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读历史做事先做人全集
15629400000006

第6章 英雄本色(5)

唐朝的时候,有个地方官叫李希烈,为实现个人野心,发动叛乱,四处烧杀抢掠,使百姓遭难,国家也受了损失。怎么办呢?当朝宰相就向皇帝建议,让太师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归顺朝廷。皇帝同意了,就让年过70的颜真卿去见李希烈。其实,这是那个宰相出的坏主意。因为颜真卿为人正直,不肯巴结讨好,得罪了宰相。宰相明知李希烈不会归顺,却让颜真卿去,想借刀杀人。颜真卿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可为了国家的安宁,他毫不犹豫地去了。

果然,李希烈见到颜真卿,立刻让部下拔出刀,围着他破口大骂,说要吃他的肉。颜真卿挺身屹立,怒视着叛贼。李希烈等人劝他投降,他说:“我来劝你们投降,你们反来劝我,我岂能受你们的利诱威胁。我快80岁了,还怕死吗?”李希烈命人挖了坑,要活埋他。颜真卿冷笑说:“我既然敢来,就不怕死,要杀就杀!”他为自己写好了祭文和墓志,做好了死的准备。

过了些日子,李希烈又叫人堆上柴草,点着火,对颜真卿说:“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视死如归,毫不犹豫地向火堆扑去,倒是那伙人吓得把他拉住了。

李希烈见颜真卿软硬不吃,决定杀了他,派人去把他勒死了。

颜真卿就义前,仍大骂不止,表示自己为国尽忠决不屈服的意志。这位爱国老人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不愿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的将军

一个人尤其是为官者,奉献一时、廉洁一时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一生奉行廉洁奉公的作风。

铫期是东汉初年的著名将军。他率部作战时,纪律严明,冲锋在前,为开创东汉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东汉的光武皇帝刘秀封他为食邑五千户的安成侯,对他十分器重和信赖。

但是,铫期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而是勤劳奉公,处处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平时,看到刘秀有什么不对,每每率直地当面进行劝阻,哪怕刘秀大怒,自己也毫不回避和迁就。在通常情况下,刘秀多是采纳铫期的意见,防止了不少错误。

铫期有两个儿子,一个名铫丹,一个名铫统。尽管铫期对他们很爱怜,可是在生活上要求却很严格,从不让儿子们倚借这侯门子弟的身份做出越轨的事。

铫期积劳成疾。老母亲望望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儿子,又顾念到两个没成年的小孙子,便呜咽着跟铫期诉说,让他趁着还有口气的时候,跟刘秀提出由孩子承袭安成侯爵位的问题。

铫期睁开眼睛,缓慢而吃力地跟老母亲说:“这些年来,受到国家如此深厚的恩待,但是自己给国家做的事却少得很。往常一想到这里,就觉得很羞惭。现在要死了,我正在抱恨今后不能再给国家出力了,哪里还想到再为儿子们的荣华富贵,伸手讨要,让儿子们去承袭什么侯位呢?”说着说着,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为和平奋斗终生的圣雄甘地

消除畏惧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为了追求成功,必须做一个没有畏惧的人;只有不畏惧,才能勇往直前,才能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1946年的11月,圣雄甘地冒着生命危险在孟加拉州东部诺阿卡利地方进行游说。这个地方极为偏僻,聚居着众多伊斯兰教徒。

圣雄甘地到这里来是为了谋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和解。他发出号召说:“印度和伊斯兰教徒们,握手言欢吧!”

圣雄甘地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然后步行三四英里,到农村去访问伊斯兰教徒的家。“请和我做个朋友吧!”

可是,村民们不管你是什么圣雄不圣雄的,他们非常憎恨印度教徒,经常对甘地这个“异教徒”投以白眼。即使如此,圣雄甘地也不灰心,还是挨门挨户访问。

有一位崇拜他的伊斯兰教姑娘,为了劝导自己的伙伴而实行绝食,这对两大教派的和解起了作用。可见,甘地外出游说确实收效不小。

1947年6月15日,印度国民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印巴分治方案。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个决议使圣雄甘地统一印度的梦想破灭了。他无限感慨地说:“我已经失去活到125岁的希望,在印度已经没有我的家了。”于是他又到两大教派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去游说,甚至8月15日的独立盛典,他也没有参加,贺信也没写。

8月31日晚,他正在加尔各答的寓所睡觉时,一群狂热的印度教徒抬着被伊斯兰教徒杀害的同伴的尸体闯了进来,对他骂不绝口,说这是圣雄甘地对伊斯兰教徒放纵的结果。

“杀死他!杀死他!”

