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大桃种植新技术
15636000000011

第11章 桃害虫及其防治(3)

华北地区每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场所为果树翘皮缝里,树洞里、田边、堆果场,向日葵花盘,高粱,玉米秆等。越冬幼虫一般于4月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成虫白天隐伏,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对糖醋也有趋性。产卵于枝叶茂密的桃果上和两果连接处。卵散产。早熟品种着卵早,晚熟品种则着卵晚。晚熟品种比中、早熟品种着卵多,受害重。幼虫孵化后,先在果梗,果蒂基部吐丝蛀食果皮,从果梗基部沿果核蛀入果心为害。果外有蛀孔,常由孔中流出胶质,并排出褐色颗粒状粪便与流胶黏结,附贴在果面,并可转果为害。一个桃果内常有数条幼虫。

老熟幼虫,一般在果内或结果枝及两果相连处结白色茧化蛹,也有在果内化蛹的。第二代成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

第三代成虫。8月上中旬发生。第一、二代主要为害桃果,第三代转移到其他果树和作物上为害,9~10月寻找场所越冬。

3.防治方法

(1)清除越冬场所。冬季清除玉米,白日葵,高粱等遗株。并将老树皮刮净,集中处理,以消灭越冬幼虫。

(2)果实套袋。早熟品种在套袋前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药1次,以消灭早期桃蛀螟所产的卵。

(3)诱杀成虫。利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成虫。

(4)摘除虫果。拾净落果,消灭果内幼虫。

(5)喷药防治。在第一、二代成虫产卵高峰期喷药,有效药剂:50%杀螟松乳剂1 000倍液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灭杀毙、速灭杀丁、功夫、高效氯氰菊酯等)。

一般早熟,中早熟品种喷药两次(5月底、6月上中旬)、中熟品种喷药三次(6月初、6月中下旬、7月上旬),晚熟品种喷药四次(6月上中旬、6月下旬、7月上中旬、7月底、8月初)。

二、梨小食心虫(桃折心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6毫米,翅展10~15毫米。全体灰褐色、无光泽。前缘有10组白色斜纹,翅上密布白色鳞片。静止时两翅合拢,两外缘形成的角度大,成钭角(钝角)。卵:淡黄白色,半透明,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幼虫:体长10~13毫米,淡黄白色或粉红色,头黄褐色。

腹部末端有臀节。蛹:体长6~7毫米,纺锤形,黄褐色。

2.发生规律

华北地区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翘皮缝中结白茧越冬。在树干基部接近土面处及果实仓库,果品包装器具中也有越冬幼虫。越冬幼虫最早于4月上旬开始化蛹,成虫出现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这一代成虫主要产卵在桃梢上,一雌虫产卵50~100粒,卵散产。幼虫孵化后,多数从桃梢顶部第二、三片叶的基部蛀入,向下蛀食,蛀孔处有虫粪排出,受害梢常流出大量的树胶,梢顶端的叶片先萎蔫,然后干枯下垂,此时幼虫多数已转移。一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第二代卵发生在6~7月份,大部分也产在桃树上,少部分在梨树上,幼虫继续为害新梢,桃果、早熟品种梨也开始受害。第三代卵盛发于7~8月份,产在梨树上的卵多于桃树。第四代卵发生于8月中下旬,主要产于梨树上。第四代幼虫大部分随果实被采收,老熟后脱果越冬。

梨小食心虫成虫白天多静伏在叶、枝和杂草等处,黄昏后活动,对糖、醋液和果汁及黑光灯有强烈趋性,趋化性在羽化前较明显。成虫产卵前期1~3天,夜间产卵,在桃树上以产在桃梢上部嫩梢第3~7片叶的叶背面为多,每梢产卵1粒。

3.防治方法

(1)合理配置树种。新建果园时,尽可能避免桃、梨、李、杏、混栽,以减少相互转寄主为害。

(2)消灭越冬幼虫。早春发芽前,有越冬幼虫的果树,如桃、梨、苹果等,进行刮除老树皮,并集中烧毁;在越冬幼虫脱果前(8月中)在主枝主干上,束草或麻袋片诱杀幼虫;处理果筐,果箱等包装用具。

