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成已经3岁半了,在家很霸道,除了爸爸,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这个小霸王却非常害怕比自己年龄大一点的哥哥姐姐,无论是自己的表哥表姐,还是公园里、邻家的小朋友,一见到他们就蔫了,而且十分听话,大孩子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成成家所在的小区里有几个比他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见面。每次那些孩子都会主动让成成一起玩游戏,可成成却表现得非常小心,大都不敢去。
像吹泡泡这样的游戏他也不敢参加。有一次,成成妈妈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鼓励成成:“成成,你看,小哥哥小姐姐们玩得多好啊,要不你也去玩吧,妈妈就在这里看着你。”那些大孩子的父母也在鼓励成成。成成却没有说话,脚都没挪动一步。成成妈妈就想把他拉过去,没想到他竟然哭了起来,弄得大家非常尴尬。
还有一次,一个比成成稍大点的姐姐手里拿着一个小铲子,他拿着一个小勺子,小姐姐想要他的勺子。
“成成,跟小姐姐换着玩吧!”
在妈妈的再三鼓励下,两个人就交换了,刚换完一会儿,小姐姐又把她的铲子抢回去了。这下成成也不干了,也想去把小勺子给抢回来,可是刚走上去就愣在那里了,一句话没说,就哭着往妈妈的怀里钻。
“成成,你找小姐姐把铲子要回来,去!”
可成成死活不去,最后还是妈妈帮她要回来的铲子。
一个小小的男子汉,为什么这么“怕大”呢?
案例深度解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孩子在家横冲直撞,谁都不怕,在外却不愿与大孩子一起玩,甚至有些怕大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是由于孩子个性、心理有问题。如,对大孩子有恐惧心理或敬畏心理。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受到“沟通位差效应”的影响,即小一点的孩子和大孩子之间的沟通没有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进行,从而导致大孩子说的话、做的事,小一点的孩子不理解。反之,小孩子想要玩的游戏、说的话大孩子也不理解。而一些大孩子因为不理解小孩子,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如着急、发怒。小孩子就会因此害怕大孩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让孩子怕大孩子,现具体分析如下。
(1)存在“被接受”的心理。
孩子之间在玩耍时,大孩子往往处在“领导者”的角色上,“指示”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做这做那,或要求他们接受自己的“想法”。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这就是“被接受”的心理。有的孩子可以忍受,而有的孩子则以“不和他玩”来进行抗议。
(2)缺少“自信”或有不快的经历。
很多孩子怕大孩子,是因为他们与大孩子在一起时缺少自信。而如果他们曾经被大孩子欺负过,就会记在心里,并因此不想再见大孩子。
心理学家支招
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怕大”是孩子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说明孩子的“大小”意识正在长成,父母不要过于焦急。
3岁以后,孩子处在心理发育的稳定期,如果“怕大”心理比较严重,就会给孩子未来性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孩子已经3岁多了,看到比他大的孩子就躲藏,父母这时就应该进行一些心理上的干预,引导孩子走出“沟通位差效应”。
具体该如何做呢?
(1)给孩子必要的解释。
“沟通位差效应”影响的最主要表现是:孩子无法理解大孩子的行为。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给予孩子一些必要的解释。比如“哥哥这是在画一个大苹果”“姐姐这是在玩游戏,叫‘跳房子’”“这些小朋友摘野菜是为了喂那只小兔子”等。只有让他们明白大孩子在做些什么,他们才不会感到陌生,才能融入“哥哥姐姐”的行列之中。
(2)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被大孩子欺负后,很多孩子没有胆量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父母应该进行必要的引导,教孩子一些交际技巧。比如告诉孩子:“你可以告诉哥哥你要干什么”“你可以给姐姐提出你的建议”等。孩子胆小很关键的一点是,没有进行良好的引导。
(3)淡化“哥哥姐姐”的意识。
受到“沟通位差效益”影响的孩子,也有可能是从心理上顾忌、排斥大孩子。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就应该淡化“哥哥姐姐”的意识。在和小朋友接触时不要让孩子知道“他是哥哥”、“她是姐姐”。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佟妮
职业:工厂质检
儿子姓名:虎子,4岁
我当初之所以给儿子取“虎子”的小名,是希望他能像只小老虎一样什么都不怕,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可现在虎子已经4岁了,在家倒是一只小老虎,可在外面,特别是在一些比他大一点的小朋友面前,他就成了一只“小猫”。用幼儿园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虎子的“怕大”心理很严重。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他,亲眼见到的一幕:
他想要玩皮球,可皮球却被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抢先拿走了。老师就鼓励他:“去和哥哥一起玩,好不好?”那小男孩也主动邀请他:“虎子,我们一起来抛球。”可虎子看着他,却摇了摇头。
见旁边的小姑娘手里也有一个皮球,老师就说:“那你去和那个小姐姐一起玩吧,好不好?”虎子还是摇头,老师也很无奈。
我以为他害怕那个小男孩,可老师告诉我说:“虎子就是不愿意和大一点的孩子玩,只愿意和比自己小的朋友玩。”
回家我就问他:“为什么不和哥哥姐姐一起玩?”
他回答我:“怕。”
我再问他:“你怕什么?哥哥姐姐会欺负你吗?”
“嗯!”他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和虎子爸爸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去公园的时候,我会带他去和一些小朋友玩。可每次他都摇头,但眼睛却始终盯在小朋友身上,一副“不知道他们在干吗”的样子。这个时候,我就会跟他解释:“哥哥姐姐是在过家家”“他们在挖坑”“他们在地上画小乌龟”等。
当然,有些时候,我的解释是多余的,孩子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们在干什么。不过,我并没有因此停下“解释”的脚步。我还听从老师的建议,在遇到小朋友时,一般不会强调“他是小哥哥”、“她是小姐姐”,直接鼓励他参与进去,等他玩熟了再告诉他。这时的他,也就不在乎谁大谁小了。
事实证明,这两个方法都非常管用。不到几个月的工夫,虎子“怕大”的心理得到了很大的缓解。遇到大一些的孩子,他也开始主动要求加入其中了。
§§Part 3 家有敏感儿
生活中有很多敏感的孩子。他们不愿让别人碰、喜欢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甚至总是担心丢东西、不信任自己的小朋友。从表面上看,这些孩子总是想得比别的孩子多,而且更容易“想多”了。但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往往却是因为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敏感期。对此,父母应该进行必要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