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求医不如求己身体健康篇
15634900000020

第20章 动要有度,睡要有量(6)

5)乙型脑炎:该病在整个东南亚大范围传播。乙型脑炎可季节性流行或终年流行(在热带地区)。在流行高峰季节,建议逗留(长达30天)在农村稻谷生长的流行地区的旅行者接种乙型脑炎疫苗(3剂)。根据流行的严重程度,对逗留虽少于30天,但长期在农村户外的人员也应列入高危人群,并考虑进行疫苗接种。前往危险地区的所有旅行者应设法防止蚊虫叮咬。

6)丝虫病: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在东南亚广泛传播。丝虫病由4种不同种的蚊子传播。建议前往农村旅行的旅行者使用驱虫剂。旅行者应使用含有避蚊胺皮肤的保护剂和穿着喷洒过除虫菊酯的衣服;睡觉时,为防止蚊虫叮咬可使用除虫菊酯浸泡过的蚊帐。

7)伤寒:建议去伤寒高发区旅行的旅行者接种疫苗。

8)丛林斑疹伤寒:东南亚许多国家报道由恙螨传播此病。恙螨通常栖居于再生树林、水果树、棕榈树或长满草的橡胶种植园。穿过热带灌木丛地带的人应检查自己皮肤上是否有螨和蜱,在这些地区旅游时应该使用驱虫剂和除虫菊酯衣物喷雾剂。

9)蠕虫感染:钩虫、蛔虫、蛲虫和圆线虫在东南亚大多数农村地区非常普遍。旅行者应穿好鞋以免钩虫、圆线虫的幼虫穿透脚的皮肤。

10)东方肺吸虫病和肝吸虫病:在印度支那半岛和菲律宾流行严重,旅行者应避免食用生的、腌制的或酒浸的甲壳类如淡水蟹或小龙虾、鱼和吃未煮熟的水生植物如荸荠、笋、蒺藜。

11)狂犬病:东南亚所有国家虽都有动物狂犬病报道,但以泰国最危险。所有旅行者特别是儿童不要接触或玩弄无主犬。被任何动物咬伤的旅行者应立即进行治疗,被狗、猫、蝙蝠或猴子咬伤者应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被其他动物咬伤包括家畜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前往这个区域长期旅行之前可考虑预先接种狂犬病疫苗(3剂),此项措施对前往被咬伤后24小时内得不到狂犬病疫苗治疗的偏僻农村地区的旅行者尤为重要。预先注射过疫苗者被咬伤后无需再接种疫苗。

12)艾滋病:艾滋病在泰国发病率最高。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妓女及当地人群的HIV/感染相对较低。

13)黄热病:亚洲虽无黄热病流行,但许多国家仍要求来自黄热病疫区国家或黄热病地方性流行病国家的旅行者接种黄热病疫苗。

14)其他疾病及危险因素:沿着东南亚国家边缘的珊瑚礁有黄貂鱼、毒鱼、海葵、印度支那水母和很危险的海蜂,游泳者要采取保护性措施避免它们的危害。竹、藤、橡树样的大棕榈或蕨可引起严重的刺伤,且伤口不易愈合,因这些植物分泌出的黑树胶液可引起严重中毒,出现常春藤型皮肤反应。有刺的荨麻、小型多刺的树等植物也可引起皮肤反应,应注意防护。

2.大洋洲地区旅游防病

1)疟疾:此病仅存在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瓦奴阿图。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或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西亚群岛、美拉尼亚西群岛没有疟疾的危险。

2)旅行者腹泻:在法属波利尼亚危险程度中等。在所罗门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和瓦奴阿图发病率高。在好的旅馆和旅游胜地之外发病率较高。建议旅行者最好只饮用瓶装的、煮沸的、过滤的或经处理过的水,并吃已煮熟的食物。所有的水果最好在食用前先削皮。

3)病毒性肝炎:所有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大洋洲的易感旅行者应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接种甲肝疫苗。建议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大洋洲的医疗保健工作者或准备前往上述地区的旅行者应接种乙肝疫苗。在澳大利亚,肝炎患病危险性较低,可不必接种疫苗。

