季养生保健不利;秋季刚开始转冷,寒冷的日子还在后面。所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对过好冬季也有帮助。
告别“春困”有妙法
中医视点“春困”的原因
春天气候日渐转暖,很多老人会感到困倦、疲乏、昏昏欲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春天在六气中主风,同时多湿,湿和风为耗气伤津之物,都可以导致人困重、缠绵。容易“春困”的人,往往存在着失眠多梦、湿痰、肝阳上亢、五心烦热、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现象。除犯困外,还会出现脸色潮红、好激动、掉发、记忆力下降、大便失调等。
中医解码 避免“春困”的方法
春季人体阳气升发,气血趋向体表,形成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生理特征。此时可摄食适当的养阳之品,如羊肉、狗肉、雀肉、黑枣等,使阳虚体质得以纠正,恢复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协调,人体精神充沛便不会再“春困”。
春天湿气比较重,气温回升,不要过度劳累,但睡眠也不能过度。犯困时,可适当做头部按摩缓解症状。同时,要多做深呼吸和能增加肺活量的有氧运动,多在阳光充足、绿化多的地方活动,因为舒筋活血能使大脑兴奋起来,给大脑以更多的氧气。还可以闻闻风油精、清凉油等,切忌随意服用药物,不要试图靠喝咖啡、浓茶来改善症状。
中医VS现代医学
西医的观点认为“春困”不是病,它是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的转换而发生相应调节的一种短暂生理现象。冬天,人体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保护体内的温度而防止热量散发,皮肤和微细血管处于紧张收缩状态,维持机体的生理恒温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信息增多,因此人的大脑比较清醒。而春天,气温适中,皮肤和肌肉微细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于是出现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