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读历史做事先做人全集
15629400000028

第28章 职场生存(3)

后来,匈奴军中有个骑白马的将领出来巡视监护他的军队,李广飞身上马,率领手下十几个人冲上前去射死了此人,然后从容归队,取下马鞍,还命令部下全部解开马匹,躺倒休息。这时已到了黄昏时分,匈奴兵感到十分诧异,更加不敢出击。等到半夜,匈奴兵又疑心汉军军队埋伏在附近,会趁着夜色偷袭他们,便悄然退兵离去了。

李广正是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才得以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之下,揣摩清楚了对方的心理。这样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吓退了数十倍于己方力量的匈奴军队。“飞将军”的威名震慑边陲几十年,这和他的魄力与胆量有着极大的关系,绝非偶然。

积极借鉴成功者的经验

托马斯·梅隆善于向别人学习的精神是值得借鉴的。每个行业,都有那个行业中的翘楚;同行中的翘楚,自然就成了大家模仿的对象,只要条件不太差,认真地学习最成功的人,即使不会成为“老二”,那么居于中上之前,也是大有可为的。

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前几名的,绝大多数的书里都包含一些教你能表现更佳的模式。例如彼得·杜拉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就指出,要做一位杰出企业家及创新者需要特别的做法。他说得十分明白,创新不是一条非常特殊且微妙的过程,而做个企业家也并无神秘与神奇之处,别以为他们是天生好手,都是可经由训练而学会的。别怀疑他的话,他就是强调模仿的技巧而被视为现代企管实务之父的。另外,像《一分钟经理人》一书,就是有关人际沟通、简化并有效管理人际关系的典范,里面列举了多位美国最杰出经理人的范例。再如《追求卓越》一书,提供了一份全美最成功企业的范例。像这类的书不胜枚举。许多聪明的美国年轻人不仅要学会这些成功的模式,而且决心能超越他们,创立自己的模式。

书中模式,可以教每一个人改进。但我们更希望你能了解它的过程、架构和法则,这样你才能在复制成功上,无往不利。不要只学会各种模式,还要能不拘一格,不断地寻找更多新的且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你的心愿。

要向卓越模仿,你要像个侦探,像个测量员,不断地质疑并找出得以成功的痕迹来。

人生大部分的学习,其基本观点之一,就是从他人的成功里汲取经验。

在科技领域中,无论是工程或电脑设计,每往前跨进一步,都是循着先前的发现和突破。在商业世界里,不从以往学习,不会像创作艺术般经营的公司,必然消失。这个道理是我们都深信不疑的。

然而,人类行为的世界,却是依然使用过时理论及资料的少数领域之一。我们中有许多人,还在那种19世纪心智行为的模式中打转。例如把某种事命名为“沮丧”,你知道会怎么样?我们就真的沮丧了。真的,那些理论还真是丝毫不爽的预言家呢。

模仿是件有力的工具,但那只是让你用来拓展你自己的方式、你自己的做法、你自己的透视力,没有任何做法是能永远畅行无阻的。

模仿对每个人而言都不困难,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做这件事。孩子是怎么学会说话的?体坛新手是怎么跟前辈学习的?一个有抱负的商人又是怎么成立他的公司的?全是模仿来的。这里举个在商场中简单的模仿例子。现代社会有个通性,就是在甲地可行的,往往在乙地也能适用。所以在商场有些人能够赚大钱,采用的就是“跟进”方式。如果有人在底特律的商店街,开了一家生意鼎盛的巧克力糕饼店,那你看着吧,在达拉斯也会成立相同的商业店;如果有人在芝加哥经营一家专门供应奇装异服以达宣传效果的生意,很有可能在洛杉矶和纽约也会有相同的生意出现。所以有很多人事业成功,就是在市场尚未饱和之前,把甲地成功的做法,依样画葫芦地搬到乙地去,就这么成功了。类似同样情形,你可以学习别人证明有效的方式再制一个。

有许多人公认美国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是世界首富。1872年,他创办属于自己的钢铁厂,成为美国近代企业史上最有影响的“钢铁大王”、亿万富翁。1985年,美国评选历史上对美国社会影响最大的10名企业家中,卡内基列“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之后,位居第三!

