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求医不如求己身体健康篇
15634900000042

第42章 对症下药,做自己的医师(2)

纤维肌肉疼痛多发于20岁至50岁间的女性。这种疾病可能由于外伤或心理创伤造成,比如跌伤或车祸影响到神经系统,也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生物化学的不正常有关,比如血清素水平的改变。

纤维肌肉疼痛的典型症状是,早晨起床时身体有僵硬感,颈、肩、背部以及臀部有大面积僵硬感,有时还有瘙痒。研究表明,游泳、步行之类的运动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减少肌肉疼痛。热疗和按摩也能起到短时间放松的作用。

在家“上班”的主妇,其实是职业伤害相当多的族群。从肩颈、腰、背,到手肘、手腕,问题绝不比任何一种职业工作者来得少。长时间低头切菜、洗碗等,会累积为颈肩痛。临床表现为单侧或两侧的肩颈僵硬伴随疼痛,往往可以找到一到数个压痛点。除了接受治疗以改善症状外,最根本的办法只有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不动,至少每隔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就伸伸懒腰、转转头、拉拉筋,再加上局部热敷,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要在水槽里长时间清洗锅碗瓢盆等用具时,不妨准备一张小凳了,单脚轮流踩在凳子上,将有助于分散背部及腰部所承受的压力。

(3)腱鞘炎

人体某部位的肌腱,如每个手指的屈指肌腱,都位于腱鞘。腱鞘内还有少量滑液,以使肌腱在鞘内可运动自如,具有保护肌腱的作用。家庭妇女,如经常用手臂从事过重、迅速、持久的工作或者反复受到轻微外伤,使腱鞘逐渐增厚、水肿及肉芽组织增生,严重时肌腱和腱鞘之间发生粘连、活动障碍,这就是得了腱鞘炎。主要表现为患处疼痛、肿胀、发僵,劳累或睡醒后最明显,适当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

除急性发作时需要短期休息之外,一般只需要适当减少患者的活动,每日用热水泡手数次;局部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疗效较好,如能配合针灸及局部制动,效果更佳。只有极少数屡次发作用上述方法治疗无效的病人,才需要做手术治疗。

(4)主妇湿疹

双手手指皮肤发红,指尖脱皮,以后手掌和手背的皮肤渐渐发生成片的红斑,继而红斑上出现丘疹和水疱。水疱摩擦、破裂,有液体外渗,并产生结痂。由于长久发炎,手部皮肤发生肥厚、变硬、缺乏弹性,当手部活动时就会发生皮肤皲裂,产生疼痛。

这种病属于“主妇湿疹”范畴,手部经常与洗涤剂、肥皂、碱等物质和水接触,使手部皮肤泡软和脱掉油质。这就降低了皮肤的保护作用,外部的有害化学物质,例如肥皂中的杀菌剂、香料等,生活中食用葱、蒜、辣椒、芋头等蔬菜的汁液就很容易被皮肤吸收,并使有些人对这些物质产生过敏,过敏反应本身又可产生皮肤炎症或使原有的炎症加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主妇湿疹的病情越来越重,甚至经久不愈。

除减少家务劳动,提醒患者按时用药。针对病情,通过穴位封闭阻断恶性循环,根据不同阶段选用不同剂型,使湿疹走近治愈的边缘。

(5)色斑

对于中国女性而言,皮肤的第一“杀手”是色斑。女性面部出现色斑预示疾病存在,应引起关注和尽早治疗。

①发际色斑点表明和妇科疾病有关。

②眼皮部斑点多见于妊娠与人流次数过多的人及女性激素不平衡者。

③太阳穴、眼尾部斑点和甲状腺功能减弱、妊娠、更年期、神经质及心理受到强烈刺激有关。

④鼻下斑点多见于卵巢疾患。

⑤面颊斑点多见于肝脏疾病、日晒、更年期老人及副肾上腺机能减弱者。

⑥嘴巴周围斑点见于进食量过多者。

⑦下颚斑点见于血液酸化、白带过多等妇科病。

(6)乳腺癌

年轻女性生育后积极进行母乳喂养,不但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未给婴儿哺乳的女性比坚持母乳喂养的女性更容易患乳腺癌,发病率要高出5倍左右。哺乳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患乳腺癌的危险就越小。

身材高大的女性体内生长激素多,而生长激素是乳腺癌的促发因素,故应注意防范乳腺癌。肥胖者乳腺癌的发病率也比体重正常者明显增高。绝经期晚的女性也易患乳腺癌。此外,喜欢吃肥肉的女性也易患乳腺癌。

(7)骨质疏松

研究证明,每三个女性中就有一个患有骨质疏松。以下几种情况是导致骨质疏松的比较常见的因素:

①多胎生育:生育年龄多延续到中年,如果钙质代谢供不应求,易导致骨量减轻。

②过早绝经:多见于双侧卵巢因病切除,而又未采取替代疗法者。

③更年期后:体内雌激素锐减,影响钙质在骨骼中的沉积矿化。

④身材瘦小,体重过轻:物质代谢往往呈负平衡,机体钙质入不敷出。

⑤低钙饮食:偏食素食,不合理的减肥节食,易导致机体缺钙。

⑥吸烟饮酒: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阻碍钙的吸收。

⑦怕晒太阳,不爱运动:不利于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利用。

⑧遗传倾向:母亲、外婆等直系长辈患骨质疏松者。

⑨代谢紊乱: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病情未得到控制,继发骨质疏松。

⑩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风湿、类风湿患者滥用激素,易患骨质疏松症。

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方式使已疏松的骨骼回复到原有的高品质,因此预防是至关重要的措施。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比单纯补钙更为重要。那些整天坐办公室的人,哪怕每天坚持多走一段路、多爬一次楼,对骨骼健康也是有益的。

了解大脑,认识老年病

当今脑萎缩、老年性痴呆已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所有疾病中,“脑病”的致残率最高。身体健康首先必须脑子健康,即“身健必须先脑健”。

1.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从解剖看,人脑可分为大脑和小脑。再细分,“大脑”还包括端脑和间脑以及“脑干”。端脑又分为左、右半球,左右两半球又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它们有严格的分工,各司其职,但又互相配合。通常枕叶皮质司视觉、两侧(太阳穴附近)的颞叶司记忆、听觉和语言,顶叶司躯体感觉,额叶司运动及控制抽象思维,小脑司运动调节。脑干是原始的脑,主要功能包括传递感觉信息,主管呼吸、心跳和血压等。

大脑是人类记忆、情感与思维的中心,两个半球表面覆盖1~2毫米厚的大脑皮质,有6层功能各异的神经细胞,这便是“身体司令部”所在地。没有这个大脑皮质人们就只能处于一种植物状态。大脑皮质的灰质有140万亿个神经元(神经细胞),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之间的连接多达1万条,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

人脑有无穷的功能和智慧,因而人类可“创造世界”,但人脑并不大,约重1500克,只占全身重量的2.2%。虽然人脑轻重有个体差异,但并不是脑重者聪明,脑轻者愚笨,智商的高低也不是由脑的大小轻重所决定的,主要在于脑的结构。

大脑作为人体的中枢,指挥着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脏器的活动、肢体的活动、感觉的产生、机体的协调以及说话、识字和思维等。脑的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特定功能源于大脑的某一区域,因此大脑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感觉区、记忆区、语言区、识字区和运动区等。脑神经细胞之间是网状联系(非线性结构),即使某零件坏了,还有别的替补。人自20岁起,脑神经细胞每天都有死亡(一般说每天死亡10万个左右),但并不影响思维和记忆,儿时的记忆甚至可维持到老年。

为了“全方位健康”,我们要全方位地呵护脑、心、体,而呵护好脑又是关键。强体要保心,保心要健脑,健脑要用脑——要维护大脑、开发大脑。

2.脑是耗“能”大户

脑力劳动是一种巨大的“静耗”,大脑工作时所需能量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它竟能占全身血糖的20%~25%,用脑时消耗更多。脑运动每小时消耗葡萄糖达400~500毫克。但大脑本身的葡萄糖储存却很少。当连续用脑30分钟时,血糖浓度为120毫克/100毫升,此时大脑能源充足,反应快速,记忆力强;连续用脑120分钟,血糖浓度降至60毫克/100毫升,此时大脑开始反应迟钝:连续用脑210分钟,血糖浓度降至50毫克/100毫升,此时就会出现头晕、头痛现象,甚至造成结构损伤。

大脑里的血糖浓度,随着连续用脑的时间延长而下降的同时,还会对大脑造成损伤,从外面观察不能觉察到的微观损伤,到出现症状较严重的损伤,大脑功能也随着血糖浓度的降低而减弱。这种损伤和减弱,在早期还是可逆的,经过休息和“充电”尚可恢复。但长期用脑过度,会使脑中血糖浓度一直偏低而难以完全恢复,从脑疲劳到脑衰老。而人体“司令部”的受损,就会最终导致早衰和减寿。

3.用脑又是耗氧大户

用脑所需之氧是通过血液所携血红细胞来供应的。中老年人连续用脑1小时,会因血氧供应不足而使脑组织出现“需氧饥饿”。

如果停止供血(氧)1分钟,人就会昏迷;停止供血(氧)3分钟,人就会休克。经常供血、供氧不足,轻则降低工作效率,重则会导致多种身心疾病,危及健康,危及生命。它还包括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消化道溃疡、糖尿病、心血管硬化和癌症等。

当前,知识分子、商界精英和白领等许多人英年早逝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就是用脑过度而造成脑疲劳——脑缺氧和脑缺“能量”所致。

4.了解脑退化、脑萎缩和老年性痴呆

(1)脑退化=脑萎缩

人到了一定年龄,脑器官和其他器官的功能一样要降低、减退。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会老化死亡,脑的重量也会变轻。如果做脑CT检查,可发现脑体积缩小、脑沟变宽、脑回变细和脑室扩大,这就是脑萎缩。

