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婴幼儿饮食与健康百科
15616500000099

第99章 饮食营养

幼儿的喂养特点

2岁以后的宝宝,应该逐渐增加食物的品种,使其适应更多的食物。应摄入充足的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等。碘是制造甲状腺素所必需的元素,甲状腺素可调节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发育。两岁的宝宝,乳牙则出齐或未完全出齐,咀嚼功能仍然很弱,据我国婴幼儿营养专家研究,6岁时的咀嚼效率才达到成人的40%,10岁时达75%。因此,在制作幼儿膳食及各种肉、菜等时,均要细碎、饨烂才易于幼儿咀嚼。

幼儿膳食的种类及制作方法

幼儿期膳食的主要特点是从婴儿期以乳类为主,食物为辅,转变为以食物为主,乳类为辅。膳食的烹调方法及采用的食物也越来越接近家庭一般膳食。但这种改变应与幼儿消化代谢功能的逐步完善相适应,不能操之过急,以免造成消化吸收紊乱。

幼儿的膳食中,必须有足够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各种营养素之间应平衡关系。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供给量的比例为l:l。2:4,不能失调。如断乳后只给幼儿白粥,或白饭泡菜汤,则蛋白质脂肪供应不足,生长发育增长迟缓,抗病力也低;如只注意多供给幼儿蛋、乳、肉类高蛋白食物,则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往往不能保证能量需要。有些幼儿很少吃蔬菜、水果,则会引起钙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总之,断奶后的幼儿,在照顾消化能力的前提下,膳食构成应做到数量足、质量高、品种多、营养全。

为婴幼儿制订正确的膳食计划

为了满足幼儿机体生理需要,必须保障膳食中有足够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同时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值要符合生理需要,即供给平衡膳食。另一方面应进行合理的烹调,合理制订膳食计划。

膳食计划应考虑三个方面:

按营养素需要选择每日所需要的食品种类、数量以及相互间的正确比例关系。

合理地计划膳食。

健全合理的膳食制度。

按幼儿消化功能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当地供应情况、饮食习惯制订食品种类和数量的计划。

计划膳食的食物种类包括如下四类。

粮食类是热能的主要来源,并提供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肉类和豆类食品,肉类食品和豆类食品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同时也是无机盐和一些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

蔬菜、水果类是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也是体内酸碱平衡的物质基础,还供纤维素,有利代谢废物的排出。

油脂类主要是烹调用油。可以增加食物的美味,并供给一部分热能和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合理的膳食制度包括合理的就餐时间安排、就餐次数和每餐的热量分配,保证消化系统的健康发育。

调配幼儿膳食时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期仍然处于生长发育期,由于活动量较婴儿期增大,仍需要供给营养丰富的食物,以满足生理功能的需要。故调配幼儿的膳食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要注意供给幼儿足够的营养,以保证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要注意合理搭配食物。膳食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应为l:4:5.

蛋白质、脂肪、糖供热能分别占总热能的12%~15%、20%~30%、60%~70%。膳食中的优质蛋白质(动物性蛋白质、豆类蛋白质)的比例占蛋白质总量的l/3~l/2.

各餐热能分配要合理,早餐占一日总热能的20%~25%、午餐占30%~35%、晚餐20%~25%、午点10%~15%。

食物在加工烹调时要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食物要求适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要求,做到多样化、形美、色协调、味可口、有香气。注意饮食卫生。