4)登革热:几乎在所有的南太平洋群岛都有此病的散发病例和流行。在12月到次年1月份以及5月至6月份的雨季是此病感染的高峰,预防措施为防止蚊虫叮咬。

5)丝虫病:班氏丝虫病发生于所罗门群岛和瓦奴阿图,非周期性的马来丝虫病在大洋洲的其他地方广泛分布。曾报道在法属波利尼亚群岛流行率达19%。旅行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6)艾滋病:该地区所报道的艾滋病病例和HIV感染者很少。目前,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大洋洲其他地方,艾滋病尚未被视作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7)其他疾病和危险因素:血管圆线虫病、布鲁杆菌病、棘球蚴病(在所罗门群岛和瓦奴阿图发病率低)及恙虫病。在整个大洋洲都有钩虫病、线虫病、圆线虫病和其他蠕虫感染的报道。结核病(地方性流行)、沙眼、雅司病也有报道(大洋洲)。珊瑚、水母、有毒的鱼类、鲨鱼和海蛇是对游泳者最潜在的危险。

(3)日本与韩国旅游防病

旅行者腹泻、肝炎等疾病与东南亚国家预防措施相同。此外,还有其他疾病和危险因素:血管圆线虫病、AnisaKiasis(由生鱼传播,在日本普遍)、出血热、肾病综合征(低危,通过汉坦病毒在受啮齿类排泄物污染的空气和粉尘中传播,农民和户外工作者受染危险大)、病毒性感冒、川畸病(在日本和韩国)、莱姆病(日本有报道)、钩端螺旋体病、棘球蚴病、狂犬病(韩国报道有散发)、鼠类斑疹伤寒(蚤传,韩国罕有报道)、伤寒和沙眼(高度地方性流行)。

动物危害包括:僧帽水母、章鱼、黄貂鱼、水母、海胆、海黄蜂,在日本沿海水域中常见。许多有毒鱼种(兔鱼、孔雀掌、蝎子鱼、斑马鱼、日本箭鱼、狗刺鱼、鲟鱼)对无保护措施的游泳者可构成潜在危险,轻则疼痛,重则危及生命。海荨麻、胡瓜、刺毛虫也可构成潜在危险。

跳舞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每到了傍晚时分,许多不同年龄的人聚集在广场跳舞。过去,有的人认为跳舞是年轻人的娱乐活动,但是,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舞者”大军。

跳舞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有上班族下班后,不妨加入跳舞大军,在这个全民运动的时代,你不妨跟着音乐摇摆!

现在舞蹈的种类五花八门,按照它们的用途一般可分为比赛舞蹈、观赏的国标舞、西班牙舞、伦巴、吉特巴、恰恰舞等,以及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交谊舞。

跳舞不是单一的运动,它总是伴随着音乐,是运动融于音乐,音乐调配运动的一种综合运动。在优美的轻音乐的伴随下,一扫平日的烦恼,不但使你的精神愉快、增加食欲、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助睡眠,而且还能治疗许多疾病。

每天只需持续跳舞30分钟即可为身体带来莫大的助益:强健骨骼,减低罹患骨质疏松的机会;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大肠癌的机会;增加关节的灵活和柔软度,减少受伤的机会;消耗热量,维持适当的体重;在音乐声中起舞,有助于消除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此外,舞蹈运动是世界上最好的定心剂,这是因为适量跳舞能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从而获得安神定志的效果。

科学家研究证明,优美、健康的音乐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出现新的兴奋灶,振奋精神;悦耳的旋律和节拍,能促使大脑发育,引起胸部肌肉弛张,加大肺活量。当你随着悠扬动听的音乐舞蹈时,身体已分泌了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可调节血流量,兴奋神经细胞,并能使胃的蠕动有规律。

