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读历史做事先做人全集
15629400000044

第44章 家庭教育(2)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莫里森的少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困,从12岁开始,每天放学以后,她都要到一个富人家里打几个小时的零工,十分辛苦。一天,她因工作的事向父亲发了几句牢骚。父亲听后对她说:“听着,你并不在那儿生活。你生活在这儿。在家里,和你的亲人在一起。只管去干活就行了,然后拿着钱回家来。”

莫里森后来回忆说,从父亲的这番话中,她领悟到了人生的四条经验:一、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做好,不是为了你的老板,而是为了你自己;二、把握你自己的工作,而不让工作把握你;三、你真正的生活是与你的家人在一起;四、你与你所做的工作是两回事,你该是谁就是谁。

在那之后,莫里森又为形形色色的人工作过:有的很聪明,有的很愚蠢;有的心胸宽广,有的小肚鸡肠。但她从未再抱怨过。

徐霞客母亲的胸怀

徐霞客母亲是一位心胸豁达、很有见识的伟大女性。她生活在封建地主家庭,却不拘泥于封建传统观念,全力支持儿子的事业,宁愿自己做出牺牲。徐霞客19岁时,父亲病逝,当时母亲年已六十,按封建礼教:父母在,不远游;孝子不登高,不临深。更何况,老母已六十,还有,徐霞客早年丧妻,留下一个三岁儿子,也需要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徐霞客出游愿望再强烈,也不好向母亲提出来。然而,徐母却坚决支持儿子的行动,鼓励他出家旅行,去完成遍游祖国壮丽河山的宏愿。她激励儿子说:“身为男子,志在四方,羁留家园,一如篱内小鸡,车辕小马。”徐霞客得到母亲的支持,坚定了他旅行考察的决心。他在22岁时第一次出游太湖。临行前,母亲为他整理行装,还特意为他缝制了一顶“远行冠”。

徐霞客每次探险归来,总要给母亲讲述途中的情景,母亲总是十分高兴地认真听,并鼓励儿子不要畏惧艰险,要继续前进。其实,母亲是十分思念儿子的,也希望儿子能留在自己身边。曾有一次,徐母听到儿子夜归叫门之声,竟高兴得顾不上点灯,乱束腰裙,急忙去开门。此事后被人们编成了“反束腰裙,倒拖鞋”的故事,它至今仍在当地民间流传。1624年,徐母已经八十高龄了,为了减轻儿子出游时对她的挂念,还特地陪同儿子一道游览了荆溪和勾曲。而且总是走在儿子前面,用行动表明她还康健。无须牵挂。两年后,老人便与世长辞了。去世前,她还嘱咐儿子“无为死孝”,深恐耽误了儿子的事业。

徐母的精神对徐霞客影响很大,这也是他坚持30年艰难行程、百折不回的动力所在。可以说,没有徐母博大的胸怀、高远的见识,就没有徐霞客的成就,中国历史上就不会产生这么一位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就不会留下一部不朽的《徐霞客游记》。

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人们在徐霞客故居安放了一尊高1.8米的徐母教子石刻,再现了当年这位杰出母亲勉励儿子的感人情景。

朱元璋教子之道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南征北战,艰苦创业,终于灭亡了元朝,建立起大明王朝,成为了著名的一代开国皇帝。他出身于最下层民众,深知生活的艰辛,得到江山已是如此不易,想守住江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希望能保住朱明王朝万世不易。

朱元璋的前半生都在战争中度过,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子孙,一直等到他称吴王、定都南京后才终于安顿下来,这时对儿子的教育才提上议事日程。为了使儿子了解他创业的艰难,体会生活的艰辛,使儿子能够更好地继承守护这份基业,而不是耽于安逸富足的生活,朱元璋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的儿子了解这些情况。他的长子朱标自他自立为吴王后就立为世子。在朱标只有13岁时,为了让他熟知民间的疾苦,朱元璋命他返回凤阳老家去祭扫祖坟。朱标临行前,他向儿子道出自己的良苦用心。他告诉儿子:“古代的贤王都是从小在民间长大,都深知人民生活的艰难,所以即位之后都能勤俭持政,爱护子民。但是他们的后代都生长于富贵乡中,不知民间疾苦,当了皇帝后任意挥霍,盘剥人民,最后招致亡国之祸。这是你应该牢记的教训。你也是从小生长在富贵的环境里,习惯了安逸的生活。现在我让你回老家一趟,这一路上道路遥远,正可以使你知道旅途的劳顿。一路上也可以观察百姓的生活状况,察知民心的好恶。”朱标遵照他的命令,很好地完成了这次长途的考察旅行。