幼儿膳食的喂养方法

幼儿饮食要定时、定量。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为4小时~5小时,所以每餐的间隙以4小时为宜。1岁~1.5岁的幼儿,每日可进餐5次(三餐两点)。1.5岁~3岁的幼儿,每日可进餐4次(三餐一点)。不要额外加餐或给点心,不要随意给吃糖果和零食。只要作息时间有规律,早睡早起,幼儿在清晨胃内基本排空,食欲正常,就应当用早饭,而不是“早点”,并且应该是热量充足、营养丰富的一餐饭。午餐比早餐和晚餐更要丰富一些;晚餐则宜少用高糖和肥腻的动物性食品,以免热量蓄积导致肥胖,或蛋白质过量刺激神经系统使睡眠失常,而多用些植物性食品,特别是多吃些蔬菜、水果及每晚一杯牛奶,有助于睡眠。要培养幼儿吃多样化食物的习惯,避免挑食及只吃几种食物。每当给一种新的食物时,要说明为什么吃这种食物。或者改变花样和烹调方法,以引起幼儿食用这种食物的兴趣。如小儿不爱吃青菜,可做成包子、饺子、菜饼等。不要在吃饭前或吃饭时责备孩子。有的孩子如果过了时间还没有吃完(一般应在30分钟左右吃完),经过多次耐心劝导,还故意拖延时间,到时可将饭菜拿走,不再让他继续拨弄。幼儿l顿~2顿吃不饱不要紧,这顿投吃,下顿自然会好好吃。不要因为这顿没吃好,就在正餐之外给吃零食,这样就会养成正餐不好好吃。专吃零食的坏习惯。

烹调幼儿食品时应注意的问题

饮食配备的目的是为了改善食物的形态,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吸收。由于幼儿消化能力尚差,应该注意选择纤维素较少的食物,食品要求软、易咀嚼、易消化。不用刺激性食品,食物要少带骨,不带刺,蔬菜要切碎或剁成泥。烹调时要注意色、香、味、多样化。

小儿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素也多,再加上消化机能尚不健全,所以烹调方法和技术相当重要,精心的烹调能促进幼儿的胃口,满足营养的需要,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适宜幼儿膳食的常用烹调方法

食物通过适当的加工烹调可增加食物的色、香、味,提高对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针对幼儿消化功能的特点,常采用的烹调方法有如下六种。

蒸 制作菜肴省时间,且保持原汁原味,减少营养素成分的散失。还能保持原料原有的形态。

炖、熬 常在加汤加料时一次加好,中途不再添汤。可保持原汁原味,制作的食品味道清香、淡雅、软而酥烂、清爽利口。

瓤 如黄瓜塞肉、葫芦塞肉、瓤冬瓜盅等。此法制作细腻,注意外形,制成的菜肴美观别致,荤素相配,口味鲜美。

溜 如豆腐丸子、土豆丸子等。食物为片、丁、丝状等。经过油滑或水烫熟后再溜,以旺火速成能保持菜肴的香脆、滑软、鲜嫩。

烧 红烧、汤烧,菜肴味鲜,咸微甜、色泽发红。

氽 是烹制汤菜或连汤带菜的一种烹调方法。

平衡膳食的方法

主食间的搭配

存在于不同食物中的蛋白质其氨基酸比例与人体需要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就粮食而言,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较低,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利用率较低的食物混合,它们中所含的氨基酸便可以互相补充,从而提高氨基酸评分,使其生物利用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玉米、小米、大豆单独食用时,其生物利用率分别为60%、57%、64%;如果按23%、25%和52%的比例混合食用,其生物利用率可提高到73%。从提高氨基酸评分的角度进行食物搭配,也是增加蛋白质吸收的方法之一。如将含蛋氨酸丰富而赖氨酸含量严重不足的玉米、小麦,与赖氨酸含量丰富而蛋氨酸含量不足的大豆等食物混合,可以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以增加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

五谷杂粮的混合食用,可以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使人体获得更丰富更全面的营养。从营养学的角度,我们提倡食用各种粥类,如绿豆粥、红豆粥、八宝粥、玉米粥,另外二合面、豆包、金银卷都是良好的主食搭配方法。

主食与副食间的搭配

主食与副食间的搭配同样可以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如小麦、小米和牛肉按39%、13%、22%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质的利用率可提高到89%,从而超过其中任何一种食物的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食物性质相差越远,其氨基酸的组成差别越大,氨基酸的互补作用则更加明显,其生物利用率提高得也更加显著。另外,同时摄入的食物种类越多,互补作用也越显著。据资料报道,日本人每日食物种类要超过30种,足见他们对营养的重视。

如果我们不考虑食物间的搭配使用,就会使较多的由食物提供的蛋白质成为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肠道排出体外,而未起到应有的营养作用,只是增加了肝肾的代谢负担,对机体的健康十分不利。

