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雷炮科技知识
15618000000012

第12章 水雷

水雷是布设在水中,靠自身功能或智能,打击敌舰船或限制其行动以及破坏水中设施的一种水中兵器。按水中状态分为漂雷、锚雷、沉底雷;按发射平台分为舰布水雷、潜布水雷和空投鱼雷;水雷引信主要有声、磁、水压及三者的联合引信。水雷具有隐蔽性强、威胁时间长、影响大、造价低廉等特点。

水雷既是沿海防御、抑制强敌海上进攻的常规威慑力量,又是封锁敌方港口、出海口、航道,进行登陆作战的有效武器。1945年,美国用水雷封锁日本本土,毁伤日舰670艘,使其工业产值减少三分之二,数百万人挨饿,史称“饥饿战役”。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两栖攻击舰“特里波里”号被伊拉克一枚老式水雷击中严重受损,另一艘“宙斯盾”级巡洋舰“普林斯顿”号则被两枚意大利“曼塔”水雷炸成重伤,使美军不得不放弃在科威特登陆的计划。

水雷武器是在与反水雷装备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德国人研制了最早的非触发磁性沉底水雷,但受地磁场影响易产生自爆,进一步研制出非触发磁感应沉底水雷。1940年,为了对抗英、美的磁性扫雷技术,德国人又发明了音响水雷,利用船舶机器、螺旋桨发出的声音引爆水雷,但也同样被音响扫雷具终结。

后来德国人又研制出名为“蚝雷”的水压水雷,利用舰船通过水雷上方引起海水压力变化来引爆水雷。这种水雷很难被扫除,加之水压、音响、磁引信的联合运用,扫雷手段受到严峻挑战。于是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先用声呐探测水雷,然后逐个消灭的方法,使得猎雷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

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发展水雷更注重提高其智能化、机动性、隐身性、主动攻击和精确打击能力,发展了自航水雷、自导水雷、火箭上浮水雷、遥控水雷、软体水雷等新型水雷。

英国“石鱼”通用模块化沉底水雷,是典型的具有预编程序、微机控制、联合引信的现代沉底雷,适用多平台布放,适应各种作战环境,是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一型水雷。

英国“石鱼”通用模块化沉底水雷,是典型的具有预编程序、微机控制、联合引信的现代沉底雷,适用多平台布放,适应各种作战环境,是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一型水雷。

自航水雷由潜艇在离港口较远的适航区水下发射,水雷靠自身动力航行到预定海域对敌重要港口或水域进行封锁。最有名的自航水雷是美国的MK67,装有MK58水雷的磁、水压、地震波引信,航行装置由MK37鱼雷改装而成,可自航10余海里。

火箭上浮水雷平时在较深的海底或水中埋伏,当引信探测到目标并进入攻击区域时,雷体与固锁装置分离,雷体在火箭发动机点火后迅速上浮,对目标实施攻击。美制CSM火箭上浮水雷、俄制MSHM火箭上浮定向攻击式短索锚雷,是火箭上浮水雷中的佼佼者。

还有鱼雷和水雷组合产生的自导水雷,如美制MK60“捕手”水雷,水雷壳体内装MK46鱼雷战斗部,布雷间隔和布深都很大,布少量水雷就能取得非常好的封锁效果。瑞士“风暴”遥控水雷,意大利浅水抗登陆“曼塔”水雷,德国用高分子材料制造的软体水雷,等等。

未来水雷在引信与控制系统智能化、雷体材料与形状隐身化、战斗部与装药高能化等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是发射或投放入水后,在水中一定深度爆炸,打击敌潜艇、破除雷阵、拦截来袭鱼雷以及破坏水中设施的一种水中兵器。深弹分为:投放式深弹,从舰尾或飞机上投放的深水炸弹;火箭式深弹,一般由水面舰艇发射,依靠火箭发动机推力,能够飞出一段距离再入水下潜的深水炸弹;航空自导深弹,飞机布放入水后能自动导向目标的深水炸弹。

从一战以来,深弹一直是主要反潜兵器。上世纪60至70年代,反潜鱼雷和反潜导弹的出现使反潜深弹受到冷落。美、英等国在70年代以后建造的水面舰艇上就不装备深弹武器了。前苏联则不然,水面舰艇一直装备火箭式深弹,射程有1000米、1800米、2500米、4500米、6000米和12000米。法国、日本、瑞典、挪威等国仍在使用和不断改进深弹,作为护卫舰和小型水面舰艇的反潜武器。如挪威海军“燕鸥”火箭式深弹射程已达5000米,瑞典海军在直升机上安装了“埃尔玛”小型深弹系统,西班牙用于反潜、拦截来袭鱼雷的多用途深弹射程达8000米。

国外深弹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射程不断增加;采用被动声自导装置增加杀伤概率;采用定向爆炸技术提高爆炸威力;向多功能、多用途方向发展,既能反潜,又能拦截来袭鱼雷、打击水面目标、破坏水下设施、反蛙人偷袭,其发射装置既能发射深弹,又能发射鱼雷诱饵或干扰火箭。

可以肯定,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海上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的需要,科学家对新型物理场、新材料、新型高能炸药及装药技术的试验与研究,必将促进水中兵器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水中兵器的智能化水平会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可靠性越来越好,使用也更加方便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