圣雄甘地从床上跳起来对愤怒的人群进行劝解,可是没有一个人理睬他。石块飞进了窗子,警棍从他头上掠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演讲。

印巴分治后,有1500万难民从两国逃来逃去,在印度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混乱、暴力和杀戮行为,首都新德里也笼罩着一片不安的气氛。

1948年1月13日,圣雄甘地为争取首都的两大教派和解,开始绝食行动,但骚乱仍未止息。1月18日,尼赫鲁总理为表示对甘地的同情,也开始绝食。两位领导人绝食的消息见报之后,新德里的各派代表集会,宣誓要恢复平静,并请圣雄甘地停止绝食。然而,印度教的极右派表示反对,他们为对抗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不惜使用武力。

就在圣雄甘地绝食的第二天,当他在比拉尔寓所的院子里演讲时,突然从墙外扔进一颗自制的炸弹爆炸了,但甘地并未受伤,还在继续演讲。人们对圣雄甘地的沉着态度深表敬佩。

1月30日,圣雄甘地为调解尼赫鲁总理和帕特尔副总理的关系,用英文给尼赫鲁总理写了信,然后请帕特尔副总理在下午四点钟到自己这里来谈话。帕特尔按时来了。四点半钟,圣雄甘地同他共进晚餐。圣雄甘地和他边吃边谈。五点钟,祈祷时间已过了十分钟,甘地匆忙离开房间来到院子里的祭坛。旁边的人都为甘地让路,甘地举手致意。一个叫戈兹的人偷偷从衣袋里掏出手枪,向甘地施了一礼后,在不到一米距离内向圣雄甘地连开三枪。就这样,甘地结束了78岁的生命。

鲁迅先生逝世的前后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他的上海寓所病逝。

据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回忆,当时有一位日本女护士,走到鲁迅床前,俯下身来,将脸贴在鲁迅的胸口,听心脏是否还跳动,并用力摇动鲁迅,想使他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鲁迅去世消息传出不久,吊唁的、录制电影的、拍摄遗照的陆续来了。为鲁迅制作石膏面膜的日本雕塑家奥田杏花也来了。他先在鲁迅面部涂上一层薄薄的凡士林油膏,然后将一块雪白的软体石膏覆盖到脸部,待石膏凝固,轻轻地揭了下来。海婴发现,石膏面膜上还拔下了鲁迅的许多根胡子。后来,这一面膜被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

前来吊唁的人多是默默地哀悼,只有肖军,进门便号啕大哭,扑跪在床前,拉也拉不起来。

鲁迅的悼念活动是在万国殡仪馆进行的。张天翼为悼念活动写下了“鲁迅先生殡仪”和“鲁迅先生葬仪”两个白布横幅。画家司徒乔在白布上画了鲁迅先生的大墨像。救国会献了一面写有“民族魂”的旗帜。“民族魂”三字是胡子婴提出来的,他说:“鲁迅不仅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工作、威望和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界,他是为整个国家和民族而战斗的,是中华民族杰出的民族英雄。”旗帜长202厘米,宽103厘米。“民族魂”三字是沈钧儒用楷体书写的。

悼念活动中,到上海万国殡馆瞻仰鲁迅遗容的群众络绎不绝,有文学界、艺术界、教育界人士,有工人、学生、邮递员、警察等。据当时瞻仰鲁迅遗容的签名簿统计,个人有9470人,团体有156个。

送葬仪式于10月22日下午2时半开始。送葬队伍的前面是挽歌队,灵车后面是家属和由宋庆龄、蔡元培等人参加的各界人士,再往后是五人一排的群众送葬队伍。自动参加送葬队伍的群众无数,总人数在1万人以上。送葬的人们伴着哀乐,唱着挽歌和救亡歌曲,秩序井然地缓缓行进。下午5时左右,送葬队伍到达万国公墓。葬仪结束之后,覆着“民族魂”旗帜的鲁迅灵柩,在《安魂歌》声中徐徐放入墓穴。

苏格拉底的临终嘱托

西方的格言说:“世间最伟大的莫如人,人体中最伟大的莫如心。”“一切美德都是由于放弃自我而完成的。”一个把生死置之度外、却不忘记与人交往讲求诚信的人,怎能不赢得世人的尊敬!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是一个严于律己、品德高尚的人。平时,他总是要求自己不能做亏心事,要洁白无瑕,不让一点污垢沾身。

苏格拉底不幸遭陷害,被处以死刑。在临刑前,他留下了这样一段对白:

“你还有什么话要交代?”狱禁问。

“噢,我想起来了,我还欠邻居一只鸡。当时家里穷困,没有付钱给他们。”苏格拉底回答说。

“就这件事吗?”