粗细搭配

谷类从收获到食用,需经过一定的加工过程,其目的是经适当的碾磨,除去杂质和部分谷皮,以适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而谷粒的谷胚及表层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素,过分提高碾磨程度,对谷类进行精度加工,将造成大量营养素的损失,对机体的健康不利。谷物中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大部分被作为粗麸除去,因而极大减少了营养素的含量。确凿的证据表明,长期食用精米,因维生素在碾磨中损失很多,可发生脚气病。而加工过于粗糙,则影响食物的感官性状,消化吸收率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权衡各种利弊,结合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及营养需求,我们对谷类的加工具有不同的出粉率要求,于是形成了主食类食物的粗细之分,100斤糙米和小麦,分别碾磨白米和面粉的加工程度,考虑经济和营养两方面的因素,加工中保留了较多的糊粉层和谷胚,虽然口感不及精白米和富强粉,但其维生素和无机盐的含量提高,而消化率又优于糙米和全麦粉。加工程度较深的谷物,谷皮杂质的去除较为彻底,品尝时会令人产生细腻润滑的口感,且容易被机体消化吸收。而加工深度不等的食物结合食用,会使人体兼得两类食物具备的优点,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近年来,膳食纤维已被列为人类的七大营养素之一,它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一部分,谷物的适量加工会使纤维素在主食中保持一定比例,纤维素虽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它可以刺激胃肠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粗粮、杂粮、豆类、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应注意摄入。粗纤维的食物可以锻炼幼儿的咀嚼功能,从小养成细嚼慢咽的良好饮食习惯;同时,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不易粘附于牙齿表面,从而减少食物残渣对齿面的腐蚀作用,可以达到预防龋齿发生的目的,从小养成粗细搭配的饮食习惯会持续终生,这对于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等疾病十分有益,由此可见一生的健康有赖于儿时良好饮食习惯的建立。

促使婴幼儿增高的营养保健措施

人的一生中,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时期,即婴儿期和青春期。一般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高为50厘米,l周岁后长到75厘米左右,以后每年平均增长5厘米。到了青春期,每年身高的增长上升到8厘米左右。在此之后,身高的增长日趋缓慢直至停止。因此,排除遗传等因素,要想在成人后达到应有的身高,就需要在这两个高峰期及其前后注意人体的保健和营养,尤其是婴儿期的营养更应该引起重视。

俗话说:十月怀胎。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靠的是母体的营养供应,孕妇营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医学专家们认为,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胎儿发育至关重要。倘若在怀孕期缺乏营养,胎儿的发育程度达不到正常的要求,就会影响将来的身高,所以孕妇应十分重视这一时期的营养摄取量。

小儿在哺乳期时,如果用牛乳或其他食物喂养,这要比用母乳喂养的效果差一些,前者小儿身高往往低于正常值。另外,喂养婴儿的一些辅助食品中,如果蛋白质、脂肪的含量较低,婴儿会显得虚胖、肌肉松软、身材矮小。因此,这一时期,首先要保证婴儿有足够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是人体细胞增生和修复必不可少的物质,是骨骼、肌肉发育的基本成分,也是制造激素、红细胞和酶的原料。其次,要有足够的钙、磷、锌、铁、铜等矿物质,钙和磷是小儿骨骼发育的主要物质;铁和铜是造血的原料,而锌能促进核酸代谢,参与人体70种酶的合成,所以缺锌会使小儿食欲减退,并影响性发育成熟,直接导致生长缓慢。

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婴儿的骨骼处在迅速发育之时必须有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才能使骨骼向纵的方向发展,如果缺钙就会影响骨骼发育。而让婴儿多在户外晒晒太阳,日光通过皮肤合成维生素D,就能促进小儿骨骼对钙质的吸收。

由此可见,婴儿期的饮食营养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身体健康,作为父母或幼教人员应掌握婴儿的这一特点,合理调配小儿的饮食,使其摄入足量平衡的营养,才能让孩子的肌体得到健康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