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四)
15628600000010

第10章 陕西省(2)

中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坪,位于延安城西北3华里处,是军委和总部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旧址占地面积60亩,1956年修复,1959年开放参观,共展出文物291件。遗迹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人的旧居及军委礼堂和会议室。军委和总部在这里领导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转战陕北期间指挥西北战场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同时又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凤凰山旧址

凤凰山革命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城内凤凰山麓,旧址占地16.2亩,1957年修复,1959年开放参观开展出文物85件。中共中央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的所在地。中共中央在此期间,正是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时期,并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这里开放参观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旧居及红军参谋部旧址。党中央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由土地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战争。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党的“五月会议”、“洛川会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等,为指导抗日战争,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了充分的准备。毛泽东旧居是一处坐西北向东南的院落,院内左边3间房子是机要科,右边四间是厨房,正面是一明两暗三个石窑,左边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报室,右边是办公室和寝室。红军总参谋部在毛泽东旧居的南面,院中正面有三孔石窑,参谋长刘伯承和滕代远、萧劲光等曾在这里居住过。右边有隔扇门的大房子,是作战研究室。在院子的西北角有几间刀把形的房子,是机要科办公室。朱德、周恩来旧居位于总参谋部的斜对面,有三孔石窑和十间小青瓦房,其中正面的三孔窑洞当年由朱德和周恩来合住。

清凉山旧址

清凉山旧址有解放日报社旧址。解放日报是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1947年3月因蒋胡匪侵犯延安而停刊。秦邦宪(博古)曾任社长兼总编辑,杨松、胡乔木、范长江曾任副总编辑,担任编辑工作的还有余光生、艾思奇等人。毛泽东等领导人曾经常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和重要文章。

中央印刷厂旧址就设在万佛洞内。它是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7年春重建的,主要承印报纸、政治理论书籍、文件和中小学课本等。1947年3月停办;1948年又恢复;1952年一部分迁西安为陕西日报印刷厂,一部分则留下为延安印刷厂。

清凉山东面山上还有当年新华通讯社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许多窑洞。

陈毅同志在《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一诗中写道:“众星何灿烂,北斗住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七大开幕》一诗中写道:“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对清凉山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

“四八”烈士陵园

“四八”烈士纪念馆位于兴县城南50公里的庄上村,亦称王若飞纪念馆。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等13人乘飞机由重庆返延安途中,因飞机迷失方向失事遇难。

飞机失事当天,当地百姓曾听到飞机声,由于黑茶山山高林深,方圆15里内无人烟,第二天村民上山打柴才发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笔为烈士题词撰文,毛泽东题写:“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晋绥各界15000人参加了追悼会。

“四八”烈士遇难原址有王若飞、叶挺、秦邦宪等5位烈士及随员的石刻灵位13块,石碑两通,记载烈士简历和遇难经过。山下建有“四八”烈士纪念馆,院内正北大厅五间,东西各有配房三间,南为牌楼型大门,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黑茶山林木茂盛,植被良好,是进行传统教育和登山观光,览胜的好场所。

洛川县洛川会议纪念馆

洛川会议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凤栖镇冯家村的洛川会议旧址处,是为纪念洛川会议而建。

在原址原物上建起的纪念馆占地9695.8平方米,会址现存坐北朝南砖窑两孔,为一独立小院,左侧窑洞为洛川会议期间的会议室,右侧窑洞为毛泽东同志居室,纪念馆内珍藏着的20多件革命历史文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高举起抗日救国大旗的历史见证。院内还有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向前、萧劲光等同志居住过的6个院落共11孔窑洞和3间瓦房。洛川会议旧址1966年起对外开放参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又被中宣部列为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子长县瓦窑堡会议旧址

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延安城北子长县城。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前,这里曾是中共陕北省委和陕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1935年11月,党中央到达这里,于1935年12月23日至25日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张闻天起草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大会上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次会议从政治上批判了“左”倾错误,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使党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党中央在此期间,还进行了东征。

1936年6月,党中央由此迁往保安。现在这里供参观的有瓦窑堡会议旧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旧居等。

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城内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田家院。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左起第二孔是张闻天旧居,第三孔是会议旧址。会址窑洞不大,放着两张八仙桌和6个木条凳,小炕上还放着一张小炕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位于城内下河滩一处小院。院内有砖窑12孔。上院有砖窑6孔,5孔坐东面西,周恩来曾住在南起第四和第五孔窑内,另外1孔坐北面南的大窑为军委会议室;下院也有6孔窑洞,均坐东面西。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北侧的米粮山上。1936年6月1日,红大开学时校址就设在这里。1936年6月21日后,红大迁往保安。当时红大分3个科,一科和二科住瓦窑堡。旧址现有砖窑5孔,分为两个教室。毛泽东旧居有两处,一处在城内中山街西侧中盛店院后排4孔窑内,是1935年12月至1936年1月毛泽东的住处;一处位于城内下河滩,院内共有砖窑5孔,是1936年5月至6月毛泽东的住处。

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革命旧址

马栏革命旧址位于旬邑县马栏镇,距旬邑县城53公里,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属子午岭南缘余脉,山梁纵横,森林茂密,蜿蜒曲折的马栏河流经其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总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的马栏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重要活动地区之一,留下了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贾拓夫、汪锋等革命家的足迹。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此驻扎和活动。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在马栏成立并举行了授旗仪式,军政委为杜衡,党委书记为汪锋,政治处长为刘志丹,红二团团长为王世泰。1936年1月关中特委和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机关设在马栏(马家堡村),贾拓夫、习仲勋先后任特委书记。1936年2月,刘少奇同志由陕北途经马栏在关中特委和游击队的护送下,到达临潼栎阳镇,后辗转到达华北。1936年12月,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聂荣臻、徐海东、杨尚昆、罗瑞卿、王首道、程子华等率领主力红军南下时在此驻防,开展扩红和地方工作,达八个月之久。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西安乃至全国各地仁人志士和军用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1937年10月至1949年4月,马栏是中共陕西省委、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机关所在地,长达13年之久。习仲勋、汪锋、张德生、赵伯平、张邦英、霍维德、张仲良、王世泰等革命家在这里长期生活和战斗过。1945年7月份,彭德怀指挥爷台山阻击战,全歼国民党3个师,总指挥部设在马栏的窑洞里。1948年4月12日,西北野战军一、二、四、六纵队集结在马栏地区,14日彭德怀在马栏小会议室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部署西府战役,下达作战命令,分左、中、右三路向西府进军,5月12日西府战役遂告结束,西北野战军全部回驻马栏。

李先念中原突围后由陕南回到关中分区,在马栏窑洞里养病,病愈后回到延安。中共山西省委、河南省委也曾在马栏办公。著名教育家、民盟西北总支部负责人李敷仁在咸阳遭国民党特务枪击,被地下党营救接到马栏养伤,后到达延安。马栏又是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1937年7月后,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先后在这里建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人才。

铜川市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创立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它以耀州区照金镇为中心,横跨耀县、旬邑、淳化、宜君、铜官五县(区)交界,面积2500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至4万。它的建立,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积蓄了力量,创造了条件,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照金纪念馆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508平方米,馆内珍藏革命文物100余件、历史文献10余份、图片80余幅,展板及创意画200余块,详细介绍了根据地创立、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场所。开馆以来,纪念馆迅速成为省、市、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先后多次举办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