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二)
15625600000010

第10章 赵树理

现代著名小说家

(1906年—1970年)

小传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山西沁水县人。

1926年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后曾被反动军阀逮捕入狱。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陆续发表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具有新颖独特的大众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

这一时期,创作有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若干,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代表作品

《小二黑结婚》(短篇小说)

《李有才板话》(中篇小说)

《李家庄的变迁》(短篇小说)

《套不住的手》(短篇小说)

《实干家潘永福》(短篇小说)

《卖烟叶》(短篇小说)

《灵泉洞》(长篇评书)

“童年”

山村生活的熏陶

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的一个贫农家庭。

沁水县地处太岳山南端,尉迟村离城关一百多里地,是个只有50来户人家的偏僻小山村,相传这里原名吕窑上,唐代一位历史人物尉迟恭不满唐高祖,逃出朝廷,隐匿于此,后来人们便把这里改称尉迟村。

赵树理的爷爷家里有十几亩地,相当于后来的中农水平,他识文断字,在家里开个塾馆,给二十几个学生讲解《三字经》、《百家姓》等,在赵树理十多岁时他就去世了。

赵树理的父亲是个农业上的多面手,他耕田下种样样拿得起,还会好多手艺活,如补锅焊壶之类的;还念过一些医卜星象之类的书,能号脉开方,尤擅外科。此外,看风水、测八字,甚至农村戏班子吹鼓手等民间文艺,也样样在行,后来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就有他父亲的影子。

赵树理的母亲,也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农村妇女,小说《传家宝》中的李成娘,有一只黑色的箱子,里面装着多色多样的旧布片,以备急用,这也是赵树理以自己母亲为原型创作的。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使赵树理从小就与农民、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农民的所思所想,他清楚得很。

其次,对北方农村的生活,从生产劳动到人情世故,他无不了如指掌。

再次,赵树理接受了农民艺术的滋养。小时候,每逢雨天停工,他便跟父亲参加八音会的娱乐活动,他会打锣鼓,会吹笛子,还会说书,在自娱自乐中,不知不觉就受到悠久的农村文化的熏陶。

因为是独子,赵树理很受祖父、父亲的宠爱,爷爷教他认字、写字,父亲也尽其所能,把自己会的有关中医、迷信等知识,全部传授给他。

这一切,都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有特色的乡土作家铺就了道路。

“创作准备”

艺术创作的大众化

1925年,赵树理来到长治,进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读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五四”新文学,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的书,甚至还有易卜生、屠格涅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这使赵树理大开眼界。

这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处于高潮时期,有人把共产主义小册子借给赵树理看,给了他不少新的启发。

第二年,学校发生了驱赶校长的学潮,赵树理和学潮组织者密切配合,初次显示了他的宣传才干,也就在这时,赵树理经人介绍,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师共产党员也遭逮捕,为了避难,他跑到了阳城和垣曲之间的山上,住在一个大庙里,与和尚相处在一起,过了两三个月才下山,回到长治。但由于当时的环境,他已再不可能回学校继续学习了,从此,他就永远地结束了学习生涯。

赵树理回到家乡,当了沁水县一名小学教员,但却被人告密其是共产党员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机智果断地与敌人周旋,终于在1930年6月被释放。

这时,赵树理写了一首古体诗《打卦歌》,诗中塑造了一个“憔悴游人”的形象,通过他的问卜,描绘了从1920年到1930年期间,山西社会的动乱景象,这是赵树理最早发表的一首作品,署名“野小”。

从1930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整整7年的时间,赵树理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当过文书,给人家端水帮佣,在走投无路时,他甚至跳下太原的一个湖里自杀,幸好被人发现搭救,才免于一死。

在谋生的道路上,赵树理继续着文艺的学习和实践,他给一些同学主编的小报供稿,还创作了中篇《铁牛的复职》,长篇《白的雪》,以及其他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曲作品,如《谁之罪》、《打灶王》等。

