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读历史做事先做人全集
15629400000003

第3章 英雄本色(2)

一流鞋匠二流总统

林肯没有成为伟大的鞋匠,但成为伟大的总统,他伟大的特质,正是他永远不忘记自己是鞋匠的儿子,并以此为荣。

美国总统林肯,在他当选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

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开怀不已。

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化成热烈的掌声。

带着脚镣戴王冠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看到绝无希望的事,由于某种突发原因,反而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东罗马的麦克尔二世普赛罗斯从监狱中的死囚一跃而为统治了半个世界的帝王。他曾卷入东罗马帝国皇位继承的纠纷,于公元820年圣诞节那天,被宣判死刑。

执行死刑的那一天,他以绝望的心情等待着刽子手的到来。不一会儿,他听到沉重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沉重的铁门被打开了,最高法庭的法官率领着一队武装士兵走了进来,执行死刑的时间近在眼前了。

他闭上了眼睛,感到死神就要夺走自己颤抖的生命。似乎有谁在说什么,没有听清楚,大概是按照惯例宣告执行死刑的吧!可是,当他再一次睁开眼睛时,他大吃一惊,来人全都跪倒在他的脚下,连粗野的士兵们都泪流满面,嘴中似乎在喊着什么。到这时他才知道,士兵们不是来为自己送终的,而是来迎接自己登基的。原来,宣判他死刑的东罗马帝国的列欧皇帝被暗杀了,大家都选麦克尔为其继承人。他们把牢门的铁锁打开了,但由于能打开镣铐的工匠不在,麦克尔戴着沉重的脚镣就去举行加冕仪式。朝廷大臣和国民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来欢迎这个直到刚才还是世界上最没有生还希望的人——麦克尔二世。

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主

知人、识人乃天下的一大难事。然而,如若按照“人之常情”度之,从细微之处去观察,去发现,正确识人其实也不太难。

春秋时代的齐桓公算得上一个明君,也称得上是一个智者,不然他怎么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主呢?但是,就是这个大智大勇的齐桓公,也不辨忠佞,养奸为患,被自己最信任、最亲近的佞臣玩弄,落得人亡国败的悲惨下场。其实,齐桓公的相国管仲临终之际,曾向前来探望的齐桓公作最后进谏时就提醒他说:“臣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卫公子启方”。当时君臣的一段对话集中表现了管仲的识佞术。

齐桓公说:“易牙为了给寡人美食而烹煮自己的儿子,还有可疑的吗?”

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孩子的,能狠得下心杀自己的儿子,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

桓公又问:“竖刁阉割自己,以求亲近寡人,还有可疑的吗?”

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身体的,能够忍下心残害自己的身体,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

桓公又问:“卫公子启方侍候寡人十五年了,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还有什么可疑的吗?”

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敬爱自己父母的,能狠得下心不奔父丧,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

管仲的识佞术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依据“人之常情”。

一般地说,人之常情是共同的,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参照,相互类比。因此,凡做出超越人之常情(即不近人情)之事的人,定有阴谋,必有他图,尤其要加以防范和警惕,弄清这种“超越”行为之后的目的和动机。易牙、竖刁、卫公子启方他们在齐桓公面前所做的那些超越人之常情的事,看起来是“大忠”“大敬”的表现,其实是假象,这种假象是很能迷惑人的,非智者莫能知。当齐桓公病危之际,易牙等人的假象自动剥去,其真实面目显露出来。他们假传齐桓公的旨意,封锁王宫,禁止任何人出入王宫,撇下齐桓公一人孤卧病榻,苟延残喘十几天,致使齐桓公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易牙见齐桓公已死,立刻与竖刁等人拥兵入宫发动政变,“因内宠以杀群臣”,强行拥立公子元亏,引起了齐国的五公子争王之乱,卫公子启方趁机以四十个社归降卫国。齐桓公死后70天不得安葬,以至尸体腐烂,蛆虫乱爬,臭气熏天,其状惨不忍睹。

管仲的识佞术给后人很大的启迪:乐羊(战国魏文侯的将领)讨伐中山,中山国国君烹煮乐羊的儿子,送来给乐羊,乐羊面对使者食其子,以示对魏文侯的忠贞不渝,魏文侯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他的居心,不敢将其视为亲信。明英宗天顺年间,马良深受宠信,妻子去世,英宗每每安慰他。后来,英宗得知马良亡妻尸骨未寒,他已另娶新欢,怒言道:“这家伙把夫妻情分都看得如此淡薄,还能忠心侍候我吗?”于是将马良处以杖刑并疏远了他。

