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操纵商道36计
15612500000003

第3章 第二计 围魏救赵:先做这件事,再办另外的事

胡雪岩高于一般生意人的地方,大概就是真正能够做到“围魏救赵”,即意在“赵”而行在“魏”,不固守一法,这就要求想得远,看得准。这就是胡雪岩提倡的“灵活计”和“远看计”。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曰:“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其大意是:集中、强大之敌,应当诱使它分散兵力而后各个歼灭;正面攻击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围魏救赵”之计的核心,就在于“避实击虚”。企业经营者运用此计,关键在于避开强大的竞争对手,不与之发生正面交锋,而要侧面出击或者绕道进取,捕捉机会,乘虚而入。例如,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商品市场的虚实所在。哪些产品市场已经饱和,哪些产品市场缺乏,哪些产品滞销,哪些产品畅销。根据这些情况,预测市场需求趋势,开拓新产品,钻空挡,走冷门。

03.善于灵活出击

《三十六计》第二计是“围魏救赵”,是讲打破死法的手段在于:因势而灵活出击。胡雪岩思路灵活,不拘形式,不仅使难题得到巧妙的解决,而且各方面都满意,皆大欢喜。因此,胡雪岩主张做生意必须手腕活络,不可固守成法。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解决运送漕米时采用的就地买米的办法,就是打破常规,灵活应对的典型例子。

在商业经营中钱能生钱,也就是说,有了一定数量的钱,再加上合理有效地运用和调配,就能获取更多的钱,如何合理地运用、调配已有的金钱,这是对一个经营者的才干和智慧的考验。然而,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名经营者,无论你有多么强的经营能力,但如果没有钱供你运用、支配,那么,所有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中国传统商人有以“一文钱创天下”的志向和能力,但也知道,完全靠自己一文钱一文钱地积累,这个发家过程无疑会十分漫长。因此,跳过最初资金积累阶段,直接由借贷——负债经营入手,便成为传统商人的经营捷径。

胡雪岩是一个“钱眼里翻跟斗”的高手。他在自己事业的草创阶段,其实是身无分文,就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在“钱眼里翻跟斗”,他的一项项事业,也就一项接着一项的“翻”出来了。

胡雪岩要开办药店,在和刘不才商量药店事宜的时候,他一开口就是“初步我想凑十万银子的本钱”。这个“牛皮”可是吹得有点大了,因为当时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十万银子在什么地方。虽然郁四说过愿意入股,但他已经帮了自己很多了,再让他拿钱出来,他也就只好卖田卖地了。兵荒马乱之中,不变卖资产根本就变不出现钱,按胡雪岩的原则:“江湖上走走,决不干害好朋友的勾当。”他自然不会取此下策。胡雪岩第一次感到了事情棘手。

不过,这也没有难倒胡雪岩,他脑子一转,便找到了为药店筹集资本的两个主意:

第一步,他可以向杭州城里那些为官不廉、中饱私囊已经被“喂”得脑满肠肥的官儿们来筹集资金。他准备回到杭州,首先攻下杭州抚台黄宗汉。在这兵荒马乱之际,开药店本来就是极稳妥的生意,又有济世救人的好名目,说不定黄宗汉肯从他极饱的宦囊中拿出一笔钱来投作股东。如果攻下黄宗汉,另外再找有钱的官儿们来凑数,也就容易多了。

第一步如果成功,第二步也就好办了。胡雪岩接下来要让官府出钱来为自己开药店。

刘不才有专治军队行军打仗时容易发生的时疫——“诸葛行军散”祖传秘方,配料与众不同,其效如神。胡雪岩准备与专管军队后勤保障的“粮台”打交道。先采取只收成本的方式给军营送“诸葛行军散”,或者有捐饷的,也可以让他们以“诸葛行军散”代捐,指明数量多少,折合银子多少。只要军营的兵将们相信这药好,就可以和粮台打交道,争取承接为粮台供药的业务。粮台虽不上前线打仗,但事实上却什么事都管,最麻烦的就是一仗下来料理伤亡,所以粮台上用药极多。药店可以把药卖给他们,药效要实在,价钱比市面便宜,还可以欠账,让粮台本人公事上好交代。而既然可以欠账,也就可以预支。除“诸葛行军散”之外,药店可以弄到几张能够一服见效与众不同的好方子,譬如刀伤药、辟瘟丹之类,真材实料结合起来,然后禀告各路粮台,让他们来定购,领下定购药品的款子,正好可以用来发展药店生意。这一步一走通,药店不就可以滚雪球般的发展起来了么?还用愁什么药店的本钱?