在“文艺大众化”这个在当时很重要的问题上,赵树理态度是很明确的,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唱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但赵树理并没有放弃文艺修养的提高,因为大众化并不等于“粗俗文化”,他从上学时,就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过比较系统的学习,比如他发表的第一篇古体诗《打卦歌》,就明显受到汉乐府、魏晋和唐代诗歌的影响,而且他的文学准备是多方面的,说书、鼓词、快板、戏曲诸多方面,都很在行。这一切,都为他后来成为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作了充分的准备。

“成名作的诞生”

通俗化的杰作

1943年5月,赵树理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使他真正成了名。

小说写了刘家礣的青年队长、射击英雄小二黑,恋上了俊美的姑娘小芹,但他们遭到各自家长的反对。

小芹的母亲三仙姑是一个初一十五要装神弄鬼,来勾引青年的“老来俏”;小二黑的父亲是二诸葛,他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

掌握着村政权的流氓恶棍金旺、兴旺对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横加干涉,直到后来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小二黑和小芹的婚姻才得以实现。

《小二黑结婚》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个典型的封建迷信人物。

三仙姑游手好闲,贪图享乐,四十多岁了还和女儿争风吃醋,这完全是一种变态的性格,与农村包办婚姻及经济文化落后有关。

二诸葛不同于三仙姑,他参加劳动,善良、老实、胆小还有点迂腐,但他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家长作风严重;他是个旧式的农民,小生产者的意识在他身上表现得很浓。

小二黑和小芹,则是农村新人形象,他们敢于为自己的幸福而斗争,而不再是听命的羔羊。他们的父母虽然落后,但他们在新的时代已有了把握自己命运的条件,尽管这一对新人形象不如老一代人物塑造得那么充分、饱满,但仍然是生动而富有鼓舞力量的。

《小二黑结婚》出版以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欢迎,当时就被改编成落子腔、中路梆子、武乡秧歌,成为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巅峰之作”

与时俱进的创作反映时代变迁

民主革命完成之后,社会主义集体化摆在广大农民面前,为了进一步了解熟悉农业合作化这个新事物,赵树理于1952年春来到山西平顺县川底村,前后共住了七个多月,于1954年写成了反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它以题材新颖、适时及对农民描写的深刻,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得到了很高评价。

《三里湾》对马多寿一家的描写极其生动,在这个大家庭里,既有像“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这类落后的人物,又有两个干部(老二是干部,老三是解放军)、两个团员(老四马有翼和三媳陈菊英),因此,作品对马多寿这个非正面人物没有加以指责,或简单化,而是恰当地把握住人物的分寸,写出马家的复杂性。

《三里湾》对正面人物的塑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对王玉生、王满喜、王玉梅、范灵芝等,写得各有特色,特别是玉生和满喜的形象,最值得注意。

王玉生是生产能手、革新的闯将,作家并未光写他的革新事迹,也写了他的家庭生活,表现了他高度的政治觉悟,在这个人物身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是先进的生产力代表。

王满喜也是这样,他的性格表现得更鲜明,他有时语言尖酸刻薄,但他心地善良、急公好义、疾恶如仇,这样一个光明磊落的人物,是新的人与人关系的产物。

“趣闻轶事”

传经

赵树理有一回下基层,房东小李向他求教写作经验,赵树理建议他写一篇好人好事的稿让他看。小李拿来写好的稿,赵树理看了以后说:“你先改一改,明天让我看。”第三天,小李将改好的稿子送去,赵树理看后说:“你再改一改,明天送给我。”第四天,小李改好稿,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五天,小李又将稿子改好送去,赵树理看了微微一笑,说:“你改得有门路,再改一遍可以吗?”小李应声而去。第六天,他又改了一次,赵树理看了夸奖说:“你有写文章的耐心,好,再改一遍。”小李再次改好了,赵树理看了满意地说:“好了,把它寄到《山西农民报》去。”小李照办了,回来对赵树理说:“你光叫我改、改、改,你是大作家,有那么多写作经验,为什么不给我讲一点儿呢?”赵树理听后笑着说:“我的‘真经’只有两个字,一个是耐心的‘耐’,一个是修改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