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枇杷种植新技术
15636900000003

第3章 中国的枇杷属植物

(第一节)枇杷属植物分类与自然地理分布

一、枇杷属分类

枇杷属隶属于蔷薇科。其形态特征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边缘有锯齿或近全缘,羽状网脉,通常有叶柄或近无柄,托叶多早落;花两性;成顶生圆锥花序,常被绒毛;萼筒杯形或倒圆锥形,萼片5,宿存;花瓣5,倒卵形或圆形,无毛或有毛,芽时呈卷旋状或覆瓦状排列;雄蕊10~40;花柱2~5。基部合生,常被毛;子房下位,合生。2~5室;每室有2胚珠;梨果肉质或干燥,内果皮膜质,有1粒或数粒大型种子。

最早研究枇杷系统分类的学者是200多年前的瑞典人。在他的著作《日本植物志》中,记载有枇杷。

枇杷属植物约有30种,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植物志》(1974)记载中国产13种。近年又有新的发现,如1980年在西藏墨脱发现有椭圆枇杷,1985年四川汉源、石棉首次发现了大渡河枇杷。

二、自然地理分布

中国枇杷属植物有15个种和变种,现分布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各省(区)。各植物种或变种,均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

其中枇杷分布最为广泛。产于甘肃、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海南等19个省(市、区),各地广行栽培。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浙江等省(区)的山地仍有野生者。

大花枇杷,分布亦广,产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地,现四川青城山、湖北星斗山等地仍可见野生者。台湾枇杷,分布范围居第三,除台湾、海南外,广东、广西、云南东部亦有分布,现在海南尖峰岭仍可见。香花枇杷,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现在云南龙陵小黑山仍可见野生者。栎叶枇杷,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四川南部、西部,现在云南蒙自、四川汉源等地仍可见野生者。栎叶枇杷的变种大渡河枇杷分布于四川西部的石棉、汉源等地。麻栗坡枇杷产于云南东南部靠近中越边境的麻栗坡。腾越枇杷产于云南西部高黎贡山,现在腾冲狼牙山等地仍可见野生者。怒江枇杷产于云南西部高黎贡山。齿叶枇杷产于云南、广西,多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及其附近,以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内较为常见。南亚枇杷窄叶变型产于云南中部,现在易门县大龙漱水源林内仍有零星分布。倒卵叶枇杷产于云南中部,现在安宁大瓜箐仍可见野生者。窄叶枇杷产于云南东南部。小叶枇杷产于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椭圆枇杷产西藏墨脱。

(第二节)枇杷属植物综述

一、枇杷(别名卢橘)

常绿小乔木,高6~10米。树皮灰褐色,新梢密被锈色绒毛。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上部叶缘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密被锈色绒毛;主脉及侧脉明显;叶柄甚短。圆锥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花直径1~2厘米;总花梗及花梗密被锈色绒毛;雄蕊20,花柱5;子房5室,每室有2胚珠。果实扁圆至长圆形,直径2~5厘米,淡黄色至橙红色;有种子2~6,长1~15厘米,种皮暗褐色。2n=34。花期10~12月份;果期5~6月份。

枇杷是美丽的观赏果树。果味甘酸,供生食、制罐、做蜜饯和酿酒等用;叶晒干去毛,可供药用,有化痰止咳、和胃降气之效。

二、麻栗坡枇杷

常绿乔木,高10~15米;枝粗壮,被锈色绒毛。叶片革质,长圆形至长圆倒卵形,长30~40厘米,宽10~1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边缘有疏生波状锯齿;上面光亮无毛;下面密被锈色绒毛,中脉粗壮,侧脉20~25对,叶柄约长1厘米,密被锈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被锈色绒毛;花直径约1厘米。萼筒杯状,外面被锈色绒毛,内面无毛;花瓣白色,内面被锈色柔毛,外面无毛,基部有短爪;雄蕊20,花柱3~5,离生,被柔毛。子房顶端被柔毛。果实未见。

生长于山谷密林中,海拔1 200~1 500米。

三、栎叶枇杷

栎叶枇杷(原变种,别名红籽、苦樱桃)。

常绿小乔木,高4~10米;小枝灰褐色,幼时被绒毛,以后脱落近于无毛,叶片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稀卵形,长7~15厘米,先端急尖稀圆钝,基部楔形,边缘具疏生波状齿,近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初被柔毛,后近无毛,下面密被灰色绒毛,侧脉10~12对,下面隆起;中脉及侧脉近无毛;叶柄长15~3厘米,被棕灰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长6~10厘米,总花梗和花梗被灰棕色绒毛;花柱2、稀3,离生或中部合生,子房顶端被柔毛。果实卵形,暗褐色,直径6~7毫米。

