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三)
15625500000006

第6章 泰戈尔

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1861年—1941年)

小传

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印度人说他是诞生在歌鸟之巢的孩子。

他8岁开始写诗,一生创作50多部诗集,著名的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他的诗风格调清新、琅琅上口,感情真挚,语境隽永,字里行间荡漾着对大自然的挚爱及对真、善、美的向往。

泰戈尔还擅长小说创作,如著名的短篇小说《素芭》、《摩诃摩耶》等,长篇小说有著名的《沉船》、《戈拉》等,此外,还有剧本《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

1913年,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园丁集》(诗集)

《新月集》(诗集)

《渡口》(诗集)

《沉船》(长篇小说)

《两姐妹》(长篇小说)

中学语文课文收录

《纸船》

童年

center在艺术天空中尽情翱翔

泰戈尔出生在印度一个名门望族,父亲是个非常虔诚的宗教徒,并对哲学情有独钟,他那种博大精深的胸怀和细腻真挚的感情,给幼年时的泰戈尔以良好的熏陶。

泰戈尔是个非常敏感机灵的孩子,他对什么都觉得好奇,心里总希望解开这些生活中的谜。

他很早就进学校求学,但无论在最初那所“东方学校”,还是后来的英国式的师范学校、孟加拉中学等,他都觉得很不习惯,对学校的那一套教材、教法也丝毫没有兴趣,他的知识多是在家庭中由兄长、姐姐的教育或是自学获得。

他学习孟加拉语、梵文、英语、数学、生理等课,但他的兴趣却集中在音乐方面。家庭成员中,有不少歌唱或演奏的好手,在充满艺术氛围的家里,使泰戈尔的艺术想像力和艺术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和感染,这一切对他日后从事诗歌、音乐创作都大有裨益。

童年时,还有一件事对泰戈尔很重要:1873年,他十多岁时,随父亲去喜马拉雅山区旅行。那里清新的空气、辽阔的草地、蓝天白云……使小泰戈尔心灵得到净化和开放。在那些日子里,他无忧无虑地阅读书籍,听父亲唱《颂神曲》,讲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他的思想插上了翅膀,在喜马拉雅高原上翱翔。

创作准备

center人才辈出的家庭给予其创作的帮助

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泰戈尔十多岁时就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某些段落,这时他广泛涉猎美国文学、孟加拉古典文学,以及历史、神话、社会科学,获得了广博的知识;他还曾在“印度教徒集会”的年会上,在世人面前第一次朗诵自己的爱国主义诗歌。

这时,他的母亲去世了,他体验了一次精神上的悲痛。幸亏他的嫂嫂伽丹帕丽给了他温馨。她感情细腻温柔,对文学和音乐又很爱好;他们年龄相仿,互相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眷恋,极大地激发了泰戈尔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情,并把这一切融入他的诗歌创作里。泰戈尔通过他五哥创办的《婆罗蒂》文学月刊,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如第一个短篇小说《女乞丐》,还有大量诗歌和当时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怜悯》,以及《诺曼底和盎格鲁诺曼底文学》、《但丁和他的诗》等文学论文。

泰戈尔家族人才辈出,他的大哥智慧出众,对哲学、诗歌、音乐和数学都很有研究;二哥懂多种语言,翻译出版过许多梵文及孟加拉古典作品;五哥是音乐家、戏剧家、诗人及记者……他们都对小弟泰戈尔多有帮助和教育,大哥带他三次赴欧洲留学和旅游,大大开阔了泰戈尔的视野和眼界,这样,便使泰戈尔的思想、创作有了明显的长进和提高。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关心佃农生活的艺术家

泰戈尔二十五六岁时,遵照他父亲的意愿,到乡下主持管理家园的工作,这对他来说,当然少了许多浪漫,但却多了几分实际,他与农民朝夕相处,看到他们的生活、劳作,品味着他们生活的清苦,这些,无疑在深化着他的思想,使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他着手开发新村庄的尝试:建学校、修道路、办企业……想办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作为一个土地所有者,他关心着佃农的生活;作为一个艺术家,他观察着农民们的悲欢、爱憎。在此基础上,他将在生活里的发现、感受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写出不少优秀短篇小说,如《饥饿的石头》、《河边的台阶》、《邮政局长》、《喀布尔人》、《素芭》等,这些作品或描写人对金钱的贪婪,或揭露婚姻中妇女的悲惨遭遇,或针砭腐朽的贵族不忘昔日的荣华,沉迷在虚幻的悲剧之中……

