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宁夏文物
15621700000021

第21章 气势恢宏的陶俑阵

在北周墓葬中,李贤夫妇墓中出土的陶俑数量最多,多达255件,均为青灰色陶,质地坚硬,彩绘鲜艳,通高12.1~18.2厘米。俑头部和身体用半模一次制成,俑体实心,背部扁平,面部表情呆板。身体多施白色,服装甲胄等用红、紫、黑、白等色绘制。学者按照对北朝时期陶俑的分类,一般将成组的陶俑分为四组内容:第一组是镇墓俑,第二组是出行仪仗,第三组是侍仆舞乐,第四组是庖厨操作。第一组有披胄的镇墓武士和镇墓兽各2件,在墓中起到驱邪避崇、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的作用。第二组数量最多,约占出土总数的80%以上,有具装骑俑、骑马乐俑、武官俑、笼冠俑、文吏俑、风帽俑、胡人俑。陶俑服饰或笼冠袍服,或小冠褶摆,或披衣风帽,多拱手胸前作执物状,在俑体上留有插物小孔,原插执之物已缺失。这一组中还有鞍马及驮负物品的骆驼和驴。第三组数量较少,主要是作拱手状的女侍俑,但缺乏舞俑。第四组有动物及庖厨用具模型,如鸡、犬,还有灶、磨、井、碓、鸡舍等。这些都是李贤生前宫室生活的一个缩影,充分反映了李贤生前出行时庞大的仪卫阵容。从陶俑风格看,既继承了汉魏墓随葬品的传统,又表现了关中地区北魏俑群的特点。

镇墓兽俑2件均作匍匐状,昂首上视,独角,巨口獠牙外露。一件形体稍大,通高8.5厘米,长18.5厘米,色彩较鲜明,且鬃毛粗密。另一件形体稍小,通高6.9厘米,长16厘米,鬃毛较不明显。它们均被放置在墓道口,独角向外,为抵挡鬼魅侵犯之意。

披甲镇墓武士俑2件。双目圆睁,阔口,有胡须,身躯粗肥,大腹凸出,姿态略呈扭动状,手部有执物孔洞,1件高18.2厘米,头戴圆顶兜鍪,身着铠甲,以墨线勾勒鳞片,边沿涂红色,肩加帔膊。另件高19.2厘米,头戴尖顶兜鍪,中起脊棱,前有冲角,两侧有护肩,身着明光铠,肩加帔膊,下裹裙。波斯是世界上最早装备铠甲的国家,这两个武士俑身着的鱼鳞甲应该是公元三四世纪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波斯式样。

具装甲骑俑,通高17.5厘米,长17.6厘米,头戴尖顶兜鍪,中起脊棱,额前有冲角,两侧有护耳。身着铠甲,甲片为长方形,以墨线勾勒。外披褐色披风。两臂弯曲至胸前,双手下作执物状,左拳心有孔。所骑马身披鱼鳞状铠甲,甲片用白色打底,墨线勾勒,并点红色,周围涂朱。

男胡俑,高13.2厘米,长脸颊,前额较高,深目高鼻,脸部多有胡须,头发卷曲,面施粉色,胸部袒露,内穿宽领衫,或披红色、紫色风衣,下着裤,双手拢于胸前作持物状,无疑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形象。这些镇墓武士俑、镇墓兽俑、胡俑最具时代特征,表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粗犷、强悍的形象,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属国家级文物,收藏于固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