果味苦涩。种子1~2粒。

生长于河旁或湿润密林中,海拔800~1 700米,可作枇杷砧木。

四、大渡河枇杷

别名大红籽。

大渡河枇杷和栎叶枇杷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叶缘大多锯齿状,稀波状,叶长10~24厘米,总花梗和花梗绒毛为锈色,花柱3~4、稀5。果实直径15~3厘米,花及种子均较大。

生长于山坡、河边的杂木林中,海拔800~1 200米,可作枇杷砧木。

五、腾越枇杷

常绿乔木,高达18米;小枝粗壮,暗灰色,幼时密被锈色绒毛,以后脱落近于无毛。叶片集生小枝顶端,革质,长圆形、椭圆形或近倒卵形,长10~1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中部以上具少数疏生尖齿,中部以下全缘,下面被棕色柔毛,老时脱落无毛,中脉凸起,侧脉10~18对,网脉明显;叶柄长2~35厘米。圆锥花序顶生,长10~12厘米,总花梗及花梗密被棕黄色绒毛;花瓣乳黄色,倒卵形,长约8毫米,先端圆钝或微缺,无毛;花柱2或3。果实近球形,直径约7毫米,密被棕黄绒毛。

生长于山坡杂木林中,海拔1 700~2 500米。

六、怒江枇杷

常绿小乔木;小枝粗壮,幼时密被棕色绒毛,以后逐渐脱落,叶片厚革质,倒卵披针形,长10~2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有时近圆形,边缘先端1/4每侧有4~10浅锯齿,下面被黄色长柔毛,侧脉10~20对并有明显网脉;叶柄肥厚,长2~3厘米。圆锥花序长达15厘米,总花梗及花梗密被棕色绒毛;花瓣乳黄色,倒卵形,长5毫米,先端截形,微缺或2裂,被黄色柔毛;花柱2。果实球形,直径约15毫米,肉质,具颗粒状突起,基部和顶端被棕色柔毛,种子1粒。

生长于亚热带季雨阔叶林中,海拔1 600~2 400米。

七、香花枇杷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0米;小枝粗壮;幼时密被棕色绒毛,不久脱落无毛。叶片长椭圆形,长7~1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边缘在中部以上具不明显疏锯齿,中部以下全缘,幼时两面密被短绒毛,不久脱落两面无毛;叶柄长15~3厘米。顶生圆锥花序,长7~9厘米,总花梗及花梗密被锈色绒毛;花梗长2~5毫米。果实球形,直径1~2.5厘米,表面具颗粒状突起并被绒毛和反折宿存萼片。

生长于山坡丛林中,海拔800~850米。

八、齿叶枇杷

别名南亚枇杷。

常绿乔木,高10~20米;小枝黄褐色,幼时密生绒毛,后脱落无毛。叶片革质,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9~23厘米,宽3.5~13厘米,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圆钝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有内弯锯齿,间隔6~8毫米,上面光亮,两面皆无毛,中脉在两面突出,侧脉10~16对;叶柄长1.5~3厘米,无毛。圆锥花序顶生,直径达8厘米,分枝和总花梗粗壮,密生黄色绒毛,无花梗;花多数,较密生,直径8~10毫米,萼筒杯状,长3~4毫米,外面密生黄色绒毛;萼片卵形,长2~2.5毫米,外面密生黄色绒毛,内面无毛;花瓣白色,倒卵形,长3~3.5毫米,顶端微缺,基部有柔毛;雄蕊20;花柱3~4、稀2或5,基部有柔毛;子房顶端有柔毛。果实卵形或梨形,长1.5~1.8厘米,绿色,顶端有宿存萼片。

生长于山坡林中,海拔1 080~1 900米。

九、倒卵叶枇杷

别名云南枇杷。

乔木,高约10米;小枝粗壮,暗灰色,初生锈色绒毛,后脱落无毛。叶片革质,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5~15厘米;宽2~6厘米;先端圆形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尖锐内弯锯齿,间隔约5毫米,近基部全缘,上面光亮或近光亮,两面皆无毛,中脉在两面隆起,侧脉10~14对;叶柄15~3厘米,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开展,长6厘米,总花梗、花梗及花萼皆密生棕色绒毛;花梗粗壮,长2~4毫米;花直径1~15厘米;萼筒杯状,长3~5毫米,萼片三角卵形,长3~4 毫米,花瓣白色,倒卵形,长5~7毫米;先端圆钝或微缺,基部具短爪,并有棕色绒毛;雄蕊20,较花瓣短;花柱2~3,约和雄蕊等长,中部以下有白色长柔毛。果实未见。

