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求医不如求己身体健康篇
15634900000002

第2章 把健康握在自己手中(1)

什么是健康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科技文化教育背景、医疗卫生条件及所从事的劳动性质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

1.生活需求与健康

在物质生活水平很低的时期,衣、食、住、行都得不到保证,每日人们为温饱而奔波,所以这时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是很低的,只要躯体能够胜任和进行一般日常生活活动,就算得到了健康。

这种对健康的要求仅停留在温饱、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和日常活动的状态,目前仍在世界一些最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存在着,这是健康需求的低水平状态。

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已有精力去进行其他活动,如社交、旅游及其他娱乐活动,因而对健康的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即不希望由于身体的疾病给人们带来痛苦或不适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这时期人们的最大愿望是不得病。这种对健康的要求仍停留在初级水平,仍是种被动的健康需求,以不得病和有病能得到医治而达到满足的健康观。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处在这样一个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仅把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作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愿为健康和长寿付出代价。不再满足于躯体没有疾病,而要求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工作、学习和生活上乐观进取,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总之,身心健康才能充分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以上可见,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取决于对健康的认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经过了满足温饱和基本生理要求、身体无病、身心健康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而这种认识的发展又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因素等有着密切关系。因而,这种对健康的认识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不同特征的人群对健康的要求和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2.医学技术水平与健康

在医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疾病的观察和诊断仅依靠体征或简单的仪器及手段来实现。如果一个人被诊断为有病,则疾病确实已给机体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痛苦或不适,所以这个时代所说的疾病是指能被医生诊断出来的身体某些器官、组织、系统功能和状态的异常。相对健康也就被认为无“疾病”。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医疗诊断、治疗技术的进步,一些过去不能观察或诊断出来的疾病,现在可以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加以诊断了,像一些人表面上健康、无任何体征,但机体内已出现了偏离正常的状态,如某些癌前病变。还有一些人有主诉,但无体征,用目前的医学技术和手段也检查不出来,如头痛、心理和某些精神障碍、机体某些部位发生的不能检测出来的功能改变或结构改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有一天能够被诊断出来。

这些年来,磁共振、CT的广泛应用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给医学诊断技术带来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从医学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诊断疾病和健康也就成为了可能。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修正着健康与疾病的诊断标准。

从上述两方面可以看出:健康是人们通过主观感觉和医学科学技术(客观标准)对人的生命活动质量的一种判定。对健康的判定,一方面通过人们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端是理想状态下的健康,另一端是接近死亡的疾病,健康和疾病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界限是很难划分的。所谓健康是相对的,是指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客观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来判定的健康,任何时候对健康的判断都只具有相对意义。

综上所述,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1)对健康的认识和判定一方面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也与人的生物学特征和社会学特征有关,如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身体的损害,不能与年轻人的判定标准相比。因此,对健康的认识和判断具有多层次性,同时存在着多样的健康观和健康标准。

(2)健康是人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健康水平、健康改善以及对健康的认识和判断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健康也是改造环境和社会进步所必不可少的,改善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健康不仅是一种生物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学现象。

早期的健康概念完全是医学概念,既直接又客观。健康就是“一个有机体或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的状态,它的特征是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由此可见,健康简单地被定义为没有症状和体征。而症状和体征是医生用以确定人体生理功能是否正常的证据。故确切地讲,这不是健康的真实概念,而是没有疾病的概念。

其实,我们现在的临床医学只是医学长河中较表浅的层次。因为很多的疾病潜伏在人体身上,如果仅用现在临床医疗的观点去解释疾病,往往很多病是说不清的。片面、孤立、盲目地把自己的生命维系在吃药打针上,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等诸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这个结论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集现代健康学的研究才做出的,因为这个健康是大健康学的观念,远不是传统的医学能解决的问题,不是生病与不生病,也不是简单的有病找医生。

1978年,在前苏联召开的国际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从整体的观点出发,不仅仅强调了健康所具有的生物学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它是以健康为中心的,不是针对疾病,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种积极的健康观。遗憾的是,这一定义并没有确定健康的其他水平,也没有提出一个全面估价健康与疾病的标准。

真正的健康包括健康的生存环境、健康的社会秩序、健康的伦理道德、健康的精神情操和健康的法制和自由空间。很难想像一个战乱纷纷、独裁暴政、道德伦丧、精神颓废、充满邪恶和勾心斗角的社会,还有健康可言。从评价社会的健康水平方面,真正的健康还包括卫生政策、卫生监督、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卫生标准、健全的医疗防御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职业劳动保护、社区康复、全民健身运动和全民健康教育等。

完美的健康是一种理想,而正常的健康才是本书要讨论的。虽然健康和疾病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但是这种连续的可变因素太多且难以处理,故我们将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均分为健康和疾病两种可能。健康和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个体始终处于这种动态的连续过程之中。

你的健康,你做主

健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别人赐予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的健康只有靠自己来捍卫,用自己的双手筑起健康的长城,健康才可以与人生相伴永久。

健康不是一切,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这是人人应知的道理。健康从何而来,又如何保护?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涵丰富的科学道理,不细心学习,确实难以全面理解。

那么,健康究竟从何而来呢?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的影响,这是健康综合观的最科学、最全面的提法。这里,它科学地提出了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强调“自己的康寿要自己负责”。目前,人们据此提出了“不活百岁是自己的过错”、“康寿无秘决,关键在于自己”、“健康要靠自己去捍卫”的箴言。

从客观上讲,人群全都依靠医学界的保健服务是不现实的。当今世界的现实,也正如有关专家估计的那样,世界人口中,健康人群与疾病人群各占1/4,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人群约占2/4。目前医学界只承担着对1/4有病人群的有限服务,其余2/4中间人群与1/4健康人群的保健服务,还远远无法满足。而3/4人口,同样迫切地需要保健服务,日益提高的公众健康要求与医学界相对狭窄的服务范围之间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便是多数人应实行自我保健。

