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发现之旅-古迹探寻
15633900000013

第13章 吴哥窟

游侠引言

15世纪上半叶,由于不为人知的原因,吴哥城被废弃,吴哥窟也随之荒芜,直到400多年后的1861年1月,法国博物学家毛霍德为了寻找热带动物,在柬埔寨的丛林中探索,无意间发现了吴哥窟的主要建筑5座宝塔,吴哥古迹从此重见天日,但是由于自然力的侵蚀和人为的掠夺,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变得满目创痍,吴哥地区几乎没有保存完整的寺庙,吴哥窟也是千疮百孔。在柬埔寨人民的努力下,吴哥古迹逐渐焕发出了光彩,它现在是柬埔寨国家的象征和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考古专家和学者们追踪的对象和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到了柬埔寨而不去吴哥窟,必定会留下极大的遗憾,让我们去见识吴哥窟的神秘吧。

正文

吴哥吸引人大部分归咎于它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我们通常称的吴哥窟实际上是指大吴哥和小吴哥两个部分。大吴哥是当时修葺的王城,占地辽阔而气势磅礴,因此也被叫做吴哥城;小吴哥是寺庙,因此也叫吴哥窟。吴哥这个城市根据印度古代宗教宇宙观的寓意而设计,其中心是著名的寺庙,代表宇宙的中心须弥神山。由此有4条道络通向东西南北4个方向,代表宇宙的基本方向。

寺庙以1座成梅花瓣形排列的5座中心主塔作为须弥神山的象征,而以周围的建筑代表世界的实体。公元9—13世纪,吴哥经过300余年的修建,在全盛时期居民超过了100万。遗迹主要是宏伟的石构建筑和精美的石刻浮雕,包括王城、王宫、寺庙、陵墓、水库、水池、运河等。吴哥在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方面前后有很多改变,以1200年修建吴哥王城为界,分为早晚两期。

{TP吴哥窟的南大门.TIF}

早期的建筑以吴哥寺最负盛名,另外还有宫殿建筑群、寺庙及人工水池等。其中中央神庙巴肯寺约始建于893年,位于吴哥王城的南部,砖石结构,以砖为主,其台基平面呈方形,高13米,分为5层,底部每边长72米。台顶有5座石砌尖塔,底部及每层四周均列砖塔。建筑风格与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大塔相似。著名的班迭斯雷寺位于城东北约20公里,是早期建筑中最精美的一座。其建筑方法和风格显示出向晚期过渡的特点,以石结构为主,放弃阶层式高台的做法,而将塔寺筑于平地,显得疏朗有致。

该寺中心为3座并列的塔形神祠,围墙有石门,石门上有精美的浮雕,台阶上有兽首人身像。庙中的主神湿婆神像用砂岩雕成,生动匀称,被称为整个高棉时代最杰出的圆雕。保存完整的是罗洛建筑群,位于吴哥王城东南约18公里,原为供奉国王先祖的灵庙,现存3座,均为以砖为主的砖石结构。石门和其他构件有浮雕,还有石刻神像和石狮、石牛、石蛇等。庙侧有一个人工开凿的蓄水池,吴哥的其他早期建筑还有被称为“空中宫殿”的高台建筑及巴普昂寺。吴哥城郊有3个长方形的人工蓄水湖,是当时整个柬埔寨平原农业灌溉系统的重要建筑。

{TP柬埔寨著名古迹吴哥窟.TIF}

占地124平方公里的吴哥窟有着数不清的寺庙、城堡、宫殿与花园,经过1000年的风雨,那些仿佛屹立在世界之外的建筑大部分已是残垣断壁,在历史烽烟中话尽苍凉。保存最为完整的寺庙就是小吴哥,在12世纪中叶共有几十万人参与修建,前后共用了37年时间,是吴哥窟唯一面向西方的寺庙,建造小吴哥的国王还未来得及看一眼他所创建的神奇就溘然长逝。柬埔寨人现在把吴哥窟印在自己的国旗上,成为柬埔寨的象征。

吴哥窟指的是吴哥寺,又称小吴哥,是寺之都的意思,它是柬埔寨著名的佛教遗迹。吴哥窟设计庄严匀称,比例和谐,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雕刻艺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吴哥窟的正门前是铺着巨大石块长350米的笔直大道,两侧各有七头蛇作为护栏。门外护城河上横跨宽阔的石桥,桥两端各有怪模怪样的石雕巨狮。吴哥窟四周有宽190米的护城河,周长5.6公里。吴哥窟总面积为200公顷。在长1000多米、宽800多米的石砌围墙上布满了千姿百态的雕像,围墙内巍峨耸立着壮观的高塔楼阁。

{TP吴哥窟的狮子雕塑.TIF}

吴哥窟主殿建在巨大的台基上,整个建筑分为3层平台,高度逐层增高,面积逐层缩小。第一层东西长215米,南北长187米;第二层东西长150米,南北长100米;第三层是正方形,其边长为60米,每层平台的周围都有石砌回廊和复壁。通往各层的阶梯陡峭无比,尤其从第二层至第三层的阶梯几乎是直上直下,而且石阶狭窄,必须把脚横过来才能踩稳。为了游客的安全,有关部门沿阶梯安装了铁扶手。

在第二层平台四角分布着4座宝塔,第三层平台中央巍然矗立着距地面65米高的中心塔,中心塔与四塔的距离相等。这5座莲花蓓蕾形宝塔用10000块精雕细刻的巨大石块建成。柬埔寨王国国旗上的三塔徽记就是这5座宝塔的正面图案,其余2座宝塔被遮挡住,看上去便成了3座宝塔。在塔四周的墙壁上布满如真人大小的2000尊舞蹈仙女阿卜萨拉的浮雕像,仙女舞姿纷繁,十指柔美,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游人叹为观止。柬埔寨的古典舞蹈就是吸收了这些仙女的舞姿精华而流传和发展起来的。

{TP世界闻名的吴哥窟.TIF}

吴哥窟的圆雕并不出色,台基上的圆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却极为精致且富有真实感。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干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其中围绕主殿第一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满布浮雕。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且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

从里边向外望,赫然发现墙上有许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据说是象征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术来说,竟然能把仙女刻画得如此活灵活现,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着完全不同,真可说是鬼斧神工之作。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丽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相传是由浪花所变成的。宏伟的吴哥窟正因为有了这群俏丽的仙女环绕,而整个鲜活了起来。除了墙外的仙女引人侧目,走在神庙里,处处可见精美细腻的刻画,有时是在柱子上,有时是在墙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两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难发现,就连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栅栏,当阳光透过窗子洒入长廊,更融合出人文与自然交错的美感。

问题在线

吴哥窟由哪个民族建立?吴哥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专家释疑

吴哥窟是由高棉的东南亚民族建造的,建造时间大概从公元802年起,那时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00年之久。在12世纪时,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上的高潮。当时建造的吴哥庙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个平台的周围都有面向四方的长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即使长廊的墙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浮雕。吴哥庙不仅本身规模宏大无比,庙宇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10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也都竖立着巨大威严的那伽蛇神像。—般说来,世界各国所有的庙宇都是坐西朝东,唯独吴哥庙大门朝西,这使后来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学家百思不解,也许庙宇的朝向在当时的高棉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探索指南

吴哥的建筑非常精美,这令后世人都望而兴叹,然而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只有一座曾经辉煌的古城隐藏在其中。在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一无所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有延续性,何况吴哥是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然就此中断,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把这归于外敌的入侵,但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却无法使整个民族的人民统统消失。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100万人口以上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