(2)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脑和其他器官一样,会发生老化和萎缩,这是机体生理性老化过程所出现的正常现象,年龄越高,萎缩程度就越明显。在正常情况下,脑萎缩到一定程度后会自然终止,虽有记忆功能减退现象,但程度较轻,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少人认为:“人老了,脑子萎缩了,必然变痴呆”,因此紧张不安,四处求医问药,他们不知道,脑萎缩并不等于老年性痴呆。

(3)认识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症是大脑中与记忆功能有关的部位如海马回出了问题,因而出现一些异常表现,如记忆功能严重衰退,在日常生活中丧失简单计算能力,对刚发生的事情根本不记得。

例如,做饭时往往打开煤气忘记关,饭烧糊了也不知;平时不洗手和脸,穿鞋分不清左右;不知随季节变化而更换衣服;随地大小便,不知今朝是何年、何月、何日;分不清男女老幼,连自己的亲人也不认识;外出就迷途不知归路,不认识自己的家门;许多患者性格行为会变得十分乖张,终日嘻嘻傻笑,不主动接触和不理他人,常吵闹打骂,撕衣毁物,自残等;到了晚期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大小便失禁,最终只能在床上消磨时光。

以上情况和记忆力有点下降是截然不同的。记忆有点下降不能说是痴呆,千万不要疑神疑鬼地庸人自扰。你先自我鉴别一下,是否具有特殊的、严重的遗忘症状,再做个脑CT检查,以诊断是否为老年性痴呆症。

冬季预防老年慢性病发作

冬天,寒气袭人,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威胁。由于冬季冷空气刺激支气管粘膜,能引起粘液分泌物大量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导致气道阻力增高,分泌物排出困难,加上其他因素,可能使病情反复发作,病情加重。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积极防治感冒。中医认为:“肺主宣发,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说明体表与肺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应当注意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寒冷季节或气温转变时,应注意加减衣服、防寒保暖,避免感冒。一旦患了急性支气管炎,应及时彻底治疗。

(2)下决心戒烟。香烟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烟焦油等上百种有害物质,经常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上纤毛的防御功能大为减弱,以致细菌、病毒乘虚而入。可见,戒烟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至关重要。

(3)加强体育锻炼。如清晨早起,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做广播操,打太极拳,有助于肺部的吐故纳新和增强体质。另外,经常坚持用冷水洗脸或进行冷水浴,对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也大有好处。

(4)对体质虚弱,经常发作支气管炎的病人,可适当选用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如注射气管炎菌苗、口服左旋咪唑,或应用扶正培本中药,如固本咳喘丸、痰饮丸、温阳片等,均能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引起哮喘发作常有一些诱因,其中包括接触过敏源、呼吸道感染、气候变化、精神刺激、体力过劳、剧烈运动等。预防哮喘发作必须注意避免这些诱因。

过敏源明确者应该避免与其接触;过敏源不明确者,应当避免接触与哮喘发作有关的一些致敏因素,像空气中的花粉、尘螨、灰尘、霉菌、羽毛等都是常见的过敏源。病人的卧室内外要保持清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内不放花草,避免用毛毯、羽绒被服等。

哮喘病人不宜吃容易引起过敏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牛奶、蛋类、鱼、虾、辛辣食品等。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哮喘的最主要原因,在寒冷季节,室内外温差大,加上冷空气的刺激,使人易患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并可能诱发哮喘。为避免受凉,应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生活中适当注意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和体力过劳,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平素应坚持锻炼身体,做医疗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练气功等均可增强体质。预防用药可选用哮喘菌苗、色甘酸钠等,如有条件应去医院查找过敏源做脱敏治疗。

老年人患肺炎,病情一般较青壮年人严重,容易发生休克、肺脓肿等合并症,对健康威胁很大。因此,寒冬之际,要积极防治老年人患肺炎。

老年人肺炎的防治原则与一般青年人肺炎无太大差别,但由于老人抵抗力差,呼吸道防御功能减退,故抗感染治疗应更为积极,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生素,病人症状改善或退热之后不能过早停药,必须经医生检查并证实肺部病灶吸收后才可停止使用抗生素,以免发生肺脓肿等合并症。

此外,老年人患上肺炎后,护理工作的好坏与能否治愈肺炎关系极大。除了使用祛痰剂、雾化吸入等排痰治疗外,还要经常给病人翻身拍背,帮助咯出痰液。

患肺炎的老人因体质虚弱,加之进食少,易发生脱水,而脱水会使呼吸道干燥,痰液浓稠而堵塞气道,加重缺氧,因此,要注意补充体液,可以给病人吃些清淡而易于消化的流质食物,并适量饮水。不能吃东西的病人,要在医院进行静脉补液。疾病的恢复阶段,要注意适当增加营养,以增加老人的抵抗力。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结核、尘肺等各种慢性肺、支气管疾患,后期均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冬天气候寒冷,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肺部感染会加重心肺负担,所以,冬令时节,对于肺心病人是个关键时刻,病人要想安然无恙地度过冬季,重要环节是预防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急性发作。

(1)保暖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北方,室内外温差相当大,所以要注意随时保暖。外出时不仅要戴上帽子、围巾,多穿衣服,而且还应该重视脚部的保暖。每晚临睡前要用热水洗脚,双手按摩足心(即涌泉穴)。睡觉时可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