其实,自己的健康靠自己负责这一正确思想,我们的先人早已指出过,明代学者吕坤的《呻吟录·养生卷》中就明确指出:“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之觉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受自全之道,贵在自己留心,谁赖哉?自受自全之道,即自我保健之道,贵在自己留心。”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说过:“寿夭休论命,修行在个人。”这些都说明自己应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来,至少不要自我摧残。这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各种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的自觉性。

那么人们是否有自我保健的条件呢?回答是,人人都有。

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生物进化,形成了适应自然界种种条件的高度协调、高度自动化的物理功能,并能代代遗传,这就是人类体质健康的基础。同时,人们又通过对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实践,创造了医学科学技术,使其成为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随着近一二百年来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现代医学的发展,确立了很多新观点,许多都可以用来指导人类走向健康长寿。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先辈们也积累了大量的养生方法,而且至今仍有价值。如果现代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掌握这些医学科学知识,那么人们也就成了自己健康的“保护神”。现代医学好比一张三脚凳,药物和手术是其两条腿,第三条腿是病人自己医治。凳子要立得牢,就必须三条腿都健全,然而这“第三条腿”今天还很瘦弱,甚至还不健全。如今对于多数人来说,要长期保持身体健康,急需要提高对这“第三条腿”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正确认识,就会产生增添或加固这“第三条腿”(即学习掌握医学保健知识)的自觉行动。

每个人都渴望健康的身心,不幸的是,有很多人不是英年早逝,就是身体很弱,在伤残与疾病中挣扎。有的人在需要治疗的时候,没有去寻求医疗建议或者接受治疗;有的就算要求治疗,也没有得到所需的帮助;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很多疾病、损伤和身体不适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在我们的文化教育中,没有什么东西真正教我们如何保持健康,致使大多数人的健康意识淡漠,以为自己的健康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银行账户。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时,通常已是病势汹涌无法收拾了。

更有许多人,把自己的健康交付于他人手中,过分地迷信保健药物和专家医师,而不去采取行动改善自己的健康。近年来,健康信息中心、康乐中心、天然食品店和健美中心大量涌现,网上也源源不断地发布着大量健康信息与健康忠告,使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被纷乱的医学信息所迷惑,人们分辨不出可靠的信息和事实的真相,无法真正主宰自己的健康。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者与消费者,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承担起更大的责任。用科学的医疗保健知识武装自己,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我们生活得更长寿、更健康、更幸福。

在这个纷繁杂乱的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要主宰自己的健康命运,而不要把一切都交给“专家”。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必要的健康知识,掌握保持健康的技能,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健康。因为身心健康是属于每个人的,它并不因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个人习惯、生存环境或任何个体的差异而不同。它只需要你承诺去做。

自己来保护自己的健康,这已成为我国保健发展的趋势。自我保健的内容是:

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养生保健手段,在不住院、不求医生和护士的情况下,依靠自己和家庭力量对身体进行自我观察、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等工作;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健康状况的养生方法,以达到健身祛病、延缓衰老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自我保健意味着自己把握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在遇到小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病以及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而需要外科手术或到医院就医时,你知道该做什么。另外,自我保健也意味着你懂得改善周围的环境,避免不良环境对身体的侵害,如避免间接吸烟、尽量不接触污染物。

自我保健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服用有益身体的补充剂,如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类食品或补品;可以利用意志力减压,学会放松身心;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加强自律,增强求知欲,激发自己的信念和耐力。

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是每个健康生命的必然选择。永远不要把健康交付到他人手中,而要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

算算你能活到多少岁

心理学家伍德拉夫博士对长寿者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后,设计了以下的测验题。如果你现在的年龄在18~25岁之间,那么你应该从66岁开始估计寿命;如果你的年龄在25~30岁之间,你应该从66.5岁开始估算寿命;依此类推,每大1岁,增加0.1岁算起。

①祖父祖母:不管是你祖父还是祖母能活到80岁以上者,你都应加上1岁;如果他们活到70岁,则应加上半岁。

②父亲母亲:如果你母亲活到80岁,你应加上4岁;如果你父亲活到80岁,你应加上8岁。

③亲属疾病:如果你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中有谁在50岁以前死于心脏病,你应减去4岁;如果有人在60岁以前死于该病,你应减去两岁;如果有人在60岁以前死于其他疾病,你应减去1岁。

④孩子:如果你是个女性,你不能生孩子或者不想生孩子,你应减去半岁;如果你生孩子超过7个则应减去1岁。如果你是个长子,则应加上1岁。

⑤智力:如果你的智力超过一般人,你应加上2岁。

⑥体重:如果你体胖超重(指标准体重),则应减去2岁。

⑦睡眠:如果你一夜睡觉超过10小时或者不足5小时,你都应减去2岁。

⑧饮食:如果你喜欢吃不含肥肉或糖的简单食物,而且吃饱后就不再吃,则应加上1岁。

⑨饮酒:如果你每天喝少量的啤酒或低度数的白酒,你应加上3岁;如果你有时喝而不是天天喝,你应加上1岁半;如果你从不喝酒,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如果你大量地喝酒,则应减少8岁。

⑩抽烟:如果你一天抽烟超过40支,你应减去12岁;如果你一天抽烟在20~40支之间,你应减去7岁;如果你一天抽烟不超过20支,你就减去2岁。

锻炼:如果你每周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或者长跑三次,你都应加上3岁。

健康:如果你经常生小病,你应减去5岁。

教育:如果你所受的教育在大学以上,你应加上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