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第四展厅是整个陈列的重点,通过展览,真实地再现了南昌起义、湘南暴动、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龙源口战斗、四渡赤水、创建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据地以及指挥“三大战役”时总司令朱德同志的光辉形象。
第五展厅展出了朱德同志建国以后领导军队建设、主持国务活动和回家乡视察的情况。
第六展厅是书画礼品陈列厅。该厅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名家缅怀赞颂朱德同志的书画作品和礼品600余件。
展厅陈列展览实物500余件,还有大量的照片、油画、图表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朱德同志为了民族解放,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鞠躬尽瘁、革命到底的战斗一生。
为了表达人民对朱德同志的无限崇敬之情,1996年12月11日,在朱德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又在展厅内塑起了一尊高3.6米的朱德委员长汉白玉像。
纪念馆还有五个古典亭榭。其中“海量亭”、“丹心亭”、“山河志亭”分别取朱德同志“度量大如海”、“丹心为人民”、“大志壮山河”之意。此外,还有“滴翠亭”、“饮水思源亭”、“泰安亭”等。
为了纪念朱德生前乐于种菜赏兰,该馆于1985年还建起名为“国香苑”的兰草园,种植兰草1000多个品种。
朱德故里群山环抱,翠柏青松,绿树成阴,道路纵横,交通十分方便。馆内的亭台楼阁、池馆水榭,贯以宽阔的石板大道和环形公路连接各纪念点,把朱总司令的崇高形象与优美的自然风光浑然融为一体,吸引着众多的中外观众。
凉山州会理县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
1935年5月6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渡江,在皎平渡会理一侧的中武山洞中指挥红军渡江,从此,中央红军完全摆脱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皎平渡口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圣地。
1994年修建了连接川滇两省的渡江大桥,聂荣臻元帅亲自为《红军巧渡江纪念碑》题写了碑名,宋任穷(当年红军干部团政委)题写了碑文,详细地记载了红军的渡江经历和在会理进行的两次激战。如今,纪念碑,文展馆等纪念设施已相继在皎平渡桥落成,供游人参观。
会理会议遗址
会理会议遗址位于会理县城以北十多公里的老街乡铁厂村,当年红军入川经过的第一个县城——四川凉山州会理县,红军曾在这里进行休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会理会议”。
今天的会埋会议旧址上,树立起了会理会议的石碑,旁边的会址小屋,其实是当年红军机要通信处。这次会议共开了两天,毛泽东在会上总结了红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的胜利,阐明了运动战略的正确思想。会议上,针对当时部队的思想情绪,进一步阐明了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动作战才能摆脱敌人重兵包围的作战方针。此次会议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
会理会议是长征中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虽然解决了党的路线和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问题。但是,自红军离开遵义,转战川滇黔的3个多月之中,在红军部队以及部队高级干部中,存在一些对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技术和今后的行动方针的不同看法,会理会议统一了全党和全军的思想,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对军队的领导地位,确保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冕宁县彝海结盟遗址
彝海结盟遗址在四川冕宁县拖乌区,距县城28公里。彝海在阳洛雪山西麓,是一个海拔2500米的高山林间湖泊,面积约5万平方米,四周山峦环抱,林木葱茏。
1935年农历四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冕宁彝族地区时,先头部队被彝族群众围住,经过宣传党的政策,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并同彝族沽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在海子边杀鸡饮血,结为盟友,帮助他们组织“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还赠送他们一些枪支和一面“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红旗,加强了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保证了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小叶丹家属将珍藏的“中国彝民沽基支队”红旗献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彝海边上,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处的三个锅庄石,至今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1985年兴建了“彝海结盟纪念碑”。
红军长征纪念馆
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成都市城西45公里的高何镇石塔寺。该寺系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建立的第四区苏维埃旧址,红军在此驻扎时间长达半年多。
山门外建有红军亭,刊立着红军遗留下来的石刻标语,诸如“赤化全川”、“争取苏维埃新中国”、“只有抗日才能救中国”、“拥护共产党”、“共产党万岁”等。“红军亭”三个字为前国防部长张爱萍所题。
1996年9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高何镇等11个镇乡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后,市人民政府已在此建成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陈列革命文物,并修复了区苏维埃遗址,新建了上山公路、餐饮娱乐设施和停车场。1998年11月,该馆被命名为成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景点熔革命文物、历史文物于一炉,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是难得的景观,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
泸州市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大娄山下、赤水河边,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的长征街上,一座小青瓦的三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陈列馆600多平方米展厅里,陈列着200多件当年红军留下的弹药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具,向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参观者展示着当年金戈铁马的历史。
1935年春,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巧妙地与敌周旋、转战在川、黔、滇一带的高山河谷中。从当年1月28日至3月22日,红军来回四次渡过赤水河,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彻底扭转了战略转移中的被动局面,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中央红军曾三次进出古蔺县境,历时54天,遍及大部分乡镇。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弘扬红军精神,195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平镇建起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近半个世纪,太平渡陈列馆先后接待了20多万名海内外的参观者。
多年来,四川省各级政府充分利用这块红色的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纪念活动,用长征精神激励后人。
石棉县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
坐落在大渡河畔的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闻名于世。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兵西征被困于此,最终导致全军覆没。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径安顺场,“十七勇士”成功强渡大渡河,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篇章。1983年5月,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正式对外开放,并修建了纪念碑,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碑名。2001年6月,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2年,石棉县对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进行了整体规划,新建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为22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上千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收藏有200余件反映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实物、复制品,其中包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旗,以及红军强渡成功后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一份油印小报等珍贵文物。纪念馆还采用声、光、电等多种现代化手段,展示了石达开和红军遭遇的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史实。纪念馆正前方修建了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的红军广场,广场上耸立着威严的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近年来,纪念地每年都要接待上万名参观者,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
甘孜州泸定县泸定桥革命文物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