商务经营,开办实业,都需要本钱。没有资金,必将寸步难行,天大的本事,再好的机会,都将是一句空话。立志在商场争雄的人,不能不会为自己筹措资金。当然,为自己筹措资金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最稳妥的方式,大约也就是有多少资金,做多大的计划,凭着自己的惨淡经营,从少到多地慢慢积累。不过,即便愿意自己慢慢积累资金而不同意胡雪岩所采用的方式的人,大约也不能不佩服胡雪岩招术的高明。我们不能不同意,无论如何,如胡雪岩这样能够凭借他人资金,开创自己的事业的筹措资金的方式,确实是棋高一着。

由此看来,胡雪岩是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计——先做这件事,然后再办他事的计策,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04.在“远”和“准”两字上下功夫

所谓“围魏救赵”之计,表明办事要工于心计,要有长远眼光。生意人的眼光,除了要看得准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得远。可以说,胡雪岩非同一般的眼光,在他起步之初就为他今后的发展标明了光辉绚烂的前景。胡雪岩说“做生意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这是从大处显示商业智慧。眼光看得大,看得远,手头做起事来就放得开,摆得匀。

比如胡雪岩的生丝生意还没有上手,就看到用代理湖州公库的银子易货到杭州,脱手变现再解“藩库”的前途,就可谓看得远。湖州的公款本来就要解往省城杭州,交付“藩库”,先垫支一下,买丝到杭州变现之后再交付“藩库”并不为过,如此一来,死款变成了活钱,先就能用它做本周转一道,何乐不为?事实上,胡雪岩还有看得更远的——在生丝生意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和洋人做生意,销“洋庄”。所谓销“洋庄”,也就是和洋人做生意,组织生丝出口。晚清开埠之后,中国与欧美及日本的贸易以江南丝、茶为大宗,而随着17、18世纪西方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丝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大,经由上海外销的江南丝、绸,又在整个上海“洋庄”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光年间仅江苏镇江就以丝、绸“行销于北省及欧、美、日本者,岁入数百万”。

胡雪岩要销“洋庄”的念头,也是起于与阿珠娘的那一夕有关蚕丝生意的交谈。阿珠娘告诉胡雪岩,销“洋庄”,上万两的丝囤积起来,等价钱好了卖给洋人,自然是更有赚头。不过,销“洋庄”需要的本钱也大,洋鬼子也不是傻瓜,表面上不说你的要价高,跟你虚与周旋,暗地里再去寻找门路,总有那些吃本太重急于脱手求现的人肯杀价出售自己的货。这样,弄不好与洋人的生意没做成,自己的货反而售不出去。销“洋庄”确实要担上几分风险。

不过,胡雪岩想到的却是另一个方面。在他想来,做生意就怕心不齐,如果这些专与洋人做丝生意的“广行”、“洋庄”能像茧行收茧一样,同行公议,就是一个价,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洋人也就不服帖也得服帖了。对于那些本钱不足,因周转不灵而急于脱货求现的商行,也有办法,第一,可以出价收购,同样的价格,你要卖给洋人,不如卖给我。第二,对方如果不接受收购,则可以约定不卖给洋人。我这里有钱庄做后盾,可以让你用货物做抵押,贷款救急,洋人就范,货物脱手之后再还。洋庄丝价卖得好,能多赚钱谁不乐意!假如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人要把自己的货杀价卖给洋人,那就一定是暗地里收受了洋人的好处,吃里扒外,自贬身价,可以鼓励同行跟他断绝往来,如此一来,这样的人在同业中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胡雪岩的这一构想可谓有远见、有气魄,他后来生意的发展证明,他的这一构想也确实是见地不凡且行之有效。生丝生意开始之初,胡雪岩来往于杭州、湖州、上海之间,在联合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与外商买办斗智周旋,终于按他的构想做成了第一笔洋庄生意,赚下了十八万两银子的利润。而事实上,他通过这笔生意,一方面与丝商巨头庞二结成可靠的生意伙伴关系,在蚕丝行业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这笔生意,他和外商取得了联系也积累了与他们打交道的经验,为他后来驰骋十里洋场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实在不是那十八万两的“赚头”所能比拟的。

事实上,胡雪岩的生丝生意,经过数年运作,后来成为他仅次于钱庄、典当的重要商务领域,而且一直是以外贸为主。胡雪岩的确是把生意做到了国外。这真是“围魏救赵”之计的灵活运用!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结成战略同盟、众志成城,让对方无隙可钻、胜算便稳操我手了。这里的“围魏救赵”主要在于结成战略同盟,断去对手的路数,让其乖乖就范,而不是正面和对手硬干,这样避实击虚,陷对手于不利,以便自己坐收渔利。

胡雪岩高于一般生意人的地方,大概就是真正能够做到“围魏救赵”,即意在“赵”而行在“魏”,不固守一法,这就要求想得远,看得准。这就是胡雪岩提倡的“灵活计”和“远看计”。所谓灵活计是指:胡雪岩思路灵活,不拘形式,不仅使难题得到巧妙的解决,而且各方面都满意,皆大欢喜。因此,胡雪岩做生意必须手腕活络,不可固守成法。所谓“远看计”是指:生意人的眼光,除了要看得准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得远。胡雪岩的这一构想可谓有远见、有气魄,他后来生意的发展证明,他的这一构想也确实是见地不凡且行之有效。生丝生意开始之初,胡雪岩来往于杭州、湖州、上海之间,在联合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与外商买办斗智周旋,终于按他的构想做成了第一笔洋庄生意,赚下了十八万两银子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