“忠良谏君兴国,奸佞谀君误国”,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对于一个帝皇来说,虽然生活中少不得奸佞者,但是从巩固皇权,维护“家天下”的大局出发,他还是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忠良。问题是忠良也好,奸佞也罢,他们都是人,外表上他们几乎毫无差别。所以,识别忠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豪壮形象永远闪耀光芒

方孝孺虽遭厄运,但其刚正不阿的气节,为后世所景仰,留芳千古,可谓历史中的大气节、大智慧者。他的品格,他的气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的形象几百年来一直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方孝孺(1357~14O2),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自幼聪明好学,被称为“小韩子(韩愈)”,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了方孝孺,称其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由于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后政刑;而太祖则主张以猛治国,运用严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方孝孺并没有被重用,只被任命为陕西汉中府教授。后来太祖的儿子蜀王朱椿听说了他的贤能,聘他为世子师,并亲题“正学”二字赠其书斋。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起兵攻陷南京,夺取皇位。尔后,因为方孝孺的名气大,朱棣逼他起草登基诏书。

方孝孺自惠帝被害后,日夜恸哭。朱棣召见他,他便身穿孝服来见驾。一是表示对惠帝遇难的哀悼;二是表示对朱棣篡夺皇位的仇恨。他表现出正统儒者的至高气节;在后来的事件中,他的气节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棣见方孝孺身穿麻衣,便问:“你这样是不是想效周王辅成王之政?”方孝孺冷笑道:“成王在哪里呢?”朱棣心里怒气难忍。但却上前安慰方孝孺说,惠帝已死,还劝他辅助自己即位。方孝孺不答应。

朱棣无可奈何,于是强迫其写诏书。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就把笔摔在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吧,诏不可草!”朱棣见方孝孺宁死不屈,威胁道:“你不怕被诛掉九族?”孝孺义无反顾地斥责:“就算是诛我十族,又能怎么样呢?”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方孝孺从嘴角直割到耳朵,孝孺血流满面,仍忍着剧痛怒骂不绝。

朱棣恼羞成怒,下令拘捕方孝孺亲属,当着方孝孺的面,捆缚杀戮。

方孝孺仍面不改色,骂声不绝。当他的弟弟方孝友被捆缚带到时,他泪流不止。方孝友见哥哥如此哀泣,便随口咏诗一首,安慰道:“吾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当此间。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依旧到家山。”“华表柱头”表皇帝纳谏的标志;“鹤”比作贤人。古谓“鹤鸣之士”。以“千载鹤”自喻,表示死于进谏,乃千载流芳的有德之士。

可见,方孝孺的儒志,不但表现出自己的豪壮气节,同时也影响了一代有志儒士。一个有名望的人,平时的言行往往涉及到对身边人的教化,甚至表现出一代人,乃至一个时代的风尚气息。

方孝孺被灭十族,其妻小都为保全气节而自尽;而卢原质、郑公智、林家猷都因为是方孝孺的学生而被杀,凑足十族之数。被杀的人数多达873人,投狱和流放充军的人更是超过了数千。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明成祖的嗜杀暴政遗臭万年,是历史的悲哀,为后人所叹息。

林则徐在伦敦的蜡像

“忠臣孝子人人敬。”一个人立身处世,只有品德高尚,刚直不阿,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由无数历史事实所总结出来的科学论断。

伦敦有个蜡像馆,是人所共知的。据从英国旅行回来的朋友们说,这里陈列的都是世界各国伟人、名人、要人的蜡像,其制作之精巧,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以至每当来宾驻足观赏时,竟然分辨不出谁是蜡人,谁是真人。

这个蜡像馆,是由杜索夫人在1835年办起来的,至今已经有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当然,它所陈列的人像,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所更新。据说它每年都要定期向前来观赏的人征求意见,询问他们心目中崇拜的人物是谁,敬佩的又是谁。然后根据得“票”的数量,来决定陈列的人选,倒是颇有一点“民意测验”的意味。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大约在一百年以前,也就是清朝同治到光绪初年,这里曾经陈列过林则徐的蜡像,而且陈列的时间相当长。那时中国的外交官,到英国去的,都参观过伦敦的蜡像馆,也都对那里陈列的林则徐蜡像有所记载。