你知道卡内基是怎么办到的吗?很简单,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些人的一举一动,研究他们的信念,模仿他们的做法,就有了今天。为什么米切尔不只是活下来,而且能够从别人所无法忍受的打击中振作起来?当他还躺在病床上时,好友就为他念一些曾经克服重大难关之人的事迹,这让他有模仿的对象,使得奋发的意念压过他所遭受的悲惨经历,他也有了今天。所以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他的境遇,而在于他选择从什么角度去看自己,从哪些方面去着手行动。

梅隆家族是美国的超级巨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它垄断了新兴的制铝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又以石油为主要产业在美国工矿企业中雄居首位。据美国《幸福》等杂志的统计,1970年梅隆财团控制下的企业总资产约为329亿美元,在美国八大财团中占第六位。梅隆财团第一代创始人托马斯·梅隆则是这份家业的开拓者。梅隆家族祖祖辈辈生活在爱尔兰乡间,只有很好的土地,比较贫困。托马斯·梅隆14岁的一天,他在种荞麦。突然,托马斯在犁过的田上发现了一本散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从这本书里,托马斯看到了像他一样的普通人,也可以富有教养、通达事理、出人头地。他后来写道:“我看到了富兰克林,他比我还穷,但凭着勤奋、节俭,他终于变成了才识出众、睿智果断、富有而又闻名的人物。”从此,一种不安躁动在他心里,那就是富兰克林吸引他去思考放弃土地。这个偶然事件给托马斯的影响贯穿其毕生,43年以后,当他最终建造起象征他事业顶峰的银行大厦时,他没有忘记在人形山头的中央,矗立起一座铁制的富兰克林塑像。

瓦特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人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密,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我们常常忘记,即使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成功的大门绝不会轻易地开启。除了坚持不懈,成功并没有其他秘诀。

人们总是责怪命运的盲目性,其实命运本身还不如人那么具有盲目性。了解实际生活的人都知道:天道酬勤,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人手中,就正如优秀的航海家驾驭大风大浪一样。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表明,在成就一番伟业的过程中,一些最普通的品格,如公共意识、注意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等等,往往起很大的作用。即使是盖世天才也不能小视这些品质的巨大作用,一般的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正是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相信常人的智慧与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么天才。

瓦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之一,所有他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么一个道理:那些天生具有旺盛精力和出众才能的人并非一定就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只有那些以最大的勤奋和最认真的训练有素的技能——包括来自劳动、实际运用和经验等方面的技能去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力量的人才会取得伟大成就。与瓦特同时代的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远远多于瓦特,但没有一个人像瓦特一样刻苦工作,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服务于对社会有用的实际操作方面。在各种事情中,最重要的是瓦特那种对事实坚韧不拔的探求精神。他认真培养那种积极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的习惯,这种习惯是所有高水平工作的头脑所赖以依靠的。实际上,埃德奇沃斯先生就对这种观点情有独钟: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是由早年时代所培养起来的留心观察的习惯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人之间能力上任何巨大的差别来决定的。

在孩提时代,瓦特就在自己的游戏玩具中发现了科学性质的东西。散落在他父亲的木匠房里的扇形体激发他去研究光学和天文学;他那体弱多病的状态导致他去探究生理学的奥秘;在偏僻的乡村度假期间,他兴致勃勃地去研究植物学和历史。在他从事数学仪器制造期间,他收到一个制作一架管风琴的订单,尽管他没有音乐细胞,但他立即着手去研究,终于成功地制造了这架管风琴。同样,在这种精神的驱使下,当执教于格拉斯哥大学的纽卡门把蒸汽机模型交给瓦特修理时,他马上投入到学习当时所能知道的一切关于热量、蒸发和凝聚的知识中去——同时他开始从事机械学和建筑学的研究——这些努力的结果最后都反映在凝结了他无数心血的压力蒸汽机上。

天赋过人的人如果没有毅力和恒心作基础,他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正如意大利民谚所云:“走得慢且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走得快的人。”

那些最能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

励精图治才能兴旺发达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一个领导,甚至一个普通人,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才能兴旺发达;骄傲自满、贪图安逸,必然走向衰亡。

朱元璋利用元末农民起义之势,推翻了元朝,于公元1368年正月,在应天即位称帝,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初期,朝中有一些官员贪图享受,凭借手中的权力贪污腐败,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朱涛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侄儿,更是奢侈、放纵,人人争相效仿。

明太祖贫苦出身,很了解民间疾苦,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很想惩治一下这股腐败歪风,但他顾忌腐败现象人多面广,弄得不好,怕影响他得来不久且来之不易的皇位,整日忧心如焚。一日,他把这一心事告诉了患难之妻马皇后。马皇后一听,连忙说:“皇上圣明。长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而且帝业初创,要做的事很多,如果让腐败之风任其蔓延,我们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转眼就会葬送掉……”

朱元璋着急地说:“是啊,我也在考虑这个,可一时又想不出办法来!”