“是的,我请求你叫我家里人一定要偿还。”苏格拉底最后留下了这句遗言。

格兰特将军的陵墓

如果说世界上最深不可测的地方是人心,那么最能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诚信。如果人人都信守诚信的原则,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美国第18届总统、南北战争时期担任北方军统帅的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就坐落在纽约的河边公园的北部。陵墓高大雄伟、庄严简朴。陵墓的后方,是一大片碧绿的草坪,一直绵延到公园的边界,绵延到陡峭的悬崖边。

在格兰特将军陵墓的后面,就是更靠近悬崖边的地方,还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它和绝大多数美国人的陵墓一样,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那是一座极小、极普通的陵墓,在其他任何地方,人们都可能会忽略它的存在。但在墓碑和旁边的一块木牌上,却记载着一个用生命传递的感人至深的诚信故事:

200多年前,即1797年,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5岁的时候,不慎从这里的悬崖上坠落身亡。其父悲痛欲绝,将其埋葬于此,修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陵墓,以作纪念。数年后,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将这片土地转让。但出于对儿子的挚爱,老主人对今后土地的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即要求新主人永远不要毁坏孩子的陵墓,让孩子好好地安息。新主人郑重地答应了,并把这个条件写进了契约。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后来这片土地不知道被转卖过多少次,也不知道换过了多少个新主人,就连孩子的名字也早已被世人忘却,但根据一个又一个的买卖契约,孩子的陵墓一直被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

整整一百年过去了,到了1897年的时候,这片风水宝地被选中作为格兰特将军的陵园。政府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无名孩子的陵墓,在政府手中依然被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成了格兰特将军陵墓的邻居。伟大的历史巨人之墓和无名小孩之墓毗邻而居,这大概可以算做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个奇观。

又一个一百年过去了,到了1997年的时候,是格兰特将军陵墓建立一百周年,也是小孩去世两百周年。为了缅怀格兰特将军,当时的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来到这里。朱利安尼市长在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还做了一件被众人所称道的事情,即亲自撰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并把它刻在木牌上,竖立在无名小孩陵墓的旁边。

宋庆龄不葬中山陵

宋庆龄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她病逝之后,为何不葬中山陵,而要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呢?

宋庆龄和孙中山在日本结婚时,两人曾签订了《誓约书》,书中写道:“将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之幸福。”1980年宋庆龄再次看到《誓约书》时,还在上面写下了“此系真品”的字样。

宋庆龄和孙中山的感情是深厚的。她在病重时,仍常常谈到孙中山。有次服药时,她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知道许多药名和怎样服法,都是孙先生教我的。”临终前,她对邹韬奋夫人沈粹缜说:“上海住处还有孙中山先生许多衣物,每年都是由李姐(李燕娥)负责晾晒。现在李姐故去了,只得由我整理了。等我身体稍好后,你帮我一起把孙中山的衣服整理整理吧。”她还反复嘱咐,要把她的骨灰送到上海安葬。这除了她父母的墓地都在上海这个原因外,还由于上海有孙中山的故居,有孙中山的许多遗物。她不愿意安葬在中山陵,还因为她历来都要求自己,不要凭借伟大人物妻子的身份来赢得声誉。遵照宋庆龄的嘱托,1981年3月15日,沈粹缜把上海宋氏墓地的图纸带到宋庆龄北京寓所。当时,宋庆龄戴上眼镜,细细地观看图纸,边看边谈到她记得宋氏墓地有8个穴地,并指出了她的穴地。

宋庆龄也对她的秘书李云说过:“孙先生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他是伟大的革命家,受到人民的瞻仰,我不应该去沾他的光。我父母安葬在万国公墓,他们旁边共有六个穴位,希望我们姐妹兄弟陪着他们安葬在一起。现在看来只有我一个人可以陪着父母了。”

1981年5月20日,宋庆龄进入昏迷状态前,还对看望她的廖承志说,她死后要把骨灰送回上海,同她的父母和李燕娥安葬在一个墓地里。李燕娥16岁就来到宋庆龄身边,帮助她料理家务,与宋庆龄一起生活了53年,于1981年2月5日病逝。宋庆龄亲切地称她为“李姐”。两人情同姐妹,宋庆龄曾答应过她,把她的骨灰盒和自己安葬在一起。

宋庆龄去世之后,根据她的遗愿,其骨灰盒被送到上海宋氏墓地安葬。

邓颖超在《向宋庆龄同志致崇高的敬礼!》一文中说:“你在病中同亲近的同志和身边工作的同志多次说起,死后不要葬在中山陵,而要葬在普通的万国公墓。足见你的思想的高尚,足见你从来不以丈夫的名望、地位来提高自己,始终生活在人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