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春的足迹—燕园里的成长故事
15620600000007

第7章 亦文亦武的时代先锋——记光华管理学院高明

人物简介:高明,男,中共党员,甘肃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3级本科生、国际关系学院2004级双学位学生。在校期间,先后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某部服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个在校参军的大学生士兵。服役期间,表现突出,曾18次在各级军事比武中名列前茅,成为全旅唯一的义务兵班长,并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为基地党代会代表,两次获嘉奖,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07年10月,他作为北京市“征兵形象大使”,应邀回校作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同年底,服役期满,退役返校,继续本科学业,并被聘为北京大学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副主任。2008年3月,高明获得“2007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后被学校授予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并得到学校通令嘉奖。目前,高明已被保送光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精神在传承,也在反思;有持守,也有变革。任重,亦道远。归之一切,在人。北大一路走来,多少良时豪俊,多少次竭力承担!这样一座殿堂,岂能辜负?

——高明

远大的报国志向

高明出生于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农民家庭,当地经济不够发达,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传承崇文尚武之风。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发奋努力,品学兼优,初中时就是地区级“三好学生”,并考入省级示范高中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读高中。2003年,高明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录取。

在校期间,高明同时攻读经济管理和国际关系专业双学位,连年当选为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两年均被评为“三好学生”。在这期间,受北大传统的熏陶,高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得到升华。2005年底,我国正式施行从全日制高校在校学生中征集士兵的政策,高明踊跃报名应征。有朋友劝他,光华管理学院就业形势乐观,他家里并不宽裕,不当兵可以早两年就业。高明毫不动摇,他说:“男儿意气,无关富贵,人不能只为钱活着。”也有人给他算“前途账”:“凭你的学习成绩和政治条件,完全可以争取保送研究生,花两年时间去服役,不值得!”针对这些疑问,他特意写了一篇《我为何南行从戎》作了解答:“北大自建校之始,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便成为一种自觉而内在的承担,这种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促使每一位北大学子奋进。”他把从军看作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也把军营当成磨炼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2005年12月7日,北大领导和师生特意选择在学校的英杰交流中心为高明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学校领导和在场师生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和勉励,著名经济学家、北大资深教授厉以宁等七名专家学者向高明赠书赠言。高明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在欢送会上的短短发言中,他13次用到了“责任”一词,充分表明了一名当代知识青年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

忠诚的使命意识

第二炮兵是中国军事大国地位的象征,在未来战争中担负着当先锋、打头阵的重任。高明到部队后不久,在感受高水平的武器装备技术含量和官兵素质的同时,也懂得了战略导弹部队特殊的使命对官兵提出的特殊要求。他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不辱使命,尽快实现由大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无愧于祖国的重托,无愧于“火箭兵”的称号!

军营流行一句口号:“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军事技术过硬首先要理论过关,可高明下连后的第一次导弹专业理论考核,仅得了47分。为尽快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高明从营部资料室借来了一摞专业书籍潜心钻研,第二次考核就以97分的成绩名列全营前三名,并一直保持下来。营、连领导看他接受能力强、专业理论扎实、心理素质过硬,破格让他担任了过去由二期以上士官或军官担任的导弹水平测试2号操作号手,成为全基地历史上唯一一个担任此号手的新兵。2号操作号手责任重大,涉及500多个指挥口令,必须熟悉和掌握多门相关专业。为弥补工学短板,他利用训练间隙自学《电工学》、《电子电路》和《机械制图》等多门士官课程,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导弹测控专业的五大核心电路图,学会了五六年兵才能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

在专业学习中,高明发现基层正在使用的两套不同版本的专业教材,有些地方内容不统一,表述不一致,数据有出入,便向上级提出“应当体现规范性,尽可能地简明、清晰和易懂”。高明用了整整五个月的业余时间,核准、校正教材中近200个不当之处,写成两万字的材料,呈送到上级机关后,引起高度重视。

高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说明今天不是昨天的重复。只要训练有热情,天天都进步,就会感觉到每天都是新的。”在他的带动和全班的共同努力下,全班训练热情高涨,连队“队列训练先进班”、“内务卫生先进班”的流动红旗总是挂在他们班,高明也受到嘉奖。

在北大时,高明主修经济管理。旅领导鉴于他的学识,请他以“管理理念及其实践”给全旅干部讲一堂课。他结合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以及部队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围绕激励原则、绩效评估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现代管理理念,谈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建议。旅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兵员分散条件下的管理办法、人才有效配置意见和增强训练动力的激励机制。高明很注意提意见的方式方法,服役期间,他向上级提出的几十条合理化建议多数被采纳,对推进部队全面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积极的人生态度

受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双重熏陶,高明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心理很“阳光”。这既是他加强自身修养的结果,又和学校、部队的教育培养密不可分。

高明这种积极进取精神的最显著表现,就是他努力进取,追求卓越,勇于挑战自我。他在为连队俱乐部宣传栏写的一篇题为《不可久处安逸我们要自讨苦吃》的文章中写道:

《诗经·小雅》中说,“嗟尔君子,无恒安处。”意思是说我们不能久处于安逸,要不断地寻找新的目标,而为之付出。鲁迅先生曾讲,自己在寒冬也绝不将厚厚的棉衣穿在身上,为的是能使自己对环境时刻处于敏感的状态,而不要过于舒适。军队这种衣食无忧的状况,如果泰然处之,很容易使人失去敏感并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能力;虽然并非无所事事,但却是在安逸中庸庸碌碌地度过,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感到枯燥、重复、空虚、无聊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不断地自讨苦吃。

生活中的高明,真正做到了“不断自讨苦吃”。无论干什么工作,他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主动给自己加压,始终走在战友的前面。体能训练曾是他的弱项,新兵连第一次五公里测试,他跑了22分多,在全连属于中游。他不服输,经过近半年努力,以18分17秒的成绩成为全营五公里长跑冠军。营连出板报、排节目、搞演讲、踢足球、打篮球,他都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新兵训练结束时,他听说测试二连军事尖子多,比其他连队要求高、训练苦,便主动请求分到了二连,还鞭策自己“应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能为一时安逸而失去了进取之心”。2006年8月,高明以“穷山读兵书,含笑看吴钩”为题写了一篇13000多字的长篇文章,回顾自己在部队的收获和受到的锻炼,其中充满了以苦为乐、挑战自我的豪迈情怀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北大青年网”陆续刊载,引来全校师生和全国青年的热情关注。

高明乐于助人,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他感到,一个人的进步不是目的,共同进步才是最好的结果。高明是全营五公里越野第一,但当他得知连队成绩是以最后一名为标准计算时,主动跑在后面,教战友正确分配体能和调整呼吸,为他们加油鼓劲,使全连的五公里越野成绩提高近一分钟。同班战士张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知识基础较薄弱,高明就主动接近他,教他学文化、学专业,还针对他喜欢读历史书籍的特点,向他推荐了《史记》等通俗读本。看不懂的地方,高明不厌其烦地讲解,使张帆有了不小进步,还当上了连队的板报员。高明的助人范围从一个班到一个排,从一个连到一个营,从军事、政治,到文化、娱乐,成为“教人学知识的小老师、化解思想疙瘩的小骨干、训练场上的小教头”。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官兵。

从“文科状元”到导弹精兵,从青年学生到优秀班长,高明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后,在全军部队和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2008年3月,高明被评为“2007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组委会给他的评语是:“从一个万众瞩目的北大学子变成一名驻守高原的普通战士。高明把责任意识当成一种自觉而内在的承担,他用自己不一样的追求,诠释着最宝贵的思想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