沉默了一会,马皇后对朱元璋说:“皇上,正人先正己,后天是我的生日,就从我们做起吧。”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

寿诞之日,百官携礼贺寿,当大家席上坐定后,明太祖携马皇后步入宴厅,随即太监宣布开席。

令大臣们遗憾的是:上的第一道菜竟是一盆红萝卜。百官见了,面面相觑,迟迟不动筷子。朱元璋见状,举筷夹了一块萝卜,笑着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萝卜进了口,百病都赶走。”说完便吃了起来,随即皇后也吃了起来,百官见了,也纷纷举筷。朱元璋边吃边扫视四周,见仍有迟疑不决的臣子,便来到身边,笑着问:“这萝卜不合口味?”吓得臣子连忙举起筷子。

第二、三道菜是炒韭菜和两碗青菜,朱元璋说:“碗中菜儿青又青,长治久安得人心。群臣吃了这道菜,明朝天下得太平。”说完便带头吃了起来。

第四道菜是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开了:“葱花豆腐青又白,一清二白过日月,两袖清风勤廉政,大明江山千秋业。”

百官听后,知其用意,竞相奉承。而昔日奢糜之徒,额冒冷汗。

朱元璋的这一招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他的大臣们受到了警示,他的后代也非常注重约束自己的品行。

他的儿子朱棣当上皇帝后,简直是个事无巨细一概过问的人,事情管得过多,总显得有些应接不暇。他认为,皇位得来不易,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事事都应过问,唯恐有所失误。

一天,朱棣在右顺门看四方奏牍,精神过度集中,御案上一个镇纸金狮被碰到案边,险些掉到地上,站在一旁的给事中耿通连忙上前将金狮往里边移了移。朱棣这时候才发觉,立刻同刚阅读奏疏上的国家大事联系了起来:“一个小小的东西,放在不稳定的地方就危险,放在稳妥的地方就安全。”他指着那尊镇纸金狮感慨道:“天下是最重要的‘大器’,更应放在安全的地方。怎么可以放在危险的地方呢?即使天下太平,也不可忘了危险。所以在小事上必须谨慎,小事上如果不谨慎,长此以往,就可能招致大的祸患。”

为了天下这一“大器”,朱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处处克己,以求天下之治。他把大臣送上的《大学正心章讲义》反复读了多遍,特别欣赏其中静心寡欲的道理,认为做皇帝的尤其不能有所好乐,应该尽量做到心静而虚。

由于上朝时忙于政事,往往来不及静思,退朝后则容易放松自己,朱棣便经常默坐冥想,以管束自己的欲心。于是,他将欲心与天下联系在一起:“为人君,但于宫室、车马、服食、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一想到天下,他顿时警觉起来,克己之心便占了上风。

一次,朱棣派宦官去山西采办天花,但事后很快感到后悔,立即下令停办了。外国使臣朝贡玉碗,他拒而不受,让礼部赐钞遣还。对于这类平日不用,府库中又已有的东西,尽量限制,免得人们察其所好,争相进献,于国事无益。

朱棣的生活很俭朴,有时候上朝穿的内衣都破旧了,甚至衣袖外露,补补还穿,侍臣看到后常赞颂其“圣德”。他这样做,当然主要是给臣属们看的,他主要还是怕宫中奢侈,百姓生怨而致使天下不稳。

朱棣每年只有正月十一日至正月二十日这短短的十天休息日,其他时间几乎没有假日。

朱棣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使他在位时期的经济有所发展,给他子、孙时期的“仁宣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努力工作改变命运

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你都要坚持学习,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17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穆律罗经常发现他学生的油画布上总有未完成的素描,画面相当协调,笔触极富天才。然而这些草图通常都在深夜留下,一时无法判定作者为谁。

一天早晨,穆律罗的学生陆续来到画室,聚集在一个画架前,不由得发出惊讶的赞美声。油画布上呈现着一幅尚未完成的圣母玛利亚的头部画像,优美的线条,清晰的轮廓,许多笔调无与伦比。穆律罗看后同样震惊不已。他挨个询问学生,探查究竟谁是作者。可学生都遗憾地摇头,穆律罗感慨地赞叹道:“这位留画者总有一天会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大师。”他回头问站在身旁不停颤抖的年轻奴仆:“塞伯斯蒂,晚上谁住这儿?”

“先生,除我之外……别无他人。”

“那好,今晚要特别留神。假如这位神秘的造访者大驾光临而你又不告诉我,明天你将受罚30鞭。”

塞伯斯蒂默默屈膝,恭顺而退。

那天晚上,塞伯斯蒂在画架前铺好床铺,酣然入睡。次日凌晨钟鸣三响,他倏然从床铺上蹦起来,自言自语地说:“三个小时是我的,其余是我导师的!”他抓起画笔在画架前就坐,准备涂掉前夜的作品。塞伯斯蒂提笔在手,眼看画笔即将落在画上时却凝然不动了。他呼喊道:“不!我不能,绝不涂掉!让我画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