科学家们认为,在高血压病患者的调养护理与防治中,跳摆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单纯性肥胖、体态臃肿者则可以通过跳交谊舞,了解一些形体训练的知识,加强锻炼,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对于恢复体形,保持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跳舞对防止或延缓老年性痴呆病发病的作用,优于其他活动(如骑单车、游泳等),也许是因为跳舞本身同时调动了运动功能、思维功能、情感活动三方面因素的结果。

“小劳”健身怡情

家务劳动千头万绪,既有出外采购,也有内勤活动。繁重的家务劳动往往令人烦恼或生厌,若要将这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的家务劳动与健身锻炼结合起来,就会变得轻松而备受青睐。

当今世界各国女子平均寿命普遍比男子高5岁以上,其中家务健身也是一大原因。有人计算过,以10分钟为单位,做饭、洗碗、洗烫衣服、打扫房间、擦玻璃窗和收拾物件等,可消耗能量0.67~0.84千焦;上街购物以步代车,轻快走路10分钟可耗能0.293~0.335千焦;携物爬楼可耗能0.502千焦左右。做家务每周累计耗能可达8千焦,与轻度运动的消耗能量相当。

“小劳”,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常动动”,这是我国最久远的“锻炼项目”。“养生之道,常欲小劳”,是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出的祖先的健身怡情经验,古今中外受益者不计其数。较之今天的“生命在于运动”更鼓舞人,是更具“名人效应”的千古名言,是祖训“动则有益”的发展。它的要义是小动动、勤动动。由于“常动”便有积累和叠加效应,体现出“流水不腐”的效果,下面列出几种有效的“小劳”活动,以供参照。

1.伸懒腰

手臂的肘部向上抬,超过胸部伸展双臂。工作、学习之间伸个懒腰,会顿感全身舒展,精神振奋。不疲劳时也可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便可起到锻炼的效果。伸懒腰何以有此神奇?它可使胸腔器官受到“按摩”,心、肺得到锻炼而获更多的氧气供给大脑及各组织器官;还可补人体的直立行走,大脑易缺血、缺氧的“天生”缺陷。

2.乾隆的“十常”

清代乾隆自称他之所以成为“长寿皇帝”(享年89岁),他说他的长寿得益于“十常”。“十常”至今仍一直在民间流传,可谓长盛不衰。这“十常”是: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眼常转;鼻常揉;面常搓;腹常旋;肢常抻;肛常提;足常摩。我们在普及“十常”时,再加上一个“脑常用”。后来发展为“养生十六宜”,但“十常”仍流传至今。值得注意的是“肢常神”,“抻”即“伸”,就是上肢尽力向前后左右上下伸展。“抻”的窍门是“尽力”:先是两肢向左右平举,尽量伸直,停一会,再用力撑直,你会发现还可再伸一点,感到舒服为止。然后,双臂齐向前伸,再撑;然后,双臂齐向后“抻”。双臂再向上举,再“抻”,而后双臂再向下垂,再“抻”。总之,使双臂在各个方向“抻”到极限,这时平时未运动到之处却活动到了,是“挖掘身体潜力”之举。

3.“312”经络锻炼

经络学是中医学的精髓。经络锻炼可以健身心,强体魄。其方法是简便易行的“小劳”。“3”:每天按摩3个关键穴位——合谷(拇指与食指间的“虎口”处);内关穴(前臂内侧,距腕横纹4指的中线处);足三里(小腿外侧“膝窝”下3指处)。“1”:每天做1次腹式呼吸(俗称“鼓肚子”呼吸,每分钟呼吸4~6次)。“2”:每天做两遍下蹲立起动作。经络功能活跃可健康长寿。

4.“健身拜”

系北宋陆游所创造,他以此而达高寿——享年86岁(当时的个均寿命40岁左右)。他每天早晨一起床便静心松体,拱手弯腰连续“长拜”10次,他认为“拜”的动作恰好使肢体屈伸有序让全身的真气随着血脉的顺畅流动到手足等末梢,是一种“全身运动”,可改善整体血液循环。“拜”时还可心中祝愿,以获得良好的心情。