在中英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是抵抗派的首领。开战以前,大张旗鼓地开展禁烟运动,并把从英国鸦片贩子手里收缴得来的数以万箱计的毒品彻底销毁的,是他;开战以后,坚决回击英国侵略者的武装挑衅的,也是他。然而,对于这样一位誓与禁烟相始终的钦差大臣,英国人不但不怨恨他,反而敬重他,以至于在他死后不久,就替他制作了蜡像,长期陈列,供人瞻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

首先,和当时清朝政府中的一些顽固派官僚截然不同,林则徐不是闭关主义者,更不是那种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人。他在广东的所作所为,一条是禁绝鸦片,另一条是鼓励合法通商;他所要打击的只是那些横行无忌的鸦片贩子,以及背后支持他们搞冒险活动的英国官员,而不是一般的正当商人。

当时有一位英国医师希尔,曾经受到过林则徐的接见,通过谈话,他得到的印象是,林则徐“对于英国人并无丝毫仇隙,只是痛恨那些贩运鸦片的英国人”。曾经到虎门海滩观看销烟现场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也曾与林则徐谈过话,他在《镇口销化鸦片记》中这样写道:“钦差大臣的唯一目的,过去是,现在还是,要禁绝鸦片贸易,而对合法的体面的贸易则加以保护和维持,这从他谈话的态度和内容都充分流露出来。”这就可见,禁烟运动并不损害那些远涉重洋前来中国进行贸易的英国正当商人的利益,更不要谈安居英伦三岛的普通老百姓了。

当然,到伦敦蜡像馆去的成千上万的观众,在“民意测验”中其所以那样踊跃地投林则徐的“票”,并不单纯是从本身利益着想,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深受鸦片之害,已非一日。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清朝政府曾经多次发布禁烟命令,但是都在行贿者和受贿者的手中被撕得粉碎。林则徐与众不同,他一不向贿赂伸手,二不向困难折腰,坚强的意志加上果敢的行动,使得惯于蔑视中国官员的义律、颠地之流再也无计可施了,终于不得不在正义和禁令面前低头就范。禁烟,禁烟,清朝政府空喊了一百多年,禁令一道又一道,官员一批又一批,结果是一事无成;林则徐到广州三个月,就雷厉风行地把这件大事办成了,中国的贪官污吏怎不畏服?外国的鸦片贩子怎不畏服?特别是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百余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林则徐以他的无私无畏的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敬,成为19世纪中期名震全球的伟人。这样,中国人尊之为民族英雄,英国人为之立像陈列,不正是理所当然的吗!

正义的事业总是得人心的,这是为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做官一定要讲原则

是否能够坚持原则,常常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依据。唯有那些肯于坚持原则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原则。他认为空军1号就是空军1号,空军2号就是空军2号。“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

1981年春,当时身为副总统的布什正在一次飞往外地的例行公务旅行的飞机“空军2号”上。突然布什接到国务卿黑格从华盛顿打来的电话:“出事了,请你尽快返回华盛顿。”几分钟后的一封密电中告知总统里根已中弹,正在华盛顿大学医院的手术室里接受紧急抢救,飞机调头飞向首都华盛顿。

飞机在安德鲁斯着陆前45分钟,布什的空军副官约翰·马西尼中校来到前舱为结束整个行程做准备。飞机缓缓下滑时,马西尼突然想出了个主意,他说:“如果按常规在安德鲁斯降落后,再换乘海军陆战队一架直升机,飞抵副总统住所附近的停机坪着陆,再驾车驶往白宫,要浪费许多宝贵时间。不如直接飞往白宫。”

布什考虑了一下,决定放弃这个紧急到达的计划,仍按常规行事。

“我们到达时,市区交通正处高峰时期,”马西尼提醒道,“街道上的交通很拥挤,坐车到白宫要多花10~15分钟的时间。”

“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

马西尼点点头:“是的,先生。”说着走向舱门。

看到马西尼中校显得疑惑不解,布什解释道:“约翰中校,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布什坚持着这条原则:美国只能有一个总统,副总统不是总统。

布什认为:总统与副总统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相互尊重,是成就一个成功的副总统的最重要的条件。

真正的政治家风度

宽广的胸襟是处世的上乘之道。古人说,一个豁达的人,必定是个“胸中无半点物欲,眼前自有空明”的淡泊人,必定是个“得固不喜,失亦不忧”的逍遥人,必定是个“和气致祥,喜神聚瑞”的快乐人,必定是个“万虑都捐,百福自集”的有福人。

在为人处世方面,犹太人一向崇尚豁达。以色列独立战争期间的一次内讧对我们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