生长于山坡丛林中。

十、南亚枇杷

别名云南枇杷、光叶枇杷。

南亚枇杷(原变种)。

常绿乔木,高可达10米以上;叶片长圆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4~8厘米,基部楔形,边缘有深刻尖锐锯齿,上面光亮,两面皆无毛,侧脉约10对;叶柄长2~4厘米。花呈展开的圆锥花序,长和宽8~12厘米,有绒毛;花梗长3~5毫米;萼筒长2~3毫米,外面有绒毛;萼片长1毫米,钝或稍锐;花瓣白色,倒卵形或近圆形,长4~5毫米,顶端圆形或微缺,无毛或内面基部有柔毛;雄蕊约20;花柱2~3,基部有毛。子房顶端具毛,果实卵球形,直径10~15毫米。有1~2粒大球形种子。

生长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1 000~1 900米。

南亚枇杷窄叶变型。叶片披针形,长7~12厘米,宽2~35厘米,边缘有深牙齿;花朵密集。

生长于山坡杂木林中。

十一、大花枇杷

别名山枇杷。

常绿乔木,高4~10米;小枝粗壮,棕黄色,无毛。叶集生枝顶,长圆形、长圆披针形或长圆倒披针形,长7~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稀内曲浅锐锯齿,近基部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15~25厘米。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被稀短柔毛;花梗粗壮,长3~10毫米;花直径15~25厘米,白色;花柱2~3。果实椭圆形或近球形,直径1~15厘米,橘红色,肉质,具颗粒状突起,无毛或微被柔毛,顶端有反折宿存萼片。

生长于山坡、河边的杂木林中。果味酸甜,可生食,也可酿酒。

十二、台湾枇杷

别名台广枇杷、山枇杷、赤叶枇杷。

乔木,高5~12米;小枝粗壮,幼时被棕色绒毛,以后脱落近无毛。叶片集生小枝顶端,卵状长圆形至椭圆形,长10~19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微向外卷,具稀疏不规则内弯粗钝锯齿,初两面被短绒毛,不久叶面绒毛脱落,而叶背仍密被锈色绒毛,故称“赤叶枇杷”。叶柄长2~4厘米,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6~8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均密被棕色绒毛,花梗长6~12毫米;花直径15~18毫米,白色。花柱3~5。果实近球形,直径12~2厘米,黄红色,无毛。种子1~2粒。

生长于山坡或山谷阔叶杂木林中,海拔1 000~1 800米。果实味甘美,含水分多,有治愈热病之效,在高温多雨之地,可作枇杷的砧木。

十三、椭圆枇杷

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粗壮,无毛。叶革质,长圆形至长圆披针形,稀长圆倒披针形,先端渐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稀近圆形,叶长10~25厘米,宽3~9厘米;上下两面均无毛,侧脉15~20对,上面微陷,下面突起。叶柄长2~4厘米,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密被绒毛;花近无梗,萼片三角形,有短筒,外被绒毛,花瓣圆形或椭圆形,基部被毛;雄蕊20。花柱5。子房被毛。果实倒卵形或近球形,直径8~12厘米。

生长于常绿阔叶林中,海拔1 500~1 800米。

十四、窄叶枇杷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小枝纤细,灰色,幼时被绒毛,不久脱落无毛。叶片革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稀线状长圆形,长5~11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边缘有疏生尖锯齿;嫩时两面被锈色绒毛,不久脱落两面无毛;叶柄长05~13厘米。圆锥花序顶生,长25~45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密被锈色绒毛,花梗长2~4毫米;花直径15~18毫米,白色。雄蕊10。花柱2。果实卵形,长7~9毫米,外被锈色绒毛,顶端有反折宿存萼片。种子1~2粒。

生长于山坡稀疏灌木林中,海拔1 800~2 000米。

十五、小叶枇杷

别名贵州枇杷。

常绿灌木,高2~4米;小枝棕灰色,无毛。叶片革质,长圆形或倒卵长圆形,长3~6厘米,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渐狭,下延或窄翅状短叶柄,边缘有紧贴内弯锯齿,下面幼时被长柔毛,以后脱落;叶柄长1~15厘米,无毛。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顶生,少花或多花,长1~4厘米;密被锈色绒毛;花直径约5毫米;雄蕊15。花柱3~4。果实卵形,约长1厘米;紫黑色,微被柔毛。

生长于山坡林中,海拔500~1 500米。