(3)剪除被害梢。5~6月新梢被害时及时进行(1~2片叶凋萎时),并将剪下的被害梢集中处理。

(4)药剂防治。在成虫高峰期后3~5天喷洒50%1605乳剂2 000~2 500倍液或拟除虫菊酯类药(敌杀死、灭杀毙、功夫、高效氯氰菊酯、速灭杀丁等)。

(5)用梨小性外激素诱杀成虫,并可作预测成虫出现期指导喷药时期。

三、桃小食心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13~18毫米。全体灰白色或浅灰褐色。前翅近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大斑,基部和中央具有7簇黄褐色或蓝褐色的斜立鳞片。后翅灰色,缘毛长,浅灰色。卵深红色,椭圆形或筒形。幼虫体长13~16毫米,全体桃红色,幼龄幼虫淡黄白色或白色,腹部末端无臀节。蛹体长6~8毫米,淡黄白色或黄褐色。茧,越冬茧扁圆形、夏茧纺锤形。

2.发生规律河北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茧越冬。越冬幼虫自5月中下旬开始出土,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后出土最多,越冬幼虫出土时期长,成为以后各虫态发生时期长及世代重叠的原因。越冬幼虫出土始期主要与温度有关,出土前一旬的平均气温一般为16.9℃,地温为19.7℃。开始出土期间,5月下至6月上,如有适当的雨水,即可连续出土,盛期在6月上中旬。长期缺雨的情况下,则将推迟幼虫大量出土的时期。

越冬幼虫出土后,一般在一天内即做成纺锤形的“夏茧”,在其中化蛹。“夏茧”都在土表,贴附在土块或地面其他物体。出土羽化所需时间为11~20天,平均14天。越冬代成虫在6月上中旬连续发生。7月下旬,8月初结束。第一代卵盛期在7月,第二代卵盛期在8月中下旬。卵绝大部分产在果实的萼洼内,一个果上的卵数不定,多者可达20~30粒。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大部分幼虫从果实胴部蛀入。幼虫入果后,在桃果皮下串食果肉,因而果面出现凹陷的潜痕,使果实生长变形,造成畸形所谓“猴头”果。幼虫在发育后期,食量增大,在果肉纵横串食,并排粪于果内,使果实不能食用。幼虫老熟后,咬一圆孔,脱出果外,落入土中结茧越冬或结茧化蛹,继续发出第二代。第二代幼虫为害至9月份脱果入土做茧越冬。一部分幼虫随果采婀袖带到果筐或包装物品处,随后脱果做茧越冬。

3.防治方法

(1)树盘覆地膜。成虫羽化前,可在树冠下地面覆盖地膜。以阻止成虫羽化后飞出。

(2)药剂处理土壤。越冬幼虫出土期,可用50%地亚农或32%辛硫磷微胶囊,撒在树下,再用铁耙疏松土壤,每亩0.5 千克,残效期可达30天;在幼虫出土期,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硫磷100倍液,直接喷到树盘下,然后用铁耙耕翻,连续喷2~3次,山地果园可用40%敌马粉或5%辛硫磷粉直接在树下喷施,每亩5~8千克。

(3)树上喷药。在成虫羽化产卵或幼虫孵化期喷洒2.5%功夫3 000倍液或20%灭扫利3 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

(4)果实套袋。成虫产卵前套袋,成熟前7天去袋。

四、茶翅蝽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毫米。宽8毫米。扁椭圆形。灰褐色或略带紫红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和前翅革质部有黑褐色刻点,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黄褐色圆点横列,小盾片基部有5个黄色圆点横列。腹部两侧各节均有一个黑斑。卵短圆筒形,灰白色,近孵化时呈黑褐色。卵常20~30粒并排在一起。

若虫与成虫相似,无翅,前胸背板两侧有刺突,腹部各节背面中部有黑斑,黑斑中央两侧各有一个黄褐色小点,各腹节两侧节间处各有一黑斑。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屋檐、草堆、树洞、石缝处越冬。5月上旬开始出蛰活动,飞到桃树上为害。

6月份多产卵在叶背面,7月上旬开始孵化。初孵若虫,群集于卵块附近为害,而后逐渐分散,7~8月份成虫羽化,为害至9月份,寻找适当场所越冬。成虫、若虫吸食叶片,嫩梢和果实的汁液,正在生长的果实被害后,呈凸凹不平的畸形果。受害严重时常脱落,近成熟时的果实被害后,受害处果肉变空,木栓化,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3.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冬季清除果园附近的残叶、枯草、集中处理消灭成虫。

(2)喷洒农药。7~8月份,若虫发生期,喷90%万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1 000倍液或90%敌百虫1 000倍液。

(3)果实套袋防止果实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