5.紧紧身体“零部件”

①收紧背肌挺胸,抬头,上身略前倾绷紧背部肌肉,提肩、放肩,如此反复数次。

②收紧腹肌,坚持5秒钟,放松;再收紧,再放松。

③收臀提肛。

④收紧脚趾,脚趾使劲抓地。

6.结合日常生活的“小劳”健身益智

放松心态,减缓活动频率,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小劳”运动,对健身益智也很重要。首先,蹲、趴的锻炼效果很强。一会站、一会蹲,也是“312”经络锻炼法中的下蹲,还可把“大肚子”减掉,即有减肥效果。其次,擦桌椅床柜门窗,一会高,一会低,甚至爬上爬下,也是每周都必须进行的。还有种花,把花盆搬进搬出地“好玩”,换盆、施肥、浇水,不但有劳还可益智,既动身又练脑。第三,整理书报杂志,几乎要每个月1次。许多人有剪报的习惯,且隔一段时间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还可发现有好多写作时可供参考的东西。第四,经常晒衣被,晾晒也要动,且是“上下动”(垂直运动效果好)。家中的摆设可常变动,会带来新鲜感、舒适感,换了一种面貌似乎换了新居,这种劳动成果只有亲自动手后才可享受到。五是“做”饭,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统筹规划,如上街买菜,洗、摘、烧,怎样不把污染带回家,荤素如何搭配;怎样“1周不重样”,等等。

家务劳动的特点是随意,但又有其规律,容易实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相结合,可消除任何一方带来的疲乏和倦意,还可兼听电视、收音机,一举两得,身心受益。

时间紧,或没时间动,就要不放过可以动的机会,以达到不费时间也运动的目的。

遵从运动禁忌守则

除了本章前面提到的一些关于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注意事项,还有一些小小的细节值得我们注意,下面简单列举以作补充。

(1)跑步时不宜听广播

人的大脑有若干神经中枢,负责各种机能的兴奋与抑制。跑步时指挥肌肉、心、肺新陈代谢功能的有关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神经中枢兴奋性加强,就会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如果边跑边听广播或思考问题,就会使主管思维的神经中枢得不到休息。同时由于兴奋的扩散作用,又会使主管运动的神经中枢受到抑制,令锻炼时体内生理变化达不到较高水平而影响锻炼效果。而且注意力不集中,极易发生扭伤或其他意外。因此,跑步时最好不要听广播。

(2)冬季雾天不宜锻炼

在大雾天的时候,不宜晨起锻炼,因为此时的空气中飘浮着大量的有害颗粒,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粉尘等;另外,冬天绿色植物大都已经凋谢,吸收有害污染物净化空气的能力大大减弱,再加上陆地的辐射逆温作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使这些有害物质在低空高浓度滞留。如果在这种环境下仍然继续坚持运动锻炼,则会吸入很多有害物质而引发支气管炎、咽喉炎、眼结膜炎和其他一些过敏性疾病,限制了肺泡的气体交换。

(3)感冒时切勿锻炼

有些人认为得了感冒应该加强锻炼:跑跑步、踢踢腿、打打球,活动活动身体,出一身汗,病就会很快好转。事实上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而且是错误的观点。感冒时身体正处在虚弱的状态,过多的运动,会令机体瞬间产生许多热量,体温升高,加之运动时机体代谢加速,因此加大了氧气和营养的消耗,这一系列的失调状态,不但会加重心肺负担,还会使抗病能力下降。所以感冒时应好好休息,并注意营养的补充。

(4)冠心病人忌冬季晨练

寒冬早晨最冷,冠心病者外出锻炼,在强冷空气的刺激下,会使本已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进一步收缩,导致血流不畅或形成血栓,容易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有统计资料显示:早晨9点左右是冠心病患者发病的高峰期。因此患有冠心病的人进行冬季锻炼应避开“清晨患病高峰期”,最好选在晚上7点到8点进行锻炼。

(5)运动后不宜立即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