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他立朱标为太子,并且把他的儿子全都封了王位。但是为了对皇子们继续进行教育,他没有让儿子们离开自己到各自的封地去,就怕皇子一旦离开自己的管束荒废了学业。他从全国请来最好的老师,让他们教皇子们读书,也请武艺高强的壮士教他们习武。为了日后皇子们不至于对将来的政事、战事一无所知,他还派他最信任的功臣宿将担任皇子们的师傅,也让他们培养起感情,以便于以后皇子们更为顺利地接管政事。他尤其重视对太子朱标的教育培养,派给他的老师都是最好的名臣大将,例如开国功臣中文臣之首的丞相李善长,武将之首的大将军徐达,还有以文才出众而闻名的大学士宋濂等人。他总是嘱咐这些功臣宿将要严格地教导辅佐太子,培养太子作为一个合格君王的道德品行。出于居安思危的考虑,还要让太子娴于军事,以防将来用兵时不致手足无措。直到洪武十年以后,当皇子们年纪渐长,学识已成的时候,他才陆续让他的成年儿子们到各自的封地管理政事。果然不负朱元璋所望,他的每个儿子都表现不俗,都很精明强干,文韬武略使人赞叹。这在历代开国之君的后代中都是极为少见的,不能不归功于朱元璋的教导有方。

朱元璋对太子的教育更是格外用心,而且很善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他进行教育。有一次,朱元璋带着朱标到郊外去,还特意叫人带太子到沿途的农民家中去看一看,看他们吃的是什么食物,用的是什么器物,住的又是怎样的房子。等太子回到宫中,朱元璋才语重心长地对太子说:“你看农民生活是如此艰苦,他们身不离田地,手不离犁锄,辛苦劳作一年下来,也不过是住在茅草屋里,吃的是粗茶淡饭,这已是好年景了。而国家的一切费用都是从他们身上出的。所以特意让你去看一看,就是要让你知道,以后凡是吃穿用的,都要想到农民生活的艰辛,要尽可能地使他们免于饥寒。如果不想着农民的辛苦,而只顾自己贪图享乐,老百姓就更加没有活路了!那样天下就会怨声四起,国家就不能安稳了。”

后来,太子年纪渐长,能够帮助他处理政务了。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也为了让太子日后当上皇帝后能对政事驾轻就熟,朱元璋命令一切政务都先交给太子处理,然后再呈报给自己过目检查。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儿子在接班前就有一些处理国家事物的经验,从而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他曾经告诉朱标:“从古至今,创业的君主都历经艰险,饱受辛劳,深知人事务理,所以能够处事公允持正,无所偏颇。而守成之君是在富贵环境下长大的,如果平时不多加体验练习,以后执政就难免会出现错误。因此,我才特意让你每天临朝,练习处理政事。”他还特别指导儿子要做到“仁、明、勤、断”这四个字。并解释说:做到了仁,就不会失之于粗暴;做到了明,就不会为奸佞所惑;做到了勤,就不会沉溺于安乐;做到了断,就不会教条刻板的去执行法律,这正是朱元璋为君多年的经验总结。他对自己的接班人的教育真可谓是周到细致,无所不用其极。朱标也确实没有让他失望,在朱元璋和众多老师的悉心栽培训练下,他睿智而聪敏,处事果决,为人宽厚,博得了举国上下的称赞。尽管在有些事情上,他和朱元璋存在着一些分歧,但是总的来说,朱元璋对这个儿子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这是他倾尽后半生的大半精力教育出来的优秀接班人啊!可以料见,如果朱标日后登基当了皇帝,必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可惜的是朱标还未即位就得病死去了,朱元璋曾经因此痛不欲生,他的一生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后来继位的朱标的儿子建文帝,因年轻不足以服众,而且缺乏治国经验,几年后就爆发了“靖难之役”,演出了一场叔侄相残的惨剧,这不能不说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剧了。

一位总统母亲的谆谆教诲

印度前总统尼赫鲁说过:“生活就像是玩扑克,发到手里的是什么牌是定了的,但你可以决定怎么尽力打好。”在面对问题和挫折时,怨天尤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积极调整好生活态度,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并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这才是最佳的选择!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他年轻时经常和家人一起玩纸牌游戏。

一天晚饭后,他像往常一样和家人打牌。这一次,他的运气特别不好,每次抓到的都是很差的牌。开始时他只是有些抱怨,后来,他实在是忍无可忍,便发起了少爷脾气。

一旁的母亲看不下去了,正色道:“既然要打牌,你就必须用手中的牌打下去,不管牌是好是坏。好运气是不可能都让你碰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