这期间,他还出版了四部重要诗集:《金帆船》、《缤纷集》、《收藏集》和《微思集》,至此,泰戈尔已经奠定了自己在印度文坛上的牢固地位。

巅峰之作

center轻柔的小夜曲——《吉檀迦利》

正当泰戈尔全面进入创作旺盛期时,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在他40多岁时相继去世,这给泰戈尔精神上一个不小的打击。这时,他的大女儿住在孟加拉邦,儿子在美国读书,还有一个女儿又刚刚出嫁,剩下他自己孤单一人,他惟有以创作来摆脱孤独与苦闷。他站在自己的上帝——创作面前,向它诉说自己的心曲,于是便产生了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中的那些具有宗教色彩的诗歌。虔诚的感情,纯洁的思想,美丽的语句……这些优点天衣无缝地体现在这本诗集中。

《吉檀迦利》传到了英国、美国,受到了极大欢迎,不少诗人、作家都为诗集的清新、纯洁所痴迷。英国诗人叶芝为《吉檀迦利》英文版写序说,这些诗是高度文明的产物,就像草一样,是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还有人评价说,这位诗人给我们带来了宁静,这种宁静对处在钢铁和机器时代的他们,是十分必要的。

此时,泰戈尔在欧美已享盛名,他的《新月集》、《园丁集》在那里流传,他的戏剧《邮局》也搬上了伦敦的舞台,因此,1913年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使泰戈尔和他的国家——印度一时让人炫目。

《吉檀迦利》包括1909—1910年间创作的157首抒情诗,他从中选出51首,又从早年诗集《祭品》、《渡船》和《歌曲集》中选出52首,亲自译成英文,这便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吉檀迦利》这个本子。

这103首小诗,既是哲理的陈述,也是理智的表达,它们是一支支轻柔的小夜曲,在人们心头荡漾,给人美的享受。

趣闻轶事

center高山觅小诗

泰戈尔从小喜欢观察和探究事物,对于自己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识过的事物,都要向大人问个明白。读小学时,那几本薄薄的课本已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每天放学后,他一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往楼顶平台上跑。

在那里,他可以眺望到加尔各答市内的大大小小的街道,高高低低的房屋,以及花园和池塘;再往远处看,恒河像一条耀眼的白练,缠绕着加尔各答城向远方流去……

望着,望着,他的心不由得随着奔流不息的恒河水飞向远方。

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感到自己的胸襟开阔了,心情也特别舒畅。可是,加尔各答有多大?恒河有多长?恒河的发源地在哪里?恒河水流到哪里去?这一系列问题,他自己都答不出来。于是,他就去问哥哥。

哥哥看着他,边笑边说:“嗬,你这个才读了几年书的小学生,怎么会想到这些深奥的问题呀?”

泰戈尔见哥哥这么说,也就执著地说:“哥哥,您别笑话我。我觉得小学生的课本内容太浅,又太简单,求求哥哥教教我!”

哥哥见他这么认真求知,也就回答他感兴趣的问题。当泰戈尔知道了恒河是从喜马拉雅山发源的,而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时,他坐不住了,跑去要求父亲带他到喜马拉雅山去,他要亲眼看看这座大山雄伟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象,去看看山上的动植物。

父亲听了他的要求,也不禁大笑起来,说道:“你现在还是个小学生,看什么喜马拉雅山?等你读中学了,我带你去。”

泰戈尔见父亲不答应,就天天去恳求。父亲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只好答应了。这是泰戈尔第一次跳出了家庭和学校的圈子,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

泰戈尔做梦也没有想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坡竟然那么美丽,娇艳的山花扎根在岩石的缝隙间,开得那样红火,那样茂盛;雪山的瀑布从悬崖上倒挂下来,非常壮观;无边无际的森林遮蔽着天空,积雪的山峰闪耀着银光。大自然神奇的美景和磅礴的气势,深深地叩动着泰戈尔的心。他随时把自己的感受化为诗写在随身带着的石板上,写了改,改了写,直到自己满意了,这才把诗句记在小本子上。

这一年,泰戈尔才1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